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觉醒

丁韪良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作者:

丁韪良  

页数:

237  

译者:

沈弘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最伟大运动的舞台。与其相比,俄国的骚动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因为它并非政治舞台,而是一个社会舞台。它的目的既不是变换朝代,也不是政府形式的革命,而是具有一个更为崇高的目标和更为深刻的动机,它所承诺要做到的事情是让这个最古老、人口最多和最保守的帝国得以彻底振兴。南北半球上难道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对此视若无睹吗?大约三十年以前,当日本采纳了西方文明的外部形式时,它的行动被许多人视为一种玩弄把戏——出于一种临时目的而采用的拙劣模仿。但是当看到各国内阁和商会都不得不认真对付这个北太平洋上的不列颠①时,他们现在又会怎么想?日本这个巨大邻国的觉醒,肯定会产生同样惊人的结果,而且所产生变革的规模将会大得多。政治骚动,无论是像潮汛那样是周期性的,还是像飓风那样是未曾预见到的,总的来说都是表面和暂时的,然而中国的社会运动却源于地面之下足以造成沧海桑田的力量。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来解释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这些力量。正是出于对这种辉煌景观的憧憬,使我在短期访问了自己的祖国之后又回到了中国——而且是在华中诸省生活了几年之后又回到了京师。

内容概要

本书在介绍清末的地理、人文以及几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同时,着重描述了作者亲身经历的1902——1907年问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改革,并试图阐释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潜在力量,表达了作者对于中国光明未来的极大期盼。 作者的特殊身份和背景决定了他所阐述的观点难免偶有偏颇,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以及同情仍跃然纸上,读来备感亲切。

作者简介

丁韪良(William Martin,1827 1916),美国北长老会派至中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62年(1850—1916,其间有四年时间不在中国),曾任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西学总教习。他精通中国语言和文学,对晚清中国社会有细微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是清末在华外国学者中首屈一指的“中国通”,同时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著有《汉学菁华》(The Lore of Cathay)和《花甲忆记》(A Cycle ofCathay)等。

书籍目录

译者序…………序…………………前言………………第一部分 帝国的全貌 第一章 中国本土 第二章 一次穿越广东和广西的旅行 第三章 福建省 第四章 浙江省 第五章 江苏省 第六章 山东省 第七章 直隶省 第八章 河南省 第九章 扬子江沿岸省份 第十章 扬子江上游省份 第十一章 西北地区省份 第十二章 边远省份第二部分 从远古到18世纪的历史纲要 第十三章 中华民族的起源 第十四章 神话时代 第十五章 三皇五帝 第十六章 周朝 第十七章 中国的圣贤们 第十八章 战国时期 第十九章 秦朝(前246—前206,两个皇帝) 第二十章 汉朝(前206—220,二十四个皇帝,两个篡位者) 第二十一章 三国、南北朝和隋朝(214—618) 第二十二章 唐朝(618—907,二十个皇帝) 第二十三章 宋朝(960—1280,十八个皇帝) 第二十四章 元朝(1280—1368,十个皇帝) 第二十五章 明朝(1368—1644,十六个皇帝) 第二十六章 清朝(1644—)第三部分 正在转变中的中国 第二十七章 中国的开放,一部五幕正剧——历史中的上帝 第二十八章 日俄战争 第二十九章 中国的改革 第三十章  张之洞总督:一位改革的领袖 第三十一章 排外风潮 第三十二章 满人——中国的诺曼人附录 在中国传播世俗知识的传教士机构 未曾提及的改革 一场新的鸦片战争出版后记 跨越时代的预言

章节摘录

插图:上海过去是一个第三等级的不起眼小县(“省”和“府”分属于第一和第二等级),但一些有商业眼光的英国人看到了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于是在1842年签订的条约的条款中,它成了五个开放口岸之一。上海已经开始超越广东,它要比任何其他口岸都更多地向中国人展示着西方令人惊叹的技艺、知识和进取心。上海位于中国一条大动脉人海口的广阔平原上,它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的一个重要场所。中国城的低矮城墙后面仍然隐藏着破旧的贫民窟,但是在北城门外有一大片地方被称做“公共租界”。那里有一座被称做“模范租界”的城市如出淤泥而不染的美丽莲花般拔地而起。在那儿住了一年以后,我怀着深厚的感情把它视做我在东方的第二故乡。在世界上所有的海港中,上海展示了一种少见的景观。它宽阔的街道受到良好的维护,并即将开通有轨电车;沿着两条河的沿岸绵延几英里,全都是富裕的商铺和豪华的住宅,而且绝大多数住宅都被花园所包围,到处都布满了鲜花绽放的树丛。这些货栈和住宅并不仅仅代表着品位和富足。在公共租界内实行的是法制——并非像中国其他地方那样是靠地方官员的人治,这里一切都讲究自由和公正。外国人到处都受到本国国旗的庇护,一个中国人在公共租界内被控犯罪时,会在一个由各国人混合组成的法庭内受到审判,这是关于公正和人权的一个直观教学课堂。假如你有机会去参观一下中国人的衙门,就会见到一捆捆大小不一的竹杠,这是准备用来行杖刑的;你还能见到夹棍、木靴、木枷和其他折磨人的刑具。这些刑具的使用现在已经被废止。上海有各种等级的学校,有些归公共租界的工部局管辖,另一些则归属于传教使团。属于美国圣公会的圣约翰大学和美国监理公会的中西书院,在继承原来由上海徐家汇天主教传教使团所长期担负的教育事业上是出类拔萃的优胜者。

后记

跨越时代的预言“中国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最伟大运动的舞台。”1906年10月30日,丁韪良在《中国觉醒》一书中开宗明义地这样写道,“它所承诺要做到的事情是让这个最古老、人口最多和最保守的帝国得以彻底振兴。”这是一个“跨越时代”的预言。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丁韪良所看好的这场伟大变革其“目的并非改朝换代”。综观全书可以窥见,这位来自美国的资深教育家,对他为之服务的清政府实行的“最后改革”充满了幻想与期待,冀求使基督教文化、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的帝制相融合。然而历史却和丁韪良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就在此书出版四五年后,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即被中华民国所取代。丁韪良所期盼的“并非改朝换代的变革”最终成为一个泡影。丁韪良于1916年去世,当时已九十高龄。这位常常被喻为“19世纪的利玛窦”的老人故去后,当时的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称赞他为“泰山北斗”。真不知道这位老人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在想着什么,当他翻开手边这部《中国觉醒》时,会不会哑然失笑呢?的确,中国这头睡狮睁开了眼睛,但它是以清王朝的灭亡,中华民国的成立为一个标志的;并且,此时的中国仍然不能说已经觉醒,它依然“在路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自然不是清王朝,也不是中华民国,而是半个世纪以后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觉醒》一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共十二章,是作者对清政府所辖十八行省和边远地区的考察,通过游历中国的广袤地区,作者提纲挈领地向读者介绍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虽说有浮光掠影之嫌,但这一部分中也不乏有意思的段落,表达出作者对中国小城镇的偏爱。


编辑推荐

《中国觉醒:国家地理、历史与炮火硝烟中的变革》中的图片说明封面 洋务学堂里:讲课的是外籍教师,墙上挂着的是世界地图。这些尚留着长辫子的中国学生,他们正在接受一场西方近代文明的头脑风暴的洗礼。封底 1903年出台的“癸卯学制”包含了从小学到大学的一个完整现代教育体系。从照片中小学生的脸上再看不到往昔的木讷和自卑,而是灵气和自信。扉页 从1895年起,天津小站开始训练新军,这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新式军队的萌芽。西方“中国通”在一百年前对中国崛起的预言“中国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最伟大运动的舞台。……它所承诺要做到的事情是让这个最古老、人口最多和最保守的帝国得以彻底振兴。”“中国是一个具有无穷精力之民族的故乡,它如今之伟大和未来之繁荣都足以令人仰慕不已。”“……只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中国人民就将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据一个主要的位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觉醒 PDF格式下载



丁韪良也算是个大清政府的公务员了,虽然写的比较走马观花,但还是非常有内容可看。


这个商品不错,可以看看。


其中提到许多细节,可以启发我们思考,也许还可以就此写些文章


该书简要地了纪录丁韪良来华的经历,以第三只眼睛的视角,反映清末中国的社会、风土、民情等大量情况,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少知识,对旧中国的理解与感悟!
非常遗憾的是:该书封面图片竟然印反,那柱上的楹联文字反的,而且学生执笔全部都用左手啦!


其实算不上汉学研究,顶多算个游记加日记,书是胶粘的很容易破损


封面照片似乎是反的。


应该是出版社故意这样做的,不知为了啥。不过,书还是好书啊!


出版日期还没到呢,,这一下子就奔未来了,而且有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