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和我的知青哥儿们

靳元亮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靳元亮  

页数:

290  

Tag标签:

无  

前言

  知识青年,自1968年起,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已不单指“有知识的青年人”,而成为特指响应“上山下乡”号召而到农村插队的一代年轻群体的代名词。根据这个群体在那个特殊年代发生的故事加工而成的文学作品,曾被称作“知青文学”,引发过大量读者和观众的感慨与思索……  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历尽坎坷的“知青”们现已步入老龄,他们的故事也逐渐从人们的印象中淡化,游离于今天的社会话题主流之外。然而,现实生活中这个群体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们的今天还理应受到社会的关注。  今年是“上山下乡”运动40周年,作者拿出了一部反映知青今昔生活全景的小说——《我和我的知青哥们儿》,不难看出,小说中的故事明显有作者亲历的印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非单纯地回溯那些蹉跎岁月,而是用了整整半部篇幅着重描写了这一代人进入新世纪以后所发生的事件。这就使该作品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看点。  以往反映知青“战天斗地”的作品并不罕见,“一代知青”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往往都比较成熟。而这部作品的上部让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群对社会缺少认知、纯真而顽皮的孩子,恰恰是通过他们的幼稚可笑,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可爱。正如作者用故事中人物的话说的那样:“是青年,却没多少知识”,反倒是那个乱哄哄的年代里大多数“知识青年”的真实写照。因而,他们的故事在荒诞的年代里虽显得有些滑稽,但却又真实可信。在下半部里,伴着年岁增长,如今有了些知识而不再是青年的他们,在新一代后生面前又感觉跟不上时代的快节奏也是现实问题。但作者出于对生活的热爱,能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生活中的情趣,娓娓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尤其能够从那些较为沉重的话题里挣脱出来,挖掘出妙趣横生的章节,亦庄亦谐地反映了一个大潮迭起的社会大背景,产生了举重若轻的效果。

内容概要

  正是由于生命间的不断竞搏,才使这颗星球活力四射、永不沉寂,所以地球不同于其他星球。正因为祸福互倚、此起彼伏,才有了历史进展,才有了人类文明。也正是它充满勃勃生机、异彩纷呈,才有了我们的今天……哦,和我们昨天的故事。

作者简介

  靳元亮,1952年生于济南市。1968年到历城县插队。生活的娘苦与窘迫,使作者曾无奈地选择了另谋出路离队出走,从而有过一段浪漫离奇却凄凉酸楚的流浪史……  1973年在山东兖州矿务局南屯煤矿当矿工。1983年在《泉城》发表了处女作散文《转盘》。1987年毕业于北京人文大学函授大专班。在《齐鲁晚报》、《生活日报》等报刊发表过若干文章,近期在《群众艺术》发表相声《恐假症》,原创歌曲《这就是奥林匹克》获山东电视台优秀奖。

书籍目录

引子上卷 那些屁事儿一、第一次进派出所二、第二次进派出所三、最长的一个暑假四、天降大任五、初到别家台六、如此小组会七、猪头风波八、不速之客九、狗胆包天十、做点坏事并不难十一、瓜葛十二、还是甜瓜惹的祸十三、混账的居然是我十四、单调进行曲十五、神秘的旅伴十六、内战十七、金蝉脱壳十八、我在马路边十九、灯火阑珊处二十、人去也二十一、半碗高粱粥二十二、走为上二十三、他乡遇故交二十四、电话无人接听二十五、“老干部”遇上新问题二十六、当一回坏人下卷 闯入新千年一、八分之六二、再回首三、欲“诉”不达四、“小酒票”佚事五、计划不如变化六、“宁死不屈”七、谈判八、失眠九、点滴,点点滴滴十、责任十一、警察和他的父亲十二、此武昌 彼武昌十三、不亦乐乎十四、路见不平十五、阴影十六、“谋皮”新篇十七、涅槃十八、画蛇添足十九、“闯关”二十、重访别家台二十一、任期最短的主任二十二、我是刁民二十三、这个女人哪二十四、这山这水这人二十五、九霄云外10小时二十六、不平淡的一天二十七、跟“流浪猫”倒包二十八、塞纳河边二十九、贵妇的裙摆下三十、别太当回事儿尾声后记

章节摘录

  上卷 那些屁事儿  一、第一次进派出所  真不好意思,据说我来到人世间那天大脑正一片空白,赤身裸体并毫无理由地号淘大哭……如今说来,我当年的哭应当说还是挺有灵性的——您知道俄罗斯有个叫普京的吧?有资料显示我俩是同一天来到人世间的,可后来这哥们儿竟当了总统,管辖着世界上最大面积的国土,成了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我就没这么风光了,应当说我当初那哭多少带有一种不平衡的预感。如果说普京先生当年也这么哭来着,人家那是为日后开国际玩笑作铺垫吧?否则我实在替他想不出更好的理由了。  我不记得母亲,后来知道她在我大脑还处在空白期就病逝了。听说她还是个老地下党员,不过死得并不壮烈,只是像普通群众一样死在了病房里而不是刑场上,所以我也就不怎么太怀念她了。让我无限怀念的是我的爷爷,一个极朴素极和善的老头儿,连街坊邻居都对他十分惦记。他教了一辈子私塾,我从小会流利地背诵《三字经》和《百家姓》,能讲些《二十四孝》的故事,都是他教我的,因此就有人摸着我脑袋预言:这小子长大了有考上大学的危险。我爸也是爷爷教出来的学生,没读高中就考上了大学,后来在税务局当了职员,但那是国民政府的。再后来,他们这批人被解放军接管了,他还干他那份差事。他看到新领导很器重“大老粗”,就在履历表上只填写“初中肄业”,可他一说话总是露馅,张口“之乎者也”闭口“仁义道德”,还流露出“共产党能待多久”的疑虑,让军管人员怀疑他是什么潜伏大员,查了他若干年。他慨叹自己不会急转弯,整天提心吊胆地支应着差事,夹着尾巴做人,直到终于在一次会上被划成了右派分子——那是爷爷入土的那年。  ……


编辑推荐

  纪实、风趣、寓庄于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和我的知青哥儿们 PDF格式下载



   此书是一本知青小说。
   小说通过一群对社会缺少认知的纯真青少年的视角,引领读者随着去浏览那个远去的年代。以往反映知青在艰苦环境“战天斗地”的作品已不鲜见,昔日如歌如泣,劫后奋搏辉煌,几成模式。作者舍弃了编织主线故事的手法而按照常人生活进程漫笔描写所发生的日常事儿,看似漫不经心但却是作者精心采撷的生动彩页,靠幽默诙谐的语言装订成册来展现情趣盎然的知青生活。他们的幼稚行为在当时特定的成长环境和那个时代人所形成的氛围中,难免有些滑稽可笑。
   作者正是抓住这一鲜明时代特徵,不时从沉重话题里挣脱出来,逗人笑着观察与思考,却成功地避免了为取悦读者坠入油滑和低俗——这是十分突出的特点。
   下半部笔锋一挑大跨度地进入了新千年,却并不显唐突,这,不能不说是又一特色。作品的重点始终扎在小人物堆里,已步入老龄的过去“是青年,却没多少知识”他们大都是极普通的平头百姓,对改革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面对机遇的无动于衷随之又牢骚满腹,一时的不适应……继续延用原有风格将而今又成了“类文盲”的老知青们的酸甜苦辣展现得栩栩如生。而他们本性善良纯朴,关键时又能挺身而出,十分真实可信,并无刻意拔高的雕凿痕迹。
   这部以本人经历为基础写出的纪实作品更贴近现实,更令人感觉亲切。《我》作用亦庄亦谐的文笔,让人会心地笑着领悟到改革不仅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必然性,取得了举重若轻的效果。估计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多半喜欢接受这种方式。
   据了解,作者在“文革”前只读到小学就辍学了,以致这部早该问世的作品因忙于厉练笔力才跚跚来迟。数十年磨一剑,出鞘露锋芒,祝愿他这份苦心能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令尊的这本书 有机会一定拜读一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