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共识

罗晓,于一 著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6-1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罗晓,于一 著  

页数:

209  

字数:

169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的社会经济以至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过去十年的时间中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迅速崛起却也危机四伏。中国实现了什么样的梦想,又陷入了哪些困境,当再次走在新的十字路口,改革共识弱化或破裂的声音不断出现,我们又会选择什么样的前进道路,这些问题,都在本书中有着犀利的点评与剖析。
  当前,中国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经济改革走向更深层次,也会遭遇更多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本来已经滞后的政治改革,既要避开多重障碍的清算,又需要高超的智慧;民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等等。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达成深入改革的共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毋庸质疑。本书以共识为主题,契合了当前的社会需求与政治需求。

作者简介

  罗晓,资深出版策划人,长期关注中国改革进程。曾推出《交锋》《变化》等重要作品,这些作品在中国改革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于一,一位新锐财经作者,一位具有极高人气的女作家。主要从事宏观经济走向、货币走势等研究,长期关注经济、社会、民生态势。其作品语言犀利、观点独出、前瞻性强,代表作有:《中国之谜》《谁绑架了我们的生活》《未触底的中国经济》《变局--中国企业怎么办》等。

书籍目录

引子:今天,我们走在新的十字路口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一个务实的明星政治家留给时代的财富
辉煌时代
一个政治家的敏锐眼光
一个总理的忧伤
共识之光:这个时代需渐进、改良地前进
潜龙入海:打开入世凯旋门(2001—2003)
谁也无法阻挡中国入世的脚步
艰难入世:“少数人在谈判,多数人在喝咖啡”
十年沙场秋点兵:成绩A+
世界工厂的世界风暴
活力四射的“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的光环正在消退
共同呼吁:转型
大江大河,归至大海
私营企业家能不能入党?
江泽民定下的基调:“三个代表”
中共十六大:保护私有财产
困景惊梦:如何把握发展脉搏(2004—2006)
一夜飘风泼雨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过热之忧:虚火旺盛
行政性调控的手
宏观调控是福是祸?
对民营经济的忌惮
原罪归属:是谁之过?
平地刮起“郎旋风”
“市场派”针锋相对:切勿“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败走麦城的民营企业
涉入深水:改革不容动摇 (2007-2008)
崛起印证: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
大洋彼岸金融危机的蝴蝶效应在中国成了强弩之末?
科学发展观的高瞻远瞩
给力的“大国崛起”
牢固的金融防线
政府救市背后的争议
“海量投资”是否可持续
忧伤“救市”后遗症:通货膨胀
政治改革:亟需乘风破浪
渐进式政治改革
旧疾未除,新患又生
“小政府,大社会”的尺度
增量民主道路
“谁”将权力交给“谁”?
以民为本:改革共识更加清晰明朗(2009年至今)
花团锦簇下的民富孤独
国富与民富的差距
刺眼的贫富金字塔
财富,去了哪里?
财富在政府与个人间的流转路径
全民热议:你爸爸姓什么?
田野新希望
一个乡党委书记给总理的一封信:“农村真穷 农民真苦 农业真危险”
走出“黄宗羲定律”:取消农业税
从温饱线到富裕线,还有多少道窄门?
互联网时代的民意百态
“一夜走红”的很多故事
草根力量:真相不再“躲猫猫”
时代伤口
未来希望:对“民富国强”的沉淀与升华
改革进入深水区
使人民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2012年,中国准备好了吗?

章节摘录

  2004年4月28日,全国银行贷款全面暂停,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几乎是第一时间作出了反应,用了八个大字--“认清形势,把握节奏”。然而,更多的人,并未清晰洞察宏观大势,不少民营企业家败走麦城。  或许,戴国芳自己从未料到,一向“不坐高级轿车,不进娱乐场所,不大吃大喝,不赌博,不住高级宾馆”的他也高调了一把。收废钢废铁发家的戴国芳,成立了常州市铁本铸钢有限公司。随着钢铁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到2002年,铁本公司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戴国芳本人也在2003年被《新财富》排人中国400富人榜第376名,估算身家2.2亿元。  随着资本的不断膨胀,蒸蒸日上的铁本亟需跑马圈地,而常州市政府也谋求大发展,希望扶植一个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企业做领头羊,铁本成为最佳选择。有了当地政府的政策通行证,招商局、规划局一路开绿灯,当地银行也慷慨解囊。短短几周内,注册资金为3亿元,净资产仅为6.76亿元,产能200万吨的铁本就获得了来自6家金融机构43.39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也拿到了常州北新区土地5988.4亩、镇江扬中市土地4341.4亩,共近9400亩土地,总投资达到106亿元。2003年,戴国芳开始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自己的目标是通过投资新项目,实现其“三年内赶上宝钢”、“力争世界五百强”的远大目标。但此时,宏观调控的脚步已经加紧,铁本的违规问题陆续被反映到中央。调查组开进铁本时,戴国芳还心存侥幸--这么大的项目,建成就没问题了。  然而,戴国芳太过幼稚了。调查组来势汹汹,他以为“坦白从宽”就能在这轮宏观调控中安然无恙。铁本主动向武进区政府和国税局、东安镇政府呈递了一份“自查报告”,承认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违法问题,“我公司在接受国家有关部门调查违规投资、违规用地事项时,进行了自我财务检查,发现了经营过程中的违法问题--自2000年公司设立开始,我公司从常州物资回收公司及武进物资再生有限公司收购废旧钢铁十几亿元,其中有虚开发票近2亿元,抵扣税额近2000万元……”然而这份“自查报告”不仅没能“消灾”,反而在两年后成为检察院对戴国芳最有力的指控证据。2004年4月19日,戴国芳被警方带走,理由是“涉嫌偷税漏税,且数目可能很巨大”,戴国芳8万元家产也被封。随后,戴国芳被正式批捕,并一直羁押候审。  一等就是两年,就在人们几乎将“江苏铁本案”这个轰动一时的案件遗忘的时候,2006年3月28日,常州市中级法院对“铁本案”进行了开庭审理。戴国芳及另外涉案的7人被控以同一罪名:虚开抵扣税款发票。戴国芳锒铛入狱,铁本“顺理成章”被重置,2007年,南京钢铁集团主导铁本重组的方案已获发改委批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南钢捡了个大便宜。  铁本项目的罪名原是重复建设,对于这个罪名,持反对意见者居多。前铁本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这样评价铁本项目:“我很敬佩戴老板的战略眼光,他选的那个地方是块炼钢的黄金宝地,它是个江心洲,四面都可以上料,而且他的码头做得很大,5万吨级的码头基本都建好了。当时估算,国家要上同样的项目至少需要投资400多个亿,要比铁本的100多亿翻4倍。”  曾多次考察过铁本项目的和君创业研究咨询公司董事长李肃告诉媒体:“当年铁本项目从钢铁技术角度论证是‘国内最好的钢厂’,投入产出非常合理,就算其他钢厂出了问题,它都能赚钱。”  戴国芳懵懂地撞到宏观调控的枪口,顾雏军则由于过于高调而惹祸上身。  2000年7月,以海外富商身份归来的顾雏军在创办格林柯尔股份有限公司之后,旋即在内地开始了长达五年之久的资本攻伐,鼎盛时期,他控制的企业有二三十家之多。  数次并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科龙电器的收购。  ……


编辑推荐

  时政类图书资深出版策划人罗晓先生,继《交锋》《变化》之后再次重磅推出深度分析中国十年来改革及前瞻中国未来发展的力作——《共识:中国在改革中前行》!  中国改革走向更深次,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到底需要达成什么样的改革共识,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社会进步?  2012年,又是一个春天,举世瞩目的“两会”在人民大会堂闭幕了,中国社会将形成怎样的共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共识 PDF格式下载



胡温执政的10年刚刚谢幕,这本书是总结了03年到13年这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结,承接了上届朱镕基内阁遗留的问题展开,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部分解决了上届政府遗留的如“三农”问题,大幅度提高了占总人口数75%以上的农民的生活,减轻了他们的负担。胡温两位领导是属于更加亲民的领导,更加注重了民生的关注,但是由于本身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很多政令都无法畅通,并得到很好的落实,“政令不出中南海”,这也是温家宝总理在其卸任前的最后一次中外记者会上,说出的无奈心声,也使得很多的好的有效的政策未能够发挥出他们的功效。胡温的十年,经济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也存在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房地产经济,使得老百姓深感压力山大,房价的成倍增加,在十年间犹如脱了缰的野马,一路高歌,使得老百姓“一屋难买”。民生无非就是“吃,穿,住,行”,房价的增长超过了普通老百姓工资增长的水平,老百姓需要耗尽一辈子的心血才能换来只有70年使用权的商品住房,这在民生上,大打折扣,背着一辈子的房债的中国人民谈何幸福所言。经济的不断泡沫化,使得高层认识到配套制度改革的重要,温家宝总理执政的晚期,大声疾呼,政治体制改革同样需要推向前进,但是正如书中提到的“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的经济利益找替代相对而言容易点,但是要是政治体制改革,就难度很大,很难找到能够替代补偿的政治利益”,所以这不仅会困扰强势的朱总理,同样也会困扰住亲和的温总理,政治体制的改革,这个问题,将会长期存在于以后的各界政府,需要更加有智慧的后人,待以解决。胡温的十年同样是处在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不断的优化和完善着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但是毕竟社会主义还很年轻,仍然存在了很多的问题。13年,政权得到了平稳的过度,开始了“习李”的时代,这两位经历过中国大变化的工农兵高级知识分子会给接下来的中国带来了什么,我们拭目以待,承接着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发共识,唯有继续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中国才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老百姓才能实现过上好日子的“中国梦”。"共识",中国在改革中不断前行。


共识:中国在改革前进中,这本书非常不错!


看看中国的改革该往哪里走。。。。共识很重要


中国在改革前进中,值得深思的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探笔深刻!


改革不是一时的事情那个,本书很有见地得支出,中国改革进行时的方方面面


有关改革开放的书,顺道看下。


好书,真正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值得一读。


可以发人深省,让我们认识到目前的经济形势和环境,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书可以作为参考


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内容写的不错,好的事情也有不好的一面,坏事也有我们看不到的益处,值得一看


个人觉得这本书很不错,读起来易懂


值得一看的一本书籍!


买的久了,快要忘记了,好像还可以。


写的很有深度,特别有感触的是写朱总理的那篇...


还没看,但是包装和目录都是吸引人的。


很好的书,看了一半多了


书送给朋友,朋友看了说不错


很好的书,值得买。认真领会学习


有深度,把经过的事再温习一遍。


内容还没详细看,浏览了下还不错。


昨天才收到,忙,忘记写评论了。书还没有读完,但看装帧排版等来看,还是不错的。


政论文的标杆,值得一读


怀念朱总理


书没有来得及看。想来应该不错,朋友推荐的嘛


好书,读完再评


改革


写的还可以,但有些观点和资料不太新


买这本书 纯是因为书里面有和朱总有关的事才来买的


相类似的书已经出了好多了。本来,以为是《变化》的作者推出了新书,结果,一不留意,眼睛走了神。 应该说是一本可读的书,其中,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而类似的其他书,都讲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对具体内容和路径涉及得较少,可能是因为此问题较为敏感,而此书涉及的较多,当然不一定很全面。 书中谈论了中国普遍性的问题,也就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轨迹和成就,存在的问题及继续改革的迫切性,书名“共识”也就是强调,中国要继续发展,新一轮深层次改革不可避免,若不,则社会要倒退。 有些提法需要探讨。比如,书中称,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银监会与人民银行共同两次下发通知,加强商业性房地产的信贷监管,说是“这一措施有利于房价理性回归”,可事实上,中国的房价从来没有回轨到“理性”。 书中还谈到了四川遂宁市一个区委书记张锦明搞的一个民主选举试点:乡镇级直选,《南方周末》对此也评价很高,认为:“事实证明,政党提名候选人顺利当选,并没有出现削弱党的领导的后果;。。。。”但,此类选举,仅仅是实验,并不能代表直选方式可以在全国推广、普及。直选问题,在我国现今的体制下,要真正下个定论实在是太难了,也没有普遍意义上的普及性。 书中谈到,为了调控房地产,国务院出台18号文,变相否定央行的121号文,令央行选入尴尬境地,说明,国务院和央行在政策的步调上缺乏共识,而实施证明,此一点,央行的做法绝对要比国务院高明。 书中谈到,“中国能够在百年一遇的2008年金融危机中安然无恙,亦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高瞻远瞩”,莫非这高瞻远瞩指的是四万亿投资?如是,此言差矣,结果证明,四万亿投字一个大大的败笔。 还有很多,不一一评论,其他读者可自行评论。


这本太好了。


语言铺陈多,新颖观点少。略可一读


不了解政治、经济,所以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