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地位研究
2010-9
经济科学出版社
谢洪燕
210
无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国家和地区在货币金融合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马尼拉框架的提出到亚洲债券市场的建立及亚洲货币单位提上议事日程,体现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在信息协调和资源协调方面已基本达成共识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其在汇率协调以及共同货币区的建立等更深层次的合作方面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进展相当缓慢。近20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强有力的进出口及强大的外资吸引能力使得中国在东亚国家中的“市场提供者”角色日益显现。人民币币值长期持续稳定及中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使得中国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日益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声望大大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分析和研究东亚区域货币合作进程中的经济、非经济因素障碍及其在汇率合作方面进展缓慢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随着人民币在东亚区域货币合作进程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如何通过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及其在东亚货币合作中作用的显现,进而推动整个东亚货币合作的进程等问题成为了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书注重各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性,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综合运用了现代经济学的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同时,从文献研究入手,在充分借鉴国际经济理论、收集整理相关经济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强化了实证研究,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地位的理论研究密切围绕国际经济特别是东亚国家和我国的实际,注重理论的可解释性、思路对策的合理性。从内容安排上看,全书共分为6章,其主要安排如下: 第1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书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相关概念的说明、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方法、内容安排及本书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主要通过构建国际货币体系的系统相容性模型,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选择。在这样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当前以“美元霸权体制”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进而深入分析东亚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必然性。 第3章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作为研究基础,结合该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首先从传统静态指标方面比较和衡量了东亚地区与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差距;接着重点从贸易金融一体化与经济趋同性的动态作用方向与力度入手,利用计量分析工具,围绕对内生性假说的实证检验探索东亚建立最优货币区的可能性。 第4章首先从信息协调、资源协调、汇率协调等方面详细描述当前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取得的成绩,接着系统分析了影响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非经济因素障碍。在此基础上,结合影响区域货币合作的经济因素,探讨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路径选择以及导致区域货币合作特别是汇率合作进展缓慢的深层次原因。 第5章在综合给定一国货币成为东亚区域主导货币的决定因素的基础上,依据翔实的数据资料,运用相应的数理统计方法,结合直观的统计图表,系统地分析了人民币满足区域主导货币的条件及其在东亚国家和地区中的地位。 第6章在进一步分析中国和人民币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对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币给中国经济、金融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从而探讨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及其对东亚货币合作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分析指出这一作用的有效发挥还应特别关注和正确处理与美国、日本及东盟各国之间的关系。 本书的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从国际货币体系的系统相容性来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现实和阶段性选择应为通过区域货币合作最终向世界货币的统一。同时,在当前以“美元霸权体制”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可持续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争取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的合理地位,东亚各国应积极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第二,从经济层面而言,东亚各国已经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最优货币区的相关指标,同时在动态层面上也满足内生性假定,东亚地区已基本具备建立最优货币区的必要条件。第三,东亚货币合作进程中还应该充分考虑政治、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经济制度、主权意识、“亚洲传统”以及区域内大国主导下的经济、政治纷争等非经济因素障碍。同时,导致区域货币合作特别是汇率合作进展缓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东亚区域主导货币的缺失,区域内缺乏公认的领导者和强有力的推动者。第四,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其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市场提供者角色的显现、人民币货币价值的稳定以及人民币区域化的市场行为等,充分体现了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区域主导货币的条件,有望成为东亚区域主导货币。第五,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币实际上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进程给中国经济、金融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民币区域化对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积极作用,同时,人民币地位的提高及其对东亚货币合作的推动需要建立在正确处理与美国、日本及东盟各国关系的基础上。 本书可能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比较和衡量东亚地区与最优货币区传统静态指标的差距的基础上,利用计量分析工具对内生性问题进行了验证,重点对贸易金融一体化和经济趋同性的动态作用方向与力度进行科学的计量,从内生性假说入手探索东亚建立最优货币区的可能性。 (2)依据翔实的数据资料,运用相应的数理统计方法,结合直观的统计图表,分析指出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区域主导货币的条件,有望成为东亚区域主导货币。 (3)系统分析了东亚货币合作进程中的政治、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经济制度、主权意识、“亚洲传统”以及区域内大国主导下的经济、政治纷争等非经济因素障碍。强调指出,东亚汇率合作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东亚区域内缺乏公认的“领导者”和相应的主导货币。 (4)通过构建国际货币体系的系统相容性模型,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选择。并结合当前“美元霸权”体制不可持续的现实,进一步深入分析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必然性。
谢洪燕,1983年出生,原籍贵州。经济学博士,现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丰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国际金融。
近年来在《国际贸易问题》、《农村经济》、《统计与决策》、《西南金融》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校管课题《美国金融危机下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研究》;作为主研人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口《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对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经济令球化条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基于区域国际货币合作视角的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与四川对外开放》、西南财经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等课题多项;参编《当代资本丰义经济论》、《对外经济关系论》两部专著。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界定及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 1.4 本书的主要创新与不足第2章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 2.1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选择——基于系统相容性的分析 2.2 “美元霸权”体制的不可持续性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第3章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最优动态决策——基于贸易金融一体化与经济趋同性的分析 3.1 东亚地区OCA静态指标分析 3.2 东亚经济体贸易、金融一体化与经济趋同性的动态分析第4章 非经济因素障碍下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路径选择 4.1 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取得的成绩 4.2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进程中的非经济因素障碍 4.3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路径选择及区域主导货币的缺失第5章 人民币有望成为东亚区域主导货币 5.1 东亚区域主导货币的条件 5.2 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其在东亚国家市场提供者角色的显现 5.3 人民币货币价值的稳定性分析 5.4 人民币区域化的市场行为第6章 人民币区域化及其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6.1 中国与人民币在东亚区域货币合作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6.2 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评估 6.3 正确处理人民币区域化中面临的重要关系,推动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参考文献
危机(“中心国家一外围国家一外围国家”)或者外围国家的危机严重影响到中心国家(“外围国家一中心国家一外围国家”)以后,中心国家经济所受到的影响就很容易通过溢出效应而影响甚至转移到外围国家。可见,在“中心一外围”框架下,国际金融风险逐渐在外围国家累积,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以及系统稳定性的维护功能更多的是由外围国家担当。这给外围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不平等。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 “中心一外围”结构中的危机传递将逐渐由单向进行转变为复杂的多向联系,从而可能呈现出一种恶性循环的趋势。如果处于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其负面影响可以通过贸易、金融甚至是人们的预期心理等渠道在国家地域之间进行扩散和传染,最终将会使得处于中心地位的发达国家难以独善其身。而位于系统中心的发达国家经济一旦出了问题,那么中心和外围国家都将受到着严重的影响,货币体系的相容性被打破,整个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崩溃。由此可见,美元霸权主导的“中心一外围”框架注定是一种过渡性的体系,国别货币充当世界货币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2.2.2.2 区域货币合作——“外围”东亚国家的必然选择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东亚各经济体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充分显示了当前东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危机爆发的原因以及区域内缺乏必要的金融协调与合作等相关问题,引起了各国、各地区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也取得了重大的发展。而事实上,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除了东亚地区本身经济增长模式、对外关系模式存在的缺陷以及国际游资的冲击、内部金融体系的脆弱等原因外,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性,不公平性是分不开的,其开启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进程。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