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文联晚霞文库(上、中、下)

安娥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作者:

安娥  

前言

细管胡同六号的里院,雨点打在已经衰败的荷叶上。我和母亲无言地望着窗外,黄昏的细雨,淅淅沥沥,母亲好像是无意地说了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她又要出门,到上海去为上海越剧院写剧本。这不知道是第多少次去外地了。我们很少有谈话的机会,她几乎没有和我谈过她的过去,再说,我对于他们那一代的事情也不大感兴趣。那是一九五六年,今天是多么美好,昨日是多么灰暗。那个傍晚,那个情景,不经意地念出的一句诗,突然道出了我们共同的感觉,好极了的感觉,心里一颤,像触电似的。这是不常有的,因此深深地留在记忆里。母亲几天后去了上海,短短几个月内写作和改编了好几个剧本,有的至今还在演出。累坏了,年底前在郑州观摩豫剧时,突然倒下昏迷不醒,中风失语,李义山的诗句是我能记得的她的最后的语言。也许这并非母亲念那句诗的用意,而是我今天的联想。母亲从1929到1949年,写出了大量作品,在五十年代,都被看作是“残荷”了,甚至比残荷更无价值。她最怕人们提起《渔光曲》,好像自己是在吃老本,成了“反刍动物”。她自己也不看重自己的旧作,除了保留在身边的几部未发表的作品的原稿,对旧时代报刊登载的作品,不收集,不整理,更没有想过要结集,出版。但她也许仍希望把这几支残荷留下来,哪怕只是为了让人听雨声,但已经没有这个可能了。1966年专案组抄走了她的全部文稿,1975年一位穿军服的男子把抄走的东西还来,说作品很坏,但没查出敌我问题。附带把他们自己从报纸影印的几篇安娥作品和他们编的《安娥反动作品目录》也给了安娥,目录编者署名为:王明苏修特务专案组。抄去的作品都编了号,看来是颇认真的。可是这包东西母亲从未打开,我也未加注意。一年后母亲就因脑溢血而去世了。又过了十年,我为了查看她纪念陶行知的文章,打开了那包文稿。安娥受陶行知之托写过一部歌剧《武训传》,1950年为此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检讨,这是众所周知的。我在那包东西里发现了这部歌剧的不完整的剪报,只看作是历史资料,没管它。同时却发现了一部1940年访问豫鄂边区的长篇报道的手稿,文革初期损失了最后的一万余字,仍存有六七万字。从未发表过。我的重庆育才学校同学朱虹,抗战期间到湖北敌后根据地,此时正从事新四军五师军史的编辑工作,我把手稿拿给她看,因为里面所记的就是新四军五师前身——李先念率领的豫鄂挺进纵队。见到这部手稿的原新四军老领导,包括李先念本人,都予以肯定,并于1989年与史沫特莱同一题材的作品合并出版了单行本,以她蕴意深远的篇名《五月榴花照眼明》为全书的书名,2005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又出版了增订本。埋藏了四十八年的文稿,终于见了天日。安娥这个名字至今未被遗忘,主要是因她作词的《渔光曲》、《卖报歌》。所以一般都称她为诗人。有的甚至误称她为“音乐家”。最早做“安娥的发现”工作的,是天津作家协会研究员、文学评论家盛英。她为了写中国女性文学史,辗转找到了我。我便把自己也没仔细看过的母亲留下的文稿和仅有的一本诗集,一本诗剧,统统提供给她。这一堆杂乱的原始资料,经过她耐心爬梳,写出了中国第一篇安娥创作生涯和作品的专论。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年,又逢我母亲诞辰100周年,她又发表了数篇有关安娥的论文和介绍。同时也出现了另外一些作者评介安娥的文章。2001年,我停止了文学翻译工作,决心为母亲做些事。我一生欠她的太多。在她患病的二十年间,没有关心过她过去的文学活动;从文革开始被迫离开她,到1973年我从“干校”回来,让她拖着病体熬过了七年的孤苦伶仃的艰难生活。于是我就开始收集和整理她的作品,不管是发表了的和没有发表的。在热心朋友们的帮助下,到2005年,已积累了两百多万字,包括翻译作品,有些作品虽有线索,但无法找到。母亲1929年从苏联回到上海,1956年因病停笔,一共二十六年,三年多作为中共中央特科人员执行潜入敌营的特殊任务和其它工作,抗战期间忙于发起和筹建战时儿童保育会,奔波于前线和后方,参加各项文化活动,多次卧病,在经常动荡不定甚至贫病交加的条件下,竟写了那么多的歌词、诗歌、歌剧、话剧、小说、报告文学、评论;在比较安定的最后几年,在下乡下厂、参加政治运动之余,又写了那么多戏曲剧本和一本四幕的童话剧,真是我没想到的。我逐篇逐句地看了她的遗作。我感觉到,按照当前的阅读兴趣和市场需要,很难被出版社接受。我只想打印出来作为资料保存,不敢奢望其它。但我想起我听到的母亲最后一句完整的话:“留得残荷听雨声”;残荷也曾有过它生命的绿色,或许人们还能凭借它听到激荡于那些时代的风雨声呢?因此我还是抱着出版一本她的作品集的希望。终于在文艺界老领导周巍峙同志的关怀下,安娥的文集被列入了中国文联的“晚霞工程”,被认为是一份值得抢救的文学艺术财富。作为年轻时代就投入革命的女性,她的写作从来没有游离于时代、社会、政治之外。她的诗剧《高梁红了》中对红高梁的赞颂,可以看作是她的文学观念的写照:“你的身体应该是烈火,你的灵魂应该是反抗;你响亮美丽的名字,永远刻在百姓们心上!”她先前的作品所描写的多是大众的苦难和抗争、抗日战争军民的英勇事迹、处于时代风暴中的人物,所报道的多是抗战前线和敌后的实况、战时儿童的抢救和教养等等;还对孟姜女、武训等题材做了独创性的发掘;也发表了不少有关文艺和现实问题的评论。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的历史题材的戏曲,童话剧,记录时代面貌的报告文学作品,都是对新中国文艺的重要贡献。她这一时期留下的,也有一些紧跟当时政治形势而缺乏艺术价值的作品,现在看来只是无效劳动。编辑整理的过程中,经过一遍一遍的筛选和对个别段落的删节,最后剩下一百多万字,就是这本《安娥文集》。“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村庄,我的小树,我的草房;我的黄沙土,我的红高梁;……我那秃山高壮,我那河水滚黄;那火热的心,那铁打的肠!那些忠厚的面庞!那些粗布的衣裳!所有这一切;永远是青春!永远是健壮!”。母亲是河北省获鹿县农村(今石家庄市区)人,十多岁就离开了家乡,但故乡是她一生魂牵梦绕之地。在她的创作和性格中凸显着燕赵儿女特有的朴质、大气和刚强。在她诞生一百周年(2005年)之际,《石家庄日报》用了一个整版介绍她的生平和创作,2006年又被石家庄市评定为该市十位革命名人之一;她的骨灰将安葬于故乡的土地——河北省双凤山革命陵园。得到家乡人的了解,受到家乡人的重视和纪念,最终能够魂归故里,应是母亲最大的安慰。这是她在最后的那些凄风苦雨的日子里不能想象的啊!《安娥文集》的出版是对母亲的最好的纪念。她为民族与大众的自由和解放、为妇女与儿童的尊严和幸福发出的呼声,将不会被人们遗忘。二00六年十月于北京二00七年四月修改

内容概要

作为年轻时代就投人革命的女性,她的写作从来没有游离于时代、社会、政治之外。她的诗剧《高梁红了》中对红高梁的赞颂,可以看作是她的文学观念的写照:“你的身体应该是烈火,你的灵魂应该是反抗;你响亮美丽的名字,永远刻在百姓们心上!”她先前的作品所描写的多是大众的苦难和抗争、抗日战争军民的英勇事迹、处于时代风暴中的人物,所报道的多是抗战前线和敌后的实况、战时儿童的抢救和教养等等;还对孟姜女、武训等题材做了独创性的发掘;也发表了不少有关文艺和现实问题的评论。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的历史题材的戏曲,童话剧,记录时代面貌的报告文学作品,都是对新中国文艺的重要贡献。她这一时期留下的,也有一些紧跟当时政治形势而缺乏艺术价值的作品,现在看来只是无效劳动。编辑整理的过程中,经过一遍一遍的筛选和对个别段落的删节,最后剩下一百多万字,就是这本《安娥文集》。

作者简介

安娥(1905-1976)原名张式沅。河北获鹿县范淡村(今石家庄)人。中共党员。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早年从事革命活动与左翼文艺工作。创作《渔光曲》、《卖报歌》、《打回老家去》等歌词及小说、剧本。抗战初期,参与发起和筹建〔战时儿童保育会〕,作为战地记者赴抗日战争前线与敌后访问并写出《五月榴花照眼明》等多篇报道。建国后,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中国剧协任创作员。主要作品有诗集《燕赵儿女》,诗剧《高梁红了》,歌剧《洪波曲》、《战地之春》,《孟姜女》、《武训传》,神话歌舞剧《海石花》,戏曲《黄花岗》、《杨八姐盗刀》,小说《石家庄》等。

书籍目录

前记上册 歌词  渔光曲  渔村之歌   警钟   采莲歌   和平歌  落叶  小鸟儿思亲  燕燕歌  新凤阳歌  四姊妹  凤求凰  抗敌歌  大地行军曲  新莲花落  狼山谣  打回老家去  劳动节歌  采菱歌  王老五  高粱红了  少年进行曲  妇女节歌  运河搬煤歌  高梁叶  和鬼子决战去  饿死鬼子  东京之月  空中哀歌  卖报歌  走出摄影厂  一个女明星  小工人  伤兵歌  女性的呐喊  路是我们开  我们不怕流血  山茶花  战士哀歌  抗战中的三八  六十军军歌  团结抗日  战地的英雄  …… 诗歌 诗剧 说唱剧 戏曲 儿童剧中册 话剧 歌剧 翻译作品 小说 随笔下册 评论 报告文学  自述 附录

章节摘录

上册渔光曲影片《渔光曲》主题歌(任光作曲)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鱼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海水升,浪花涌,渔船儿飘飘各西东;轻撒网,紧拉绳,烟雾里辛苦等鱼踪。鱼儿难捕租税重,捕鱼人儿世世穷;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东方现出微明,星儿藏入天空;早晨渔船儿返回程,迎面吹过来送潮风。天已明,力已尽,眼望着渔村路万重;腰已酸,手也肿,捕得了鱼儿腹内空。鱼儿捕得不满筐,又是东方太阳红;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渔村之歌影片《渔光曲》插曲(任光作曲)层层的海云飘扬,映照着碧绿的水光,张开破鱼网,迎面晒太阳;海风吹过来阵阵凉,送来海鱼香。潮水涨,波声狂,渔船儿飘飘出鱼乡;浪花打双桨,远山雾茫茫,捕鱼人儿不怕浪头强,扬帆向海洋!层层的海云飘荡,荡尽了渔人的惨伤,父命伤渔船,爷命丧渔船;生生世世里死海洋,痛苦向谁讲。浪花狂,鱼深藏,捕不得鱼儿债谁偿?鱼儿贱如糠,渔税凶似狼,挖肉来补疮!警钟(任光作曲)(作于1934年)小姐妹,小弟兄,我们一齐敲警钟。警钟,警钟,晌叮咚,丁丁咚,丁丁咚,惊醒人们的迷梦。小姐妹,小弟兄,你我快快来敲钟。敲钟,敲钟,响叮咚,响叮咚,响叮咚,我是社会的小先锋。


编辑推荐

《安娥文集(套装共3册)》:中国文联晚霞文库。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文联晚霞文库(上、中、下) PDF格式下载



近来读安娥,有一波三折的遭遇感。起先是从一则轶闻里偶悉安娥的传奇,继而因为眼下影视谍战剧有各等才女、美女、知性女人的身影频频出入,想着这个中共女特工安娥被授令去策反著名文人田汉,其文采文风让田汉一见倾心,又于那轶闻里看到几句她谈涉及自己的男女情事,直白坦荡如局外人,竟不免好奇她的著作了。找了几所大学里的图书馆,未果;幸而网上有冷僻书卖,终于购得一套《安娥文集》。

原来这安娥的见识之高远,视野之辽阔,襟胸之宽广,莫说让田汉倾倒,就连旷世才子郭沫若,也想听她对历史剧的意见。而从她评论类文章看,其精神的自由与人格的独立,放在今天,也是罕见的女界伟丈夫。比如她评说传统戏《孟姜女》的秦始皇,角度分为人类经济发展与社会民主政治历史两个不同方向,以此论其统一六国,各有利弊,而孟姜女则只有一个,纯粹是男权社会对占有妇权的想当然。再比如谈及《华容道》里的“义”字当头的关公,她认为若以史实而论,不过是利益集团制衡的默契。

平心而论,燕赵才女安娥的见地虽高妙,文章未必篇篇都好。《安娥文集》上中下三册共计两千多页,文体包括歌词、诗歌、诗剧、戏曲、话剧、歌剧、小说、随笔、评论、报告文学、翻译作品……战地烽火时代与建国初期的写作,多是应时应景之作,有时编纂者为反映某种史料,连她写稿被退的退稿信也附上刊出。然而,却没有我想看的那篇访谈,只在书后的“安娥年谱”里提到访谈的刊出———“安娥阐述了自己对转型期社会中爱情与婚姻问题的看法”。文集编纂者即是安娥与田汉的儿子田大畏,从《前记》里看田大畏的编辑原则,不录此访谈,大抵有为长者讳之意吧。

读安娥


安的集子 很少有 研究 中国文学现代的 研究人员 肯定需要


图书质量不错,很喜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