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

钟涛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7-6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钟涛  

页数:

22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骈文为我国独有之美文,六朝骈文由发生、发展而臻极致,名家辈出,群星璀 璨,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景观。本书探讨了骈文产生的内在机制及其传统文 化、社会审美思潮背景,勾勒了骈文逐步成长壮大的全过程,分析它的表达效果和 审判价值,描述了它的地位,流变及其与社会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 宏观把握六朝骈文,揭示它所蕴含的文化意味,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而量化的 分析形式,细腻的审美触觉,又为骈文的研究和欣赏提供了许多可资利用的个案。

作者简介

钟涛,女,出生于1962年5月,四川省成都人。199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到中国传媒大学(当时名为北京广播学院)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1996年,晋升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
钟涛1982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当中学教师。其后又攻读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研究生,执教已有20年。教育事业,不仅是她从事过的唯一职业,也是她为之终身奋斗的理想。担任过各层次的“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为中文系本科生开设有“元曲研究”等选修课
同时,钟涛还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戏剧戏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戏剧戏曲学硕士研究生开设有 “中国诗歌散文史”、“文选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汉魏六朝文章研究”“中国散文史专题研究”、“元杂剧研究”等专业课程。
钟涛在教学之余,还进行了较多科研工作。其科研工作,主要集中于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和宋元文艺研究,尤其是对骈体文和元杂剧研究,有独到体会。近年完成和在研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有专著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7年6月,该书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部以骈体文为研究对像的博士论文。)、雅与俗的跨越—汉魏六朝和元代文学论集(巴蜀书社,2001年1月。该书获广电总局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元杂剧艺术生产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 该书获广电总局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参与了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重点教材中国文学史的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该书为获2000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特等奖,2001年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余篇。此外,还有编著华夏千家赋(山西人以出版1998年9月)、散文精华(巴蜀书1998年2月)等。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六朝骈文产生的原因及文化背景 一 汉语言文字的特殊性与骈文形式 二 传统文化深层意识与骈文形式 三 六朝社会文化背景与骈文形式 四 诗赋与骈文形式 第二章 六朝骈文形式的定型过程 一 先秦两汉:骈文形式的准备阶段 二 魏晋:骈文初步形成时期 三 宋齐:骈文正式成立 四 徐庾体:骈文成熟的标志 第三章 六朝骈文形式美探微 一 声文:直观表现 二 形文:必要条件 三 丽辞:基本形态 四 隶事用典之剖析 五 六朝骈文的勃勃生机第四章 六霄胼文形式表达的特色与局限 一 六朝骈文是情感的适宜载体 二 主观色彩浓烈的叙述和描写 三 以情运理的说理议论第五章 六朝骈文形式的地位和流变 一 六朝骈文形式的正面接受期 二 六朝骈文形式的否定期 三 中晚唐以后骈文形式的流变后记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六朝骈文形式的定型过程  六朝骈文最直系的亲属,当然还是传统散文。六朝骈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一种文体,而是由秦汉以来散文的逐步骈化,演化而成的一种新形式。这个演化的过程,就是骈文各种形式要素逐步走向成熟和定型的过程。本章就是要对这一过程进行描述,并且找出散文发生质变,骈文得以成立的关键时期。  散文与骈文的质的区别,当然是在形式上。散文中也有骈句,骈文中也有散句。在秦汉时代,也有骈化趋向突出的作品。而在六朝,同样有散体作品。这种交叉关系,给我们确立骈文产生的时代带来了困难。但一种新形式得以成立,在量上和质上新因素都必须占主导地位。具体到骈文上,就是骈文诸形式因素,已不是作为个别现象出现在作品中,而是成为了作品的主要结构,我们才能确认其为骈文。同时,任何一种形式,都不是突发的,而是有一个长期的孕育过程,但只有其主要因素业已成熟,并成为了时代共同的创作追求,才标志着这种新形式得到普遍的承认。总而言之,只有不仅在质方面,出现了与散文截然不同的新形式因素,而且同时在量方面,也产生了大量反映新因素的创作,才能认为是骈文的正式成立期。本章正是在此原则下,讨沦骈文形式成熟的过程。  一 先秦两汉:骈文形式的准备阶段  先秦两汉,都是散文时代。先秦两汉散文之中,也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对偶句等,但它们只是散文的一种修辞手法,至多只标明了散文的一种骈化,而不是一种与散文并列的文章样式。不过,先秦两汉散文中的骈偶因素,确实也为骈文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此一阶段,可以说是无骈文却有丽辞。  1.先秦散文中骈句的性质  古今研究者,追溯骈文之源时,大多一直上溯到先秦。  《文心雕龙·丽辞》:  唐、虞之世,辞未极文。而皋陶赞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益陈漠云:“满招损,谦受益。”岂营丽辞,率然对尔。《易》之《文》、《系》,圣人之妙思也。序乾四德,则匀句相街;屯虎类感,叫字字相俪;乾坤易简,则宛转相承,日月往来,则隔行悬合:虽句字或珠,而偶意一也。  陈维崧《四六金针》云:  四六之兴,其来尚矣。骈文俪语,六经多有之。  他们都把丽辞的兴起上推到先秦。而《文心雕龙·丽辞》则点明了先秦丽辞的特点是“率然对尔”,“句字或殊”,仅是“偶意一也”。  确实,先秦经、史、诸子散文中,存在着大量偶句。但如果我们考察这些句例,便会发现它们有以下特点:  首先,大部分都是句意相偶,而非结构相偶。其次,多数偶句与其说是对句,不如说是排比句。与骈文对句的性质并不相同。最后,即便是这种并非严格意义的偶句,在一篇文章中,所占的比重也不大。具有一定数量偶句的文章,在先秦散文中所占的比例就更少了。  《易》之《文言》,被认为是“圣人之妙思”(《文心雕龙·丽辞》)“千古文章之祖”。并且,“不但多用韵,抑且多用偶”。被研究者认为可以“不妨以最早之骈文视之”。我们在这里对其作一削析,先秦是否有骈文,以及先秦丽辞之性质,则可以有一个大概了。  两句字数同,意思相偶之句,才能称之为偶句;虽意思相偶,而字数不同,或是两句以上者,则只能算是排比。其余都是散句。《周易·乾·文言力全篇约150多句。其中排比句约40多句,骈句约30多句,散句约70多句。骈句不足三分之一。而且多数骈偶句的性质又还不完全等于后世骈文的对句。如: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字数同,意义偶,结构同。但“足以”二字重复。“乐则行之,忧则违之”是反对。四字句中,二字相同,可见先秦偶句纯以意运,并不刻意为对。“庸言之信,庸行之谨”,未避同字。“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字数虽同,而结构不同。“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为反对,“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等等对句,都不避同字。“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两联是标准的对句。  《对嚷文言》一文的简单分析,可看出先秦偶句中的几个特点:即使在偶句甚多的文章中,散句还是占多数。并且,真正的两两相对之句并不多,更多的是排比句。排比句式虽说和骈文对句不是没有关系,但其本身并不是骈句。先秦文的偶句,往往是作者意之所到,非刻意为之。因此,句子结构未必相同,也不避同字。同时,正因为是纯以意运,因此,即使较为工整的对句,也具自然浑朴之气,不见斧琢之迹。因此,它们和刻意雕琢的骈文对句虽有关系,性质却不一样。并且,《文言》一文虽押了韵,但声律、隶事、藻采这些骈文的必备条件,在此文中是不具备的。因此,它还不是一篇骈文。  《文言》是先秦文中偶句甚多之文,一般先秦文的情况不比它更趋向骈化,因此,它是有典型意义的。我们不妨再举几个先秦文中骈化趋向典型的作品来考察一下。  《庄子》,是先秦文中最具文彩者之一。全书虽不一定都出自庄子之手,是先秦文则是无疑的。《杂篇·天下篇》一节被认为可“正不妨视为一篇骈体文”。我们引几句看看:  以天下力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力曼六?,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千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镶玮,而连什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力友。  或是排句,或是意偶而句未必偶。铺张扬厉,气势奔涌,故排偶之句连篇而下,本无意于奇偶,了无刻意求工之心,故纯任自然,不避参差。  文章创作中的情况,与诗赋的情况基本一致。“织词之缛,始于延之”。繁富丽艳的语言修饰,在宋齐也成为了骈文的典型特征。陆机文风,即有绮靡之称,但陆机是“辞务索广”(《文心雕龙·才略》),意务求尽,特点在繁而不在丽。颜延之骈文的遣辞琢句,则不仅繁富,而且绮丽。不仅延之之文如此,而且藻绘缛丽成为宋齐骈文的共同特色。并且一些作品中缛丽变而为妍炼,则更是反映了作家在语言修辞上的穷力追新。  具体说来,自刘宋以来骈文藻绘日缛,具体表现为:描写性形容词语大增,文章色泽浓郁,各种修辞手法,尤其是比拟手法的大量运用,以及有意识地雕琢字句等。  颜延之之文有“铺锦列绣”之称。《祭屈原文》是其代表作之一,我们这里不妨引其祭文,看看是怎样的藻采纷纶。  兰薰而摧,玉缜则折。物忌坚芳,人讳明洁。 日若先生,逢辰之缺,温风怠时,飞霜急节。赢芈构纷,昭怀不端。谋折仪尚,贞蔑椒兰,身绝郢闹,迹遍湘千。比物荃荪,连类龙鸾。声溢全石,志华日月。如彼树芳,实颖实发。望汨心欷,瞻罗思越。藉用可尘,昭忠难阙。  二十·四句中,描写性、比喻性的句子就有十句。  短篇如此。长文同样是“丽词相续”。江淹《齐太祖诔》,后人评为“华缛已极。”开篇以“口月邯华,风云点色,伤动紫微,悲匝璇汲”营造出浓郁的悲痛气氛后,用长篇大论加以渲染。其中仅色彩词就用了22次。而且多是对比鲜明之色的两两对举。如“歼一青小‘缟一红”“墨一宋”“紫一丹”“翠一素”等等,故而全文色彩浓郁,绮绘满眼。  不过,最能表现末初的讹而新和齐梁新变的,则不仅在于大量运用华藻所形成的词采艳发的语言风貌,还在于末齐骈文表现出的对语言前所未有的锤炼与雕琢。比较明显表现出来的特点有三个:即割裂颠倒词句,运用代字,炼句炼字。  宋齐诗文中割裂颠倒词句以求语言修辞效果的特点,六朝人当时即已看到。《文心雕龙·定势》中论到“近代辞人”为追求诡巧新奇,在语言运用上采用反正之法,“必颠倒文句,上宁而抑下,中辞而出外”,以求“新色”。刘勰之论,确实反映了宋齐文入作品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以文而论,割裂、颠倒同句的例子就很多。有的达到了新颖奇巧的修辞效果。有的则几乎不可解。鲍照《石帆铭》中有“君子彼想”之句,明显是颠倒文句。而傅亮《为宋公修张良  庙教》中“微管之叹”,“照邻殆庶”,“冠德如仁”等句,都是割裂词句,以取新色。如“微管”一词,原自《论语》:“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微”本是一个表假设的虚词,却直接与管仲之姓连在一起,变成了“微管”这个生造词,用来指管仲。六朝文用“微管”、“如仁”指管仲。汲其常见。这可以算是六朝文新讹的一个例子吧。  代字之法,在宋代骈文中,开始广泛出现。而“师范末集”的齐梁文人,也继承厂这—特点:使用代宇的目的,同样为了在语言上的求新求异,以增加文章的艳釆。如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的“赫茎素毳,并柯共穗之瑞,吏不绝书。”据李善注,“赫茎,朱草也。素毳,白虎也。并柯,连理也。共穗,嘉禾也。”直接用朱草白虎,连理嘉禾也未尝不可。但显然不如用代字后对仗工稳,措词典雅,色泽浓丽。  至于炼字炼句,以求语言之华腴妍炼秀媚工巧,则更是末齐骈文中的普遍现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 PDF格式下载



《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最大的优点在于:数字统计。简明而又真实,是治学的一个方法。


中国自唐宋古文运动以后,文章风会一变,学以明道,文以载道,散文大兴,骈体敛迹,固有其政治文化史因果之然也.但骈文之为体,章句音韵之美,骊对用典之妙,实汉字汉语优美之极致也,终不可以偏见废之.品赏骈文宜自了解始,了解骈文不妨自此书始.


鼓励原创,欢迎您发表有参考价值的评论,未经授权的文字请勿转


好书必须读


真好,作者很有功底


这是作者的博士论文,资料翔实,论述透彻,可读性强。


嗯,,,性价比高!


这是钟涛的博士论文。视角新颖,研究方法独到,值得好好学习研究。出版社一般,纸张一般。


這本書還是不錯的,蠻有意思的


原来以为有骈文名篇的解读,但是没有,较失望。从内容上看,感觉像学位论文。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