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爱的序位

伯特·海灵格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05-1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

伯特·海灵格  

页数:

515  

Tag标签:

无  

前言

I 不论是尝试解释还是陈述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都会有一份“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同时心头亦带着一份“不能够也不需多讲”的情怀一一切尽在不言中。海灵格以“现象学”的工作方法,一步一步地在家庭系统排列中,依据着学员代表的身体现象反应,把深深埋藏心底的情感——那些盲目、完全不被意识的情感给展现出来。整个过程是一次令人惊讶及赞叹的心灵探索。透过家庭系统排列,我们最终会获得自身在家庭亲族这个命运团体中一个恰当的序位。人不再是单一的独立个体,而是带着浓厚亲情与祖先宗族紧密连结的一环。海灵格对中国文化中的老庄哲学颇有见地。他把老庄哲理中的“无为” 以及儒家学说的“人伦观念”,结合心理治疗学中多方面的技巧,以一种探险家的精神,将埋藏心底的问题揭露出来,这一过程是扣人心弦且震撼心灵的。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融合东西方文化,在心理治疗、思想灵修,以及人际关系方面均有很大贡献。家庭系统工作确实是一门包含深广的学问。II若是只有爱…… 现今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而建立起来,爱是伴侣关系的基础。而父母子女间原始的亲情之爱更是人类拥有的天性。但为何有不少夫妻会反目成仇,进而离异,使得美好家庭随之破裂瓦解?或是父不慈子不孝,“家”成为徒具虚名?在这一连串莫名的情绪行为转变的背后,是否有某种动力在运作着? 海灵格认为,在家庭中有一股强大的系统动力引领着每一个活在系统中的成员,这份动力是来自亲族多代成员之间的联系,并受着对平衡的原始需求的支配。我们的情感动向便会为着达至系统平衡而做出一些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不合情理的行为。海灵格的“爱的序位”便指出支持着这份爱存续下去的一项恒常秩序。为何要舍弃、远去,甚至是沉沦落败? 人的行为总有一个方向,从一个阶段的终点迈向下一个阶段的起点。假若行动是朝向美好的一方,我们固然庆幸,但若是朝向挫败、灾祸,甚至死亡,那便是另一回事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我们很多时候会发现有些人总是做着伤害自己的事情,他们总是带着一份与他们周遭的环境不相吻合的情绪,令人不由自主地替他们担心,为他们难过。我们心里也会揣测着他们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些秘密,甚至是一份无人敢探究的秘密。海灵格的“爱的序位”便把这一股不为人知、不为人见的动力以巧妙的排列工作展现出来。我们若能静心品尝海灵格在进行家庭系统排列工作时,所说出的每一句 “点到为止”、“一针见血”的话语,定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的喜悦与顿悟。这也是译者衷心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所能有的收获。个人档案——家庭系统排列带来的个人体验 十七年,一段不短的岁月,理论上我似应安顿下来,把德国视为家园,承认这地方是我生活的中心点。但我不能,因我仍然在寻找着一个合乎我思想结构的理由——个要到德国的理由,或者说是,一个要离开我生于斯,长于斯的香港的理由。为了我的远去,我应该提供怎么样的理由?为了一段异国姻缘,一个足以令人鼓舞、充满浪漫色彩的敢作敢为,而放弃刚刚开始的事业,乍现曙光的前途。就是如此这般的一个解释? 我是被一股超越为我所能理解的动力——一股来自远方的动力支配驱使着。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缘下我认识了前夫,但只有几天时间的接触。他回德国四个月之后,我便冲动得带着“逃难”的心情离开香港,到德国找他。家人并不知道我有什么打算。我的行动根本没有深思熟虑,我不了解自己的生命路向。在整个离乡的行动中,我好像不是自己,而是做着别人的事情。因此我也没有“正常”离乡背井的不舍情怀,由于家人根本不知道我这个“一去不回头”的打算,故连送行也节省下来了。那我就非常洒脱地一飞而去,是为了一段情……?或是……? 我要逃离家乡,对,因为我要寻找,或者说是追随一个一直无人提及,却非常重要的人物——我的外婆,这个甚至连我妈妈也不认识的亲人。我们根本没有她的资料,因妈妈自小被收养,并在我出生几年后去世。在一次家庭系统排列中,外婆的代表面对着我站着,以刀尖一般锐利的目光盯着我,她甚至没有望向伏在我身旁的妈妈——被她遗弃的女儿,而只是定神地望着我,那一刻我完全融化在哀伤中,但外婆是引导我生命的重要人物,这一点是再清楚不过的了。母亲的原生家庭是一个谜。在一次原生家庭系统排列中,我的代表清楚明确地要逃离家庭系统,她满带恐惧慌张而悲痛地退步门边,她的情绪反应十分激动,反映出曾体验某些创伤。而外婆的代表又有体验暴力的经历,根据时间计算,外婆出生于战乱年代(当时爆发第~次世界大战,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可能经历过战争,兵荒马乱之际,大有可能也要逃亡,外婆因此要把孩子送交别人抚养。外婆曾有什么遭遇?现已不得而知。但我却带有她的悲伤。一次旅行中,在南斯拉夫清山秀水的拥抱中,我竟有自杀意念,还盘算着别人怎样为我的生命历程建构一个故事,为什么我会有这般可怕的念头,那时才是我结婚第二个年头呢! 家庭系统排列就是以一幕幕画面把真相—那构成自己今时今日生存模式的种种元素显示出来。一切百思不得其解的行为动机、思维情绪也可找到解说,不再是支离破碎的偶然巧合,而是带着深层意义的生命演绎。正如海灵格说:“真相若被见到,是友善的。”我深深体会着,也深信这句话,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我已有了深一层的认识,领悟到这也是爱的表现。当我能够承认真相,便可以在生命的洪流,尤其是在自己家庭的剧本中找到意义,知道行为中爱的元素,爱的动力怎样运作着,而尽力以祥和善良的途径与亲人以及周围的人建立深厚的连结,纵然这可能也只是普通的关系接触而已。霍宝莲 2005年9月

内容概要

  本书所讲述是的关人类关系中的一些秩序,而这些秩序往往早已被爱所排定。唯有当我们洞察这些秩序,爱才能成功。我们经常困惑于盲目的、没有了解的爱,并且没有领悟这些秩序。但是当真正的爱使我们知道并且尊重这些秩序时,便能实现我们的愿望。不论是对我们或是对我们调遭的人,爱会散发着安祥的气息并具有治疗的效果。
  这本书是包含多项意义的教材:
  首先,书中挑选了一些治疗课程,不加任何修改地记录了下来。读者在阅读时,有着置身现场之感,从而得到对自己的困境或精神疾病的治疗的启发,找出一个解决途径。
  其次,这本书示范了家庭治疗的重要治疗方法,并对其进行了解释。这主要是指通过家庭系统排列,将各种牵连纠葛及解决方法展现出来,同时重建了当事人与父亲或母亲中断了联系,因早期分离和丧失所产生的恐惧、破环也得到消减或治疗。
  第三,这本书让那些追索求知的人,在对书中描写的秩序得到领悟的同时,可以切身体验到,解决性和治疗性的认知是单从聚精会神的"看"中便可获得的,那就如同闪电般于刹那间从黑暗中掠过(即现象学的心理治疗)。
  作者简介:
  伯特·海灵格(BertHellinger),海灵格的一生相当传奇,年轻时是天主教神父,曾经在非洲祖鲁族地区居住20年,之后接受心理分析、完形疗法、原始疗法及交流分析等训练。他发现很多个案皆跨越数代并涉及家族其他成员,进而发展出"家庭系统排列"的许多新洞见与新技巧。
  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是一种深入心灵的治疗方法,在国际上已赢得了高度的肯定;他的数十本著作在德国极为畅销,已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出版。他受邀至世界各国指导研习,教过无数的学生,包括大学教授、医生、辅导老师、社工人员、企业顾问、成长团体等,很多人正把他的心得在世界各地分享。
  海灵格的第一本著作《LovesHiddenSymmetry》(中文书名:《谁在我家》)已于2003年10月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作者简介

  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海灵格的一生相当传奇,年轻时是天主教神父,曾经在非洲祖鲁族地区居住20年,之后接受心理分析、完形疗法、原始疗法及交流分析等训练。他发现很多个案皆跨越数代并涉及家族其他成员,进而发展出“家庭系统排列”的许多新洞见与新技巧。
  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是一种深入心灵的治疗方法,在国际上已赢得了高度的肯定;他的数十本著作在德国极为畅销,已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出版。他受邀至世界各国指导研习,教过无数的学生,包括大学教授、医生、辅导老师、社工人员、企业顾问、成长团体等,很多人正把他的心得在世界各地分享。
  海灵格的第一本著作《Loves Hidden
Symmetry》(中文书名:《谁在我家》)已于2003年10月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书籍目录

引言
译者序
审订者序
洞见——通过舍弃而获得
故事:助人的启示
实验科学和现象学的探索途径
过程
舍弃
勇敢
故事:和谐
哲学的现象学和良知
心理治疗的现象学
心灵
宗教的现象学
故事:回归本源
专业助人技巧进阶训练课程
各种牵连纠葛及其解决方法
第一天
开场白
收养是冒险的
牵连的角色
故事:多或少
双重转移
第一任女人
幸福需要勇气
家庭系统排列:儿子无意识地认同了舅舅
认同和模仿的分别
用最少的介入
个人化会降低关系的强度
爱,遵循既定原则
优先原则
第一任亲密关系的优先权
家族系统的层级制度
有亲密关系身份而地位被排除
离婚的优先权
异议
组织内的层级次序
拒绝生育的决定
“选择,还是放弃”
拒绝生育对伴侣关系的后果
争执
孩子学业成绩差
转移的悲伤
家庭系统排列:女儿代表了父亲已故的妹妹
以不幸作为补偿
在较高的层面来补偿
通过承认和尊敬来补偿
家庭系统排列:接受自己的生命,即使许多人为之付出代价
故事:他们来了
承认个人的罪恶感并以此作为力量的来源
为父亲保留面子
受苦比接受解决方法更容易
谦卑的解决方法会带来痛楚
孩子与父母的联系被中断
肩膀的疼痛
挥之不去的念头
家庭系统排列:母亲恐吓要和孩子一同自杀
家族中谋杀和恐吓杀人的后果
丧失归属权的人必须离开
有益与无益的问题
治疗师在做家庭系统排列工作时的责任
观察过程而非结果
在家庭系统排列中与其他人的牵连纠葛
母亲的自杀恐吓
故事:终结
攸关生死大事
坟墓
家庭系统排列:被排除的舅公和被鄙视的舅舅
家族系统的成员
联合组成的命运共同体:生还者与死难者,加害者与受害者
妻子恐吓要自杀
家庭系统排列:女儿代表了父亲从前的未婚妻
对孩子最好的位置
无意识地认同了父母之前的伴侣
对上帝的忧虑
母亲吸毒,孩子的监护权应归谁?
导致成瘾行为的原因
以成瘾行为作为赎罪的方法
直觉取决于爱
企图以成瘾行为自杀
与母亲的联系具有治疗性
孩子与父母中断联系时的解决方法
通过父母
通过父母的代表
深深地鞠躬
超越与父母的联系
第二天
接收受害者的角色并以此作为报复的手段
再次肯定
平衡
出人意料的痊愈
友善的感觉
识别双重转移
家庭系统排列:解决双重转移
错误的宽恕
双重转移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系统排列:残废的哥哥与不被承认的异母哥哥都死于幼年
故事:圆满
无望的挣扎
承接他人的悲伤使得自己脆弱
在排列时的心理建设
快乐的压力一
离婚与罪恶感
孩子经常为父母不负责任的离异而赎罪
通过赎罪强制补偿
以罪恶感否认事实真相
经由性爱的连结
在母亲的影响范围之内
家庭中不同方式的施与受
甜蜜的负担
家庭系统排列:父亲是私生子,祖父被家族排除在外
当孩子承担了父母之一的角色
女性因分娩而死的赎罪
故事:幻象
父与子
从未知晓的祖父
荣耀自己的母亲
替代的热情
家庭系统排列:女儿认同了父亲以前的未婚妻
主观与客观的僭越
对父亲的渴望
家庭中丈夫优先,还是妻子优先-
女人跟随男人,男人服务女人
无望的爱
我一定对你做过什么错事,才会使我对你如此愤怒
以愤怒作为对抗痛苦的防卫
愤怒的克制
不同种类的愤怒
谨慎与勇敢
家庭系统排列:儿子代表母亲以前的未婚夫
平衡的系统观念
各种不同的良知
故事:清白
良知与补偿
建设性与破坏性的平衡
补偿的限制
透过感激和谦卑达到平衡
持久的清晰
逝者如斯回归平静
只有灰烬留下
背疼已经消失
家庭系统排列:不平等的伴侣关系及补偿法则
妒忌与补偿
清白感与罪恶感
婚姻中的忠与不忠
承接而来的报复感觉
对于清白的深入思考
送给母亲的礼物
危机达到高峰之后最容易解决
家庭系统排列:另一个画面
第三天
轮流发言
假想的症状
恰如其分
如释重负
代价高昂
基本感觉及改变它的方法
经由爱得到和平
不为人知的幸福
另一种知识
施而不受
新的观点
对于关系的无益空想
伴侣关系中的施与受
让压力得以疏导
宗教上的问题
哀悼死于集中营的姑姑
尊敬残障孩童的父母
僭越及其后果
迈向幸福途中
对生育的抉择
吸烟的决定
消除头痛
荣耀自己的父亲——上帝位于父亲身后
拒绝接受补偿
家庭系统排列:最小的女儿对外婆的认同
有代价和没有代价的继承一
家庭系统排列:在命运的掌握之中
简短的轮流发言
以双脚稳固地站立
想要逃避丰富的情感
完整与圆满
故事:天下无不散的筵席
喜欢与尊敬
不卑不亢的真平等
通过清楚的表达得到和解
保持专注
自制,带着专注与活力
清白感的界限
活在当下的解脱
注意内在运作的过程
如何帮助乱伦的受害者
如何帮助乱伦的加害者
故事:静止
关于道德上的义愤
故事:红杏出墙
家庭系统排列:以上帝姿态出现的女人何以缩小格局
故事:幸运不常在
女人与男人
与上帝脱离关系
故事:更强大的信念
家庭系统排列:祖父母在集中营里被杀;而外祖父母因藏匿得以存活
生命的恩典
家庭系统排列:寻找并且承认早逝的父亲
家庭系统排列:适当的离异
错误事件所隐藏的祝福
下一步
亲密与约束
母亲与孩子
为年老的父母做适当的安排
勇于为所当为
展望未来
故事:世界之道
敬重曾经做过的
归属权的秩序
针对家庭治疗师所举办之工作坊
解决之道犹如宗教实践
家庭系统排列:不孕的女人收养一个小孩
代价
归属权的等级制度
异议
孩子有归属父母的权利
焦点在受害者及孩童身上,而非加害者
下一步
借由终止而得到解决之道
震惊而恐怖
同情和遗忘
耳闻与眼见
同样的罪恶有着同样的结果
异议妨碍解决之道
洞察力与行动力
继承而来的孩子
家庭系统排列:男人同意私生女继父的收养权
故事:天堂与人间
疾病与健康的系统条件
“医疗与宗教”国际会议中
针对重症患者及其医师
和治疗师所举办的研讨会
介绍性的演讲:信念促成疾病,醒悟便得康复
天和地
命运共同体
家族忠诚及其后果
渴望平衡
疾病跟随深切渴望而来
“宁愿是我而不是你”
睿智的爱
“我将代替你离去”
“虽然你离去,我仍然留下来”
“我将随你而去”
“我将继续再活一段时间”
导致疾病的信念
以爱康复
故事:信念与爱
以疾病作为赎罪
以赎罪作为补偿却加倍了不幸
补偿的治疗方法
和解比赎罪更好
人世间的罪恶是会消逝的
疾病乃是企图为他人赎罪
疾病乃是拒绝荣耀自己父母的结果
荣耀自己的父母便是荣耀人地
故事:不在与存在
研讨会
家庭系统排列:“我将跟随你”
家庭系统排列:母亲跟随残障的孩子步入死亡
家庭系统排列:宁愿死去也不向自己的父亲鞠躬
家庭系统排列:小儿麻痹症、不易受孕及难产的后果
家庭系统排列:异性认同
同性恋者及精神病患者的异性认同
从认同母亲的恋人转成支持父亲
知识必须产生行动
家庭系统排列:“宁愿是我而不是你”
家庭系统排列经由内在画面发生效用
“正确的事”
使用象征性物品做家庭系统排列
家庭系统排列:大哥夭折,二哥自杀
出于爱的动机而自杀
以责备他人作为抗拒痛苦的防卫
拒绝回答
当母亲自杀时
当事人何时进入排列?
去世的人和活着的人在排列中应有多少距离?
家庭系统排列:吸毒的女儿——系统中缺少男性元素
子女跟随父亲就像妻子跟随其丈夫
家庭系统排列:对男人毫不关心
现在优先于过去
孩子代表父母从前的伴侣
因婚外情出生的孩子
堕胎与其他子女无关
没有解决之道时将会如何?
家家庭系统排列:儿子遭遇一连串的意外
——“亲爱的父亲,我将代替你死去”
家庭系统排列:患厌食症的女儿
——“亲爱的父亲,我将代替你离去”
过食呕吐症
与上天的旨意及恩惠和谐一致
故事:知识与智慧
答客问
从系统的角度看问题和命运
老师及其影响
家庭系统排列
“看”
对“看”的保留意见
米尔顿·艾瑞克森的催眠疗法
故事
个人经验
洞见

平衡与补偿
归属的平等权利
家族中疾病的起因及治疗
重要的进行步骤
采取领导
直到极限
信任真相,即使真相令人震惊
制止当事人描述问题
跟着能量走
以最小值来工作
终止工作
禁止好奇心
不需要证明成功
当下即是
附录:海灵格机构简介

章节摘录

书摘助人的启示 一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到乡村去,他要寻找新的知识。探索的欲望驱使着他,让他感到热血沸腾。离开平素行走的路线,他找到一条新路。这里没有路标,他必须依靠自己的眼睛观察,依靠自己的双脚探索。现在只有靠自己的直觉才能体验这一切。 小路的尽头是一条宽阔的河流,他下了车。他明白继续向前就必要离开岸上的一切,离开身边实实在在的一切,让自己置身于强大的力量当中,让自己服从这个力量并顺流向前。他犹豫不决,然后掉头回去。 这是他得到的第一个启示。 回家的路上,他醒悟到自己懂得很少,帮不了其他人,而且就算是自己懂得的那些少得可怜的东西,也没有办法和其他人交流。他想象着自己正在跟着另外一辆自行车,这辆车的挡泥板咔嗒咔嗒地乱响。他想象着自己大声地说:“嘿,你的挡泥板咔嗒咔嗒地乱响!”前面的人应道:“什么?”他想象自己扯开喉咙大叫:“你的挡泥板咔嗒咔嗒地乱响!”那人答道:“我听不见你的话。我的挡泥板太响了!”他认识到:“他根本就不需要我的帮助。” 这是第二个启示。 过了不久,他问一个须发皆白的哲人:“你是怎么帮助其他人的?很多人到你这里来征求意见,虽然你对他们的事并不了解多少,可是他们走的时候却都感觉到好了很多。” 哲人答道:“当人们丧失勇气不想继续向前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他们缺少知识;问题在于,他们需要勇气的时候,他们却想得到安全,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们却要寻找自由。他们只不过是在兜圈子。一个哲人要看透表象和幻象。他放松自己,静待有益的信息出现,就像张帆启航的小船等待风儿一样。当人们来寻求帮助时,哲人只不过在等候来访者自己决定何去何从,如果有了答案,那么双方都会为之有所收获,因为大家都在接收信息。” 然后哲人又说:“坐在那里等待是不用费什么力气的。” 实验科学和现象学的探索途径 有两种活动使我们获得洞见。一种活动是开放向外的,是要理解并掌握目前尚且未知的世界,这是一种科学的探索。这种实践活动努力改造、保护以及丰富着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命,它的成就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我们在向外探索的过程中,也能够止步思考,不再只专注于某些已经掌握的特定事物之上,而是把注意力朝向更大的整体,这样我们便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吸收更多知识,这就是另一种探索的活动。当我们从容地投身在这种活动中,例如面对一片山水、一件任务或是一项难题时,便能够察觉到我们的注意力在同一时间是既充实亦虚空的。我们首先要超越个别事物,才能置身于更丰富充实的整体中。在向外探索的活动中我们止步思考,才可以应对更大整体的广袤无边及繁杂多元。 这一种“先止步,后退守”的探索活动,我称之为现象学的活动。它有别于开放向外的求知活动,它引发出另一种洞见。虽然如此,这两种求知活动其实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在向外探索的实验科学求知活动当中,有时也要止步,将目光由细微转为广阔,由近转向远。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检验从现象学所获得的洞见的正确性。 P2-5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海灵格认为,在家庭中有一股强大的系统动力引领着第一个活在系统中的成员,这份动力来自亲族多代成员之间的联系,并受着对平衡的原始需求的支配。我们的情感动向便会为着达至系统平衡而做出一些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不合情理的行为。 “爱的序位”便指出支持着这份爱存续下去的一项恒常铁序。 ·家庭系统排列经典著作 ·极具震撼力的现场效果 ·现代心理咨询的师必备手册


编辑推荐

家庭系统排列经典著作!极具震撼力的现场效果!现代心理咨询师必备手册!海灵格认为,在家庭中有一股强大的系统动力引领着每一个活在系统中的成员,这份动力来自亲族多代成员之间的联系,并受着对平衡的原始需求的支配。我们的情感动向便会为着达至系统平衡而做出一些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不合情理的行为。《爱的序位》便指出支持着这份爱存续下去的一项恒常秩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爱的序位 PDF格式下载



专门学习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


在我接触到海灵格的丛书里面,我觉得这本书很详实,翻译得也好。


全套海灵格的书,值得一看,喜欢海灵格的人不容错过。


他的家庭排列也很神,总是能抓住问题的核心。


很不错,看看个案有助参加家排


以后补充,免得看完忘记写评论


书没有图片,导致重复购买。


不错的书家排理论介绍很详细


速度真快!


找了半天才找到


非常喜欢,太给力了!


发货快,是正版的,喜欢。发货快,书不错是正版的。非常好。


很不错的书,开卷有益!


爱的序位


爱的序位:家庭系统排列个案集


  如果不去读 你就不知道你的痛源于哪里 你源于哪里 但是当读过后 也没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 而是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情 抬起头 看着从指缝中透出的阳光 感受到的是全面的人生 ,最深刻的一个印象是 如果孩子感受的爱不是全面的 他以后也不会以一个全面的人格去面对自己的下一代 而是会以自己感受到的感知 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这种影响至少会在三代以内 。
   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我父亲从小失去了父亲,我母亲从小就失去了母亲,从而他们两人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是种巧合,他们从我小的时候给的爱都是稍许的沉重了点。
   父亲的性格表面看起来冷冰冰的,那是他从小失去父亲后,在无人保护下成长中学会的那种表情,但是父亲在冷冰冰的面孔下有着一颗优柔寡断的心,跟着母亲长大的他也许看到更多的是一个单身母亲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孩子细致的爱,记得在上大学那会,临出发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哭了,抽泣着,第一次听见他哭出声。
   母亲表面看起来也是冷冰冰的,因为从小跟着父亲,跟着一个男人长大的姑娘,学会的是男人身上的某些特质,例如深沉,冷静,有担当,母亲与父亲相比较,会表现出更像父亲。
   我承认 他们的爱 ,让我的成长历程有点像是风雨交加的感觉,读完这本书后 回顾这些 感觉很幸运,至少是在一个完整的家中 长大的。。,从而更加理解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更加理解了全面的人生。
   虽然这个读后感写的全是自己的随想,没有把书里面的好句子拿出来与您赏阅,但是我觉得读书 最后还是要思考,还是要回归到你的生命中去,这才是这些文字价值的体现。文笔不好 ,写的无头绪请多担待。愿与君共勉,


  如何处理教学工作量过大与想要保持高的教学质量的矛盾?
    如何处理高质量的教学工作付出与自我专业发展生命成长的收益矛盾?
    如何在日常教学工作的琐碎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如何在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1.一只眼看教学的有效率(体制教学对我们的要求),一只眼看教学的生命意义(存在主义现象学的观点:教学作为一种生命实践,如何与我们的生命在一起),还有第三只眼,看见大的教学之道,这是最重要的。
    2.大的教学之道:a.秩序,教学中各主体,均有归属感,都被接纳,各归其位;b.平衡,教学的施与受关系的平衡,通过承认你的所得来平衡施与受,承认社会序位以及在过程中帮助过你的人来获得平衡。c.联结,学生、课程和教师,是更大整体中的一部分,保持对更大整体的谦恭和感激,各主体相互联结并与更大的它的联结,跟随它, 不一定是弄懂它,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心安!
    3.教师要明确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教师越多去为学生承担学习的责任,这样学生会减少自我学习的责任。当教师僭越自己的责任时遇到麻烦,会去承担自己完全没有影响力的事情,从而倍感疲惫与压力。必要时,“我不知道”是最好的答案。做我们能做的事,做我们能施予外界影响的事情,无力时就放手。
    4.教师需要知道学生真实的需求是什么,需要和学生产生足够强的连结感,可以试试作为教师,不是去分析学生和课程,而是想像我是学生,还原知识产生的现场,去理解学生的经验。允许自己去感觉、去共振,在系统上去协调,把学生纳入自己的觉知中。
    5.教师如何与学生和课程相联结:一定要做到你要看得到,就像柔软的关注力。还有一个就是要放下你的社会化面具。
    只有你拿下你的面具你才能更好的感知别人,别人也可以感知到你,社交性面具机制,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敞开、柔和地看的优点在于,你可以把学生、课程、课堂看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样去看也可以让你进入一个另外的状态,一种接受的状态。
    6.教师如何做到内心安宁从容:去观察去体悟与学生、课程、课堂和体制以及特别是个人家庭的关系。对自己的发展太急切、太贪婪,就要放慢步子,就用活在当下的状态去工作。
  


  刚刚看这本书,缓慢而艰难。
  
  书中的案例,由于看不到现场的境况,对于其中当事人的反应、现场的能量都只能想象,我是对其缺少感受力的。当然,也可能因为这是我读的海灵格的第一本书,缺少前期的基础。
  
  但是,海灵格反复强调的家庭秩序是可以触摸到,也可以从自己原生家庭的经验中体会到的。更可以猜想到,一个心智不健全的幼儿,如何在启蒙阶段,逐步在家庭关系的互动中发展心智、深化情绪、认知世界、寻找归宿,TA是那么执着于爱和安全的感觉。而家庭因为种种原因,可能存在有“牵连纠葛”或秩序失调,TA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在情绪、个性、潜意识里面都可能投下阴影。
  


  海灵格的工作方式是:
  1、 请当事人对家庭重要成员进行排序,按照关系密切程度由强而弱顺序进行。
  2、 根据当事人提供的基本事实,以及自己的理解,对排序进行调整,以验证某些想法。
  3、 得出“解决之道”,呈现给当事人。
  由当事人自己感觉对了,不解释,排序结束。
  
  我引申一下,人随身携带的信息不只是音容相貌,也有很多别人对待他和对待别人遗留在他周围的,这个整体可以看作一个能量场,而这些信息可以通过排序被解读出来。在排序的时候,这些信息和信息流动产生的能量就被还原和模拟出来了,然后通过调整排序来调整信息流动就可以达到纠正整个能量场中的信息乱流。显示的结果往往是每个人都站在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上,从下而上有尊敬和爱,从上而下也有爱。
  
  
  其中有几点让我印象深刻:
  1、 他的工作方式他自称是“现象学”,而通篇看下来类似于玄学。这样讲没有贬低的意思,他的工作有帮助,他能说出有什么,但是他无法用现代科学来解释为什么。我理解的科学是指只要依靠理论不管是谁都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而玄学和艺术一样,不同的人来做排序效果不同,无法完全重现。
  2、 当事人只需要提供基本事实,不需要解释和描述。因为海灵格认为每个人的看法都是局限的和片面的,提供越多解释和描述可能会让事情真相变得面目不清;同时,他也认为如果人们能准确描述问题所在,那么就不会困扰到需要找他解决。这点我很认同。
  3、 排序过程中和结束后不解释,焦点一直集中在当事人的个别案例中,不去做假设。这一点很好。感觉上跟我们平时做事要“就事论事”很像,尽量避免带入其他不相干的东西去干扰到主题。
  4、 对于他的经验,我特别想提到的是“女人追随男人,男人照顾女人”是和谐的这个现象。这不是海灵格自己的发明,而是他的发现。我一直困扰于男女如何平等,而海灵格的这个发现突然给了我一个启发。其实男女平等并不是要男女一样,而是要男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各自发展各自的优势,有同等的机会为社会提供价值。
  
  不过我也有疑问:相关人员中,婆婆对媳妇并不是直接的重要关系人,而是间接的。这在中国家庭中可能并不十分相符,因为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纠葛是很多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个人很想体验一下这种排列,即使是作为代表也好;也很好奇像我爸妈各有8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排序的时候会是怎样的热闹。
  
  2011/10/13
  


  在我们这个没有信仰的国家,一直崇拜胜者为王的哲学。所以,为了胜利总是手段用尽。
  
  佛家一直倡导恶人恶报。现在恐怕很多人都不相信了。看了海灵格的书,才能真正看到人类心里的冰山一角。这个世界也许存在上帝,也许不存在。但是,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良知的系统在控制着我的行为生活,即使是十恶不赦的罪犯也是如此。每一个做了恶事的人,会在自己的家庭系统里得到补偿。也就是说,下一代会为上一代的不妥当没有爱的行为承担可怕的后果。这种系统内力量的转移非常精确,以致于家庭系统排列现在风靡欧洲。
  
  所以,我们每一个行为都会收获一个结果,有时候,在自己身上不明显,在后代身上就会非常明显。我个人觉得,海灵格虽然不是在宣传佛道,但是家庭系统的结果就是很多佛道的影子。因此,我们不管对谁,都要报以宽恕和爱,家庭内部后代身上的问题就会消失,如果我们心存执念,常常不能接纳和宽容一些人,就会在后代的身上显现出他的影子。另外,几袋以前的谋杀对后代仍然有着可怕的影响,例如,自闭症等。
  
  所以,上帝到底控制我们多少我们仍然不是很清楚,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上帝,这是真正。人类每个人都有良知,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最大的力量是爱,而爱能让一切发生,好的,坏的,甚至是葬送自己的生命。从这一点上说,这个一个美好的世界。


  海灵格的《爱的序位》大量的排列案例让人震撼,但即使没有参加排列,也可以从他的一些主要观点中获得巨大收益,书中的主要观点如下:
    1、获得内在洞见经验的首要条件是一颗没有意图的心,我们的意图会迫使我们将自己的观点置于真相之上,或者会根据我们先入为主的概念而去改变事实真相,或者是去影响或说服他人。
    2、获得内在洞见经验的次要条件是无所畏惧。当我们害怕可能展示出来的真相时,我们便如同带上了眼罩,将会视而不见。
    3、家庭的归属权:我们的所作所为是维持和保障我们的归属权,所以,“良知”带有相对性,随著群体的不同而不同。
    4、被感受的良知与被隐藏的良知之间的矛盾便是每一个悲剧的基础,基本上也是每一个家庭悲剧的起因。它会引发悲剧性的牵连纠葛,在家庭中导致重病、意外或自杀。这种矛盾也导致很多伴侣关系的悲剧结局,例如男女双方虽然有无比的爱,但他们的关系却仍然会破裂。
    5、人在幸福中会体验到危险与不安,因为幸福令人感到孤独;对于问题的解决之道也是如此,也会有这份危险不安的感觉。反之,在遭受重重困难和不幸时,人与人更可以保持在群体中。(我的评论——家庭中的人要么一人荣,带动其他人荣;要么在自己荣后让自己差下去,以达到与家庭中其他人平衡;要么远离家庭,以为逃避)在困难和不幸当中,人有一份清白和忠诚的感觉;但在脱离困境和拥有幸福时,却有罪恶和反叛的感觉
    6、家庭中的认同:如果家庭或家族中有一个人被排除或不被认同,一个人没有刻意模仿甚至不知道这个人的情况下,却变成像那个人一样,有著与那个人相同的情绪感受、行为模式和命运遭遇。
    7、很多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人有一种想法,以为他可以靠著说服力,或是用努力,或是用爱去驾驭秩序。但秩序却是早已被排定了的,也是不能用爱来取代的,爱只可以在秩序范围内成长。
    8、秩序的优先原则:原生秩序——根据归属权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而定的,排列一个家庭的话,层级较低的人以顺时针方向排列在层级较高的人的左边(我的评论:是不是在家庭中就餐时座位排列也是如此呢),夫妻关系较之作为父母的身份有优先权;与旧的系统相比,新的系统有优先权,新组建的家庭较之与原来家庭的关系有优先权。
    9、在家庭内出现的悲剧,往往是因为后人违反了原始的秩序,意思是他做了本应属于前人份内的事情。例如:孩子尝试代替父母赎罪或承担所犯错误的后果。所以,家庭辅导中要注意的是:是否有人做出了僭越。
    10、孩子永远不准知道属于父母亲密关系的事情,这与他无关。伴侣之间发生的事,别人也绝对不能干涉。亲密的事应永远对其他人保密,否则会带来严重后果。父母如果对孩子讲述他们之间亲密的事,对孩子是非常不幸的,例如:堕胎。
    11、父母之间出现问题,孩子总会在自己身上找过失,宁愿是自己有错。如果父母说,“我们不再作为伴侣在一起生活了,但我们还是你的父母,你还是我们亲爱的孩子”,这可以解除孩子的心理负担。所以,孩子应该跟著比较尊重另一方的那位,一般来说是父亲,往往父亲会更为尊重孩子的母亲。
    12、当某人做决定时,他通常要放弃另一样东西。对他来说,他所决定的东西是存在著的,可以实现的;另一样他放弃的东西其实也是存在的,可以实现的,但他只视它为“不在”。每一样存在的、实在的、可以实现的东西都是被一种“不在”包围著,但是,“不在”也有它的位置,有它的影响力,绝对不是一无所有。当我鄙视“不在”时,“不在”会带走存在的东西。例如:当一个女人决定选择事业,而放弃家庭和孩子时,如果她鄙视或看轻家庭、孩子或男人,这个她没有选择的东西会带走她选择的其中某些东西。反之,如果她尊敬为了事业而放弃的东西,那些东西会对她的选择做出赐予,一切也变得更伟大和丰盛.
    13、当孩子的成绩差,你作为父母要对他说:我以前也是一样,成绩一旦下降,也就没有什么好转。当一个女儿迷上了一个明星之类的,父母也可以说:我从前也是这样的。
    14、以不幸作为补尝: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会因为减少罪恶感,而作出补偿——拒绝成功、拒绝生命等。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进行补偿。例如,家庭中有早逝的孩子时,生存下来的孩子可以说:亲爱的XX,你已经死了,而我再活一段日子,然后我也会死去。它包含了补偿和自由,是非常谦卑的。
    15、从心理学方面看,背痛总是来自一个原因,也很容易治疗:那就是借著一个深深的鞠躬。问题是要向谁要鞠躬。鞠躬的同时,在内心说:我尊敬你。
    16、头痛的问题可能是来自被堵塞的爱,通常是因为与母亲的联系被中断了。
    17、在自杀事件中,自杀者的亲属常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他们因为有亲人要自杀而感到受辱。解决方法的第一步便是对已自杀者说:我尊重你的决定,你永远是我的XX。尊重与接受是不同的,尊重的话对方便没有被贬。
    18、某人如果在系统中(家庭系统中)杀人或企图杀人(如:威胁自杀),他便丧失了在系统中的归属权。谁曾经在家庭内杀人和有杀人的念头,或者严重侵害其他人,他一定会失去归属权,他要离开系统或遭受排除,否则另外一个无辜的家族成员便会代替他而受到排除。
    19、孩子到了父亲死时的年纪,常会感到不能生存下去,因为他会为著追随父亲而做出寻死的行为。如果孩子从母亲的身上得到这种感知或有这种推测,孩子中的一个便会代替他,做出本应是母亲应该做的事,如果有这种情况,孩子在想到死亡时是会笑的。
    20、在每个家庭中,有一个最理想的餐桌序位,当父母坐在边,孩子依著长幼次序坐在另一边,由右而左排列下去(即顺时针)。
    21、孩子无意识地认同父母之前的伴侣,有时会导致精神病变,尤其是当家中没有女儿时,那么其中一个儿子便必须要代表父亲从前的女人;又或者家中没有儿子时,其中一个女儿便要代表母亲从前的男人。
    22、孩子通常是从母亲那里得到食物,并且是母亲关心照顾著他们。但如果一个人得到的远远多于他所需要的,直至损害自己,那么这就是成瘾,也可以说是成瘾行为中的动力。所以,只有男人才适合处理有毒瘾的人,除非女人尊重有毒瘾的父亲。如果父亲有酒瘾,则父亲对儿子说:我敬重你的父亲,如果你要学他,跟他一样,我会接受的。当父亲获得尊敬,孩子便无需变成酒鬼了。男人如果被女人看不起或鄙视,则孩子成瘾的行为机会便增加了.
    23、孩子与父母中断联系的处理方法:1)拥抱或想象拥抱;2)通过代表拥抱;3)深深地鞠躬;4)超越与父母的联系,看到更大的系统。
    24、长子经常承担了一种受害者的角色,扮演受害者角色是一种高技巧的报复,在家庭中受害者是权力斗争得胜的一方。
    25、承接他人的悲伤使得自己脆弱。
    26、快乐有时会让有些人感到非常有压力。
    27、孩子经常为父母不负责任的离异而赎罪。
    28、连接的深度:第一任伴侣的连结往往都会超过第二任伴侣的连接,连接并不一定是爱,痛苦、恨与罪恶感的强度也是。
    29、当我们知道唯一可以做我们父母的人,就是我们的亲生父母;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孩子,所以,不必期望去改变父母的想法。
    30、如果一个家族系统中母亲一半的影响非常负面,可以转移到父亲的系统中,这样才可以从牵连纠葛放出来。
    31、由于家族中有女人死于分娩,家族内便会有人以自杀作为赎罪,甚至会发生在孙辈或曾孙辈子女中。
    32、通常,当女人跟随男人,男人服务女人时,爱可以得到良好运作。
    33、一般,负担著家庭安全的人有第一序位,通常是男人,应站在女人的右边;但在母亲家庭中有重要人物被排除,或母亲有不幸的际遇时,层级次序会发生变化。
    34、愤怒有时被用来作为一种防卫,以对抗必须承认的罪恶。正如名言“我到底对你做了什么错事,使得我对你如此地愤怒。”愤怒有时也作为对抗痛苦的防卫,如在分手当中,愤怒通常是代替悲伤的工具。
    35、当某人给予我东西或我在某人那里索取东西时,不论多少,我总会感到不安。我感到一份压力,直至我付出同等回报。有些人为了保有这种轻松和自由,就用拒绝接受的方式,以避免背负责任;出世者喜欢这种形式的自由,以避免责任,正如某些助人者也是如此,只愿施予,而不愿接受.
    36、如果伴侣收到的较付出的少,是会危害伴侣关系的.
    37、从命运那里得到不应得的礼物,会使人感受到压力,他要去做点事以作为回报,但他不会以某种方式限制自己。
    38、在关系系统中,一种常见的动力是,清白者往往是较危险的人,因为清白者心怀极度愤怒,会在关系中做出严重破坏性的行为,他失去了适当的平衡感觉。
    39、伴侣一方奋战以留住另一方,那股能量通常是来自我们心中小孩子的感觉,作为一个小孩子,我们由于害怕失去母亲而心生恐惧。事实上那份忠诚的要求,大部分指向母亲多过于指向伴侣。伴侣的忠诚,尤其当它伴随著牺牲,便是孩子对母亲的一片忠心投射到男人或女人身上。
    40、伴侣治疗的首要措施便是找出谁给予较多,谁接受较多,然后交施与受带回平衡。
    41、一个人为什么特别容易发生意外?很多都是子女违反了长幼秩序的结果,即孩子自以为知道并评价父母之间的私事。
    42、在伴侣关系中,先生和妻子的关系,优先于他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但通常夫妻有了孩子后,他们照顾孩子胜过在伴侣之间表达爱意,这样就破坏了层级秩序,孩子会感到不自在,有压迫感。
    43、父母如果为了孩子而自牺牲的话,对自己还是对孩子都不是好事。
    44、再婚中的优先序有了不同。例如,女人嫁给已有了孩子的男人,她就不能要求:我最重要,其次才是你的孩子。这违反了优先秩序,会对关系有严重影响。
    45、从系统上看,治疗师总是要站在被排除的人那一边,被排除的人往往都是加害者,而不是受害者。
    46、就对满脸大胡子男人的观察,大部分他们是来自一个男性被轻视以及被剥夺权力的家庭之中。
    47、由于男人通常比较易于在他们和孩子之间做一个区分,原则上来说,孩子们就他们个人而言,跟著父亲在一起是比较安全的。
    48、过度亲密是对成长的拒绝。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空间。
    49、只有当你的母亲无法照顾父亲时,你去照顾他,才是适当的。或者对他们说:如果你们需要我,我就会给你们适当的照顾。
    50、伴侣中无法生育的一方是没有权力要求对方留下来的。如果对方仍然决定要留下来,无法生育的那一方便要加倍地敬重他/她。
  


   很喜欢这本书,当我心情压抑,烦恼,生气的时候,随意翻开书,总会有海灵格的一些话语触动我,它是那样的直接、有力,让人无法再去反驳,让我的心灵回归到宁静。
  
   推荐有缘的人阅读!


  读者感受:
  感谢父母姐弟、感谢LG、感谢与我有关的家族,相比书中的案例,我觉得自己非常幸福。原来世上还有这么多这样的家庭。
  家庭排列的过程是不断调整和解决失衡问题的过程,最后趋于平衡。
  书中有不少解决家庭及团体纠纷的好方法,智者说话总是那么简约又意味深长。
  体会到什么是慈悲。
  真相与表象恰恰相反。
  待人处事要适当。
  以系统动力的角度看问题。
  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要考虑不同的国情和伦理。
  
  
  -----------------------------------------------------------------------------
  
  真相若被见到,是友善的。
  
  将爱的秩序重新带入受困的家庭,使牵绊的力量转变为为支持的力量。
  
  
  『洞见--通过舍弃而获得』
  
  现象学的活动:
  先止步,后退守。
  
  【过程】让自己置身于广阔的天地里,既不选择亦不偏好。这种求知途径所要求的是一种迈向虚空的精神状态,放弃已有的概念以及所有相关的内心活动,而且不论它是否有关情感、意志力或判断力的元素,也都要一并放掉。当中的注意力应是流动的,既有所指向亦无所指向,既有企图亦漫无目的,同时是既集中又扩散的。现象学的态度所要求的是一种无为的警觉应对状态。这种警觉驱使我们置身于高度的感知意愿和强大的能力之中。
  
  【舍弃】以这种方法获得内在洞见经验的首要条件是一颗没有意图的心。否则便会表现出我们是凌驾于真相之上的,似乎真相是我们仔细检视的课题对象。但相反地,事实上真相才是仔细检视我们的主体。
  
  即便是出自最好的、良善的企图却也经常出差错。目的绝不能代替洞见。
  
  【勇敢】当我们害怕可能展示出来的真相时,我们便如同带上了眼罩,将会视而不见。当我们说出自己之所见时,如果我们畏惧别人可能会怎么想,或是怎么说,那么我们将会封闭白己,而无法进一步地观察。
  
  【和谐】 没有意图及无所畏惧的自由,使人得以和真相的本然达至可能的和谐,甚至得以和真相可怕的、压倒性的、恐怖的一面达至和谐,其中包括幸与不幸,无辜与罪咎,健康与疾患,生存与死亡,获得洞见和力量,以面对困难,与真相在和谐中扭转劣势。
  
  启示: P3、P6
  只有靠自己的直觉才能体验一切。
  让自己置身于强大的力量中,服从这个力量并顺流向前。
  真相就在其中。
  “当人们丧失勇气不想继续向前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他们缺少知识;问题在于,他们需要勇气的时候,他们却想得到安全,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们却要寻找自由。他们只不过是在兜圈子。““坐在那里等待是不用费什么力气的。”
  唯有经历过愚笨和懊悔之后,洞察才会来临。
  很多人自以为在寻找他们灵魂的真相,却有所不知,是他们内心中那更伟大的灵魂在思考及寻找。它允许很多的误差,但却可以将那些违反自然真相的人,轻易地复归原处。
  
  
  
  -----------------------------------------------------------------------
  
  顿悟:
  
  
  
  最重要的是,人们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是爱在运行着。不论这似乎有多么奇怪,爱也在我们所有的心理症状背后运行着。这表明治疗的本质是找到当事人的爱所在的关键地方。那便是问题的根源,在那里可以找到解决之道,因为只有通过爱才可以找到解决之道。
  
  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发现是,在施与受、亏损与获益之间,有着达到平衡状态的强烈需求。这一需求在每一个层次上都影响着家庭的关系,并在潜意识里甚至希望通过不幸的事而达到平衡。例如,假使我伤害了别人,我便会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事;又或者是当我体验到、一些美好的事物时,我就会以一此不幸的事来作为应付的代价。因为人们想摆脱罪恶感和被团体排斥的威胁感,要求平衡的渴望非常强烈,很多问题都是由干这种对补偿的本能要求而产生的。只有在更高层次上找到另一种补偿的方式,也就是通过感激,并带着尊重和爱去接受自己的命运,这样才能够找到正性的解决之道。
  
  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是,每一个家庭成员,不论在世或是故去,都有一平等的归属权利。基本法则规定:不论他们做过什么,仍然是家庭系统一员,并对整体的家庭系统有若非常重要的作用。违反这一法则所带来的不幸后果是无法逃避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责任,没有人可以省去,也没有人可以被遗忘。
  
  家庭系统的心灵不论什么原因都不能容忍一个成员比另一个成员受到更多尊敬,或视为更好或更坏。只有杀人犯例外,他/她确实必须被允许移出于家庭系统之外,而进入更大的领域。
  
  家庭中如果有人被排除或是被遗忘,另一个成员常会在不自觉中代表那个被排除或是被遗忘的人,重复他们的感觉和命运来为此赎罪。这就是牵连纠葛的重要原因,而这也会对当事人及其家庭和亲属带来种种问题。归属家庭系统的基本权利并非来自社会或道德的外部要求,它位于我们心灵的深处,也位于我们建立和维持社会团体的生物性需求中。这一基本法则适用于所有的家庭成员。每一个人都是以他自己的方式在为系统服务,没有人是比较了不起或是可以被遗忘的。
  
  某些严重疾病,例如癌症,具有导致疾病或阻碍痊愈的系统动力。第一种系统动力呈现出“我将跟随你”的这种想法,表示某人想要跟随家庭中某个患病或是已故的成员,跟随他一起患病或是死去。而第二种动力呈现出“宁愿是我而不是你”的想法时,表示一个孩了看到某个家庭成员在以上述方式跟随另一个早期成员时,希望自己代替他去跟随。第三种系统动力是以不幸来赎罪和补偿的无意识愿望。当重症患者认知到这些基本动力时,可以削弱这些动力的威力,并从苦痛中得到解脱。
  
  让当事人看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是一种非常严肃的治疗性介入,当事人需要具备极大的勇气才能面对这样的后果。然而当我们能够面对自已行为的结果,并且看到什么是解决之道所必要的时候,就能获得力量做出必然而可行的决定。
  
  
  
  重要的进行步骤:
  采取领导
  直到极限
  信任真相,即使真相令人震惊
  制止当事人描述问题
  跟着能量走
  以最小值来工作
  终止工作
  禁止好奇心
  不需要证明成功
  当下即是
  


  P33
  很多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人有一种想法,以为他可以靠着说服力或是用努力或是用爱---正如传教士所鼓吹的---去驾驭秩序。但秩序却是早已被排定了的,也是不能以爱来取代的。人要回归秩序,面对真相,只有如此才可以找到解决之道。
  P34
  在系统之内,优先权是根据归属权的开始计算的。但在系统之间的次序,新的家庭是有优先权的。
  P35
  亲密的事应永远对其他人保密。例如一切有关与第一任伴侣的亲密事情不可以向第二任伴侣透露。
  P36
  从前有个忍受饥荒痛苦的人,他幸运地得到美味佳肴,但他说“哪里会有这种美事?!”,他便继续饥饿下去。
  P63
  信奉基督教义的人认为自己必须赎罪。不幸的是,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有能力赎罪。如果某人正视他的罪恶感,罪恶感便会化为力量的泉源,人一旦正视他的罪恶感,他便不会再有罪恶感。当人把罪恶感压抑或不想去知觉它或隐瞒它的后果,便会有罪恶感,便会软弱。唯有当人正视他的罪恶感时,罪恶感才可以驱使他做出从前没有力量去做的善行。
  P145
  天使对雅各说:“让我走吧”而雅各却说,“直到你为我祝福,不然我是不会让你走的。”也只有到那个时候他们才能够分开。
  P225
  多愁善感守护着一种不为人知的幸福。
  
  
  
  
  
  思考:
  1. 我敢不敢比妈妈幸福。
  2. 偶尔会出现的那些意念算不算自杀意念。
  3. 我想知道,当我觉得很受伤很疼哭的时候,脸上显示的是几岁。
  4. 我偶尔对凡事凡人的轻蔑态度我怎么都调动不起来的生活热情我的冷漠是不是由于我经历过死亡。
  5.不要再让自己去承担别人的悲伤。
  6. 我是那么轻视你,无法尊重你。 你要我怎么尊重你。
  7. 有多少行为仅是因为自己的罪恶感或清白感?
  8. 我认同了谁? 我凭什么那么记恨自己的亲生父亲?
  


   花了两周时间,终于看完这本厚厚的大书,如一顿美餐,饕餮过饱,有些晕眩。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一个大大的,充满东方韵味的字:和。而家庭中的“和”即正确的爱与尊重,具体表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相似。
  比如海灵格说:爱是秩序的一部分。秩序早已被排定。爱只可以在秩序的范围内成长。爱常常是有代价的,常让人感到愧疚。爱只是一颗种子,并不能改变土壤。人要回归秩序,面对真相。
  孔子则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又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
  海灵格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能分割。父母付出,孩子接受。你的父母有权插手你的人生。孩子们对父母的爱是无限的。孩子要跟随父亲。荣耀自己的父亲。即使父母有罪过,他们仍然是父母。荣耀自己的父母便是荣耀大地。孩子的心灵无法容忍任何对父母的贬抑。子女必须尊敬并且荣耀自己的父母。
  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意思是: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後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後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大家有没有发现,它们的相通之处很有意思呢?
  
  海灵格讲到两种错误的爱,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孝”应适当,刚刚好就好。
  海灵格认为,很多不幸都是来自于对爱的错误的理解。这种错误的理解呈现出来就是“我将跟随你”或“宁愿是我而不是你”。
  “我将跟随你”是一种忠诚的爱,“宁愿是我而不是你”是一种奉献的爱,然而这两种爱却都会带来不幸,因为在这种爱里少了尊重——另一个人死去或受苦那是他作为生命而必须承担的,是不能被替代的,如果你要代替他,那就是对他生命的不尊重,而为了补偿这种不尊重,就要以你的不幸为代价。所以,爱不仅仅是奉献,更要尊重。
  孔子则认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意思是遇到不义之事,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一定要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是称不上孝顺的。
  在家排中,我把它理解为:家族中你的祖先所承担的命运,我们怀着尊重和接受的心,在心中给他/她一个位置就足够,盲目的追随不会令不幸终止。对于被排除、忽略、鄙视甚至被仇恨的人更是如此。
  孔子尝云,孝子之丧亲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大意是说,父母之丧,3天之後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们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 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
  就像海灵格所说,过度的悲伤和追究细节毫无益处,它只会消耗解决之道的力量。
  以上只是书中让我感受到的一小部分。尽管在看完《谁在我家》、海灵格工作坊视频并亲自参加过排列后,才开始打开这一本书,我不敢说我完全理解了它所蕴含的所有养料,也许在未来的时间,会去重读第二次,三次。


  重读本书,仍然震惊于学员们丰富到雷人的家庭故事。或者只有经历伤痛的人才会想要更明确的了解自己,以便获得力量将自己和后裔从家族的悲剧中解救。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心理学大师所推崇的理论,均与他们的成长史息息相关。
  
  悲剧总是扣人心弦,因为在每个人都内心深处都有被悲伤拨动的恻隐之弦,于孤寂处寻找共鸣的故事。
  
  对于海灵格的家庭序位法,我个人是报以怀疑的。或者是书里的学员们入戏太深,以致在排序时会有那么强烈的表达;或者是西方文化浸润下的敏感的人善于捕捉空气中微妙的情绪因子;或者海灵格先生的现场带有强烈的个性魅惑力量——这是有可能的,比如某些带有煽动能力的演讲家——带动了学员从自身感受引发情绪表演;或者有更为可信的解释,我未曾亲临不敢妄自揣摩。
  
  然,有几条我发现是海灵格先生回避的:
  1.不解释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即,没有线性变化。
  2.拒绝解释事件对全体家人的影响。即,没有面的关系整理。
  
  而支持他这么做的非常美妙的话语是:但真相根源于空无,进入存在。
  
  


  这是两年前看后写的一点心得。非常棒的书。对我影响很大。此书看过两遍,同一系列的另一本书也看了。有机会还会重读。
  
  
  
  一 感谢
  在写这些文字前,我必须心存感恩。
  感谢董总,我现在从他公司出来了,但我仍然感谢他,是他提供了我去北京参加安东尼•罗宾课程的资讯;我要感谢姜波老师,是他在课程期间,在晚上休息时带我去认识了刘桂玲老师,从而接触到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我要感谢刘桂玲老师,感谢她为我做的排列,她不但帮我解决了我的实际问题,更让我深入地了解了这一心理疗法,是她给我介绍的这本《爱的序位 家庭系统排列个案集》,我从中受益匪浅;还要感谢王姐,在上海的时候看到的这本书,是她花钱买下的。
  感谢他们,他们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二 原理
  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是建立在“现象学”的基础之上的。它是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来感知现象背后的真理,并以人们所能看到的序列,帮人们认识真相,当人们认识到真相时,因为秩序的错位所造成的混乱——从现象上来看就是疾病、仇恨、悲伤、不幸等——就得以治疗和解决。
  海灵格所遵循的是一套潜规则,这套潜规则是以系统的形式来运作的。之所以称为潜规则,是因为它不为人们所感知,甚至用现在的科学都无法解释,他只能依靠人的直觉,通过直观地观察而获知。因此,想要了解这一工作方式,就必须抛开我们惯常的思维方式,及从现有的教育体系中获得的认知。
  我时常不自觉地把这一工作方式与“巫术”或我们所说的“迷信”连系起来,事实上是,我开始对“巫术”或一些“迷信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系统
  这是海灵格工作中重要的关键词。海灵格认为,在一个家庭当中,这个家庭包括父亲的上一代或上两代直系的家族成员,及母亲的上一代或上两代直系的家族成员,有时还会追溯得更早,还包括一些有直接牵连的人员,如父母的前任伴侣或情人,收养的孩子等,这些人通过爱而连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系统。之所以叫作系统,是因为在这种连系中,各种因素按照某种既定的规则在运行着,这种运行不受时间、空间及人的主观意识所左右。
  
  ■ 序位
  系统中的成员是按着既定的次序来排列的,具有优先权。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父母有优先权,子女之中,按照出生的先后顺序,先出生的具有优先权,父母的前任伴侣与他们之间存在优先权。优先权即是重要性。所以,子女不得干预本属于父母之间的事情,弟弟妹妹不得做出本应是哥哥姐姐要做的事情,现任伴侣必须对前任伴侣报以尊重,否则,这个系统将开始运作,将以不幸来作为对破坏家庭序位的补偿。
  
  ■ 爱
  在系统中,用以连结各个成员的即是爱。爱也是系统运作的动力。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是爱?
  既便是在这本书里,海灵格也未给爱下个定义。“爱”是一个熟悉到极至却又极至地模糊的字眼。为爱下个定义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好象所有的幸与不幸都是来自于对爱的不同的理解上。
  之前我尝试着为爱下了个定义:爱是一种接纳。但是对照海灵格所指的爱,好像这一定义又不确切。所以,我又做了补充:爱是一种紧密的联系,是人与事物之间相互的尊重与奉献。
  爱就是人与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状态,这种状态呈现出来就是尊重与奉献。
  那什么是尊重呢?尊重是一种认可与接纳,这种认可与接纳不仅仅是主观情感上的,更是客观事实上的。就像是面对一个病弱肮脏的讨饭的,从情感上你可以不喜欢他,但在生命的天平上,他却和你有着同等的重量。这就是我所说的尊重。
  家庭系统就是通过爱在各成员之间的流动而自然运行着。一旦爱的流动遭到中断或是阻塞,就会造成系统的混乱,混乱就会导致不幸与痛苦。而唯一的治疗方案就是重新建立爱的连接,让爱流通。
  
  ■ 补偿与平衡
  家庭系统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的补偿与平衡机制。就像是大自然系统,草多了羊就多,羊多了狼就多,狼多了虎就多,他们在量上始终保持平衡,从而形成完美的系统。其中任何一方的量的突然增加或减少都会破坏这个系统,这个系统就要通过其他元素的增加或减少来获得新的平衡,如不能平衡就会造成灾害,灾害就要对所有元素进行毁灭并产生新的系统。
  在家庭系统中,如果上一代有人死亡或夭折,下一代的成员中就一定要通过死亡或意外来进行补尝,如果子女对父母不尊重,子女就要通过疾病来讲行补偿,无故收养孩子,就要以自己孩子的不幸或是夫妻的不和为代价进行补偿,等等。
  
  ■ 认同与代表
  认同,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认可,赞同。海灵格所指的认同是指在家族系统中所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当一个人没有刻意模仿另一个人,甚至不知道或不认识那个人,但却变成像那个人一样,有着与那个人相同的情绪感受、行为模式和命运遭遇,而当事人是不可能感知到的。
  代表,指的是一种情绪的转移。是一个人的情绪转移到了另一个人身上。“认同”一般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命运承接,“代表”是两个活着的人之间的情绪的转移。从影响的程度来看,代表比认同轻一些。
  在一个家族系统中,如果有人被排除或不被承认,不被爱(尊重),认同与代表就会发生,不被爱的这个人的命运会在家族中的某位成员身上再次发生。
  
  ■ 两种错误的爱的方式
  就象前面提到的,幸与不幸皆来自于对爱的不同理解。很多不幸都是来自于对爱的错误的理解。这种错误的理解呈现出来就是“我将跟随你”或“宁愿是我而不是你”。“我将跟随你”是一种忠诚的爱,“宁愿是我而不是你”是一种奉献的爱,然而这两种爱却都会带来不幸,因为在这种爱里少了尊重——另一个人死去或受苦那是他作为生命而必须承担的,是不能被替代的,如果你要代替他,那就是对他生命的不尊重,而为了补偿这种不尊重,就要以你的不幸为代价。所以,爱不仅仅是奉献,更要尊重。
  
  三 我与她的系统排列
  非常感谢在那天晚上刘桂玲老师帮我做了排列。排列的是我和她。
  
  她安排了个女孩做我女朋友的代表,让我们自由站立。(下面提到的“她”指的是我女朋友的这位代表。)
  结果我主动走向了她的身边,然而,结果却是我们呈60度角站立,而不是面对面。是我在注视她,而她却低头不肯看我。
  “你感觉怎么样?”刘老师问她,她说:“很难受,心里很压抑。”
  “你感觉怎么样?”刘老师问我,我面带微笑:“很好。”
  刘老师又问我:“你想和她结婚吗?”
  “不想。”我肯定地说。“但我会把她当作我最亲近的人。”
  “你们有没有过孩子?”刘老师问。
  “有过,打掉了。”我说。我记得那是高三的暑假,她回去后发现怀孕了,她自己去的医院。
  她叫了另一个女孩子充当“我们的孩子”,她让“我们的孩子”走到“我女朋友”面前,问她什么感受。“我女朋友”表现出很难受的样子,眼泪流了出来。
  于是刘老师走到“我女朋友”面前,以“我们孩子”的身份对她说道:“我是你的孩子,感谢你给了我生命,你是我的妈妈,我尊重你的选择,我在天国很好,你不要挂念,好好保重自己。……”完了之后她再问“我女朋友”感觉怎样,她说很轻松,好多了。
  刘老师就说:“你看,什么都明白了,你朋友心里是很苦的,你要好好待她。她还会因此受身体的痛苦。”
  现在我更理解了这次排列。我们的孩子被打掉了,那也是个生命,是我们的孩子,不应该被我们遗忘的。我们应该尊重他,在心里为他留个位置。但之前至少我是没有做到,我忽视了他。而一旦他被忽视或排除,我们将以感情不和或她身体的疾病为代价作为补偿和平衡。
  
  (这是两年前做的排列,如今,我和女友已经分手,回头看这次排列,所有的问题都已经揭示的明白。在面对我与她分手的问题上,我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而这主要得益于这次排列。这次排列,让我看到了结果,也知道了导致结果的原因。2009.10.10)
  
  三 尝试着寻找爱
  1.她代表了她的母亲
  她父亲在她2岁时去世,她母亲找了第二个伴侣。她母亲并不爱这个人,她和这个男人的结合只是为了生活。因此,她对现在的男人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为了生活),但又不敢从情感上面对。
  我一直有个困惑,现实中她是苦苦追我的,但为什么那次排列时她一直低头不敢直视我?我现在明白了,她代表了她母亲,她身上有她母亲的影子,她母亲对她前夫的愤怒(后来从她二姐那里得知她父亲在世时与她母亲不和)、对她现在丈夫的不尊重及依赖的情绪转移到了她的身上,她要把这种情绪释放出来,释放的对象就是我。我成了她母亲第二任丈夫的代表。我想,这可能就是为什么面对她的忿怒,我却异常平静,我心中有的不是恼怒而是莫明其妙与委屈的原因。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做排列时,她的代表低头不敢直视我,因为“她”对我充满了愧疚。“她”找我只是想找份心理的依托,而不是真正地爱我,这也是我为什么从她那里感觉不到爱的原因。
  她来电话说:“其实我一直都觉得你是很棒的,但没想到在过去我却给你带来了这么多的伤害。”我没有说话,但顿时我感到体内有股热流,很感动。
  “我不怪你,”我说,“我知道那不是你的本意,你身上投射的是你母亲的影子……”我知道,我这样说也会让她感觉很轻松的,我们都渐渐从家庭系统中摆脱出来,站在我们应该站的位置。
  
  2.“我将代替你们受苦”
  我在想,我弟弟在家庭序列中处于什么位置呢?家庭序列对他有什么影响呢?我突然意识到,是有影响的。他小学时学习成绩是很好的,到初中时也还不错,但突然他的学习成绩开始下划,后来发展为精神错乱退了学。
  是的,他受到了我们家庭序列的严重影响。那时我们家里生活情况不太好,他承接了本来属于爸爸、妈妈的焦虑。他是不应该这样做的,他打乱了家庭序列,破坏了家庭序列的优先权,即做了本来是父母应该做的事情,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父母的不尊重。而作为代价,他变得虚弱,乃至疯狂。
  因此,他要学会爱。
  
  3.“我将跟随你”
  上午与一位小妹聊天,谈到我的婚姻问题,我说眼下还不予考虑。她说:“那你父母会着急、伤心的。”我随口便说道:“如果我要迎合他们的欢心而随便结婚的话,我还不如从窗户跳下去死掉。”
  说完我就觉这话说得不合适,而在看这本书时,我意识到,这话不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实际上我有自杀倾向。以前我曾想过自杀,并和朋友开玩笑,多次提过自杀。我意识到,我的自杀倾向与我的姐姐有关。
  我专门去向妈问了关于我姐姐的情况,她出生后6天就死了,一直哭,怎么治也治不了。我想,这可能就是原因了。我以前就知道我有个姐姐,但我并未重视,换句话说,我未给她应有的尊敬和荣誉。
  我的自杀倾向是因为我有“我将跟随你”的念头。
  于是,我对爸爸简单讲了些家庭序列的事,让他们承认并尊重我的这位姐姐。在我心里,我也默念:“姐姐,我爱你,你是我的姐姐,你去了,但我留下来了。”
  我明白了我为什么总有离开家的感觉,总希望走得越远越好。以前总是从现实中找原因,而现在我明白是我想追随我姐姐,我在某种程度上认同了姐姐。所以,我性格中有很多女性的成份,我一直想摆脱,因为我知道那不是真正的我,但我摆脱不掉,我比较喜欢结交女性朋友甚于男性,女性对我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
  如果家中有多个孩子,那么,大的孩子有跟随死去的孩子的倾向。
  
  4.施与受
  我想我找到了我离开她的真正原因,那就是我无法补偿她所给予我的。她的施与我的受失去了平衡,这种不平衡状态对我是一种压力,我想缓解这种压力,只能离开。实际上,目前我不愿接受来自任何一方的爱,因为我无法平衡这些爱。
  从表面上看,王姐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老公事业做得很棒,两个孩子也很优秀,但她与老公关系却很糟,一直想要从这个家庭中脱离出来。原因也很简单,她现在没有工作,一切都是老公给予,老公给她的她却无以回报,为了解决失衡状态,她只能脱离这个家庭。
  朋友LUCY打电话说,她一位朋友待她男友很好,结果她这位朋友出差回来,却发现这个男的又找了个女的。我问LUCY,是不是她这位朋友待那个男的特别好?她说是。我笑笑。这个男的为什么离开她这位朋友就很明显了。
  所以,解决之道是,在情侣关系中,双方都应该保持经济独立,保持相对独立性。如果出现失衡状态,在接受方无法回报的情况下,施予方减少施予无疑是个很好的方法。
  
  5.她哥哥认同了她父亲
  很明显地,她的家庭是不太幸福的家庭,母亲有病,第二次结婚并不合谐,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排老三,儿子与家里人没有太多的联系,甚至像陌生人,并常带有怨恨与愤怒。我在想,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巧的,前天就和二姐一起吃了个饭,我问起了她家里的情况,有两个重要的线索我之前忽略了,一是她爸爸在他们很小时就死了,他们对爸爸没有太深的印象,换句话说,爸爸被忽视或排除在这个家庭之外了;二是她爸爸与她妈妈的关系并不好,经常吵架。
  这就是原因所在了,三儿子认同了他们的父亲。父亲没有被尊重,父亲对这个家庭心存忿恨,这也正是三儿子对这个家庭所有人员带的情绪,并且远离这个家庭。
  解决之道是,家里人开始尊重离去的爸爸,在心里给他留一个应有的位置。
  我发短信给她:
  “昨天和二姐见面,我发现我们忽视了一个人,一个最重要的人,你的亲爸爸,我希望你先打消内心的好奇,而是怀着爱与敬重之心,想象爸爸就在眼前,对他说:‘爸爸,我爱你,我敬重你,我会在心里为你留一个位置,你去了,但我留下来,祝福我吧。’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声说出来,直到你感觉这是发自内心为止。你整个家庭关系都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美好。”
  
  6.一个困惑
  我感觉心里很轻松,真相就在我眼前展现开来,我也感到力量在我内心里升起。
  但我还有个困惑:我妹妹在我们的家庭序列里应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我妹妹是小时候拣来的。爸妈收养了她。收养是不好的,收养一个孩子就等于切断这个孩子与他原有家庭的联系,切断了爱,因此,要以收养他的家庭的不幸为代价,这个代价通常是收养他的夫妻关系不和或是孩子的不幸。
  我想到了丛飞,丛飞收养了很多孤儿,而他自己却得癌症去了。我们总感叹好人不长命,然而,这是自然法则。
  解决之道是把收养的孩子送回他父母那里去。这就是我的困惑,我的妹妹该怎么办?
  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解决之道,这个解决之道就是爱,只要心中有爱,跟着爱走,一切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五 遐想
  我是带着谦卑之心来对我和她的家庭系统进行体察的,我知道这样做不合适,因为,必须通过现场的家庭排列所观察到的才能更接近于真相。我只是做个尝试。
  
  必须感谢海灵格,是他发现了家庭背后隐藏的这个系统,他帮人们找到了家庭的幸福之源。
  
  我想到,这个系统其时不只是存在于家庭之中,一个公司,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整个人类,整个宇宙不都存在着相似的系统吗?这些相似的系统不在做着相似的运行吗?所以,海灵格所探讨的家庭系统排列,其实揭示的正是宇宙法则,这个宇宙法则就是: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在运行着。人的力量在这种秩序前面显得如此地渺小。人的任何打乱这个秩序的行为只会使这个秩序的混乱,混乱带来灾难。
  
  所以,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和企求,要带着爱和万物共存,爱就是尊重和奉献。
  
  
  2007-1-7


  找到爱所在的地方
  ——家族系统排列大师Ahmet博士北京公开讲座
  
  《心探索》心灵成长小组系列活动之六
  
  【活动主办】《心探索》杂志 Akhaldan聚落
  
  【活动介绍】
  
  人们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是爱在运行着,
  无论这听起来有多么奇怪,爱也在我们所有的身心症状背后运行着。
  治疗的本质便是找到当事人爱所在的地方。
  那便是问题的根源,在那里可以找到解决之道,
  因为只有通过爱,才可以找到解决之道。
  
  ——伯特•海宁格
  
  
  近几年来,海宁格的“家族系统排列”疗法在国内已逐渐被人了解,而且有不少人通过家族系统排列的帮助,找到和谐而幸福的生活之道。
  
  《Innerlight心探索》电子杂志曾在《爱与痛的真相》专题中对这种疗法进行了深入解读,很荣幸地,我们又邀请到了德国海宁格家族系统排列协会认证治疗师、海宁格家族系统协会的亚洲区召集人Ahmet博士在北京做公开讲座,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个与国际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Ahmet博士承袭海了宁格工作方式的精髓,不但深谙数十种不同的排列方式与技巧,而且更重要是,他认为一个好的排列师自身要具备全方位的素质——不仅是专业领域的素养,更包括个人心灵整合方面的历练。
  
  家族系统排列认为,人类的家族就如天上的星系,有其运作规则与次序,他称之为“爱的序位”。当家族的每一成员都遵循这些法则,成员就能和谐相处。而当家族中有人违反法则,对整个家族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也会导致某些成员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生涯规划、工作、身体健康或个人成长方面发生困扰。
  
  此次讲座,Ahmet博士将带领我们一起去了解家庭运作的和谐法则、了解家庭相处之道,带我们看到爱所在的地方、看到那些困境背后的真正动因。正如海宁格所言,因为只有通过爱,才可以找到解决之道。
  
  【导师介绍】
  
  Ahmet博士1962年出生在意大利北方,十五岁移居威尼斯,在国家海军大学完成电机工程博士学位;同时也受到在大学教授心理学的母亲影响,开始广泛接触不同的心理学门(如佛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他从1994年开始用完形治疗、心理剧、艾瑞克森式催眠等工作方法从事自我探索,并参与以下训练课程:共依存治疗、解除家庭制约疗法、原始疗法、呼吸疗法。
  
  他以三年时间在德国Monaco的神经语言学院,在资深训练师Waduda Paradiso和NLP创始人之一Richard Bandler的督导下,成为神经语言学的高级治疗师(NLP Master Practioner)。
  
  从2000年5月他开始直接跟随海宁格先生在世界各地的工作坊及训练课程。目前是海宁格研究中心的成员之一,也是其认证的治疗师,他同时还是海宁格家族系统协会的亚洲区召集人。他以新取向的家族系统排列以及声音疗愈等工作方法,在亚洲和欧洲带领自我觉察和个人成长的工作坊和系统排列师训练课程。
  
  【讲座时间】
  2009年3月18日(周三)晚上19:00—21:30
  
  【讲座费用】
  每人100元
  
  【报名方法】
  电话: 13811971332
  mail: innerlight@126.com
  (邮件或短信报名者,请注明姓名、电话,及“家排讲座”字样)
  
  【活动地点】
  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北路东风南路东山墅北门百合春天会所
  问路电话:010-51296876
  附近公交线路:
  988路、973路,“东风南路”站下
  
  
  【了解家族系统排列】
  
  1,什么是家族系统排列?
  ---------------------------
  “家庭系统排列”是由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历经25年的心理工作经验积累,整合了多种心理技术与原始疗法,所独创的一项极具心灵震撼力的团体治疗方法。
  
  与传统的家庭治疗不同,家庭系统排列无需真正的家庭成员参加,只需通过选取一些家庭成员代表,便可排列当事人的家庭,呈现问题、事件背后某些“不为人知”的家庭动力,帮助当事人解开困惑。
  
  2,系统排列可以帮助当事人解决哪些问题?
  -------------------------------------------
  一般来说,要求做家庭系统排列个案的人大都是抱着某种困惑或某些问题去的。这些问题可能是一些具体事件带来的困扰,也可能是某些来路不明的情绪,甚至有可能是严重的躯体疾病,或者是自伤行为和暴力行为。
  
  负面情绪——日常生活中出现情绪很正常,但某些人可能更容易陷入焦虑、恐惧、愤怒、悲伤、愧疚、不安、自责等状况不能自拔。这些微妙的情绪甚至来得莫名其妙,外界事物一个小小的刺激很有可能就让你陷入抓狂的境地。跟随排列师的脚步,可以解开这些情绪之结。
  
  不和谐的人际关系——针对与父母、子女、伴侣、朋友、同事等关系中发生冲突、危机、纠缠、抗拒和疏离,以及因领养、分手、亲人离世等事件带来的困扰,家族系统排列可以帮助当事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瘾及自伤行为——烟瘾、酒瘾、毒瘾、恋物癖等对身心健康造成伤害的沉溺行为,甚至包括吸毒、犯罪、自杀这些直接对生命形成威胁的行为,在排列师看来,可能正是源于我们无意识地接受了对某位家族成员的认同与责任,并试图通过我们自身的这种行为,弥补或纪念他们的存在。
  
  躯体疾病——久治不愈的疾病、癌症、意外伤害等躯体上的问题,通过家庭系统排列,可找到师看来其后有着更为深层的心理动因,当事人可以获得帮助和痊愈。
  
  3,案例访谈:怒背后的真相
  -------------------------------------------
  “我感觉自己很容易生气,心中常常会有一种无名之火,而且很难发出去,时间久了就会觉得压抑,不舒服。我想我不是一个小心眼的人,但这种愤怒又不知道怎样解决。而通过排列我的原生家庭所展现出来的真相,却让我自己吃惊,泪流满面……”
  
  心探索:来参加这个工作坊,你有什么问题要解决?
  祝小英:我感觉自己很容易生气,常常莫名其妙地恼火。这一直很困扰我,因为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小心眼的人,但为什么总有那么多无名之火?我爸脾气也不好,经常发火,但我的火却很难发出去,而是在心里闷着,时间久了就会觉得压抑,不舒服。
  
  心探索:你觉得你的愤怒和父母有关?
  祝小英:这个我不清楚,但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有问题的,存在隔阂,很难亲近他们。有时候知道要对他们好,要尽子女的孝心,但实际上面对他们的时候我很不耐烦,总有一种要逃离的感觉。我总觉得如果一个人不能认可自己的父母,就是不能认可自己的来源,是有问题的。事实上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的生活,特别是恋爱。
  
  心探索:当你主动要求治疗师排列你的家庭时,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
  祝小英:工作坊总共是三天,第一天下午的时候就有人开始申请做个案了,但我一直处于观望状态。也许是不适应当着陌生人探讨自己,也许是自己内心还没准备好,那种想要做个案的冲动还没有出来。
  
  在第二天下午的时候,我忽然有种非常非常强烈的感觉想做个案,于是就第一次举了手。基本上每一次排列个案,都是当事人举手申请,然后老师根据他的直觉在申请人当中挑选,也就是说,申请的人不一定都会获得排列个案的机会。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十来个举手的人当中,排列师环视一周,选中了我,而在此之前,我似乎知道他会选中我。很难说这是巧合,似乎人与人之间真的是可以通过直觉和感应来交流的。
  
  心探索:给我们介绍一下你排列前后的情景。
  祝小英:坐在治疗师身边之后,他问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于是我回答说想解决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在生活中总感觉自己有愤怒的情绪等。之后简单介绍了家庭中发生的大事件,最主要的是家庭中的暴力,即父亲对母亲的殴打。
  
  接着老师就决定排列我的家庭。先是在学员中选择两人分别代表暴力的父亲、本质的父亲,又挑选一人代表母亲,然后我就面对父亲站立,体验这个位置上的感受。当时我站在那里不知道为啥一直进入不了状态,面对那个代表父亲的学员还老笑场。后来老师挑选一个女孩站在我的位置上代表我,我退回一边观看。
  
  那个女孩先是面无表情地站在我的位置上,不可思议的是不到一分钟,她忽然低下头开始哭泣。坐在一旁的我看到这里,终于不能控制,也跟着哭了起来。这时候我知道自己掩饰不了了,内心的情绪开始慢慢向外释放。当老师问及那个女孩子(我的代表人)什么感受时,她说她感觉到很深的愤怒和悲伤。
  
  心探索:也就是说,你的代表人感受到了你那些隐藏起来的感受?
  祝小英:是的,我一向以乐观积极示人,平时很难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没想到我的代表人居然可以这么明晰地感受到我的感受。
  
  心探索:接下来呢,排列师有没有帮你解决问题?
  祝小英:在接下来的工作当中,排列师揭露出来的真相更让我吃惊。排列师发现我和母亲很难靠近,母亲的代表人也说女儿对她有排斥,无法接近。后来排列师问我:“这个家庭存在两种暴力,一种是父亲对母亲身体上的暴力,一种是母亲对父亲语言上的暴力,可是这样?”
  
  我当时听了,非常震惊,因为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但事实上正是如此,母亲非常爱唠叨,总是指责父亲种种不是,父亲反过来就喝酒、殴打母亲。而作为女儿,我一方面理解父亲,一方面同情母亲,所以在母亲指责父亲的时候,常常觉得愤怒,而在父亲殴打母亲的时候,又感觉非常悲伤。
  
  心探索:怪不得你的代表人一站在那个位置上,就感觉到了愤怒和悲伤。
  祝小英:排列师说我经常感受到的那种愤怒其实不是我的,而是我出于对父亲的爱,承接了他对我母亲的愤怒。于是排列师把我放在属于我的位置上,引导我对着暴力的父亲说:“爸爸,现在,我把属于你的愤怒还给你。”这句话我努力了好几回,都没有说完,因为常常是“爸爸”两个字一出口,就已经泣不成声了。最后一次,当我终于把这句话说出口的时候,整个人的情绪就崩溃了,当着三十几个陌生人嚎啕大哭,无所顾忌。
  
  后来母亲的代表人也开始流泪,她说她爱我,但不知道怎样接近我。后来我们终于拥抱在一起,我趴在她的肩头哭得更委屈了。事后有学员跟我说,我哭泣的声音不像成年女子,而像个委屈的小孩子。我想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这样哭过。
  
  心探索:情绪释放之后,你觉得自己有改变吗?
  祝小英:在情绪爆发的时候,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胸口处有一块硬硬的东西缓缓地散开了。而且那几天感觉自己非常非常柔软易感,内心常常被感动充满着,很容易就掉眼泪,呵呵。长久不和父母联系,那几天晚上回家却忍不住给他们打电话,对着电话一边说一边哭,说自己对他们的爱,说自己一直以来的委屈,那些藏在心底平时根本没有勇气说出口的真心话,都跟他们说了。
  
  心探索:你改变了,现实中的父母就会改变吗?
  祝小英: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改变,但我会勇敢地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并且不再害怕受打击、受伤害。那几天我给他们打电话,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心是完全打开的,甚至可以说是脆弱,但充满爱。我的父亲母亲在电话那端一边听一边掉眼泪,那一刻我知道他们是爱我的。之后父母的关系有不少改进,他们似乎知道互相关心对方了,而且要我放心,说他们能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这时候我想起来在排列过程中老师曾经问我的一句话:“你是想做回你自己,对自己负责,从而充满力量,还是想背负起父母之间的包袱,而让自己变得虚弱?”是的,此前我一直不相信他们能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我想帮他们解决,但又觉得无能为力,所以一直很矛盾。而一旦明白自己和父母之间的界限,反而更有力量了。
  
  心探索:不管你自己的个案也好,别人的个案也好,经历过这个工作坊,了整个系统排列之后,对你有哪些影响或是启发?
  祝小英:排列有句话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不能替你们解决什么,我不能保证一定会有改变,但在这里,是要你们看到爱,看到所有的困顿其实都出自于爱,在这里要你们得到一个爱和温暖的烙印,要改变还是要靠你们自己。”
  
  我想人如果能穿越事件,看到更深的真相,看到家庭成员很多看似不可理解的作为其实都出自一种爱,虽然这种爱有时候很盲目,那么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解放自己和他人了。
  
  ------------------------------------------------
  以上内容摘自《Innerlight心探索》电子杂志,全面阅读请查看:http://www.innerlight.cc/xplus/xplus.jspx?formAction=download&id=1001


  这本书我倒是只读过一遍,但之前把谁在我家读过二遍。所以算是第三回感受海灵格。
  每一回都觉得自己有所成长。
  第一回接触了解了“认同”这件新鲜事,还隐约知道了“爱”这灵药;
  第二回接触发现海老要让我们了解的似乎不是“认同”,而是,每一个人都有爱的能力,这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恶,因为每个孩子都爱父母,而每个人都有父母;
  这第三回,又领悟的道理是:要谦卑的面对命运,因为任何人在命运面前都很渺小。
  
  这些事情,简单来说,都是真相。不过,看到不同的真相,乃是认识的不同层次,能否真正做到理解和顺应真相,可能就是我们和大师的差距吧。


  在看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案例时,感觉非常震荡。
  
  治疗师从团体中随机挑出一些人来代表当事人的家庭成员,然后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感觉把他们排列。父母、子女、父母的情人、子女的配偶、祖父母或有所牵连的亲戚,甚至已经去世的人,都有可能进入这个排列。
  
  相向、相背、相邻或者远距离站立,各种各样的排列、姿势和距离,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就在这样一个被显化的家庭排列中,每一个代表人会感觉到不同程度的孤独、压抑、温暖、害怕、不舒服、想哭、愤怒、委屈、与自己无关等感受,而奇妙的是这些代表人的直观感受,往往正是真实的家庭成员的深层感受。感受强烈的代表人甚至会情绪失控、流泪不止。
  
  这时治疗师会带领当事人去体会家庭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鼓励成员之间通过对视、诉说、拥抱进行沟通,同时治疗师会移动成员之间的位置关系,直到每个成员都感觉舒服为止,如此,我们便可解放内心深处那些来源不明的愤怒、对抗、愧疚、怨恨等情结。
  
  在海灵格看来,在家族中有一股强大的系统动力引领着每一个活在系统中的成员,这份动力来自亲族多代成员之间的联系,并受着对平衡的原始需求的支配。我们的情感动向便会为着达致系统平衡而做出一些表面上看起来不合情理的行为。比如家族中如果曾经有人因为遗弃、排挤、伤害、遗产分配不均而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存在自杀、早逝等事件,那么在活着的家庭成员当中,就会有一名或者多名成员认同他们的感受,不知不觉地追随或者效仿他们。有心人不难发现在某些家庭系统中,就存在着数个成员在某个特定年龄突然自杀或者意外死亡的情况。而这样的情形,你很难用“巧合”一词搪塞过去。
  
  这些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和离奇,但其实不难理解。想一想自然界生物链之间的平衡秩序,想一想人们破坏环境所带来的报复和灾难,所有的系统背后都隐藏着强大的宇宙驱力和平衡规则,如果规则被破坏,系统中的成员便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成为平衡工具和受害者。这和占星学上的家庭业报理论也非常贴近,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修复这个系统,那么将会把业力带给下一代。
  
  在这些案例中我也获得了另外的启示,塔罗牌的功效便是把潜意识的事物符号化、现象化,如此我们便从一张张牌面中获得启示,而那些家庭成员代表人,明摆着就是一张张活的塔罗牌!我想它们之间一定还有更加深刻的通汇之处,以后会继续探究。
  
  


  上课地址
  上海 新民大酒店 ( 洛川中路701号,近沪太路口)
  
  课程时间
  2007年8/10-12日,上午9点至下午约5点半
  
  费用
  学费人民币玖佰元 家庭系统个案费/伍佰元,组织系统个案/壹千元。
  
  联系方式
  13391397227 13341881583 黄老师 小洪老师
  
  其它
  课程期间食宿自理,主办方可代为办理
  
  温馨提示
  新民大酒店( 洛川中路701号,近沪太路口)公交845,741,128,510路车长途汽车站站下,向北走一个十字路口即达。地铁一号线延长路站下打的一个起步费即到。
  经与酒店协商,课程期间住宿提供优惠价,有住宿需求的学员请及早联系预定。
  
  导师介绍
  课程导师:郑立峰先生 (香港系统排列培训中心首席培训师)
  工作坊导师:郑立峰 ( 峰Sir) M.A., , B.B.A., Bachelor of Law(PRC)
  超过10年企业管理经验
  系统排列导师Facilitator of Systemic Constellation (Family and Organization)
  身心语言程序学认可导师 - 美国NLP大学和NLP 学会 – 有资格跟NLP创始大师理查德?班德勒共同签发NLP执行师和高级执行师证书,全世界承认。
  翻译著作: 寻找心灵的镜子 (Entering Inner Image)
  
  2006年亚洲系统排列大会香港区代表
  香港系统排列最活跃的主办机构:
  - 2005年Gunthard Weber – 组织系统排列的创始人的工作坊组织人
  - 2006年海灵格“薪火相传”工作坊的组织人
  - 2006年Bertold Ulsamer家庭系统排列工作坊组织人
  - 2006年 珍?彼得臣系统排列导师及教练证书课程组织人之一
  - 2006年 Wilfred Nelles 两性工作坊组织人。
  他曾连续五年前往德国参加系统排列世界最高水平培训的课程(International Intensive on Systemic Resolutions), 成为第一位完成全部培训阶段的港人。
  
  他曾跟随下列大师学习家庭系统整合(排列):
  Bert Hellinger – 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
  Hunter Beaumont – 把海灵格介绍到世界的人,唯一能作为海灵格的拍挡,跟海灵格一起处理个案的人
  Gunthard Weber – 组织系统排列的创始人之一,世界上第一家以系统排列专门出版社的创始人,国际系统协会的创办人。
  Albrecht Mahr – 把精神分析和系统排列结合。国际系统协会第二届主席,政治系统排列的创始人之一,擅长处理民族和解
  Jakob Robert Schneider – 把故事治疗和系统排列结合,功力仅次于海灵格,
  Bertold Ulsamer – 系统排列中最受欢迎的作者,能以简单的方法把系统排列介绍给完全不懂的人。
  Eva Madelung – 跟随海灵格最久的女士,把NLP和系统排列结合,创出NIG,以精确的语言,把握系统排列的要点
  Ursula Franke – 身体治疗大师,把身体治疗和系统排列结合,尤其擅长情绪治疗和早年创伤。
  Guni Leila-Baxa – 结构系统排列大师,把抽象的概念化成个人最大的资源。
  Christine Essen – 自动追踪系统排列大师,擅长处理缺乏资料、犹如迷宫的个案
  Dagmar Ingwersen – 把系统排列应用到身体疾病和身心康复的范畴的大师。
  
  身心语言程序学认可导师(Authorized NLP Trainer)
  - 美国NLP大学(NLP University)
  - NLP 学会(NLP Society)
  
  曾亲身追随各大NLP名师学习进修:
  NLP 创始人 - Richard Bandler,
  NLP大学创始人- Robert Dilts, Judith Delozier
  NLP Comprehensive 创始人 - Steve Andreas
  NLP 故事大师 - David Gordon
  NLP 心理治疗及教育专家- Sid Jacobson
  音乐及演艺大师, NLP导师 - Michael Cograss
  Neuro Semantic身心语义学创始人 – Micheal Hall
  
  还有跟随各催眠治疗大师学习及进修:
  Erickson Foundation President - Jeffrey Zeig
  自我关系治疗创始人 - Stephen Gilligan , ,,
  解决方案导向治疗大师 – Bill O'Hanlon
  故事催眠治疗大师 - Stephen Lankton
  抑郁症催眠治疗大师 – Micheal Yapko
  
  集各家的精华于一身,解释详尽,擅长个案处理。
  在香港执教过五届NLP高级执行师课程及13届NLP执行师课程的主要导师


   一定要先看明白海灵格的另一本书<<谁在我家>>,否则看这本书就如读天书, 还有就是文化不同,有些对于中国人可能不太适用


mark, 等我看过这本书再来慢慢看书评~


我个人对过程也是持有怀疑或者完全怀疑的
但就感同身受的那一部分,而选择相信全部


能问问感同身受了那部分吗?


这个很难几句话讲的吧
在这个书评里没有和我现实经验产生共鸣的地方,我听说知觉比感觉更广泛,没有相似的经历基础就算长篇大论你也不一定能理解


如果愿意可以谈谈,不然怎么会有同理心产生呢,对不?


現在這種各類的靈性工作坊在大陸漸漸多起來了,書也除了不少。我參加過幾個,不能說沒用,但是往往都是價格高到驚人,一周時間七八千的都算正常。
所以我認為這件事情遠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聖潔。
想一想誰能夠參加的起這么貴的工作坊啊,除了白領,明星,企業老總,總之是一些有錢有壓力但沒有什麽學識的人。
然後幾個老外“大師”對一幫不知東方文化為何物的東方人談玄論道,這一切都不太靠譜。
我不認為瑜珈能夠救中國,也不認為這些工作坊能救中國,但既然這些人有錢有閒,參加點工作坊總比他媽每天打麻將洗桑拿好多了。至於認識自己,追究真理,我覺得他們遠沒那么認真……


哈哈,与楼上感觉相似


我刚读完他书中第一天的内容,我的感觉是很震动。有些事情有些情绪,现在得到解释了。对于家人,你能用对错与道德把一件件事情都理清楚么,我想是不能。对于解决方法,我倒是希望有经验的人能来指导我。
另外,他确实没有提到关系的成长性~~
关于为什么只对个人而不是家庭全体,因为一般只有个人去参加心理治疗而不是家庭。治疗师只能对来求诊的做帮助。。。
楼上的,我想你说的确实是有这种情况。但是你也不能否认,有些人想要真相想要解决。对作秀的一笑置之,对寻求真理的不能抹杀。


kino你好,我想,这些内容肯定有他的微妙之处,正如生活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和处理,所以总有一款解释是适合一款个体,或者说在某个阶段适合某个年龄的个体。我们只是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而事实上,只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就可以了,是吧!


感谢楼上的回答


大开眼戒。。


我参与过一次的家庭关系排列工作坊,感觉不是非常的好,原因是我觉得扮演角色的人他们带着自己比较多的情绪,负面能量比较大,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无法看到一些真实的角色和现象。
但我还是比较相信这种关系的能量场的。


不是枪不好,很多的时候是拿枪的人不会用。我不太相信国内的心理咨询师有几个可以真正做好家庭系统排列的,如果咨询师的能量不够强,效果就不会好。


家庭系统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的补偿与平衡机制。在量上始终保持平衡,从而形成完美的系统。其中任何一方的量的突然增加或减少都会破坏这个系统,这个系统就要通过其他元素的增加或减少来获得新的平衡,如不能平衡就会造成灾害,灾害就要对所有元素进行毁灭并产生新的系统。
这个系统其时不只是存在于家庭之中,一个公司,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整个人类,整个宇宙不都存在着相似的系统吗?这些相似的系统不在做着相似的运行吗?所以,海灵格所探讨的家庭系统排列,其实揭示的正是宇宙法则,这个宇宙法则就是: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在运行着。人的力量在这种秩序前面显得如此地渺小。人的任何打乱这个秩序的行为只会使这个秩序的混乱,混乱带来灾难。
 所以,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和企求,要带着爱和万物共存,爱就是尊重和奉献。
-----------------------------------------------------------------------------------------
不仅是启示而且说的真好,感谢!


解决之道才是重要!


不知道您是做什么的 可以和你进一步沟通吗?豆油或其他方式


真没想到书评都能写这~~么~~多~~!!!


我想问一下什么原因可以让代替的人有那些情绪和反应??


對於這一點,海靈格自己是不解釋的,佛教裡的禪宗也是講教外別傳,不可言說,「道德經」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是不說。
關於這個問題,明白了也就明白了,不明白,既便知道了又有什麼益處呢?就好比我們會用電腦就行了,誰還要較真非要明白電腦是如何運作的?


那是不是去到里,要导师在才有这个反应?


好吧,你既然有此一問,就多說一句。道理實際上就是天人感應,心通萬物。一般人都可以做到,只是一般人被世俗觀念所蒙蔽,所以難以有感應產生。老子曰“為無為而無不為”,海靈格非常崇尚老子的這一點,瑜伽的修習,催眠的使用,佛教的禪坐,當放空心念之時,就容易與周圍的一切發生感應。這些都是不可言說,說多了就招來無謂的爭論。你感興趣,朝這個方向走一走,自己會找到方法的。


哦,就是臣服。
但问题是,我的疑问是,那些代表员是学员吗?但学员本来没有这种心态和本领的啊,为什么一站在那边就立即不由自主地有了呢?


當然全是學員,我親自參加過,類似被催眠。


想起來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涉及到你提的這個問題,http://book.douban.com/review/1381937/


哦,就是臣服。
————
我觉得就是受到当事人的态度影响。每个人之间都会有这种作用,一点也不神秘。


好神奇,不过又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有宿命论的感觉


如从空中俯视
感知得一
实则得百


和佛经放在一起读,别有一番领会!


转让:转让:李中莹NLP(现场录象、录音资料)!
http://school.21pxw.com/Ebusiness/jinchukou.htm
  
  联系电话:13357045879 王先生
  QQ;58461971


这一期InnerLight心探索,讲家排,推荐下。
www.innerlight.cc


转让:转让:李中莹NLP(现场录象、录音资料)!
  
  http://school.21pxw.com/Ebusiness/jinchukou.htm
    
    联系电话:13357045879 王先生
    QQ;58461971


说到适用,其实我们何必将别人的书当成是“咨询指南”“工作守则”一类的东西来读。。。何必要别人将现成合用的答案放在我们面前。其实海灵格的书,也并非没有立即可用的东西,但是那些东西,称作“无用之用”比较合适。它们是些价值观,是些哲学,而不是指南和守则,更不是程序和四海皆准的答案。
拙见,包涵!


怪不得昨晚看几页费好常时间,还有,一读到作者讲的故事头就懵,实在读不懂,那小故事是什么意思。
比如第一个故事,讲两个启示,哎,不懂。我理解力不会有问题吧?


必须读懂《谁在我家》之后再看这本书,这样才能找出为自己所用的技能。


我倒觉得恰恰相反,应该先看爱的序位,再看谁在我家。海灵格的理论并非我们通常理解下的科学真理或者说绝对规则,而是对无数个案中反复重现的一些现象的总结,也是需要通过个案来不断检验的。直接看理论,会觉得有些前后矛盾之处,而且容易误解。在个案的基础上来理解理论比较好。如果能先看视频甚至参见工作坊更佳。
觉得开篇的三天工作坊看的比较晕的童鞋,建议可以先看后面一章“疾病与健康的系统条件”。个人觉得那里的个案比较容易理解。
另外,如果对道家或者佛家有所涉猎,可能会比较容易理解。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