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李鸿章传

梁启超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梁启超  

页数:

213  

Tag标签:

无  

前言

一、此书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二、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然夹叙夹论,其例实创自太史公,《史记》:《伯夷列传》、《屈原列传》、《货殖列传》等篇皆是也。后人短于史识,不敢学之耳。著者不敏,窃附斯义。三、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著者于时局稍有所见,不敢隐讳,意不在古人,在来者也。恨时日太促,行箧中无一书可供考证,其中记述谬误之处,知所不免。补而正之,愿以异目。四、平吴之役,载湘军事迹颇多,似涉支蔓;但淮军与湘军,其关系极繁杂。不如此不足以见当时之形势,读者谅之。五、《中东和约》、《中俄密约》、《义和团和约》,皆载其全文。因李鸿章事迹之原因结果,与此等公文关系者甚多,故不辞拖沓,尽录入之。六、合肥之负谤于中国甚矣。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顾书中多为解免之言,颇有与俗论异同者,盖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不然,何取乎祸梨枣也!英名相格林威尔尝呵某画工日“Paint me as I am”,言勿失吾真相也。吾著此书,自信不至为格林威尔所呵。合肥有知,必当微笑于地下曰:孺子知我。

内容概要

本书参照了中华书局1989年重出的《饮冰室合集》影印本。为方便读者阅读,编辑过程中,一律采为现今通行的新式标点,部分人名译法按当今译法做了括注;并选配了一些图片。
《李鸿章传》有别于传统的人物传记“类皆记事,不下论赞”的模式,作者秉着“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的独特历史视角和批判精神,“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又与同时代的欧美政治进行比较,既有英雄相惜,也有批评叹惋——“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意识创新,论述严谨,旁征博引,评判公允,可谓是人物传记中的经典之作,读来耳目一新,启人心智。
粱启超著就的《李鸿章传》一书,力图还读者一个真实的李鸿章,一段真实的历史。
《李鸿章传》有别于传统的人物传记“类皆记事,不下论赞”的模式,作者秉着“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的独特历史视角和批判精神,“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又与同时代的欧美政治进行比较,既有英雄相惜,也有批评叹惋——“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意识创新,论述严谨,旁征博引,评判公允,可谓是人物传记中的经典之作,读来耳目一新,启人心智。

《曾文正公家书》李鸿章老师的人生自述!修身、齐家、平天下!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少年得志,12岁中秀才,15岁中举人。1890年起从学于康有为。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旋为上海《时务报》主笔。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参加“百日维新”,同

书籍目录

序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之位置
第三章 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
第五章 兵家之李鸿章(下)
第六章 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第九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第十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第十一章 李鸿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 结论
附录李鸿章年谱
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李鸿章注全副精神以经营此海陆二军,自谓确有把握。光绪八年,法越肇衅之时,朝议饬筹畿防,鸿章复奏,有“臣练军简器,十余年于兹,徒以经费太绌,不能尽行其志,然临敌因应,尚不至以孤注贻君父忧”等语。其所以自信者,亦可概见矣。何图一旦中日战开,艨艟楼舰或创或痍,或以资敌,淮军练勇,屡战屡败,声名一旦扫地以尽。所余败鳞残甲,再经联军津沽一役,随罗荣光、聂土成同成灰烬。于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三十年所蓄、所养、所布画,烟消云散,殆如昨梦。及于李之死,而其所摩抚卵翼之天津,尚未收复。呜呼!合肥合肥,吾知公之不瞑于九泉也。至其所以失败之故,由于群议之掣肘者半,由于鸿章之自取者亦半;其自取也,由于用人失当者半,由于见识不明者亦半。彼其当大功既立,功名鼎盛之时,自视甚高,觉天下事易易耳。又其裨将故吏,昔共患难,今共功名,徇其私情,转相汲引,布满耍津,委以重任,不暇问其才之可用与否,以故临机偾事,贻误大局,此其一因也。又惟知练兵,而不知有兵之本原,惟知筹晌,而不知有饷之本原,故支支节节,终无所成,此又其一因也。下节更详论之。李鸿章所办商务,亦无一成效可睹者,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中国人最长于商,若大授焉。但使国家为之制定商法,广通道路,保护利权,自能使地无弃财,人无弃力,国之富可立而待也。今每举一商务,辄为之奏请焉,为之派大臣督办焉,即使所用得人,而代大匠断者,固未有不伤其手矣。况乃奸吏舞文,视为利薮,凭挟狐威,把持局务,其已入股者安得不寒心,其未来者安得不裹足耶?故中国商务之不兴,虽谓李鸿章官督商办主义,为之厉阶可也。吾敢以一言武断之日: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后记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1901年11月,“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李鸿章卒于北京,留下了一桩众说纷纭的历史公案。或激赞他兴办洋务,力保和局,或贬斥他为误国罪人……成败功过,是非对错,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逝者如斯,有感于此,两个月后,粱启超著就《李鸿章传》一书,辨析毫芒。澄清史实,力图还读者一个真实的李鸿章,一段真实的历史。《李鸿章传》有别于传统的人物传记“类皆记事,不下论赞”的模式,作者秉着“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的独特历史视角和批判精神,“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又与同时代的欧美政治进行比较,既有英雄相惜,也有批评叹惋——“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意识创新,论述严谨,旁征博引,评判公允,可谓是人物传记中的经典之作,读来耳目一新,启人心智。本书参照了中华书局1989年重出的《饮冰室合集》影印本。为方便读者阅读,编辑过程中,一律采为现今通行的新式标点,部分人名译法按当今译法做了括注;并选配了一些图片。同时,为了让读者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书后增加了李鸿章年谱。鉴于编辑水平有限,编辑过程中难免有不当舛误之处,万望读者指正。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以‘四十八点钟’写成的《南海康先生传》,无疑因采用新体,带给梁启超极大的兴奋,这才会有其后一气呵成的《李鸿章》。……李传则直接以事功为人物履历的分段标识,真正做到了经纬交织。如此写法,在中国传记史上实为空前之举。”——夏晓虹“自1901年撰写《李鸿章》开始,他就明确宣布要‘全仿西人传记之体’。……显而易见,这样的篇章结构,绝然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史传与杂传,以及年谱、行状、墓志铭等体裁,而是开创了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先例。”——戴光中“粱启超谈到《李鸿章》时说:‘此书全仿西人传记之体,……所谓西人传记之体,就是通常所说的‘评传’。梁启超通过学习借鉴西方近代传记的经验形成的体例特点主要是: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相间。……有助于丰富和扩展传记作品的基本要素以及相应的表现力。”——朱文华


编辑推荐

梁启超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先行者。 《李鸿章传》开创了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先河。 梁启超与李鸿章“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也泛泛不深”,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且“40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代史之笔力行之。著者于时局稍有所见,不敢隐晦,竟不在古人,在来者也”。自梁氏而后,传李氏者不乏其人,然无人出其右,其才学识皆不及梁氏也。 “以‘四十八点钟’写成的《南海康先生传》,无疑因采用新体,带给梁启超极大的兴奋,这才会有其后一气呵成的《李鸿章》。……李传则直接以事功为人物履历的分段标识,真正做到了经纬交织。如此写法,在中国传记史上实为空前之举。” ——夏晓虹 “自1901年撰写《李鸿章》开始,他就明确宣布要‘全仿西人传记之体’。……显而易见,这样的篇章结构,绝然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史传与杂传,以及年谱、行状、墓志铭等体裁,而是开创了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先例。” ——戴光中 “粱启超谈到《李鸿章》时说:‘此书全仿西人传记之体,……所谓西人传记之体,就是通常所说的‘评传’。梁启超通过学习借鉴西方近代传记的经验形成的体例特点主要是: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相间。……有助于丰富和扩展传记作品的基本要素以及相应的表现力。” ——朱文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李鸿章传 PDF格式下载



由大师而作大师传者,精彩自不待言。尤其是以思想文字见长的,思想为源,文字为流,源远流长,直如飞瀑。阳光下飞珠溅玉,观者迷离,不胜快哉。



早慕梁启超《饮冰室集》大名,遏于文言文太过古曲,懒于用心。待看到传记文学一栏,有单列出的《李鸿章传》,即不再犹豫,购来读之,也实欲了解任公笔下之李鸿章是也。



展页读之,又惊又喜,果然大手笔耳。识见不独迥于当时,今日也决然难已遍见。李鸿章崛起之日,任国之长,其时均与一部近代史无异。李氏用兵,外交,识见、胸襟俱公允评述,更引入斯时西方各国因瓦特蒸汽机的发明而叩侵略东方之时代背景。中国闭关而不得,锁国而不能,乃科技时代得此利者攫取利益之所必然。--此即农业国家鸡犬之声相闻的浪漫主义之结束。



李氏英雄,但非造时势之英雄,乃时势所造之英雄耳--读罢深以为然。梁启超敬其才,惜其识,哀其遇,痛其失,字字笔酣墨饱。读之对于朝鲜局势之酿成,中日交恶以及后之甲午海战,均有豁然洞开之悉。评李鸿章,将将之才耳,副列出甲午海战中殉国与逃跑的各军舰将帅名单,也不尽然责之文恬武嬉--权柄在军机,再有工于享受钝于惜民之统治者,全责之于一李氏,实在勉为其难。



又提其胸襟。古今英雄沦落后,均黯然退隐,雄心便化成退隐江湖之淡,言辞多有是语,行为也如是。惟李氏不然。甲午海战,一世英名顿消,国民曰杀,不见鸿章展一言;其后两宫西驾,主持谈判,也不见其忧馋畏讥,直至死于斯所--正心理恒定不曾后退之体现。



对于李鸿章之死,任公一言评之:夫李鸿章果足称为中国第一人与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现令五十岁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无一可以望李之肩背者,则吾所能断言也。



由梁启超作如是评,若李氏地下有知,果然会赞一声:孺子知我。



花一日时间,读完这本传记,愈发坚信识见乃一个人的干,文字,枝叶耳。梁氏笔果如巨椽,笔锋到时,众峰拱让。读来酣畅淋漓,深感识见发于宏阔精妙之文字,有多大力量。广东出此异人,亦属岭南之德。



遥想前年到过梁启超墓地,一代文宗葬于香山,可堪匹配。今日揽一角读之,已是不胜敬仰,方信一百年前一支笔摇动袁世凯,当非虚言。


梁启超以西体撰写李鸿章转,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被历史诽谤的非常之人。尤其那一句“吾敬李鸿章之才,我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面对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又岂是一两人不疼不痒的洋务所能振兴的。


很喜欢历史书籍,特别是大家写的传记,一直很期待梁启超写的这本李鸿章传,不错!终于买到了


李鸿章传—名人名传系列


纸张不错,梁启超的文笔更不错


其评价也公允,其文采也斐然,任公之作堪作典藏。


那个复杂的年代,不同人又不同的视角,历史就是这样,历史中的人何尝不是如此呢?


不带任何色彩的记录一个人物的一生


基本按梁公的原稿来得


近代史书 待看


书是好书,就是东方,唉!排版粗糙,插图混乱还则罢了,居然有那么多错别字,恨得人牙痒痒!


书比想象中的薄,不过好书不在厚度,粗略地翻看了一下,图文并茂,应该是本不错的书。


强烈推荐,读起来酣畅淋漓!


内容没的说 的确有用 而且封面很好 不容易脏


很喜欢,想象中的好


任工的文笔这是很美,有见解,书质量很好


没来得及看就借给同学了。需要一定的古言修养


明显二手


还没看··随便翻了翻··还不错


还没开始看,必须细心研读。


I guess it will be educational!


书中配有插图,并付了李文忠公年谱,书的重量很轻,感觉跟地摊货差不多,但整体还是保持了梁卓如的文笔没动,不像有的是恶心的翻译版。


半文言文,读着吃力1不过挺喜欢!


不错是一本书,值得推荐。


数的排版,质量都好


为什么这本书是旧的,正版新书原价31.4元,买书时也没有二手书的提示,旧书竟然卖我7.9折,对此本人极其不满意,很愤怒,商家这种行为是不是属于欺瞒客户!!!!!!!!!!!!!!!!!!!!!!!!!!!!!!!!!!!!!!!!!!!!!!


又是一本大作


李鸿章传(J)—名人名传系列


  李鸿章是个人物,梁启超也是一个人物,一个英雄写另外一个英雄多少会有点惺惺相惜的味道,这在文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出.最喜欢的部分是梁将李和当时国内外的首脑做对比,一个个形象都跃然纸上。至于最后的年鉴表更是对前面的一些验证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各个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做出自己的努力。
  
  在这其中,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梁启超,为地主阶级改革派领袖李鸿章写此传。
  
  多么值得一看。
  
  四个字,字字血泪。
  
  唯英雄能识英雄。
  
  开篇提出:
  一、关于李之毁誉:1.以常人论非常人,可也?2.盖棺后数百年仍未定者。
  二、点评李鸿章:敬其才,惜其识,悲其遇
  
  梁启超是非常人,自然可以点评非常人。
  其评曰:
  
  英雄有时势造的英雄,造时势的英雄。李鸿章是前者。因为其不学无术,类似霍光。
  
  摘几段非常不错的如下以示梁启超之非常:
  
  “李鸿章所办商务,亦无一成效可睹者,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中国人最长于商,若天授焉,但使国家为之制定商法,广通道路,保护利权,自能使地无弃财,人无弃力,国之富可立而待也。今每举一商务,辄为之奏请焉,为之派大臣督办焉,即使所用得人,而代大匠斫者,固未有不伤其手矣。况乃奸吏舞文,视为利薮,凭挟狐威,把持局务,其已入股者,安得不寒心?其未来者,安得不裹足耶?故中国商务之不兴,虽谓李鸿章“官督商办主义”为之厉阶可也。”
  
  此段论资本主义甚好!
  
  “夫以李鸿章之忠纯也若彼,其明察也若此,而又久居要津,柄持大权,而其成就,乃有今日者,何也?则以知有兵事,而不知有国民;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民政。日责人昧于大局,而己于大局,先自不明;日责人畛域难化,故习难除,而己之畛域故习,以视彼等,犹不过五十步与百步也。殊不知,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殊不知泰西诸国,所以能化畛域、除故习、布新宪、致富强者,其机恒发自下,而非发自上。而求其此机之何以能发,则必有一二先觉。有大力者,从而导其辕而鼓其锋,风气既成,然后因而用之,未有不能济者也。李鸿章而不知此,不忧此,则亦已耳。亦既知之,亦既忧之,以彼之地位,彼之声望,上之可以格君心,以臂使百僚;下之可以造舆论,以呼起全国。而惜乎李之不能也,吾故曰李之受病,在不学无术;故曰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
  
  
  试观列国之所称大外交家者,孰不以手段狡狯得名哉?虽然,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而所谓联者,又非平时而结之,不过临时而嗾之。
  
  
  今日之中国,而言联某国联某国,无论人未必联我,即使联我,亦不啻为其国之奴隶而已矣,鱼肉而已矣。李鸿章岂其未知此耶?吾意其亦知之,而无他道以易之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李鸿章之治事也,案无留牍,门无留宾,盖其规模一仿曾文正云。其起居饮食,皆立一定时刻,甚有西人之风。其重纪律,严自治,中国人罕有能及之者。
    不论冬夏,五点钟即起。有家藏一宋拓兰亭,每晨必临摹一百字,其临本从不示人,此盖养心自律之一法。曾文正每日在军中,必围棋一局,亦是此意。
  
   彼无论如何之事,不惊其魂,不恼其心。彼能忍人所不能忍,无论若何失望之事,视之如浮云过空。虽其内心,或不能无懊恼乎?无悔恨乎?然其痕迹,从何处求之见之?不观乎铁血宰相俾斯麦乎,一旦失意退隐,其胸中恚之火,直喷出如焰,而李鸿章则于其身上之事,若曾无足以挂其虑者。然其容力之伟大,吾人所尊敬膜拜而不能措者也。
    若使彼如诸葛孔明之为人,则决无可以久生于此世界之理,何也?彼一生之历史,实支那帝国衰亡史也,如剥笋皮,一日紧一日,与彼同时代之人物,凋落殆尽。彼之一生,以前光后暗而终焉,而彼之处此,曾不以扰动其心。或曰,彼殆无脑筋之人也。虽然,天下人能如彼之无脑筋者有几乎?无脑筋之绝技一至此,宁非可叹赏者耶?
  
  
   彼可谓支那人之代表人也。彼纯然如凉血类动物,支那人之性也。彼其事大主义,支那人之性也。其容忍力之强,支那人之性也。其硬脑硬面皮,支那人之性也。其词令巧妙,支那人之性也。其狡猾有城府,支那人之性也。其自信自大,支那人之性也。彼无管仲之经世的识量,彼无孔明之治国的诚实,虽然,彼非如王安石之学究。彼其以逸待劳,机智纵横,虚心平气,百般之艰危纠纷,能从容以排解之,支那近代人物,殆未见有其比也。
  
  此段论中国人甚得我心!快哉!
  
   要而论之,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彼非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然彼弥缝偷安,以待死者也。彼于未死之前,当责任而不辞,然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谚所谓“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中国朝野上下之人心,莫不皆然,而李亦其代表人也。虽然,今日举朝二品以上之大员,五十岁以上之达官,无一人能及彼者,此则吾所敢断言也。嗟乎,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最后读到此诗,感触更深!
  
  有哪位高中老师可以在教这首诗的时候,指导大家读一下梁启超这本李鸿章传吗。
  
  此处知公共教育之不可行也。
  
  看完此书,忍不住评梁启超:敬其才,惜其识,悲其遇
  
  以梁此书之好,不能广为流传,因梁之事业未成,其豪迈之气,不免有借李鸿章诉怨之介意。
  
  英雄非得有英雄之事业!
  
  ********************************************************
  春节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今日读此书,李梁我三代人齐交流,心情好很多。


  任公大筆如椽,恣意汪洋,文風、內容非常霸氣!
  本文主要的內容分為兩部份,即內政與外交,也可看成成與敗、得勢與失勢。
  李鴻章在清朝內部功勳卓著,為晚清立下汗馬功勞。從整個中國歷史來看,也是非常傑出、屈指可數的,不論是軍事、政治、還是外交。並且在某些方面,比前輩曾國藩更勝一籌。在文末梁啟超講李鴻章與霍光、諸葛亮、王安石等政治巨人作對比,更顯得印象深刻。並且梁啟超在行文中順手拈來中國歷史上各種名人、名句,行雲流水,不禁痛快!
  梁任公不以成敗論英雄。盛讚太平天國時期對峙雙方的英雄豪傑,對於李秀成評價相當客觀。
  然而,本文的重點在於通過解讀李鴻章瞭解中國的近代歷史。為何洋務成果毀於一旦,一敗塗地?因為李鴻章“不學無術”!直接原因是外交水平太低,深層原因是不動政體、文化、內政、國民的重要性。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原因。導致李鴻章的淮軍輝煌曇花一現。
  那麼,李鴻章是怎樣的一個人?上文說過,放在整個歷史上,不論中國,還是世界,李鴻章毫不遜色,聲名赫赫。有勇氣、頗能律己。然而,李鴻章是“時勢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時勢”。不能算第一流人物。當時,如果一個人有能力抵禦外來侮辱、攘夷、追趕西方,那麼,此人遠强於在內政上成功的人。在這三個方面,李鴻章完全輸給俾斯麥,俾斯麥打敗法國,發展德國經濟,平衡歐洲局勢,乃時代英雄巨人,能夠“造時勢”,李鴻章無法跟俾斯麥相提並論。李鴻章認識力、政治手腕、胸襟氣概難以企及俾斯麥等人物。如果李鴻章跟俾斯麥互換位置,那麼,結果不會有太大差異,梁啟超認為李鴻章的成就還是不能跟俾斯麥相比。況且,梁啟超暗示,當李鴻章向俾斯麥表達自己權力有限、不得全權信任時,俾斯麥並沒有說出自己也有苦衷、條件的限制。俾斯麥可能時局並不比李鴻章好很多,但成就遠超李,高下立判。
  李鴻章打敗太平軍、撚軍,顯示出李鴻章對內、傳統軍事的能力;輸給日本、外交屢敗顯示出李鴻章對國際事務、國家發展的深層次原因的認識十分有限。
  爲什麽“敬李鴻章之才”,因為平撚、太平軍,發展洋務,生平遠揚海外,在同僚中屬佼佼者,在中國歷史上屬於屈指可數的大人物。爲什麽“惜李鴻章之識”,因為不懂強國根源,外交無能,不學無術,胸襟有限。爲什麽“悲李鴻章之遇",因為滿人專權,大臣權力收縮,李鴻章束縛太重,況且處於朝代末路,列強魚肉中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時代,徒增英雄遲暮之悲愴。背負賣過罪名,時人唾駡!這豈是李鴻章的罪?
  嗚呼!中國强於李鴻章之人寥寥,任公疾呼”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任公正是身體力行,瞭解西方,呼喚國民!呼喚强於李鴻章的人士出現!希望能夠有人造時勢!
  


  之前李鸿章给我的印象都来自历史课本:洋务运动失败,中日甲午战争覆灭,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一个懦弱,无为的卖国贼,为世人不齿!今有幸读了梁启超先生为李鸿章所作的传记,对其人也有了个更为深刻的了解:作为剿灭太平天国军的功臣,在接下来的日子苟活了大半生,艰难的走完了一生,唏嘘不已!洋务运动失败了,却实实在在的培养了许多有用之才,给昏昏欲死的中国带来了一丝希望!代表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放大背景下,实则也是一个弱国据理力争的最佳方案,实属无奈中的无奈。李鸿章默默扛起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责任,鞠躬尽瘁一生,背负罪名永世,悲哉!悲哉!梁启超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事造就的英雄而非造就时事的英雄”可谓当之无愧,对九泉下的李也算是种慰藉了吧…


  晚清的历史就是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的历史。而李恰处在帝国急转直下的年头,败象已现,却死而不僵。李被拿来与各国的首相、总统相比,对他也有不公。作为一个汉人,上面还有一堆亲王,夹缝里求生存,借练兵、洋务图强并牟私利,也算做到极致了。
  中学历史课本里取笑李鸿章“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但彼时城下之盟,亡国近在眼前,议和已是奢求。
  大清国的洋务,是被人打出来的。
  书后附的年表不错。


  怀着今日是今日毕的想法,快快的结束这篇书评。
  
  1 “世间惟庸人无咎无誉”,好吧我承认自己第一想到的是科比和范冰冰。记得以前谁说过这句话和“你行你上啊”在逻辑上的颇有相似之处,今晚看来,深以为然。
  
  2 千百年来,时事所造英雄车载斗量,造时事之英雄寥若晨星。然后,我觉得我自己越来越没有英雄之气了,不管哪一种。
  
  3 以李鸿章和古今中外各路权臣比较,得出:a 李的运气真好,b 之所以不球行是体制问题。
  
  4 其实有些细节还挺值得玩味的,比如光绪二十二年,老爷子七十三岁了,私入万寿山玩了下,结果罚俸一年。比如记得以前看纪录片,每次参见慈禧光绪这俩傻逼,站着回话都不行的,必须跪着。有次老爷子跪的太久腿麻了,直接是让端出去的。妈的,一代名臣是条狗啊,遑论其余。
  
  5 读他的临终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真是感人肺腑之语啊,然后这么个人主持的洋务运动,譬如天津机局,搞了三十年,费款何止数千万两,到了甲午海战,存弹就百十个。再一看,厂子出纳是其女婿张佩纶。真特么操蛋,不人格分裂么。
  
  6 宰相合肥天下瘦。咦,这条就不引深了。
  
  7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是这么了。算起来老爷子还是个挺优秀的和尚。用任公的说法,没什么血性。 恩,曾国藩有信仰啊。
  
  8 书还是太单薄了,读的最爽还是开头序言结尾总论。毕竟很多事情放在那个大时代的背景下估计更能理解。参考毓贤,想起来《老残游记》,小说写得不错。
  
  9 读这本书之前,谁要给我说李鸿章不过中上之才,我估摸会心里呵呵一下,读完觉得的确不见得多么牛逼,在当时世界范围横向比较,可以算是几无所成,东方俾斯麦,呵呵呵呵。估摸就像beyond在同时代世界摇滚乐坛的地位吧。好吧,我的思路略飘逸。当然,都是要比我牛逼很多很多的。
  
  10 读近代史,往往会觉得中国这个老大帝国真的已经是腐朽了到了极致,西洋的冲击还算是砸烂了铁屋子,不然迟早都得闷死。当然,这是事实还是书籍留给我的幻觉,就不知道鸟。
  
  11 梁任公好文笔,字句铿锵有力,读的人热血沸腾,油然而生为祖国之崛起而读书而奋进而呐喊的激情。不过我明早还要早起搬砖,好难过。
  


  传记已经读完,纵观这清末40年,件件大事有李的影子,正应了梁公的那句: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整个天下人都恨你,你便是奸雄,整个天下人都称赞你,你便是当世豪杰,所以李不是庸人。
  本书从李未达始写,继而写了,兵家之李,洋务之李,外交之李,投闲之李以及李之末路,兵家之李是其发达之初,和李秀成可谓冤家,对手,李的成功正是因为有李秀成这样的对手,鸿章用兵,谋定而后动,料敌如神,故在军中十五年,未尝有所挫衄。虽幸运,亦岂不以人事耶?虽如此,但兵家时期的李鸿章处处都有曾国藩的影子。
  洋务者,洋人之业务也,师夷长技以制夷,甲午一战,兵败如山倒般,此役并非不可打,以实力而论,可以一战,再者,北洋当时实力应当超过日本海军,但论决心,日本背水一战,决非北洋可比,西有论者: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过,但亦近之。甲午战败,李鸿章前半生的得意便至此为止了。
  再说李之外交,近代中国多败于西方列强以及邻国日本,输了仗便要去和谈,而西方人也一直认李鸿章这个人,所以李总是以和谈的身份外交,已经是败仗了,谈判的资本不多,但李也利用了群雄间的利益关系,为国家争取了一些利益,但各种条约你也只能签不能拒绝,小国无外交啊。
  投闲没什么好说的,搞搞内政在梁公的眼里是大材小用,自然就算是投闲了。
  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晚清,种种有识之士都在倾力挽大厦于将倾,李鸿章作为清政府末年的权力和人物,为清政府的苟延残喘可谓是尽心尽力,不论是镇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还是外交,都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梁公可以抛弃政见不同,从这些主意的方面对李鸿章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较为公正的评价,比如洋务和甲午,这点难能可贵。同时梁公也体现出比当局者(李鸿章)更具远见的卓识。
  重读历史,不光是让我们了解过去,而且有助于我们不停地反思现在和思考我们的未来。


  梁启超之论诚深刻也!然李氏之功罪于历史已然逝去,梁氏之高论可为后世鉴赏:夫文人治国,切不可不学无术,不可不识国民之原理,不可不通世之大势,不可不知政治之本末。宜借昔日之时势,而造以新时势,如此,则可为我大华之新英雄代表也!


  偶读此书,寥寥百十页有余,却几乎涵盖了晚清数十年间重要的军政外交大事中李鸿章其人其事。梁任公用笔简洁精要,文采卓卓,十分叹服。余一介庸碌,于李鸿章这样的人物,无有资格做任何臧否褒贬,然而读过之后,不免也有感触生于胸中,读罢掩卷不语,姑以愚钝之笔略记一二。
  
  毫无疑问,李鸿章是继曾国藩之后满清政府唯一可倚重之汉人,先助湘军一起剿灭南方太平天国,接着不久扫清北方发捻,后者亦是清廷十几年无法清除之患,终败于淮军之手。内忧稍安,外祸并起,国势日衰,凋弊丛生,西方列强觊觎中华如虎狼,加之新兴之日本寻机扩张,李鸿章兴办洋务,建立水师,如同大厦将倾之下徒增片砖片瓦。凡此种种,绝非李一人可以挽救朝廷于烽烟四起,阻挡国家之步步败亡,纵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力亦是枉然。
  
  文忠如在泉下读过此书,不知会否掩涕,感慨梁公对他如此爱之恨之痛之惜之。
  
  
  
  


我擦。。。你他妈还能联想到科比。。。我怎么觉得你跟这个名字这辈子都联系不到一起去,你还知道个科比?


你这篇文章,充满了怨妇的感觉,热血个毛线,字里行间都是一股子对未来的悲观态度,真让人想糊你一熊脸
嗯,哥干完了活小休息一下
没想到科比被黑的连跨行的人都知道了


怨妇个毛 悲观个毛 哥明明是豁达又大方 没办法 哥姿势太高罢了


你就掩饰吧傻逼,豁达个毛大方个毛


我觉得下面的回应比书评更值得回味啊(请无视我:)


哈 交友不慎就是这样!


恩,刻意营造这样的效果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说这话的人功利心还是比较重的。梁公作为传统读书人,是有三留心的。境界比庄子的圣人无名差远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