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木已成舟

陈丹燕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9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作者:

陈丹燕  

页数:

247  

字数:

15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十年的时间,我像一个蚂蚁那样地为我的精神故乡工作,因为是先懂得没有一切的荒芜后有了获得的机会。

书籍目录


与博物馆的缘分
你看,你看,从前的脸
修士密室里藏着天使的翅膀
被神的手指点过
卢浮宫的门厅
希腊石像
奥赛墙上光的影子
意大利葡萄酒瓶子里的智慧
蓝骑士飞过夜空

章节摘录

  在翡冷翠的阿尔诺河岸,和老城中最美丽的西纽拉广场的中间,长长的甬道两边,是1560年建造的乌菲齐大厦,在排队等待进乌菲齐博物馆参观的时候,我在那里望到了当年但丁遇见并且爱上贝德丽采的阿尔诺河上的老桥。那是阳光灿烂的中午,这样的秋天,柏林天天下着雨,圣彼得堡早已经下了雪,而意大利则还是阳光灿烂,就像我第一次到意大利时的春天一样。我看见不少游人在老桥附近徘徊着,我想到自己也曾这样在桥边慢慢地走,期望遇见一个像但丁那样长着鹰钩鼻子的人,在心里把自己扮做是《神曲》里的女神。这都是单独旅行的人会有的密不能宣的心思,是被自己有一天真的来到了书里的地方吓糊涂了。 我远远地望着他们,跟着队伍向乌菲齐博物馆的大堂移过去。然后我看到了海王神雕像边上的露天咖啡座,和上次我来的时候一样,那些褐色的木头桌椅上还是坐满了歇脚的人,有人和我一样在那里写明信片给朋友,意大利的邮政是整个欧洲最慢的,所以在那里写明信片,说的都是没有时间概念的心情。我记得那一次,我是从乌菲齐出来,累得头昏眼花地走进那个咖啡座的。只要我去一个重要的博物馆,看到了我喜欢的东西,和我从前在书里看到过的印刷品对上了号,我就开始累,不能吃东西,也不能喝东西,梦游一样耍还没有出博物馆的大门,就已经把自己看到过的东西全混在一起了。等离开博物包的大门,一定会找一个地方坐下来,好好静一静才行。我记得,那一次,在咖啡座里好好地发了一阵呆,然后写了一张明信片,我记起来自己写了一句话:“我见到了从前最美丽的脸。”可到底那是谁的脸,那是谁画的脸,我已经都混在一起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木已成舟》:陈丹燕回到精神故乡  人间网2002年10月18日 08:10  陈丹燕在她的新书《木已成舟》中,把欧洲认做了自己的精神故乡。  因为她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在求知欲最旺盛的年龄逢上乱世,铺天盖地的政治宣传,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大批判、“大革命”,使他们的精神生活一片荒芜。而像漏网的鱼一样零星散落民间的欧洲文学艺术,一经接触,立刻就成为他们的荒漠甘泉。到了八十年代,饥饿的青年看见了他们需要的食物,那些老早就翻译过来、却不许印刷了给他们看的欧洲古典小说、诗歌,一部部重印出来摆上了书架,还有让他们爱不释手的欧洲古典和现代的绘画以及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这一切滋养了他们的心灵。  陈丹燕是这代人中的一个。只是她似乎比常人更多一些喜欢欧洲。  是因为去了欧洲,才激发她探询上海的历史、文化。虽然半殖民地时代的上海有很多的血腥,上海也被掠夺和践踏,但欧洲人深刻影响了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泥沙俱下之中也留下了金子。抛开历史的过错,喜欢欧洲人带来的某种文明,喜欢他们留下的老房子,喜欢那种优雅的生活趣味,有什么过错呢?何况陈丹燕并不只是简单地一味喜欢。  10年中陈丹燕几乎每年都要去欧洲: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奥地利以及俄罗斯。走在那些古老的窄街上,她是那么自在、喜悦,而又若有所思。10年中,她看了多少博物馆、画廊、故居、纪念地。大到卢浮宫,小到一个酒窖,“像一个蚂蚁那样为我的精神故乡工作。因为是先懂得没有一切的荒芜,后有了获得的机会。一步,一步,从无数被人类小心收藏起来、认定那是最值得纪念的东西前面走过,把它们装进自己的心里,看这个世界和自己,是怎样从木变成舟。”  看到了自己热爱的梦幻般的色彩,也看到了欧洲历史中恐怖、罪恶、丑陋的页面。在但丁故居聆听《神曲》,在弗洛伊德的家里重新审视自己的潜意识,看到柴可夫斯基有一双天蓝色的绣花拖鞋,想到他同性恋者的不幸命运,忍不住为他伤心;而在葡萄牙的波尔多雪利酒博物馆,那个有三百年历史的酒窖里,不光品尝了各种美味葡萄酒,还见识了这辈子所见到过的最精致的黑人,他一口修辞漂亮的英文,一身无可挑剔的装束,一双温文尔雅的眼睛,营造出了谁也不会忽视、日后也不会忘记的氛围。  突然,就被击中了。  在不经意中,陈丹燕一颗敏感的心会突然被击中,那常常不是伟大、庄严的事物,而更多是不起眼的细节和品质:一幅湿壁画中温柔的灰绿色,正午阳光下一个院落里蔷薇的阴影,一个犹太孩子小鸟一样轻微警觉的瘦小身体,一张被绞死的修女的遗物清单……在宏大的历史中个人的脆弱,脆弱的生命中被顽强保护着的自尊,自尊受伤之后的忧郁,忧郁的心灵所呈现的高雅教养,重压之下的恬淡、从容,当所有的不幸集于一身仍能创造出欢乐的艺术;如何捍卫一颗自由的心,这是陈丹燕从上海到欧洲、又从欧洲到上海的不断思索。  正像陈丹燕的“上海系列”体现的只是陈丹燕个人视角下的上海,《木已成舟》所写也只是“陈丹燕的欧洲”,她的一双眼睛很尖也很特别,总是盯上别人熟视无睹的东西,并且有她的新发现。那些她喜欢的,打动了她,多年之后仍留在记忆中的事物,也许别人觉得平常,可经由她的描述,就独有一种韵味和情调。她细腻、婉约的文风依然,即使面对血腥和残酷,她也不会言辞激烈,一笔一笔地慢慢写来,却让你的心隐隐作痛。  《木已成舟》/陈丹燕著/作家出版社2002年9月版  作者:林金荣  出处:


编辑推荐

  看博物馆,名人故居,看人类伟大的创造以静物形式陈列,就像看一棵树木怎样变成了船。陈丹燕一路行走,滋养着她的欧洲心灵,所以游历欧洲,就如同回到她的精神故乡。欧洲伟大的文明连同古老小城的风情一起,在陈丹燕笔下散发出迷人的美好气息,你如果喜欢过“陈丹燕的上海”,那么“陈丹燕的欧洲”更会令你赏心悦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木已成舟 PDF格式下载



知识与感受并存


看过陈一些书,包括《慢船去中国》,《上海的风花雪月》等,最喜欢这一本,陈的文字细微处很是动人。新近又翻了一遍,刚开始并不见好,写到后面几位艺术家的部分,让人击节。印象很深的有《柴可夫斯基不在家》等篇,很值得一读。有些句子,甚至忍不住要象小时侯,抄录下来才好,如她说柴可夫斯基明丽的忧伤,说他的同性之爱:不爱,是孤独;爱,是沉沦。心有戚戚


一点感觉都没有的书,看的直犯睏。两年了没看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