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优美与疯癫

易晓明 中国文联
出版时间:

2002-1  

出版社:

中国文联  

作者:

易晓明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她系出名门,貌美惊人,才华横溢,气质非凡。她在书香的浸染中成长,在挚爱她的的亲朋中生活,在20世纪的女性作家中,想忽略她是不可能的。她以一部《一间自己的房间》唱响女权主义的号角,以《到灯塔去》、《波浪》等作品扯起意识流的旗帜,她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位置无人替代。
然而上帝偏又把一种可怕的精神病抛给她,纠缠了她一生。当疾病发作时,她无法自控,当疾病休止时,她痛不欲生,最后这个聪明绝顶的女人,终于无法再忍受自己的这份不完美。投河而去。
本书作者怀着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挚爱一尊敬,以细腻而不乏激情的文笔,讲述了这位杰出女性作家的创作与生活,尽情展示了她美丽、雅致的艺术人生,她非凡的才情与高雅的气质,展现了她一生中的幸与不幸。

作者简介

易晓明,女,1962年出生,湖南长沙人,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艺学博士学位,曾于1984年获湘潭大学中文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获上海师范大学英美文学方向硕士学位。1997-1998年在北京大学师师从英国文学专家刘意青教授作访问学者。1998-199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尔湾英语与比较文学系师从世界著名学者希利斯·米勒教授作访问研究,本书主要部分系访学期间所作。已出版有专著《华兹华斯》,译著《飘忽的灵魂——拜伦书信选》、接受美学理论专著《阅读行为》,并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生命的记忆 第一节 圣·伊文斯海滨 第二节 伦敦街景 第三节 父亲,母亲第二章 知识与精英 第一节 寻找泊锚地 第二节 布鲁斯伯里的精英们 第三节 文学远征之前第三章 性恋、病魔与出版社 第一节 变态的性恋与美好的婚姻 第二节 与疯魔厮打 第三节 意外成功的霍加斯出版社第四章 穿过传统的隧道 第一节 描红之作——《远航》、《夜与日》 第二节 经典中的另类 第三节 先锋作家的启示 第四节 作为敌手的朋友第五章 意识流小说试验与丰收的十年 第一节 理论宣言:《现代小说》 第二节 初试告捷:《邱园记事》与《墙上的斑点》 第三节 诠释意识流:《达罗威夫人》 第四节 为了忘却的纪念:《到灯塔去》 第五节 双性同体:《奥兰多》 第六节 女权视点:《一间自己的房间》第六章 小说探索的延伸 第一节 30年代:名人的逍遥与人生的阴影 第二节 象征的旋律:《波浪》及“度假”书 第三节 时间的因感:《岁月》及其他 第四节 爱之作:《罗杰·弗赖》第七章 批评散文 第一节 普通读者 第二节 给作家画像尾声 从《幕间》到幕终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优美与疯癫 PDF格式下载



很满意 书的 内容也很好


  说两点:
  1,就这本书而言,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文学评述,对于伍尔夫自身经历的挖掘比较苍白。
  2,最近在读于连的《大象无形》,关于中国文人绘画的分析,里面说到了印象派:作者认为长期以来欧洲古典绘画的最大局限是一点透视,而印象派画家试图描绘出一个事物的各个方面,从多个透视点来观察和描绘。这和伍尔夫所为之努力的“现代小说”的写作方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当然于连的书更多地是讲中国的文人画家,在这一方面,他们更加彻底和激进,他们摆脱了“形”的束缚,努力去描绘心中的“意”。这个问题如果继续深入应该很有趣,可惜我也没太多这方面的知识,也没时间去研究。


  
  了解伍尔夫是从《一间自己的屋子》开始的,她娓娓道来,时代的局限和世人的偏见曾经如何的损害与压抑了女性的创造力,一语道破现代女性必须经济和精神双重独立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原话是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的话,她就必须要有钱和一间自己的屋子,钱是经济独立,一间自己的屋子即是一个不被别人打扰的私人空间),一针见血的指出那些强调女人低劣的教授不是关注女性本身,而是为了强调保护自身的优越感。但伍尔夫并非激进主义者,她并没有将男性和女性摆在完全对立的位置上,相反认为“伟大的脑子都是雌雄同体的”“任何阶级或者任何性别,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予以责备都是荒诞的”。
  
  在朋友建议下阅读她的读书随笔,看她如何率性而为的进行阅读,如何天马行空的进行写作,从一个想法跳跃到另外一个想法,貌似零散的思绪却让你觉得很完整,很在理,最后不得
  不被她的才思所折服。
  
  带着这样的崇敬去看电影《时时刻刻》,得到的确是困惑,为何要投河自尽,到底是什么追逐着她逼她走向河底,为什么阅读过她的《达洛维夫人》的家庭主妇会想自杀最后选择出走,为什么美好背后笼罩着的竟然是悲伤和死亡。
  
  对她本人产生了兴趣,于是阅读有关的她的传记《优美与疯癫》。从童年的死亡阴影和不能面对的性侵犯记忆,到创作过程中不断来袭的精神崩溃,慢慢尝试着去理解她,而理解本身让我恐惧,直面自我的结局竟然是不堪忍受。原来她并不是我想象的自信从容坚强,我应该早就明白的,写出如此细腻感受的人定是敏感的。敏感让她写出了一流的意识流小说,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让她的才华得到了别人的认同,但也让她一步步走向精神分裂。她遵循着自己的天性,将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更深的痛苦在于意识到自己走在疯狂和死亡的路上,却不得不走下去,甚至不得不策马加鞭,为的是像荆棘鸟那样找到最尖最长的荆棘,然后刺下去。这是不平庸的代价。恐惧平庸胜过疯狂和死亡。
  
  这位给现代女性指明出路的天才,自己却还是没有办法逃出悲剧的命运。所有的追问变得毫无意义。伍尔夫的思想被后来的女权主义者定义为女权主义宣言,我认为这样的荣誉违背了伍尔夫的本意,她并不想做什么女权主义者,不想被贴上女权主义作家的标签,她曾在演讲时说不要梦想去影响别人,要想到事物的自身,要记住保持自我的重要性。她只是想要写出自己的切身体会,想寻找一些答案,并在写作中舒缓自己的负罪感。这种负罪感在其他人看来是如此的不可理解,因为强烈到了过分。别人的各种解读都是被允许的,因为任谁都无法完全表达自己,任谁都无法完全理解另外一个个体,这种每个个体的差异有时候会产生无奈,有时候却也是一种幸运。《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读书随笔》《时时刻刻》《达洛维夫人》《优美与疯癫》,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发现了美好背后太多的纠结和泪水,但如果逃避这个痛苦的过程,也就等于放弃了深入了解的机会。
  
  不记得谁说过只有在认真想过死亡的问题后,这个人才能够真正成熟。很多作家用写作来对抗死亡,因为死亡让一切变得虚无,永生的渴望是人的天性,特别是艺术家,希望通过自己的创造物承载自己虚妄的终将幻灭的人生,而就算是凡人也希望自己能留在亲人朋友的记忆里。
  
  伍尔夫死于59岁,传记作者说“她短暂的生命化作永恒的艺术,照耀着人类”。59岁,实在是太长了,我所了解的伍尔夫能活到59岁简直是个莫大的奇迹,如果没有写作和伦纳德,她的生命应该早早就结束了。能抗拒死亡的也就只有创造了,爱太脆弱太短暂,越强烈的感觉消耗掉的速度也越快,所以就算伍尔夫很爱伦纳德,她也还是没法摆脱死亡或者说是绝望的追逐,没有办法压抑自己的天性,又不愿继续伤害深爱的丈夫,也就只有死亡能解脱她了。
  
  伍尔夫找到了女性的出路,却死在了自我剖析探究意义的路上。在徒劳的追问和探究中,为虚无的人生找出个意义,出生即走向死亡,寻找的时候在失去,拯救了伍尔夫的写作渡着伍尔夫漂向了死亡。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最后号召女性们为诞生一个女莎士比亚而努力,号召女性更多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建构这个世界。但事实上,伍尔夫自己拒绝了很多荣誉的授予,这样的姿态其实还是一如既往的避世的。留下给伦纳德和姐姐的信,将口袋装满石子,主动投入必将到来的死亡的怀抱,该说她软弱还是说她聪明呢?
  
  
  


《优美与疯癫》线索较多。


自杀是一种有尊严的死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