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当代新兴宗教

戴康生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12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戴康生  

页数:

409  

字数:

314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宗教是个人类旷日持久的课题。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与地区,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都能看得到,也能寻得到其历史的轨迹。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是社会与文化现象,还是一种特定的情感与体验,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当今世界上有四分之三左右的人口信奉着各种宗教,反映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会程度不等地感受着宗教的影响。宗教不以人们的意志或好恶为转移地客观存在着,并有其自身发生、发展、消亡的规律,具有长期性、群众性、国际性、民族性、复杂性等社会特点。社会是宗教的载体,宗教在与社会互动中不断变化发展,适者生存,不适应者将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我们  要认识时代与社会,就有必要认真了解宗教,多知道一些宗教的知识,研究其规律,不断关注随社会的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总的说来,我们不少人过去对宗教确实知之不多,认识不深,甚至还有片面不实之处,这种状况亟待改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扩大视野,在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多方位、多层面、多视角,从动态上去观察、把握宗教问题,尤感必要。  当今世界,宗教出现不少新变化新特点新动向,其中新兴宗教的大量涌现,异军突起,是一个值得世人关注的问题。当今意义上的新兴宗教有的最早源自上世纪,现今仍很活跃,但本世纪60、70年代以来,出现数量之大,发展之快,活跃程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据《1990年大百科年鉴》统计,新兴宗教的信众已占世界当时总人口的2.5%以上。另据一些资料测算,新兴宗教的信徒从本世纪初至90年代初增加约五倍。现仅在美国约有两千多个新兴宗教团体,其中600个较为活跃。日本在二次大战后新兴宗教发展十分迅速,在数以千计的新兴教团中,有百万信徒以上的就有八个,其中创价学会号称国内外会员近2000万人。可见一斑。  新兴宗教主要是相对传统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印度教、神道教等)而言的。时间上,出现较晚近,距今较“新”。内容上,宗教思想等对传统宗教及民间信仰多有吸纳或复合创新,很少是完全独立创新的。但它毕竟脱离传统宗教的常规,搀杂各种现代物质文化和多种宗教成分,在教义、教规、组织制度等方面与传统宗教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与传统宗教的分离,或遭传统宗教的排拒,以各自独立的面貌出现。当然,“新兴”一词本身是相对  的,传统宗教在兴起之初也是“新兴”的宗教;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新兴宗教,也会从“新兴”步入到“传统”。本书中所说·的新兴宗教,一般指的是19世纪中叶以后兴起的与传统宗教有别,且在当代仍在活动着的宗教组织或运动。这只是根据当代人的视角反映的一个事实现象,对新兴宗教概念本身不存在着价值判断,并无褒贬之义。  当代新兴宗教大多产生、活跃于传统社会解体、现代化进程主导着社会转变的这样一个时期,是对当时社会思想环境作出的一种反应,可以说,是各国现代化、世俗化过程中的产物。它力图通过共同的宗教体验与认知,崇拜新的卡里斯玛型的“先知”或“教长”,专注于自我,以“自我提升”或“灵魂治疗”等方式,吸引一部分人群并形成某种共识,更加强调教团内部的密切联系。新兴宗教往往以其“新的观念”去解释世界与时代,提出某些要求重新构建  社会或改造已过时宗教的口号,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或某些方面迎合了在现代多元社会中,不同社会成员对人生观、价值观的需求,以及填补在社会转型期内旧的价值观崩溃后所造成的内心空虚的需要,或满足部分社会成员对新价值观的探求欲望。

内容概要

全书不求全面,但求较为准确、客观。在介绍具体新兴宗教时,我们更多围绕宗教自身的主题,即较多着力于其形成、发展、神学教义观点、礼仪教规、信仰与活动特点,只有了解了新兴宗教作为宗教的教性,其他问题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本书有一章专门谈及当代新兴宗教中的一小部分——邪教,对其中具有典型性的组织及事件作一些剖析。全书主要论述和介绍的是国外的新兴宗教,但在附录中列入一文介绍我国台湾省的新兴宗教概况。

作者简介

戴康生,男,1937年11月生于上海,江苏省扬州市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0年至1964年在北大哲学系东方哲学史教研室任教。自1964年迄今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职。1983年5月至1984年9月曾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宗教研究中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什么是新兴宗教 第二节 新兴宗教的特点与类型 第三节 如何看待新兴宗教第二章 社会变迁与新兴宗教 第一节 现代社会宗教状况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现代化与新兴宗教 第三节 世俗化与新兴宗教 第四节 新兴宗教信众的投入与皈依第三章 19世纪产生的新兴宗教 第一节 日本与韩国的新兴宗教 一、天理教 二、本门佛立宗 三、金光教 四、大本教 五、天道教 第二节 美国的新兴宗教 一、19世纪美国的社会 二、摩门教 三、基督教科学派 四、巴哈伊教第四章 本世纪二战前出现的新兴宗教 一、灵友会 二、大倧教 三、圆佛教 四、高台教 五、国际之路会第五章 二战后新兴宗教的新发展 第一节 源起日本的新兴宗教 一、创价学会 二、PL教团 三、佛所护念会 四、真如苑 五、立正佼成会 六、阿含宗 第二节 源起韩国的统一教 第三节 源起美国的新兴宗教 一、科学学派 二、超觉静坐会 三、国际克里西纳意识教团 四、艾尔哈德培训会 五、圣光传教团第六章 当代西方宗教灵性复兴与各种本土新兴宗教……第七章 当代邪教结语 新兴宗教之未来的两种可能性附录一 台湾的新兴宗教附录二 世界主要宗教信徒统计及未来预测表

章节摘录

  第二,社会地位方面  社会地位有天生的一方面。比如,是男是女,是黄皮肤还是白皮肤,是出生在城市还是乡村,穷人家还是富人家,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选择的。但是,除了这些个人无可选择的地位之外,从理论上说,人是可以选择、改变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比如职业、受教育之高低等的。之所以我们要加上“从理论上说”这个限定词,是因为在传统社会,由于社会的相对封闭,人口流动缓慢,人们可以改变或选择自己的社会位置的机会是不多的。就职业方面而言,正如中国俗话所说,龙生龙,风生凤,老鼠的儿只能打洞一样,子承父业,家族在手艺方面世代相传的现象是极其普遍的,而农民的子孙将永世与黄土打交道,奴隶的后代也只有当奴隶的命运。这样的社会地位又决定了一个人与他人相处的关系(比如在婚姻方面的选择。说明这个问题的最典型例子是发源于印度的种姓制度)。由于人的社会地位相对地稳定,其命运相对而言也是稳定的。换句话说,人对自己前途的把握出入不会很大。然而,现代化的浪潮打破了这一切相对稳定。由于生产的发展、城市的扩张、人口流动性的增大、教育的普及,人们选择和改变其社会地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比起过去而言,人自身的努力奋斗就可以使一个出生在乡村而且是穷人家的孩子出人头地,成为过去做梦也不敢想像的“大人物”。另一方面,现代化也把人们带人了激烈的竞争之中,因此,人的命运变得不可捉摸,今天的流浪汉可以在明天成为百万富翁,而昨天的公司总经理,在后天可能会身五分文,遭到各方面的冷遇。现代社会强调的是个人优胜劣汰竞争中的成就而非以一个人的先天环境作为成功和必胜之路。于是,传统社会以先天特征为基础的阶层差异逐步消失,人自身的努力越来越成为获得一定社会地位的重要条件。即便在个人的努力中,机遇与风险的因素也在不断加大。  第三,家庭方面  我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句话既说明了家庭是社会的最基层组织,也说明了家庭是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社会的大家庭制度既是生儿育女的保障,又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的需求,首先打破了几代同堂、姑嫂妯娌同桌的大家庭制度,然后使亲情关系逐步衰减,一些过去在大家庭制度中朝夕相处的亲戚,现在可能分居异地他乡终生不再见面,或老死不相往来。于是核心家庭出现了。尽管现代社会家庭的规模大大缩小,但它仍然是一个人的“安乐窝”和“避风港”,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仍然能够从家庭中找到一份爱,得到一份关心。而今天,现代化的巨浪连核心家庭也没有放过。由于家庭中丈夫与妻子的地位日趋平等,就业的妇女越来越多,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增多而且经济上能够独立,由于昔日作为家庭中财产的儿童(比如说富家子女的继承权和婚姻带来的益处,穷人子女的劳动力等)日益成为家庭的经济负担,父母要为子女的衣食住行和教育花费大量的金钱,而子女则一能独立就离家而去,此外再加上在性关系上的价值观念的变化等等因素,家庭的结构也日益不稳定。离婚率的高涨是当代家庭的一个特征,例如当今被认为是离婚率最高的美国,1979年约有120万对夫妇离异;而在婚姻破裂的家庭中,70%以上是有子女的家庭,因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而受到伤害的子女每年达一百多万。除了因夫妻离婚出现的畸形家庭,即单亲家庭之外,还存在着大量有非婚生子女的单亲家庭。这种没有父亲或没有母亲,或者子女是私生子的家庭,给其成员,尤其是子女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如今,社会中单身的人数也在不断地扩大。家庭作为宁静的“避风港”的功能逐渐丧失,家庭的名存实亡使许多人失去了在现代社会中的惟一情感依托。  第四,人口与教育方面  由于医疗卫生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婴儿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世界人口的增加呈爆炸趋势。20世纪初,世界人口为16亿,这是以往19个世纪逐步增加达到的创纪录人口。①然而,不到一百年,也就是到本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已增加了两倍多。根据199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年鉴》的统计,世界人口已达58亿。在此我们暂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状况,就是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在本世纪也是惊人的。大约从1950年到1965年之间,西欧经历了所谓的“婴儿潮”,使1970年到1980年时的青年人数比任何时期都庞大。美国和加拿大也有类似的情况。随着这一项社会变迁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这种状况在发达国家尤为突出。1950年,美国有大约260万人在高等学校就读,到了1970年,此数字就上升到860万,增长率为239%;高等教育经费也同步增长,1950年为X亿美元,1970年为234亿美元。加拿大在1961年时享有高等教育的人为128,600人,十年之间,也就是到1971年,增加到323,000人,教育经费则从1960年的17亿加元,增到1970年的77亿。②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是青年人中平等观念的急剧上升,这种观念上的改变表现为对各种公民权利的支持。因此,在许多发达国家,一方面,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反犹太主义等的市场在收缩,另一方面,从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甚至对待无神论和共产主义信仰,到对待同性恋、婚前性关系、堕胎等的态度,也有快速的自由化趋势,也就是说,在青年一代中,宽容的观念迅速加强。  1.形成与初期活动  19世纪下半叶欧美各国深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对传统的基督教构成很大的冲击,一批基督教会内部的理性主义者在它的影响下开展了对《圣经》的批判,使人们用一种新眼光来看待《圣经》。美国在南北战争后工业迅速崛起,工业化和都市化既给美国带来新的希望,但也带来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美国民族性中的乐观主义和追求成功的精神在一部分人中得到发扬。与此同时,当时在美国流行着从法国传人的催眠术以及瑞典的斯维登贝格的“新思想”。斯氏主张通过寻找《圣经》中隐蔽的象征意义的方法,达到人与灵界的和谐,由此为催眠术的心灵学家的实践提供了宗教意义。斯氏的思想通过美国早期的唯灵论派而大众化。这些都为基督教科学派的产生提供了适当的社会和思想背景。  基督教科学派(Christian Science)的创始人玛丽·贝克·艾娣(Mary Baker Eddy,1821—1910年)生于新罕布什尔的鲍(Bow)地方的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农民家庭。她是全家六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在家庭的潜移默化下她自幼对宗教十分虔诚,不仅熟悉《圣经》,而且对圣奥古斯丁和一些神学家,如爱德华兹等所写的文句都能熟记。她曾在自传上谈到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如饥似渴地追求比物质更好更高的神圣之事的愿望,并希望摆脱物质世界的困扰,以谋求对上帝的了解。她一生坎坷,命运多舛。自幼多病并患有癔症;青年时代,一连串的不幸降临,她亲爱的哥哥、丈夫、母亲相继去世。由于健康关系,她又不得不与她心爱的孩子分离。  接着是第二次婚姻的失败,丈夫的不忠使她十分痛苦。  19世纪50年代正是她身心受到最大创伤时期,引发她对人生作了深入的思索,认为人的痛苦、生命的暗淡,乃至死亡是由于自己病态的灵魂造成,由此她开始“发现”基督教“科学”,即从自然生命的特点向灵性生命特点过渡的“第二次新生”,从此拉开了她与传统基督教思想的距离。她认为病人靠药物治疗实际并不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而是病人对药物的信赖。1862年,艾娣接受了当时著名的精神疗法医生昆布的治疗。她把昆布所说的要靠调动病人“全部的信心”去治愈疾病这句话更多的是从宗教意义上去理解,认为患病是病人没有真正认识上帝,如果能做到认识上帝,完全信靠上帝,疾病就能痊愈,这正是耶稣治愈病人的科学性所在。 1866年在昆布死后不到三星期,艾娣遇到意外事故,脊柱受损伤,无法动弹,浑身冰冷,十分痛苦。但在病倒后的第三天,她读了《圣经·马可福音》中耶稣治愈瘫子的故事,深受鼓舞,身子竟能动弹了,并由此而痊愈,这使她感受到精神力量的真理。她把这天视为“基督教科学派”的起点。  1866年至1875年,她与其第二位丈夫分居。在此九年间,她数次搬迁,在新英格兰的几个不同的小城镇中居住,认真思考了许多神学和心灵学上的问题,进一步肯定了她视为真理的精神(信仰)疗法。同时,她还进行教学工作,学生绝大部分是来自工人家庭的、对她的思想感兴趣的青年。1875年出版了她的《科学与健康》一书。此书以后成为该派理解《圣经》的钥匙,实际上是该派另一本经典,其地位与《圣经》并列。该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其主要部分,共14章,涉及祈祷,圣礼,婚姻,心理学,上帝的创造,基督教科学派的神学、教义、实践、对真理的解释、对唯灵派和催眠术(书中称动物催眠术)的批判等等;第二部分是论述《圣经》的关键,共三章,论及《创世记》、《启示录》,并对《圣经》中关键术语作出新的解释。1891年她出版了该书的修订本,扩充了内容。她从许多基督教科学派信徒在读了此书后所得收获而写的各种见证信中精选出一些摘录,构成本书第三部分内容。从全书看,它主要讲述了心灵和思想(mind),解释了上帝的爱是如何医治和救赎人的,耶稣基督又是怎样通过精神的科学方法去触摸和治疗人的。书中的上帝是极宽容的、可信赖的力量,而且任何人都能信任和了解他。此书成为指导该派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得重生的教科书,包括如何摆脱药物,通过信仰去医治疾病,并在治疗中感受到上帝的力量,与他合一;如何通过信仰克服生活和工作中的任何困难,解决家庭纠纷等等。  1879年艾娣带领她在林恩的一小组学生正式建立基督教科学派。取此名是因为她认为基督教是科学,只要真正信奉上帝无所不能,就能通过信仰治疗任何疾病,而这种信仰疗法被视为是一种科学的经验,可以反复验证,只要人们正确地学习和运用,它是绝对可靠的。1881年她创建麻省玄学院,培养该派的实践师(Practitioner),即他们的信仰疗法医生。这是全美第一个培养此类“医生”的学院,七年内她就教授了四千多名学生。1882年她把教会从麻省的林恩搬迁到波士顿,吸引了许多新教徒参加,很快发展成为一场运动。1886年她成立了基督教科学协会。为重新修订她的《科学与健康》一书,1889年她关闭了玄学院。由于对信仰疗法产生分歧,1892年又解散了该协会,并重新组建波士顿母教会。她要求全国各地的基督教科学派教会重新登记,取得母教会的许可才正式承认其为该派成员。与此同时,她改变了教会的组织形式,从原有的公理制,即各教会自治,变为类似联邦制的形式。1895年她出版了《母教会守则》,为教会制定了各项细则。该《守则》在她去世前曾作了多次修订。在她去世后该书成为日常教会事务的指导书和宪章。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宗教是个人类旷日持久的课题。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与地区,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都能看得到,也能寻得到其历史的轨迹。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是社会与文化现象,还是一种特定的情感与体验,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当今世界上有四分之三左右的人口信奉着各种宗教,反映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会程度不等地感受着宗教的影响。宗教不以人们的意志或好恶为转移地客观存在着,并有其自身发生、发展、消亡的规律,具有长期性、群众性、国际性、民族性、复杂性等社会特点。社会是宗教的载体,宗教在与社会互动中不断变化发展,适者生存,不适应者将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我们  要认识时代与社会,就有必要认真了解宗教,多知道一些宗教的知识,研究其规律,不断关注随社会的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总的说来,我们不少人过去对宗教确实知之不多,认识不深,甚至还有片面不实之处,这种状况亟待改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扩大视野,在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多方位、多层面、多视角,从动态上去观察、把握宗教问题,尤感必要。  当今世界,宗教出现不少新变化新特点新动向,其中新兴宗教的大量涌现,异军突起,是一个值得世人关注的问题。当今意义上的新兴宗教有的最早源自上世纪,现今仍很活跃,但本世纪60、70年代以来,出现数量之大,发展之快,活跃程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据《1990年大百科年鉴》统计,新兴宗教的信众已占世界当时总人口的2.5%以上。另据一些资料测算,新兴宗教的信徒从本世纪初至90年代初增加约五倍。现仅在美国约有两千多个新兴宗教团体,其中600个较为活跃。日本在二次大战后新兴宗教发展十分迅速,在数以千计的新兴教团中,有百万信徒以上的就有八个,其中创价学会号称国内外会员近2000万人。可见一斑。  新兴宗教主要是相对传统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印度教、神道教等)而言的。时间上,出现较晚近,距今较“新”。内容上,宗教思想等对传统宗教及民间信仰多有吸纳或复合创新,很少是完全独立创新的。但它毕竟脱离传统宗教的常规,搀杂各种现代物质文化和多种宗教成分,在教义、教规、组织制度等方面与传统宗教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与传统宗教的分离,或遭传统宗教的排拒,以各自独立的面貌出现。当然,“新兴”一词本身是相对  的,传统宗教在兴起之初也是“新兴”的宗教;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新兴宗教,也会从“新兴”步入到“传统”。本书中所说·的新兴宗教,一般指的是19世纪中叶以后兴起的与传统宗教有别,且在当代仍在活动着的宗教组织或运动。这只是根据当代人的视角反映的一个事实现象,对新兴宗教概念本身不存在着价值判断,并无褒贬之义。  当代新兴宗教大多产生、活跃于传统社会解体、现代化进程主导着社会转变的这样一个时期,是对当时社会思想环境作出的一种反应,可以说,是各国现代化、世俗化过程中的产物。它力图通过共同的宗教体验与认知,崇拜新的卡里斯玛型的“先知”或“教长”,专注于自我,以“自我提升”或“灵魂治疗”等方式,吸引一部分人群并形成某种共识,更加强调教团内部的密切联系。新兴宗教往往以其“新的观念”去解释世界与时代,提出某些要求重新构建  社会或改造已过时宗教的口号,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或某些方面迎合了在现代多元社会中,不同社会成员对人生观、价值观的需求,以及填补在社会转型期内旧的价值观崩溃后所造成的内心空虚的需要,或满足部分社会成员对新价值观的探求欲望。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当代新兴宗教 PDF格式下载



谢的比较全面!!!!!!!!!!!!!!!!!!!!!!


书籍还好,这个书是新兴宗教很少的读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