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与古为新

冯纪忠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3-1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冯纪忠  

页数:

21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冯纪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冯先生的著作和设计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建筑的一种新文人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其深邃的建筑哲学思想融入建筑教育和文化传播系统中,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不可低估。

书籍目录

总序:传承与超越——冯纪忠的现代之路总论论方塔园规划 一、规划背景 二、整体布局 三、塔院广场 四、水岸 五、北门 六、甬道 七、东门 八、堑道 九、垂花门和长廊 十、楠木厅 十一、赏竹亭 十二、石础 十三、石砌 十四、植物 十五、旷与奥论何陋轩设计 一、与古为新 二、总体构思 三、时空转换 四、意动 五、台基 六、竹构 七、屋顶 八、方墙 九、弧墙 十、色彩 十一、修旧如故附录一 在松江方塔园规划方案讨论会上的发言 方塔园规划 致程绪珂同志函 何陋轩答客问 时空转换——中国古代诗歌和方塔园的设计附录二 方塔园的一段往事 新的途径 富有创意的“方塔园”规划 孤独而庄严的方塔 冯纪忠先生 方塔园与维也纳 “冯纪忠和方塔园”展的缘起 冯纪忠的“与古为新” 解读方塔园 回想方塔园 从“花港茶室”到“方塔园”设计 冯先生规划方塔园 方塔园随笔 方塔园·恩师·我 导师轶事 走进方塔园 冬日何陋轩后记

章节摘录

  地形整理  到了80年代做方塔园,当时有人说,50年代做的还比较现代,方塔园怎么又突然成了一个大屋顶了呢?怎么又成了中国形式的了?我说,这不是主要问题,这是形式,这些还是侧重体现了我一贯的思想过程的。  就说东湖的两区两所,就已经是风景区的建筑了。那个时候,我们也是按照风景区的首要因素理解、联系四周的环境协调。不是从自我出发,而是从一个建筑看上去,四面八方都要联系起来。  方塔园,我还是用的这个方法。首先一个,方塔园当时有一个好处,它的南边基本上没什么建设。也有人说,我们能不能从东边限制一下新建筑的高度?我们光设计方塔园不行,做好了以后周围怎么办?我们讲了首先一个先决条件:东面、南面不可能有高层,北面有一个五层楼的工房在那里,很不好看,所以周围这个问题得首先解决。  然后,这个基地本身原有的经费也很少,不重要的地方不花钱。当时在塔的南边堆了瓦砾,塔的西边现在是一座山,当时也是一堆瓦砾,这两堆瓦砾,将来造地形可以省一些费用。广场东边现在的一个小山堆也是原来的,所以这些原来的土堆,我基本是完全保留,保留以后可以再加大。当时东面的一堆我就加大了,因为北面的五层工房很难看,所以堆土就要堆这一块,把它加大,这是讲地形。  塔院广场  另外就是,塔是主体,我们整理地形主要是为了它。首先,它太低,从北门进来到塔,相差差不多两公尺。所以,塔无论如何要最后到跟前,下来一点才能看见。  广场,我们就是根据这个定下来的。所以,无论如何,塔要再低下去一些。我们现在做的这个斜坡,下去前面就是硬地,已经很勉强,再少不行。但这个广场的高度已经到了最高水位线,不能再低下去。这样一来,我就决定:广场往下低下去,建好四周让它能保留的高坡,这样,到达塔,就有一个层次。  我们觉得广场很重要。因为广场有几个东西:一个照壁、一个桥、方塔。后来就决定,要把天后宫从苏州迁来。不管要不要,决定先迁来。后来发现,迁来不错,我是赞成的。我为什么赞成呢?方塔园作为一个露天博物馆工程,方塔分量不够。  其实不能讲它的分量不够,因为还有桥啊……零零碎碎的还可以。那时候已经搬了明朝的楠木厅,我觉得很好。广场就有塔、天后宫,还有两棵大银杏树把它挡着。基本上当时保留的大树有五六棵,这里两棵是最好的,另外就是东门进去的垂花门两边正好对着两棵大的银杏。这两棵正好遮挡了广场。所以,这儿还有几样东西,做起来就很有意思了。  南草坪  草坪这里,基本上就是南边游园的主要方向,所以南边就稍微堆点土,做大的斜坡。草坪上的一边岸线是硬的,一边是入水的,又有点变化。原来还有几株竹子,这个我们也照它原来的样子保留。  大的格局基本上是这样定了。  (2007年7月17日)  北门  当时我们做了个北大门,里面怎么样还没定。塔院做了,所以说,跟塔院有点关系。对北大门整个的大小只有个模糊的概念,一定要大气,再多也不可能了,也还是一步一步地增加。但是,到做塔院广场的时候,基本上思想都定了:大水面、大草坪那都有了,这个北门一定要从整体考虑,当时还没那么清楚,反正这三个东西一定有“分量点”。  (2007年7月24日)  甬道  然后就考虑从北门进来。游人肯定是从北门进,因为北门那里有一块窄地进来,进来后右手边是一道墙,这道墙的界线就是园子原来的界线。而且非常好的是:沿着墙有一排树,这排树在那时都有点蓬勃,这就很好了,等于路旁边有一排树。但这些树是歪着的,不是正对着塔。那也正好,如果是直对塔的话,往下看塔,不舒服。所以,左边就不再做墙,这边用花坛,正好,花坛曲折的线与另一边的直线形成了曲折对比。  如果路是一直这样低下去,给人一种往下走的感觉,所以我们的路是用一块板、再一块板,这样一点一点错开,让人走路有一种变的感觉。这样的变动,就能让人少抬头。因此,差不多到了再抬头,这样下去已经到广场了,问题就不大了。  (2007年7月17日)  东门  然后是东门的问题。东门从市区进来,原来以为从市区进来的人多,实际上还是从北门进来的人多。  现在看来,东门当时是看重了点,没有北门自然。如果东门现在做,我会将它缩小一点,进去的院子也没必要那么大。一进去,应该直接到那个塔,结果用院子、墙一挡,好像有点不自然。  另外,从东门进来正好对着竹林,看不到塔,而使得游人一进来就看见北边的两棵大树。那两棵大树,我估计是过去别人墓葬的古树,所以就做了一个小的垂花门,引入到北边去。  堑道  又在北面做了一个堑道。这个堑道也是事先想好的,因为要挡后面的五层的工房。做“堑”就是两边堆土,所以就把北面的土堆了,然后就做墙,否则挑土的工人就麻烦了。做了堑的墙后,再堆堑南边的土,这些土基本上都是用园子里的土,正好差不多够用。  堑道,我主要考虑,要跟方塔的主体广场组成一定的关系。所以它虽然只是一条路,但路有一定的分量,像北门进来的那条路一样,都要有一定的大小,太小就小气了。  茶室  最后就是堑道到了尽头,有一个吃东西的地方。本来准备是做一个茶室,方案里做了,当时没钱,白做。后来想,白做也好,因为总体上不是很重要。  水、土、石的处理  水,基本上就是原来的这条小河,把它扩大,然后,取土也有地方了。通过取土,形成一个大的水面。其他的,就随它原来的自然状态。这里本来就是一个简单的小溪。水、植物基本上都保留了原来的自然状态。  另外,有些土方就在内部解决,然后通过高低变化,尽量自己解决。石头,我们用得也不算多,只有堑道上的石头是从外面运来的。  这就是整个布局、做法和思想。我想就尽量简洁明快,不要太哕嗦。  (2007年7月17日)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与古为新 PDF格式下载



冯大师的作品,建筑和景观的设计


冯纪忠老先生的名作与名著。


书很不错,送货也很及时,是一个设计行业十分难得的好书,也有助于了解我国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


老师推荐,挺好的


在图书馆借了看完了的,然后自己又买了一本,的确不错,可以看到冯老在各种不利环境下的坚守,对比今天,中学底子薄弱,终是难以继承传统,确实汗颜。


个人认为要是可以附一张方塔园的图纸或者全景效果图就好了,书上的那些图纸根本就看不清楚


简单明了,看后很受益


有点贩卖私货的感觉。写的冯纪忠著,其实里面只有一部分是他的文字,不少还是零碎的不同场合的语录,其余都是他人的评论,还好其中还算有些真知酌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