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苏东坡的杂耍人生

吴越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吴越  

页数:

258  

Tag标签:

无  

前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和散文,都可以代表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就是识字不多的人,也大都知道苏轼的名句:“春宵一刻值千金”、“天涯何处无芳草”、“不识庐山真面目”、“春江水暖鸭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凡是到过杭州的人,也大都知道西湖的“苏堤”,就是苏轼督造的。此外,他的书法,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中的第一位!他诗词书画俱佳,是才子中的“全才”!他不但才学好,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但是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彻底否定”。于是他成了新旧两派都不待见的“中间人物”,加上他脸不厚、心不黑,不会说假话,又不会见风使舵,更不会当政客,一生中常以文贾祸,以言获罪,以“谤讪朝廷”遭贬谪,颠沛流离,遭遇坎坷,并在凄苦、孤独中走完坎坷的人生旅程。但他能够在逆境中保持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更不同流合污,他所追求的,只是自己的艺术人生。他把人生看作一个杂耍大舞台,尽情表演,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寻找自由,在没有乐趣的环境中寻找乐趣,既表现了自我,也娱乐了自我,更没有失去自我。苏轼的一生,究竟给我们留下了多少作品,已经无法考证了。据学者统计,计有诗2600多首,词430多首,文(包括信、表、传、记等)4800篇,书画作品还没统计在内。这样全面而大量的创作,在古代作家中是绝无仅有的。他在被贬黄州之前,他的文盲夫人如果不把他保存的三分之二手稿付之一炬,中华文化宝库中苏轼的作品,当然还将更加丰富。一个诗人或作家,不是作品越多越好,而是要看内涵,要看是不是能传世。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而且以“御制诗”的形式出版了豪华本,但是至今连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没有。据说曹雪芹写《红楼梦》,因为缺稿纸,就是把豪华的《乾隆御制诗》拆开,一页页翻转来,拿背面当稿纸用。这,大概就是“乾隆御制诗”所发挥的最大效用了。凡是才子,都有许许多多风流轶事流传。唐伯虎如此,苏东坡也不例外。冯梦龙编辑的“三言”中,民间传说故事中,都有许多发生在苏东坡与妓女、与和尚、与同僚之间的趣闻轶事。我不是研究苏轼的专家,本书更不是研究、介绍苏东坡一生成就得失的专著。小时候读过苏轼的一些诗词散文,也逐渐淡忘了。几年前,有一家出版社请一位博士生导师带领八个博士研究生,编辑评注唐宋八大家的诗词选和散文选各一套,有专集,也有合集,共13册。清样出来以后,总编辑不太放心,委托我最后审校。当时的目的,不过是要我看看有没有标点和文字错误,在注音和注释方面把一把关。没有想到的是:这两套由博导和博士研究生编辑的书,到了我手里,几乎每页都画成了“满脸花”!错误之多,连总编辑都惊讶得目瞪口呆。我既然不是研究唐宋诗词散文的专家,我所能发现的,当然不过是常识性错误而已。其实,编者只要肯认真翻翻资料和工具书,这种常识性错误,是应该能够避免的。后来,这两套精心策划的“辅导教材”,终于因为“选题撞车”而流产了。不过,我在这将近半年的审订工作中,翻检了大量的参考资料,等于系统地复习了一遍唐宋八大家的诗词散文和他们的“历史背景”,对我个人来说,也不算“有工无效”,何况我的审稿费两万多元照收不误,等于人家出“学费”雇我读书,也算颇有收获。去年,有一家出版社打算编辑一套“和谐丛书”,共二十八本,其中的一辑,叫《和谐中华诗路之旅》,就包括唐宋诗词选。他们聘请我选题的运作。尽管这一次编辑评注唐宋诗词,已经是“轻车熟路”,我还是四处搜集前人对八大家的评介及相关资料。在梳爬整理这些资料中,我再一次感叹关于苏轼的传说和评价,竟有这样多的矛盾,竟有这样多的谎言,甚至可以说还有这样多别具用心的诬蔑。面对这些误解、曲解,我就想到:应该写一本“正解”、“直解”的书,来给苏轼“平反”。今年一月,我的《吴越品水浒》交东方出版社出版以后,在和编辑先生的闲聊中,偶然提起了“苏轼用小妾换马”的故事,大家都觉得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写写苏东坡,也给苏东坡来一个“拨乱反正”。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于是就有了这本小书。可以说,这是我学习唐宋八大家的“心得”,也可以说是我参与编辑唐宋诗词散文选的“副产品”。按出版社的要求和定位,就是一本普及历史知识的书,是一本文化消闲的书。品苏轼,不外乎“品人”、“品事”、“品作品”这样三个内容。品人、品事,似乎都不难,只要说说个人看法就可以;苏轼是诗词赋和书画的大家,品他的作品,可就不那么容易了。诗词赋还可以挑选几篇我比较熟悉的,用我的观点评说一番,也算是聊备一格;书画我可是一窍不通,何况书画作品,不是彩色印刷,也无法体现其精神,因此本书不涉及书画部分。我只是“草根儿作家讲文化故事”,着眼点在普及,在探索。我的听众,只要有初中程度,就可以听懂。但这绝不是“戏说苏轼”,更不是“苏轼传”的搞笑版。我的做法是:先以民间流传的有关苏轼的风趣故事为切入点,用闲聊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引出话题,然后根据史料,旁征博引,兼收并蓄,无所顾忌,无拘无束,娓娓道来,或指出其真实的历史背景,或指出之所以会以讹传讹的原因,中间也许会“跑题”,也许有所发挥,完全不顾章法,简直是随心所欲,的确是“杂乱无章”的“杂文”、松散无序的“散文”,只以“有益”、“有趣”为目的,不顾其他。例如关于苏东坡是不是有一个叫“苏小妹”的妹妹,则指出原型实际上就是比苏轼大一岁的小姐姐“八娘”。她根本就没到过东京,更没有嫁给秦少游,在她十八岁那一年,就被婆家虐待折磨死了。之所以会有“苏小妹”这个人物的“群众创作”,就是因为她知书识礼,还会写文章;故事可能就是她死后当地群众怀念她而引发的街谈巷议。又例如苏东坡妻妾众多,他和哪个妻妾感情最好?众说纷纭,我就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说说自己的“一家之见”。再例如苏轼一次次遭贬谪,冯梦龙说他是因为改错了王安石的诗句,王安石为了“教育”他,才把他贬到黄州去的。真是这么一回事儿么?我也来一个“拨开迷雾见青天”,还历史一个真相。等等。我这样做,似乎有点儿“戳穿西洋镜”的味道。但这既是亲朋好友聚会的谈资,也是茶余饭后的文化咖啡。一书在手,在神游北宋大江南北中,细细品味苏东坡一生的坎坎坷坷,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既锻炼了分析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也增加了历史知识,似乎比把大好光阴消磨在打扑克、搓麻将、玩儿游戏中,要有益得多吧?吴越戊子年正月朔,写于北京蠲兴楼

内容概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和散文,都可以代表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就是识字不多的人,也大都知道苏轼的名句:“春宵一刻值千金”、“天涯何处无芳草”、“不识庐山真面目”、“春江水暖鸭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凡是到过杭州的人,也大都知道西湖的“苏堤”,就是苏轼督造的。此外,他的书法,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中的第一位!他诗词书画俱佳,是才子中的“全才”! 他不但才学好,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但是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彻底否定”。于是他成了新旧两派都不待见的“中间人物”,加上他脸不厚、心不黑,不会说假话,又不会见风使舵,更不会当政客,一生中常以文贾祸,以言获罪,以“谤讪朝廷”遭贬谪,颠沛流离,遭遇坎坷,并在凄苦、孤独中走完坎坷的人生旅程。但他能够在逆境中保持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更不同流合污,他所追求的,只是自己的艺术人生。——他把人生看作一个杂耍大舞台,尽情表演,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寻找自由,在没有乐趣的环境中寻找乐趣,既表现了自我,也娱乐了自我,更没有失去自我。

作者简介

吴越,原名昊佩珏,1932年出生,浙江省缙云县人(祖籍永康)。十七岁参军,自学成才。一生坎坷,历尽磨难;性格开朗,思维活跃;年近耄耋,不知老之已至,仍笔耕不辍。一生只有两大爱好:读书、写书。共写有文学作品26本,中短篇小说、杂文、诗歌、评论数百篇,总字数超过1500万(代表作是长篇历史文化小说《括苍山恩仇记》,五卷200万字,以“官逼民反”为主题,被称为“当代水浒传”,畅销70万套,各中文网络书库都能查到);电脑教材55本,将近1000万字。离休前曾任宝文堂书店副编审,离休后出任中国科协《金秋科苑》月刊总编辑;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协荣誉委员、浙江省缙云县文联名誉主席。更多信息,请参看吴越博客:
  http://blog.S ina.com.cn/wuyue/
  http://wuyue.qzone.qq.com/

书籍目录

如何“品”历史人物前言引言苏东坡和女人们 1.苏东坡是他母亲培养出来的吗? 2.苏东坡以妾换马,是真事儿吗? 3.苏东坡的爱妾王朝云,是不是妓女出身? 4.苏东坡两任妻子,和哪个感情最好?  5.苏小妹是不是实有其人? 6.苏东坡和妓女的关系 7.秦观是苏东坡的妹夫么?苏东坡和僧道们 8.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是真的么? 9.苏东坡是不是相信鬼神苏东坡和官员们 10.苏东坡和风翔太守的故事 11.苏东坡和惧内冠军陈季常的故事 12.苏东坡和高俅是什么关系? 13.苏轼是怎样被章悖所害的苏东坡和诗词 14.乌台诗案,和什么诗有关?  15.我评苏东坡的词赋名篇 16.苏东坡的妙联绝对附录一:东坡先生墓志铭附录二:苏东坡年谱简编

章节摘录

插图:1.苏东坡是他母亲培养出来的吗?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都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个团体“培养”出来的。作家是如此,书画家亦然。苏轼、苏辙,同出一门,连同父亲苏洵,号称“三苏”,这是历史的偶然,绝不是哪个人培养的结果。作家和书画家的成就,第一取决于天赋,第二取决于努力,二者缺一不可。没有天赋的人,再努力也无法取得成就;有天赋的人不努力,依旧是庸人一个。这就是真理,也是常识。一般说来,一个男人,第一个最亲密的女人,应该是他的母亲。当然也有例外。例如母亲死于难产,这个孩子失去了母亲,或者孩子的母亲有病,不能自己抚育子女,或者孩子的母亲特别高贵,不能亲自带孩子,那就不得不由另一个女人来代替母亲。例如传说和戏曲中的包公,就是由嫂嫂养大的,所以他称嫂嫂为“嫂娘”(实际上他父母双全,考中进士以后,就拒绝出仕,回家侍奉老父老母去了);多数皇子,都由乳母带大,难怪他们当了皇帝,还宠信乳母。在民间,由姥姥、奶奶带大的孩子,为数也不少。总的说来,还是离不开女人。俗话说:“孩子离不开娘”,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很可能牵扯到人品、道德的基本教育,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十分重要。《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中,开宗明义第一段,就说: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宋史》中的这一段话,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凭空杜撰,而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就是苏辙为他哥哥写的《东坡先生墓志铭》。下面引其中的一段原文:公讳轼,姓苏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曾大父讳杲(gao镐),赠太子太保。妣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大父讳序,赠太子太傅。妣史氏,追封嘉国太夫人。考讳洵,赠太子太师。妣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日:“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曰数千言。也就是说:苏轼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外出游学,母亲程氏亲自课读。有一天,母亲给他讲解《后汉书》中的《范滂传》之后,喟然长叹。小苏轼看了看母亲,问:“娘,我长大之后,要是也像范滂这样做人,你愿意么?”母亲用反问来回答:“你要是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说到这里,牵扯到一个关于范滂的典故,这就不能不简单地说一说后汉的“党锢”历史和范滂这个人了。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朝政腐败,宦官与外戚勾结,政权落到了宦官手中,各地的官员,大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他们纳贿,勒索,滥捕无辜,公开卖官鬻(yu芋)爵,垄断仕进之路,贪婪之心,欲壑(he贺)难填。当时的书生、士大夫纷纷起来批评朝政,反抗这些不阴不阳的宦官统治。忠贞廉正的儒士和太学生们,不惜冒杀头的危险,上书弹劾奸党,抗议腐败,倡言改革。宦官们就诬陷他们这是“结党对抗朝廷”,加以禁锢,史称“党锢之祸”。所谓“党锢”,就是禁止党人出仕,并不许他们和亲友往来。如果不听话,就要逮捕入狱,那可就是“党狱”而不是“党锢”了。党锢之祸,是东汉后期发生的一场“大学生闹事儿”,实际上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延熹九年(166)和建宁二年(169),宦官两次兴起党狱,打击和镇压重视气节的士大夫,以钳制社会舆论。许多学者和太学生被捕入狱,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致死。党人李膺、范滂等一百多人死于狱中,其他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到了光和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方才宣布赦免党人,起用党人来镇压黄巾起义。在这些正直的学者中,有个名叫范滂的,就是一个勇敢的青年。面对阉党的疯狂迫害,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自己走向了刑场。那一天,苏轼的母亲教儿子读的,就是《后汉书·党锢列传》中的《范滂传》。《范滂传》的全文,这里就不引了,只引他“慷慨赴死”这一段,并适当加一些注解:初,滂等系(jt记)狱,尚书霍谞理之。及得免,到京师,往候请而不为谢。或有让滂者,对日:“昔叔向婴罪,祁奚救之,未闻羊舌有谢恩之辞,祁老有自伐之色。”竟无所言。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日:“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日:“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日:“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日:“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在苏洵写的悼念他妻子(苏东坡母亲程氏夫人)、的祭文里,我们知道这位程家小姐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这在当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教育观念中,真是一个难得的贤妻良母。她不但曾激励苏洵努力向学,而且在丈夫外出“游学”期间,除了要主持安排一家人的吃喝生活之外,还要亲自课读儿子,这在当时那个历史环境中,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有人说:唐宋八大家,居然有三位出在他苏氏一门中,和这个程氏夫人有莫大的关系。苏洵的家庭,无疑是个豪门富户,这从今天眉山的苏氏故居有多么大的庭院房屋,就可以看得出来。苏洵的青少年时期,不是没有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但他禀性疏懒,喜欢和同村的少年朋友出去玩儿,不认真读书。天圣五年丁卯(1027),苏洵十九岁,娶了十八岁的程氏为妻(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生十八年归苏氏”)。明道二年癸酉(1033),苏洵二十五岁,方才开始认真读书(见《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景祜二年乙亥(1035),苏洵二十七岁,方才开始发愤,刻苦读书(见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这就是《三字经》中“年二七,始发愤”一句的由来。景祜三年丙子(1036),苏洵二十八岁,苏轼出生(苏轼有两个姐姐,一个比他大八岁,出生不久即夭折;一个比他大一岁,就是传说中的才女“苏小妹”,十八岁死亡;还有一个哥哥,比他大两岁,五岁时夭折)。庆历五年乙酉(1045),苏洵三十七岁,苏轼十岁,苏洵亲自教苏轼作文;苏洵举制策,东游京师,母程氏夫人亲自教苏轼兄弟读书。这样看起来,苏轼、苏辙一向都是由苏洵亲自课读,程氏夫人只是因为丈夫上京赶考,方才暂时出任“代课教师”的。程氏夫人虽然在家里受过良好教育,但是当年的女子,不可能“上学”读书,无非是在父母的熏陶之下认识一些字而已。她能够在丈夫外出的时候,担负起给孩子讲《后汉书·范滂传》这样的重任,不是“精通”古文,不是肚子里装有几个古人,是绝不可能“开讲”的。讲史绝不是“教识字”,而是要结合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并拿出自己的观点来讲。要不然,像范滂这样的例子,如果是一般“粗通文墨”的女性,很可能就会拿明哲保身来教育孩子不要多管闲事,要以自己的飞黄腾达和升官发财为重。特别是当年的“忠君”思想,分明就是一种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凡是“皇上说的”,就只能是“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肯定都是响当当的“左派”,一生步步高升,绝不是苏轼这样的“右派分子”,迭遭谪贬,甚至无以为生。我认为,苏轼的学问和才华,父母的教育只是一方面,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苏洵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恰恰都成了大学问家,而且还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只能说是历史的偶然,不能理解为苏洵和他夫人有特殊的教育方法,不论有几个孩子,都能够统统成才。从事文学艺术,第一要有天赋,第二还要自己努力,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还要第三,那就是环境。一个极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如果没有学习音乐的环境,没见过乐器,没老师教他,也不过在旷野上大喊大叫几声,就自生自灭了。苏洵应该是个有天赋的人,在他二十五岁以前,不愿意刻苦,喜欢和村子里的少年人嬉戏浪荡,一方面是他自己不努力,一方面也是他父亲对他督促不严所致。婚后在他贤妻的督促之下,勤奋起来了,这才把他的天赋发挥了出来。如果他根本就没有什么天赋,脑袋就像榆木疙瘩一样,程氏夫人就是把他的头发悬挂在房梁上,常常用锥子刺他,我看也培养不出一个“唐宋八小家”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否定过“天才”的存在,批判了“天赋论”,并大力“培养”“无产阶级自己的作家”。培养的对象,不问是否有天赋,却强调阶级出身,实在出不了作品,就调成名的作家来“辅导”,实际上是帮他写。这一批“培养”出来的作家,虽然也出了书,甚至很畅销,但是没有一个是真正有成就的。这里面,个人的独立思考,应该占有很重的比例。独立思考之后,能够不被外界力量所左右,更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这就是是否有定力、是否能保持晚节的问题。人人都知道,汪精卫不但是个才子,而且是个“立场坚定”的革命派,为了革命,曾经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拿炸弹去炸摄政王。但是谁想到他中途会突然丧失人格,变成了大汉奸呢?我的母亲,是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她禀性善良,从小教育我“自己的东西要爱惜,别人的东西不羡慕”,“力所能及,要尽量帮助人家”。但是她却十分迷信,什么佛都拜。我七八岁的时候,母亲带我到城隍庙去烧香,除了摆列猪头、全鹅之外,还烧了许多锡箔折的元宝。我问母亲为什么要给城隍老爷上供烧银锭?母亲说,是为了求城隍老爷管顾我没灾没病,快快长大。我又问:如果不给他上供烧纸钱呢?母亲回答:那城隍老爷就不管你了。我立刻反驳:城隍老爷是阴间的县太爷,他的职责就是保全县的百姓平安;如果仅仅管顾给他上供烧纸钱的,不管顾那些不给他上供的,这就是一个贪官,绝不是好城隍老爷!母亲听了,急忙用手捂住我的嘴,还扬手要打我。我在迷信的家庭中长大,却一生不信任何鬼神包括“偶像”。可见,独立思考是第一位的,外界影响,包括教育,只能是第二位。顺便说一句:苏轼的母亲虽然贤良,他的舅舅、也就是程夫人的哥哥,却是个不学无术的赌徒兼混蛋。程夫人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哥哥的儿子,竟让他折磨死了。这个小女儿,就是传说中的“苏小妹”。下文专门介绍。由此可证:程夫人的贤慧,也不是程老太爷“培养”出来的。不然,怎么不把儿子也“培养”得更好一些?即便达不到“贤良方正”,至少也不至于让苏洵痛心疾首,写诗骂他一千年吧?2.苏东坡以妾换马,是真事儿吗?苏东坡的确“有妾数人”,有资料说他先后有妾七人,但是没有见到有拿妾换马的记载。野史中,也只说他用“婢”换马。当年,奴婢都是花钱买来的,是家庭财产的一部分。即便苏东坡真的用婢换马,也无可厚非。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经济意识和道德标准去衡量一千年前的古人。明末詹詹外史冯梦龙(1574-1646)编的《情史类略》附卷十三“情憾类”《朝云》条下,除了介绍苏东坡侍妾王朝云的身世之外(原文详后),还附有一段文字,记载苏东坡曾经用婢女换马的故事:坡公又有婢名春娘。公谪黄州,临行,有蒋运使者饯公。公命春娘劝酒。蒋问:“春娘去否?”公日:“欲还母家。”蒋日:“我以白马易春娘可乎?”公诺之。蒋为诗曰:“不惜霜毛雨雪蹄,等闲分付赎蛾眉。虽无金勒嘶明月,却有佳人捧玉卮。”公答诗日:“春娘此去太匆匆,不敢啼叹懊恨中。只为山行多险阻,故将红粉换追风。”春娘敛衽而前日:“妾闻景公斩厩吏,而晏子谏之;夫子厩焚而不问马,皆贵人贱畜也。学士以人换马,则贵畜贱人矣!”遂口占一绝辞谢,曰:“为人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今日始知人贱畜,此生苟活怨谁嗔。”下阶触槐而死。公甚惜之。这里用了两个“典”,一个是“景公斩厩吏,而晏子谏之”。典故出在《晏子春秋》中,原文这里就不引了,只说故事大概:齐景公把自己最为心爱的一匹马交给一位圉人(圉音yu宇,指养马的人,也就是上文说的“厩吏”)饲养,不料马却得病死了,齐景公大怒,要杀这个圉人,而且不是杀头,是让刽子手用刀活活肢解。刽子手拿刀正要动手,晏婴问齐景公:“尧舜当年肢解犯人,是从身体的哪个部位下刀的呢?”景公听了一惊,知道尧舜当年并没有肢解犯人的例子,就下令停止肢解,把圉人交给狱吏去处置。晏婴又对景公说:“狱吏不知道圉人犯了什么罪,我先一一列举。再把圉人交给狱吏,好吗?”景公点头同意。于是晏婴对圉人说:“你有三条死罪:你把君主的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死罪;你养死的是君主最心爱的马,这是第二条死罪;你让我们的君主因为一匹马要杀掉一个人,老百姓听到了,必然怨恨君主,诸侯听到了,必定轻视我国。你养死了马,使得百姓积怨、邻国侵凌,这是你的第三条死罪。现在要把你交给狱吏去处置。”景公听了这话,急忙说:“把他放掉吧!免得伤害我的仁德。”看起来,齐景公是个明白人,所以一点就透;如果遇到的是个糊涂蛋,恐怕晏子再能说会道,也点不透他,那个无辜的国人,还是非死不可。


编辑推荐

《苏东坡的杂耍人生》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苏东坡的杂耍人生 PDF格式下载



感觉很不错,可以知道苏东坡的很多不一样的事迹


一般,没什么深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