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

钱志熙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7-6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钱志熙  

页数:

34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生命观念构成了人类意识的核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文学的精神风骨所呈现的基质。我国传统的各种形式的生命观,在唐代之前业已形成;我国古典文学表现生命主题的传统,也在唐代之前奠定。本书采用历时描述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的发展作了系统的考察。其中所呈现的许多重要环节,如神话与先民生命意识之起源,《诗经》与世俗理性生命观的成熟,诸子生命哲学,汉代神仙文化,魏晋生命情结,南北朝佛学生命观,如群峰历历,矗立在历史的时空。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先民的生命意识及其在神话中的表现 一 先民生命意识之推想 二 神话中的生命主题 三 “夸父逐日”:超越时间的幻想第二章 《诗经》的生命观和生命主题 一 祝颂词中遗留的上古时代长生幻想 二 宗族观念支配下的生命意识 三 世俗理性生命观及其艺术表现第三章 先秦道家的自然哲学生命观 一 老子的养生新思想 二 庄子的生死观及其批判精神第四章 先秦儒家和士阶层的伦理价值生命观 一 生命问题与伦理道德的起源 二 儒家在丧祭文化上的观念革新 三 伦理价值生命观第五章 楚辞:个体生命境界的宏伟展示 一 屈原的生命观及其作品的生命境界 二 宋玉的文士式生命情绪第六章 战国至秦汉时代养生思想的发展 一 养生行为的起源 二 养生思想体系的形成 三 养生思想对政治思想的影响第七章 宇宙自然大生命观的形成 一 宇宙自然大生命观的思想渊源 二 天人学和大一统政治的大生命观第八章 汉代辞赋中的时命主题--汉代文士个体生命价值追求的时代困境第九章 汉代文学中的神仙主题 一 汉代社会神仙思想的流行 二 辞赋中的神仙主题 三 乐府诗中的神仙主题第十章 汉代诗歌中感伤生命的主题 一 汉武帝的感伤情绪 二 乐府诗的忧生之叹 三 汉末诗人的人生讴吟第十一章 理性与幻想:建安文人与神仙观念的双重关系第十二章 建安风骨:建安文人的生命情调 一 从个体感伤到大生命的关怀 二 生命短暂与终极关怀 三 建安文学对生命价值观念的表现第十三章 阮籍、嵇康的生命观及其文学表现 一 从建安到正始群体生命价值观的历史性转变 二 生命的现实价值与超现实价值之间的痛苦抉择 三 嵇、阮的新神仙思想和游仙主题 四 阮籍《咏怀》诗的生命主题第十四章 两晋社会的变迁和士群生命思潮的演变 一 魏晋之际寒素与势族的分流及其历史背景 二 寒素心态与西晋文学风貌 ……第十五章 从玄言到山水田园:文学的境界化与生命情绪的淡释第十六章 生命文学思潮的回响与消沉后记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三 伦理价值生命观  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渊源十分久远,差不多是与先民的生命意识同步发生的。对此我们在本章的第一部分作过讨论。尽管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是在诸子时代形成的,可是诸子常常将自己的时代看成是道德衰微的时代,所以他们常常从前面的时代中寻找道德典范。儒家更是经常从夏、商、周三代寻找道德典范,并将他们所强调的道德规范溯至三代,《论语·泰伯》记载孔子对夏禹的赞美说:“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禹重视丧祭、礼仪、民生,而自身过着一种俭朴的生活,孔子认为他是难以疵议的道德完人。禹之外,商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等,都是儒家所树立的道德楷模。事实上,树立道德楷模,正是儒家建立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环节。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与楷模塑造之成功是分不开的。儒家也将他们所提倡的修身原则溯至前人,《礼记·大学》在讨论修身问题时引《卫风·淇澳》“有斐君子,如切如磋”数句,并解释说:“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侗兮者,恂傈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在这里,《札记》作者用儒家的修身思想来解释诗句,以突出这种思想的权威性。他们还历引《康诰)等经典中的论道德之语,《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提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是指君子处处追求自我完善;“明明德”是《礼记·大学)的修养新思想,要点在于自明,是建立在个体自觉的基础上的。事实上作者所引据的《康诰》等格言,多为天命道德观,是以天的无上权威来促发人的道德观念。作者后面还引《康诰》之语云:“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正道出此种道德观的性质。而先秦儒家及其当时的士阶层的道德观,则是建立在理性生命观之上的。尤其是他们特别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的实现,这种价值被赋予了伦理道德的性质,所以称之为伦理价值生命观。  儒家对生命本身的认识,也是倾向于自然的,只是没有像道家那样建立起完整的生命哲学体系。并且生命自然的观念没有道家那样彻底,常常留有天命论的遗痕。《礼记·檀弓》记载延陵季了之语云:“骨肉归复于土,魂气则无不之也。”孔颖达正义释“复归于上”之义云:“季子达死生之命,云骨肉归复于土,不须哀戚,以白宽慰。”又云:“骨肉归复于土,此是命也。命,性也,言自然之性,当归复于土。归复者,言人之骨肉由食土物而生,今还入土,故云归复。”延陵季子认为生命由骨肉与魂气两部分构成。其“魂气”说虽带有古老的灵魂观念的影响,但骨肉归复于土之说则是一种自然物质生命观。儒家主要是通过“命”、“性”等范畴来趋近自然生命观。“命”带有天命的色彩,但主要强调生命禀受于自然,而非传统的天司民命、神祗司命的观念。《论语·述而》载:“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诛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厂以孔子之博学,不应该为知道祷于神祗之事,但他故意装作不知有这么回事,反而来“请教”子路。这完全是因为孔子不相信传统的请祷,所以当子路举引古诔“祷尔于上下神祗”时,孔子却说自己早就已经祷请了。孔子所说的“祷”,其实是指道德上的自律,他不相信有什么神祗在司命,这正是由天命、神柢所支  配的道德观念中摆脱出来,转为理性的道德观。由于“命”、“天道”等概念在孔子的时代还带有浓厚的唯心色彩,孔子还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他自己所倾向的自然性的“命”、“天道”的思想,所以孔子常常回避这些问题,即所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这表现了孔子式的任之于自然的生命观。孔子之后的思孟学派及荀子等人,吸取道家生命观的某些因素,初步建立起儒家的生命哲学,《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就是这一生命哲学的原则。由此而发展出孟子的尽心知性、修身立命的生命哲学,《尽心》上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此外,孟子还有正命、非正命之说,亦见《尽心》上:“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人类受命于天,故苟子有云:“天地者,生之本也。”(《荀子·礼论》)但这个天是自然的,而非神祗的。由此而言,所谓“命”,即是生命的自然之数。儒家不惧怕死亡,不对生命本身存有任何幻想,可是反对轻忽生命的行为,追求养天命之性,尽自然之数,正命而死,无所畏惧。在我国古代上下阶层都很有支配力的尽天年、求善年死的生命思想,即渊源于此。  尽管儒家也有自然的生命思想,但它在生命价值的认识上却是超越自然,服从社会的伦理原则。道家深刻地论述了生命的自然性,但却因此而将生命的全部意义都归结为自然运化过程本身,生命的真正价值只在于实现其“气聚气散”的物质变化过程,即所的委运随化。这等于是否定了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其弊端会导致虚无放废、物欲至上的生命观,如魏晋玄学虚无派所行。其实,这种生命观在诸子时代就已出现,《荀子·非十二子》所说的“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的它嚣魏牟一派,即属此类。荀子认为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当然也是指庄派学者强调了生命的自然性质而忽略甚至否定生命的社会本质。人的本质体现于人的社会性,所以庄子是“蔽于天而不知人”。儒家则在达知生命的自然性的基础上重视生命的社会性,对生存意义作出伦理上的价值判断。  战国秦汉时代是我国传统的医学和养生学奠定基础、初步形成体系的时代。医学和养生学,如果从它们所体现的形而上的观念来看,也是受到特定的生命观的支配的,如战国秦汉时代重生、贵生的生命思想,就是促进医学、养生学发展的重要观念。此外,这时期的医学和养生学,仍然部分地与神仙长生观念联系在一起。不可否认,某些非理性的生命幻想也是刺激医学和养生学发展的因素。本章讨论战国至秦汉时代养生思想的发展,也主要是从支配养生行为的生命观念之发展入手的。  一养生行为的起源  养生行为反映了重视物质生命的观念,它根源于人类维护生命的本能。原始人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将维护自身的生命作为第一要事,并因此而形成养生、卫生、益生的观念。在这些观念的引导下,先民不断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寻求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其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是取火方法的发明,它使熟食成为可能,是人类养生史上的一件大事。《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民食果蒇、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汉班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 PDF格式下载



一口气读完,收获不少


这个书吧,质量很一般,纸特别糙。可能因为是学术书的原因吧。简单看了需要的部分,感觉没有想象中的深刻。不过还有待细读。


书的内容尚可,但是质量实在是太令人发指了。


虽然印刷质量有些缺点,但是内容非常不错,是了解唐前文人生命意识等的好资料


可以帮助你理解古人的“生命意识”。


很好,可与《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配合着看


这本书内容很丰富,材料全面,论点新颖,值得一读。


为了写毕业论文买的,看了一部分,感觉对我自己的论文写作有很大的启发


论文参考书,内容还行,纸张和装订稍差


纯粹为写论文而购。质量一般。价格一般。


顶顶顶顶


纸质不好,胶粘的该有的地方没有,不该有的地方却有书脊少胶,所以边看边散,问题是扉页等的胶却太多了,粘在一起了如果不是急用,早退货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