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华经典与智慧

郭庆祥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郭庆祥  

页数:

291  

Tag标签:

无  

前言

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族、每一个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一种进取的精神,靠的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智慧! 精神就像是一个人的骨骼,人如没有精神的支撑,就挺不起胸,仰不起头,迈不动步,做不成事,战胜不了困难,没有骨气和气节,没有原则,被人看不起,不被人尊重。 智慧就像一个人的血肉和灵魂。人如果没有智慧润身,就不会丰满,缺少灵性,缺少见识,不会学习,不会变通,不会创新,不会与人相处,也不被人喜爱。 那么,什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什么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而这种精神和智慧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宇宙之初,天地混沌,中华民族的先祖盘古,巨斧一挥,一声巨响,天崩地裂,开天辟地,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天地来。 先祖盘古,这种大气磅礴、开天辟地的开拓创新精神和智慧的力量,指引并鼓舞着中华民族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越过一个又一个的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种精神,经过历史的检验,至今仍在感动、激励、指引着我们战胜千难万险,一往无前!他的后代们,继承和发扬了先祖盘古这种开天辟地的开拓精神,不惧险阻的顽强意志,敢于创新的伟大智慧。正是这种精神、意志、智慧的力量,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延续发展至今。 天的西边塌了,女娲炼就五彩石把天给补上;洪水泛滥大地,肆虐神州,大禹治水十三年,“掘地而注入海”,开辟九州;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挡住了愚公的家门,年已九旬的老人愚公,率领儿孙把两座大山挖掉;炎帝之女女娃,游于东海,被水淹死,女娃化作小鸟精卫,衔西山之石木,填于东海。 这种开天、辟地、补天、掘地、移山、填海的精神和智慧,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和智慧! 盘古的开天辟地,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女娲炼石补天、大禹疏导治水,是一种社会担当的精神;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是一种战胜困难的毅力和恒心。 这种精神,正是《易经》中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左传》中“或多难以其固国,启其疆土”,“多难兴邦,多难固国”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靠的就是这种精神,这种智慧! 当我国期盼百年的奥运圣火在欧洲传递的过程中,遭到少数藏独分子的抵制和捣乱,全球华人同仇敌忾,口诛笔伐,用实际行动捍卫祖国的独立、民族的尊严,显示出巨大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当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巨大灾难之后,全球华人空前的凝聚力再一次显现,一方有难,全球支援,“多难兴邦,多难固国”的精神显示得淋漓尽致。上至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下至拾荒的平民和乞丐,远至数万里之外的华裔,近至震区中心的灾民,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感天动地,人神共羡。在大灾面前,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多少人,把生的希望送给了别人,把死的现实留给了自己,可歌可泣,可敬可佩,可赞可叹!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1 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在成都一个广场向遇难的同胞举行国丧,三分钟默哀之后,数万人在悲愤、压抑、痛苦、沉寂的广场同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吼声:“四川雄起!”“川人从未负国,国人绝不负川,国人如此待川,川人绝不负国!”这吼声是四川人民在天大的灾难面前的一种自信,这吼声是中华民族面对灾难时一种不屈的精神,这吼声是四川人民对中华民族的信任,这吼声是“多难兴邦,多难固国”的真实写照!这吼声是中华民族向天地寰宇展示的一种不屈不挠的宣誓!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在天大灾难面前的智慧! 痛定思痛,大灾面前靠精神,生存发展靠智慧。我们暂且放下这激越的民族精神,来细说这民族的智慧。 中华民族的这种智慧是从哪里来的?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是从苦难中不断总结出来的。这种智慧,正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伟大智慧! 智慧一词,《辞海》上解释为:“对事物的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简而言之:智慧,就是对于真理的认识。西方所谓哲学的原义是“爱智”,“爱智”即追求智慧。而我们东方中华民族古代先哲圣贤们,却志在“闻道”,“道”即真理,亦即最高智慧。 孔子是以好学自许的,他学习的目的在于“闻道”。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所说的“道”,也就是智慧。闻“道”,就是听到了智慧,了解了智慧,掌握了智慧。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两大主流,儒家和道家都是以“闻道”为目的的,只不过他们求道的方法有所不同。 儒家认为“道”与“学”是统一的,要通过博学来求道。道家则把“道”与“学”对立起来。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更宣称“无思无虑始知道”。道家认为这“无思无虑”的“知”才是最高的智慧。佛家认为“般若”才是最纯正的智慧。 我这里所说的“大智慧”就是继承、吸纳、糅合了上述贤哲们的精神和智慧,经过历史的实践和发展,逐步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精神和智慧。 这种大智慧,囊括了儒家“仁爱忠恕,义礼智信,中庸”的和谐之美;道家“道法自然,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无为而无不为”的妙道之美;佛家“缘起缘生,一切随缘”的圆融之美;诸子百家“中彻中悟”和“法、术、势”治国的智慧之美。儒家的和谐,道家的妙道,佛家的圆融,诸子百家的实用智慧,综合起来,就是这里所说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大智慧。 大智慧有其形成发展的过程,形成的高峰期是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诸子百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吸纳古代圣贤们的精神和思想精华,并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及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感悟,并经过长时期不断地辩论、争鸣、整理、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中华民族,发展到现在,是一个共有56个兄弟姐妹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几经战乱,几经分合,几经磨难,几经变迁,几度兴衰之后,逐步形成现在的情景。 纵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民不仅饱受战乱分裂、生死存亡、背乡离井、生离死别、家破人亡、卖儿卖女、妻离子散、家破国亡之痛苦,同时也享受和平统一、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和平安康的太平盛世的幸福。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有强烈的求生、生存和发展的欲望,也有期盼和平、安康、幸福的欲望。要满足这些欲望,就需要有生存的智慧和智者的指引。 而智者,就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智者,就来自于社会实践之中。智者,是痛苦和磨难的感悟者。历经大磨难,方有大智慧。正如司马迁所言:“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茭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古之先哲圣贤,经历了大的磨难,在感受苦难的同时,内心得到一种升华,逐步形成了诸子百家的大智慧,形成了儒、释、道、法、杂、兵、墨、名、农、阴阳、纵横诸家的大智慧。 一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智慧的创造、演变、形成、发展史。智慧,是人在社会实践斗争中的结晶,是人们为了生存、发展,对于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对形势精当的分析和对策,是智者敏锐、聪慧、感悟、睿智的升华。 一个民族的生存,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家族的兴盛:一个个体的提高,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精神、知识、能力、智慧、才华的支撑。一个人的智慧从哪里来?从社会实践中来,从困境中来,从学习中来。 所以说,学习是吸纳智慧最好的途径。读史,可以增长知识;读经,可以增长能力;读子,可以增长智慧;读集,可以增长才华。一个人,要想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并想为时代做点什么,你是否应该多读一点“经、史、子、集”,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自身素质,这也许会对你的人生、对你的发展有所帮助。我愿和朋友们一起,共同学习、切磋、领会诸子百家的智慧,感悟中华民族的大智慧,这是自身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自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从1978年至2011年,连续33年平均增长10%左右;由1978年人均250美元,到2011年人均近5500美元,人均增长22倍。201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47.1564.万亿人民币,折合7.5万亿美元左右。2010年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有望在未来的十五六年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5一-30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人均近2万美元,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北上广等城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古老的中华民族和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在走向盛世。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不断加大,中国的老百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升温,一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悄然兴起。 有人说,现在中国处于第三次百家争鸣时期。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型,社会出现大辩论,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这就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第二次是鸦片战争之后,封建社会走向解体,中国向何处去——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回答诞生了许多革命家、思想家,没有这些先进思想的出现,中国今天的进步不可能这样快。1978年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时期,人口大流动,全国有数亿农民进城,城市人口由1978年的17%到2011年的51.27%,而且还在快速增加,从大方向上看,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已经并将继续引发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如果说中国现在处于第三次百家争鸣时期,而这次的影响绝不会亚于前两次。这次的特点是中国社会变动最深刻的,而且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和世界的互动。从1949年到1978年,30年间中国累计出境人数不到28万人,但现在一年就达1.41亿人次,而且在逐年增加,这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开始走向世界,了解世界;世界人民也开始走向中国,了解中国;中国文化波及世界,影响世界;世界文化也在波及中国,影响中国。 基于这样一个大变动的伟大时代,第三次百家争鸣的时代将要形成,前两次的影响仅仅局限于中国,这一次则是影响全世界。欧洲、美国有那么多人赶着学汉语,“如何跟中国打交道”已经变成一个非常热门的“显学”。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国家在鼓吹中国威胁论,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一个强大的中国正在世界的东方崛起。有人说:18世纪是法国人的时代,19世纪是英国人的时代,20世纪是美国人的时代,21世纪是中国人的时代。笔者说:21世纪既是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时代,也是外国人和外国文化大批地进入中国,融入中国的时代,2l世纪是一个东西文化相互交融的伟大时代,也是中国真正崛起的时代。 面对如此伟大的世界变革,世界格局也将要产生巨大的变动。外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正在迅速增长,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在逐步加大,一些西方先进国家和他们的民众心理能否平衡?内部,中国东西部贫富差距、人与人之间贫富的差距也在增大,人们的内心能否平衡?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比例正在逐步增加,人们在温饱后奔小康到大康的路上,面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面对物欲心欲的不断膨胀,面对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面对竞争环境的逐步加剧,面对人们的急功近利和浮躁,面对信仰的缺失和迷茫,面对学习生活中的缺憾和不足,面对困境、逆境中的愤懑、绝望和失望,面对生老病死的无奈、无助和无常,一些人的内心难免失去平衡,产生困惑、痛苦和迷茫。 如何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的智慧、扩展自己的才华,使自己在漫漫人生的征途上提高自己的实力和竞争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能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和生活?如何面对当代诸多的诱惑、迷茫和不解?如何解开心中的疑惑、迷茫,减轻内心的压力和痛苦?如何能使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自然、充实、自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如何使自己的孩子不落后在起跑线上,考上一个好的学校,有个好的前途?如何同环境、同事、朋友、家人和谐相处?面对诸多的迷惑,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似乎想在那里汲取营养和寻找答案。 众所周知,世界上最先进入文明社会亦即阶级社会的四个国家有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 人类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但以地域关系、政治关系为基础的国家出现,最早不过距今5000年的历史。也就是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最早出现于:古代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继而在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和意大利等地产生。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无不源于上述地区国家的文明。然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都因历史的变迁、社会的战乱,除了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长盛不衰,其他三大国文化均已不存在了。这是为什么? 其实整个世界是不平静的。人们在面对多变、多极、复杂的大千世界,也在不断寻找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和平相处、互惠互利、共荣共生、共同发展、共赢天下的世界。这是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的思想。所以早在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的例行聚会中,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几经斟酌之后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孔子思想。而孔子思想,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许多国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关注,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纷纷建立,外国留学生来华逐年增加,学习汉语的队伍不断扩大,世界在高度关注中国这个东方苏醒雄狮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内容概要

《中华经典与智慧》分上下两篇:上篇阐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杂家文化、墨家文化、法家文化、名家文化、阴阳家文化等;下篇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中华经典与智慧》由郭庆祥编写。

作者简介

世界艺术家名人协会副主席,中华国学会主席,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
历任中学老师,生产队长,中型工业企业厂长。商业、文化、音像公司的总经理,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编辑部主任。中国少年儿童音像出版社社长等职。
1986年起发表散文、杂文、小说;1993年起出版《世界名人语典》、《生财之道》、《中国名校名师精讲系列丛书》;与人合编《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全书》,《教育小百科词典》等大型丛书,被国家教委图工委列为装备用书。策划责编的作品,五次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八次获部级奖;多次被中宣部等五部委推荐为全国百种优秀音像、电子读物。
著有“郭庆祥国学经典系列”《中华经典与智慧》、《人生大学问》、《人生大智慧》等书。

书籍目录

序 言
上篇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
一、引 论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及载体
(三)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周易》
二、儒家文化
(一)儒家经典的确立及“四书五经”的形成
(二)孔子的思想和《论语》
(三)孟子的思想和《孟子》
(四)荀子的思想和《荀子》
(五)晏子的思想和《晏子春秋》
(六)董仲舒的思想与《春秋繁露》
(七)程朱理学的思想体系
(八)程颢、程颐的思想体系
(九)朱熹的思想体系
(十)陆九渊的思想体系
(十一)王守仁(阳明)和他的著作
(十二)王夫之的思想体系
(十三)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体系
(十四)儒家亚圣孟子的思想体系
三、道家文化
(一)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
(二)老子哲学思想的渊源
(三)《道德经》的主要内容
(四)老学与道教
(五)《老子》的思想体系
(六)《庄子》的思想体系
(七)老庄的思想学说
四、佛家文化
(一)佛家始祖释迦牟尼
1.佛与佛教
2.中国佛教源流
3.佛教宗派与义理
五、杂家文化
(一)中国最早、最大、最成功的杂家——管仲及《管子》
(二)先秦杂家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六、墨家文化
(一)《墨子》的内容、思想和学说
(二)《墨子》的基本内容
(三)墨子的社会伦理思想
(四)墨子的逻辑学思想
(五)墨子的自然科学思想
(六)墨子的军事学思想
(七)综述墨子的思想和学说
七、法家文化
(一)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慎子
(二)最早的改革家商鞅与《商君书》
(三)最大的法家韩非与《韩非子》
(四)最早的法学家慎到与《慎子》
八、兵家文化
(一)姜尚与先秦军事理论集大成之作《六韬兵法》
(二)《六韬》的内容
(三)司马穰苴与《司马兵法》
(四)孙武与《孙子兵法》
(五)吴起与《吴子兵法》
(六)尉缭与《尉缭子兵法》
(七)孙膑与《孙膑兵法》
(八)《鬼谷子》的军事思想
(九)黄石公与《三略兵法》
(十)诸葛亮与《孔明兵法》
(十一)李靖与《李卫公问对》
(十二)《三十六计》
九、名家文化
(一)名家之祖邓析
(二)庄子的好友名家惠施(惠子)
(三)公孙龙与“白马非马论”
(四)尹文与《尹文子》
十、阴阳家文化
(一)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
(二)纵横家、农家、小说家
1.纵横家
2.农家
3.小说家
下篇 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
一、引 论
(一)明代的《永乐大典》
(二)清代的《四库全书》
(三)当代的《传世藏书》
(四)如何学习传统文化经典
二、读《大学》
(一)封建科举制的教科书
(二)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絮矩之道
三、读《中庸》
(一)中国最早最精密的哲学名著
(二)知行合一
(三)中庸之道
四、读《论语》
(一)影响中华民族最大的一本书
(二)学而时习之
(三)人生经验的坐标
(四)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仁”
(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七)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不怨天,不尤人
(八)无欲则刚
(九)处友之道
(十)益者三友与损者三友
(十一)以直报怨
(十二)享受生活
(十三)富贵如浮云
(十四)找到自我,相信自我
五、读《孟子》
(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元典
(二)安身立命
(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1.大禹治水成功为夏王朝始祖
2.八年囚徒的周文王与“文王八卦”
3.穷困潦倒的吕尚与齐国开国鼻祖姜太公
4.“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孔子与《论语》
5.宫刑后的司马迁与《史记》
6.乞丐皇帝朱元璋
7.二万五千里长征和开国领袖们
(四)大丈夫
(五)君子三乐
(六)正确选择人生目标
六、读《老子》
(一)老子其人
(二)道的含义
(三)道法自然
(四)修身治国
(五)贵时主变
(六)无为不为
(七)养生之道
(八)修身之道
(九)处世之道
七、读《庄子》
(一)庄子其人
(二)甘于贫困
(三)笑对生死
(四)笑对荣辱
(五)鲲鹏展翅
(六)黄雀在后
(七)内圣外王
(八)处世之道
(九)无用之用
八、读“蒙学”
(一)解读《三字经》
(二)解读《百家姓》
(三)解读《千字文》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在儒、墨成为天下“显学”的时候,道家的学说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参加了争鸣的行列。除老子和庄子外,还有接近道家的思想家杨朱、列御寇等人,他们当时都是作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员出现的,没有像儒家、墨家那样形成一个大的学派系统。大致上说来,杨朱、老聃、关尹、庄子、列子的思想可以定为道家。杨朱生活的时代约晚于孔子,早于墨子。他的思想,孟子日:“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又日:“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由此可知,杨朱学派在当时一定极为昌盛。杨朱学派正如当时孟子所说,是道家养生派的一个极端。杨朱学派的核心就是“为我”。这个“为我”,实质上说是把天下大事都丢开不管,避世隐居,保全自己的天性,不为他人他事牵累自己,并不认为是自私自利,这也是道家思想的先驱者之一。扬朱学派亦当如孟子所说,此一派,以保全自我、完成性情为要,以“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为理想状态。后世称道家的祖师是老子。现流行的《道德经》五千言,注明老子所作,但书中反映了许多战国时才能出现的语言,因此《道德经》不可能为老子所写。据学者研究,《道德经》当为战国中后期的道家人物根据老聃的遗说,加以补充、发挥、推衍而成的。我们现在讲老子的学说,一般都以《道德经》为依据。庄子和道家其他各派没有发生过直接关系,他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中心人物,传世的有他写的《庄子》一书。现在都把老子和庄子,作为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学说的宗旨是“无为自化,清净自正”主张“无为而治”崇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原始时代,那样最低的生活水平才是最理想的社会。老子的思想,反映了春秋战国之际已趋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消极、悲观、厌世的心理状态。在哲学思想上,老子提出了一个“道”。“道”就是世界上万物的本体、总根源。“道”就是“无”,它是“先天地生”的,它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无形无踪,无声无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以勉强给它加个名字,叫“大”。他说,这个“道”,人们的感觉器官是不能认识的,“道”即“无”,“无”生出了“有”,“有”又生出天下的万物。“道”在万物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东西,就是“德”,因此,老子的“道”是一个虚幻抽象、恍恍惚惚、似是而非、人类无法认识和觉察的精神实体。正是这个精神实体,被老子说成是产生世界上万物的始祖。至于老子所说的“德”是个概念,更为精神的东西。先有精神实体,后有物质世界,精神产生了物质,老子正是这样来认识世界的。因此,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属于唯心主义的体系。他提出的“道”不是存在于人的心中,而是开天辟地以前就有的,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是主宰和决定世界万物的精神体。这种哲学体系,就是客观唯心主义。老子的思想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却包含了很多辩证法的因素,这是他思想中积极的一面。他观察了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的矛盾对立和互相转化的情况,认为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德经》中列举了很多事物的双方对立的名词,如有无、多少、轻重、长短、高下、美丑、坚柔、生死、祸福、巧拙、难易、善恶、强弱、得失、予夺、贵贱等等,这说明他对世界上事物的矛盾对立认识得非常广泛和深刻。他认为事物的双方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缺了一方,对方就不存在。所以他认为:有和无是互相产生的,长和短是在比较中得到的,高是以下为基础的,难和易是相辅相成的。事物双方矛盾发展的规律是:总由柔弱的、卑下的、虚无的、静止的一方最后取得胜利,而且循环不已。柔弱的会变成强,变成刚强后又会转化为柔弱;祸之后往往接着来的就是福,有了福也往往埋着大祸。 老子正是这样来认识事物转化的规律的。这说明他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仅仅表现在事物矛盾对立和相互转化的一面上,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却陷入了周而复始的循环论。他思想中的辩证因素是不彻底的。这是没落奴隶主贵族希望恢复失去的天堂,又无力恢复这个天堂的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在哲学思想上的反映。老子思想中出现一些辩证因素是有原因的。他是一个没落贵族,是一个史官。作为一个熟悉历史的学者,他看到历代统治者的盛、衰、弱、亡的变化过程;看到原来的贵族下降为士甚至变成劳动者的事实;看到下层人物变成了新的统治者现实。社会的急剧变化,社会上一些事物相对立的地位的相互转化,反映到老子思想上来,使他产生一些朴素的辩证观点,这是没有什么奇怪的。然而,老子是站在落后的、出于没落地位的贵族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些变化的。《道德经》一书充满了对社会的急剧变化的恐惧、怀疑、敌视的情绪。他不希望社会进步,他要求在辩证的世界中找到一个不辩证的东西。所以老子的辩证观点是和他的政治思想结合在一起,是极不彻底的。战国中期道家的著名代表是庄子,即庄周。他生活的时代大约同于孟子,或稍后一点,他的著作收集在《庄子》一书中。由于老子没有留下著述,《道德经》成书较晚,所以到庄子时,道家才形成一个比较大的派别。庄子是宋国人,做过小官。他把老子的某些消极思想作了改造和发挥,创造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来为他所代表的没落阶级服务。由于他的文笔动人,文辞优美,在一定时期内,庄子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在社会上起到了很大的宣传和欺骗作用。


编辑推荐

《中华经典与智慧》编辑推荐:中华传统文化以法、道、儒、释,分别形成中思想文化的四个维度:法家治世的“严谨”,儒家用世的“和谐”,道家出世的“妙道”,佛家避世的“圆融”等,形成“诸子百家”精妙绝伦的思想精华,凝聚为中华民族历史经典的灵魂,铸就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伟大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大智慧有儒家的和谐,道家的妙道,佛家的圆融,诸子百家的实用智慧等。郭庆祥编写的这本《中华经典与智慧》将全面系统地阐述它们,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经典代表作品。《中华经典与智慧》内容丰富,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华经典与智慧 PDF格式下载



国学经典,增长智慧的源泉!


多读书,不是为了增长知识,而是为了增加修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