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根随想
2009-6
东方出版社
李炳华
392
无
我是新中国的同龄人,生于获得解放和新生的北京城,长于小胡同里的大四合院。一个甲子的时光,除了上山下乡和当兵服役的6年时间,一直住在靠近王府井大街的煤渣胡同里。这是一条长仅300多米的东西向小胡同,那个大院落却从南向北进深四重,从小就听原本在旗的大娘讲,是个王公府邸的宅子。 北京城地理、民俗和市井风貌具有深厚内涵的代表是胡同和四合院,胡同之名起自元代,而对胡同的命名,又多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需要,从口耳相传,到约定俗成,最终形诸文字,千百年来几经改朝换代,变化当然很大,但不外乎以地形、景物、建筑、人物、市场、用品乃至事件等为依据。对煤渣胡同之名的考据,却无所本,因为它在明代叫煤炸胡同,不知何所取义,至清光绪年间才改为现名,于是我就顾名思义地认为是用煤渣铺就,比之明清两代皇帝出行都临时清水泼街、黄土垫道的待遇,觉得这条胡同很不同凡响了。 我上小学是在香山慈幼院,读初中是在二十五中,念高中是在北大附中。小学的条件非常好,校址既不在香山,也与抚孤恤贫的孤儿院无涉,其地当钓鱼台国宾馆的西北侧,20世纪50年代就是群楼房大操场的现代化设施。
《皇城根随想》写的这类追访胡同历史、介绍四合院风貌、品味名人故居、展示京华民俗的稿件,有些曾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等陆续刊登,后来承蒙深圳《晶报》总编辑陈寅的关照,还在该报副刊开了一个《皇城根下》的专栏,自然也催迫着我不断地写下去,好歹也凑够百十篇了;现在承蒙东方出版社的关爱,结集出版,喜不自胜之外,只能说出感谢两个字了。如果这些文字能作为记录和见证近年京城巨变的点滴资料,也算还有点价值吧。
李炳华,新中国的同龄人,出生于解放后的北京城,生长于胡同的四合院中。“文革”后期.曾经上山下乡插过队,扛枪戍边当过兵。1975年复员回京后,先后在文化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和新闻单位工作,写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新闻和文艺作品。其对由胡同和四合院孕育的京味文化情有独钟,20多年来,写了不少追访胡同历史、介绍四合院风貌、品味名人故居、展示京华民俗的文字,陆续在北京和各地的报刊发表。现在作者将此类作品辑录成册,正式出版,仅作了必要的文字校订,内容仍按发表时的原貌.基本未作改动。北京市近年致力于建设国际化大都会,也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但城市面貌还是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从某个角度或侧面来说,此书也可作为记录、见证京城巨变的点滴史料了。
1 瞻拜历代帝王庙2 寻访京城凤凰窠3 黎元洪故居遁形4 宰相刘罗锅故宅5 左宗棠故居新貌6 闲话张之洞故居7 凭吊袁崇焕祠墓8 丞相祠里悼忠烈9 杨椒山祠的悲叹10 六王坟踪迹难寻11 七王坟寻幽访古12 九王坟修茸开放13 品味纪晓岚故居14 毛泽东与三眼井15 瞻仰郭沫若故居16 重修蔡元培故居17 哀伤蔡元培故居18 再现李大钊故居19 丹柿小院仍飘香20 走访未启钤故居21 寻访马连良故居22 陈独秀旧居残迹23 公主府品太后汤24 公爵府內看变脸25 恭王府喜换新装26 两座王府换新颜27 罕见住宅式王府28 仰观万松老人塔29 紫禁城边兴隆寺30 宣仁庙修缮工程31 御用火神庙重光32 智化寺听京音乐33 智化寺看三件宝34 潭柘寺僧人一瞥35 千佛阁规划复建36 残庙断碑新街景37 汇通祠畔立丰碑38 “松柏抱塔”成绝景39 白塔寺转塔祈福40 保护法源寺景区41 大高殿牌坊小议42 “盛园”改“竹园”风波43 北京的基督教堂44 北京的天主教堂45 东南西北天主堂46 京城的“春节三声”47 春节逛厂甸庙会48 元宵节话灯市口49 清明节踏青扫墓50 五一节游文化宫51 荷塘池畔贺中秋52 水波潋滟望海楼53 什刹海边酒吧街54 北京建都纪念阙55 翠明庄宾馆今昔56 玲珑公园藏火车57 高梁桥畔展新颜58 徜徉在天桥广场59 仅存的公社大楼60 国图分馆古物多61 金台书院的辉煌62 参观三座门画展63 四合院的如意门64 清华的早期建筑65 赵家楼广征文物66 酒吧街侃世界杯67 钓鱼台宾馆揭秘68 菖蒲河公园览胜69 菖蒲河边“恋爱角”70 抗癌乐园玉渊潭71 基辅餐厅品老歌72 京城一块全招牌73 北京烤鸭别变味74 巷深菜香话“悦宾”75 京师的天街天桥76 复建永定门城楼77 京城再现铛铛车78 明城墙遗址公园79 皇城根遗址公园80 最大的带状公园81 京城最大雕塑群82 石刻艺术博物馆83 警察博物馆巡礼84 新颖城雕靓京城85 海运仓文化景观86 浏览皇城艺术馆87 三眼井将获新生88 王府井改造升级89 北京民俗一条街90 秀水街创新品牌91 内务部街逸闻多92 小胡同里大春秋93 街头的小品景观94 名人故居的尴尬95 大钟寺撞钟迎新96 春节圣诞的商机97 中学名校名招牌98 簋街的餐饮时尚99 中南海前世今生100 踏访京郊沿河城101 古村落的“活化石”102 一支塔影认通州103 北通州人文景观104 港人个体户商店105 迎亲车队出新景
瞻拜历代帝王庙 北京市和西城区有关部门历时3年多、耗资3.3亿元巨资的历代帝王庙恢复修缮工程,于2004年完工,并从当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对北京市民和海内外旅游者开放。这座体现着中华民族历史深厚悠远、华夏文化传承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观,已被纳入外国游客入境旅游的常规行程,人们期望它会很快成为北京吸引海外游客的崭新品牌景点。 老北京人对京城旧时市井景况,有一句浓缩了的俗语,道是“东单、西四、鼓楼前,五坛、八庙、颐和园”,前半句讲的是平民百姓眼中的热闹之所在。后半句说的是皇家官府视之为庄严的地方。这所谓五坛、八庙的“八庙”,是封建皇朝京城中最重要的庙宇殿堂,其中就包括历代帝王庙。 在京城建庙祭祀历代帝王,最初起自唐代。北京的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据《北平庙宇通检》记载:“明嘉靖九年命即保安寺故址建,十年三月工成。祀历代帝王。”它与太庙和孔庙一起,并称为明清两代京城的三大皇家庙宇。据《顺天府志》所述,历代帝王庙在阜成门内大街,坐北朝南,“围垣周百八十六丈三尺八寸”,庙门三间,左右门各一,庙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下马碑一通,上面分别用满汉蒙藏等六种文字写着“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的大字;内景德门面宽五间,更为气派,此门从清乾隆十八年后,改名为景德崇圣门。庙内主殿“景德崇圣殿九间,重檐,崇基石栏”,非常雄伟壮观。庙内还有御碑亭、钟楼、致斋所、祭器库、神库、神厨、宰牲亭、井亭等建筑。“凡正殿、门庑均覆绿琉璃,门楹涂丹,梁栋五彩”。是一座地位格外尊崇、为各朝各代尊礼有加的庙宇。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