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舞龙舞狮

罗斌,朱梅 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作者:

罗斌,朱梅 著  

页数:

160  

前言

  21世纪,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全新的时空。  不管是否愿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都被这个时空一网打尽;无论是否承认,每一种文化传统,每一种文化元素,甚至每一种文化基因都面临着决定性的选择。  因为,凭借科学技术原创而生发的文化创新正在超强提速,伴随全球一体化而弥散的文化消费令人眩目。  当此考验,开放的中国生机焕然,不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且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既立足于本土、传统、民族,又面向世界、现代、未来,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人类文明,致力于推动和谐世界的进程,引起全球性的关注。  在实现社会转型,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后工业化等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没有惊慌失措,我们没有麻木不仁,我们更没有放弃责任,而是登高望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精心部署实施,解决了观念、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困难,进行了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转型、创新、开发等实践,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协调了文化生产关系,实现了文化转型,确保了国家文化安全,参与了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创造与共享。  其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便是我国始自20世纪80年代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对中华文化遗产所进行的保护行动。由于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文化艺术界的坚守与躬行,全民族的积极参与,至今,我们已经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体制,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规划,采取了包括国际保护、国家保护、民间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学术保护、产业保护在内的一系列举措,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展了对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的命名,建立了国家遗产日制度,公布了一批国家文化遗产目录,申报成功了数十个世界遗产项目,加速了文化遗产立法的步伐。  由此所引发的文化盛事不可胜数,但见孔子学院大大方方走向世界。满足了各国人民揭示“中国奇迹”的语言需求;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文化讲古深受欢迎,对华人社会的历史传统“充电”及增强文化认同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传统节日的恢复如雨后春笋,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整理国故正在拓展其广度与挖掘其深度,使儒学的第四次重振雄风渐成可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与利用,多元一体的精神家园多姿多彩;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中华文明日益显现出“和谐万邦”的魅力。  这一切,昭示了这样一个光辉灿烂的文化前景:一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新已经悄然开始,一个以大繁荣、大发展为标志的文化建设新高潮正在兴起,一场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正式开启。  越过高山,跨过险滩,蓦然回首积淀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我们慨叹先人的惊人智慧、伟大创造、博大胸怀。  保护遗产,反思历史,我们终于发现它们并非是前进的障碍、发展的负担,反而是精神的支撑、知识的宝藏,更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不竭资源与永久动力。  展望未来,拥抱世界,我们确信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与世界互相理解的唯一桥梁。我们与它相伴始终。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历时两年创意出版了这套“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丛书。其目的是向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传承我们民族艺术创造的结晶,也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精粹。对于这项工作,中国文联极为重视,不仅给予资金支持,而且孙家正主席、胡振民副主席亲任编委会主任具体指导;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关心具体表现在为其特批立项,并保障出版书号;中国文联出版社将之确定为精品工程,力求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李舒东、宋建民、奚耀华、朱辉军、王利明等领导及张海君主任等堪称鞠躬尽瘁,编辑和作者们不计名利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更是令我感动。  庚胜不才,却参与和见证了世纪之交启动中华文明复兴及其遗产保护的全部过程,还非常荣幸地担任这套“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丛书的主编。这虽非我的能力与地位所及,却是我不可推辞的使命。  我所期待的是:通过这套丛书,中国的国粹艺术能为广大读者所认识、珍爱、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保护、利用,中国的精神财富能为全人类所共有、共赏、共享。  如果因为这套丛书的问世而使国人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我将感到十分欣慰;如果由于这套丛书的存在使世界了解中国更加客观、全面、理性、准确、人文,我将感到非常愉悦。  21世纪,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全新的时空。  这个时空不排斥古老,它秉持“推陈出新”。  这个时空不拒绝外来文明,亦主张“中为洋用”。  要么,御新时空如神骏;要么,被新时空所异化、吞没。  是为序。  2007年12月30日  (作者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书记处书记)

内容概要

  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舞龙、舞狮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历代相传,长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灿烂的龙狮文化。长期以来,很多青年朋友都以为龙舞、狮舞就是春节、庙会、庆典时的喜庆表演,殊不知它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承流变,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让广大读者加强对我国龙狮文化的了解和普及,作者以简洁的表述,图文并茂的史料和故事全面展示了龙狮文化的起源、种类、特点以及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书籍目录

前言上篇:舞龙一、君临华夏:龙的缘起1.“龙”的发生2.龙崇拜的文化内涵二、翻云覆雨:龙的舞动1.龙舞的由来2.龙舞例话三、恩泽四野:龙的民俗1.节庆的民间龙舞2.春祀与元宵舞龙灯四、神姿妙态:龙舞故事1.奉化布龙2.龙坞五彩龙3.杭州临安水龙4.浙江开化草龙5.浦江板凳龙6.花腰彝舞龙7.龙岗舞草龙8.浙江宁海龙舞9.太仓双凤龙狮舞10.海安龙舞11.栖霞龙舞12.芷溪舞龙13.龙台村火龙舞14.山西的龙舞15.长兴百叶龙16.水城龙舞17.长衫龙苗族芦笙舞18.四川客家龙19.乐平巾帼蚕龙舞20.惠州舞龙21.醉龙舞22.铜梁龙舞下篇:舞狮一、狮舞的起源与发展1.狮舞的传说2.狮舞的产生与发展二、狮舞的流派与风格1.北狮2.南狮三、缤纷多姿的各地狮舞1.北京太狮2.河北狮舞3.山西狮舞4.陕西狮舞5.甘肃狮舞6.青海藏族雪狮舞7.罗布淖尔狮子舞8.山东狮舞9.上海狮舞10.江苏狮舞11.浙江狮舞12.安徽狮子灯13.江西狮舞14.福建霍童线狮15.河南狮舞16.湖南狮舞17.湖北狮舞18.四川狮灯19.云南狮舞20.广东狮舞21.壮族狮舞22.海南狮舞后记

章节摘录

  相对于龙头来说,龙身的扎制就要简单得多,取蔑长三米、厚半厘米、宽一米的蔑条扎成周长一米三、直径半米、相交三圈的一个圆,就构成了龙身的一个基本单元,这样的圆圈需要三四百个,因为龙身手柄与手柄之间相距两米,其间每节就需要二三十个圆圈,看起来这很容易,其结果扎制起来还是“诚如容易却艰辛”。龙身的圆圈做完后,左右两侧用四道绳子连接,把长一米五的手柄在两米位置上用铁丝扎好,再配以龙尾和珠灯,铺以彩画就算完成制作。老城一般只扎两条大黄龙,官厅扎一条小青龙。  耍龙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七以后。耍龙之前,龙队要随着锣鼓、钹声在老城和场坝街上游走,一般先在老城耍,然后在场坝耍,喜庆气氛被龙队渲染得淋漓尽致。在耍龙灯的引导下,随着双龙反向大圆场,龙舞走“搭门”“换向”“盘花”“对盘”“游龙”“谢场”的过程中,舞者尽显英雄本色。五步一摆头的游龙步,碎步快跑的飞龙步,三步一摆头的腾云步是龙舞的基本步伐;圆场、搭门、舔花、舔龙穿花,换向“8”字四门、盘龙、对龙、游龙及卸场是龙舞的八式线路。舞者在随音乐,时而低伏,时而游曳,时而飞腾跳跃,时而飞冲云端,时而人海破浪,时而翻江倒海……电光鞭炮声,土炮的爆裂声,嘘花的光焰,铁花的璀璨,黄烟的烟雾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的彩图。此时,最辛苦的要算在铁炉边拉风箱烧铁水的铁匠和赤膊上阵的舞龙者,铁匠们把烧化的铁水用铁勺舀出来,用木板在勺底猛烈一击,铁水飞上天空散作铁花迅速落地,赤膊舞龙者既要防被铁花所烫,又要躲防嘘花烧身,还要按照步伐和路线走,就只得左挡右防了,这又别添了舞龙的喜庆。


编辑推荐

  《舞龙舞狮》中国国粹艺术读本。趣味浓郁的经典故事,全面展现国粹艺术悠久恒长的发展轨迹;赏心悦目,生动反映光辉灿烂的国粹艺术图片,立体凸显中华五千年民族艺术的非凡成果;一部让青年学子轻松愉快地走进国粹艺术大门的普及读本;一部让每个家庭了解国粹文化与营造艺术氛围的首选图书;一部具有多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国粹艺术百科全书。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舞龙舞狮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