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人格
2004-01-01
作家出版社
柯云路
305
200000
无
他广泛涉猎众多学科和领域,将哲学、艺术思维汇于一体,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想象思维、情感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潜意识思维等熔于一炉,因此他的作品在各个阶层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他还写了《情商启蒙》、《人是宇宙的精灵》等著作,这些著作有不少发行量达10余万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00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推出他的长篇小说《龙年档案》,因此他被媒体评为“最会变脸的作家”。
柯云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中国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
1980年开始写作,处女作《三千万》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并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1984年第一部长篇小说《新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引起极大关注,后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在中央台热播,
前言 第一章 狼来了 第二章 俄狄普斯情结 第三章 俄狄普斯情结批判 第四章 破译《西游记》 第五章 孙悟空情结 第六章 《狮子王》 第七章 贾宝玉情结 第八章 托尔斯泰情结 第九章 叛逆人格 第十章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第十一章 埃勒克特拉情结 第十二章 白雪公主与魔镜王后 第十三章 灰姑娘情结 第十四章 海的女儿情结 第十五章 丑小鸭情结 第十六章 《飘》与思嘉丽情结 后记
前言 一 人活在世上,常常一辈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活着。这话说来有些惊世骇俗,但却符合相当一些人的生活状况。 一位女作家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她终生都怀着“海的女儿”的情结。她的这一说法,曾引得一些读者找来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以了解故事中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情结。 “海的女儿”究竟是怎样一个情结,她为什么会形成这个情结?关于这一点,我们没有看到她本人的任何陈述,也许她早已明晰其中的原委,也许她至今也不清楚。她或许会将之归因于童年时代阅读的这个童话,从那时起,“海的女儿”情结就成为一粒根深蒂固的种子。然而,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究竟蕴藏着什么,为什么它会生长出影响并支配一个成熟女性终其一生的重大情结?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一生是在怎样一个情结的支配下而懵懵懂懂地旋转,无疑是可悲的。然而,倘若你只知道这个情结,但不清楚它的原委,也还是留下了一半黑暗。 穿透人类心灵的帷幕,我们发现,世界上很多人乃至绝对地说是每一个人,都在以极为特殊的、个别的方式生活着。这种特殊的、个别的生活在他人眼里也许毫无道理,但在自己却理所当然,不置一丝怀疑。 用一句格言说: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只不过其中的道理常常既不被他人理解,也不被自己自觉。 有的女作家从年轻时代开始写作,创作了大量的情爱故事,而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一个少女的梦幻。关于这类作品的艺术价值不属于本书讨论的范畴,我们只想对这种文学现象所流露出的作家人格进行一点探索。倘若一个女作家终生醉心于描写少女的梦幻,只能说那是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的。 在这个世界上,女人和男人一样,都有自己特殊的、个别的活法。她是这样活,还是那样活,都有其根源。 在文学界,我们看到不止一个女作家带有这种倾向。其中有人还写作一些看来相当壮阔的社会小说,然而,即使在这类作品中,小说中的全部人生情感与惆怅都表现着一个基本倾向:作者在做一个讨人怜爱的小女人。 不仅是作家,在普通人中我们也会经常发现,相当一些女性在步入中年乃至更大的年龄之后,依然没有泯灭少女的梦幻,时时沉浸在小女人的角色中。 深究起来,都有其相类似的根源。 当然,女人和女人又是不一样的。 有的女人在她还是小女孩时,已经露出了小母亲的禀性。当她成年了,更表现出大女人的角色。不仅面对子女有充分的母亲人格,而且对丈夫、对兄弟姐妹乃至对一切同龄人都表现出带有母性色彩的大女人角色。甚而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关怀照顾时,也流露出带有母性色彩的大女人人格。她们不会绝对没有当小女人的需要与禀性,然而,她们在总体的人生上是以大女人、母性的角色出现的。 探究这类女性的人生过程,依然发现,她们也有其心理形成的原因。 女人和女人的人格差异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女人喜欢扮演女强人的角色,愿意独闯天下,甚至和男性一争高低;有的女人则柔弱如水,心甘情愿地扮演家庭主妇,做贤妻良母,并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幸福感。 有的女人将爱心终生系于一个男人,信仰一般对待这份感情,在忠贞不渝的奉献中得到人生的圆满;有的女人则以对异性接连不断地猎取作为人生成就,以此为金砖铺就自己攀登人生辉煌顶尖的阶梯。 有的女人从少女时代就将恋父情结转化为恋师情结,一生都在寻找男性的老师、男性的保护者,特别爱恋那些与父亲年龄相仿的长辈男性;有的女人却从小就仇恨父亲,乃至敌视一切与父亲同龄的男人。 我们还看到,男人和女人一样,在人生的种种取向与维度上,表现出各种迥然的差异── 有的男人在成年之后表现出充分的大男人的、父亲的人格,用这种人格对待全部人际关系和世界;有的男人却似乎从未长大,总是用小男人的角色对待周边事物。 有的男人特别喜欢小女人,喜欢对方扮演女儿的角色;有的男人则终生喜欢大女人,喜欢那些在年龄或者性格上都能够扮演母亲角色的女人。 有的男人对女人充满信赖和爱意;有的男人则对女人充满戒心和敌意。 有的男人似乎天生反叛;有的男人则恰恰相反,表现得十分顺从。 有的男人似乎天生具有领袖素质,善于团聚人群,如鱼得水;有的男人却似乎天生孤僻怯懦,踽踽独行。 有的男人锋芒毕露,哗众取宠,事事乐于竞争第一,终生处在雄心勃勃的进取之中;有的男人似乎天生与世无争,退避而守,愿意扮演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角色。 有的男人似乎生来就有深刻的宗教情绪,有检讨和忏悔的精神;有的男人则似乎从无宗教的需要,不知忏悔为何物,我行我素,惟利是图,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有的男人一生谨慎节俭,在以苦为乐的操劳中储蓄自己的信用、人缘、社会关系、与人为善的良心满足以及金钱;有的男人则放荡不羁,在及时行乐的生活中透支能够透支的一切。 数不清的维度,有着数不清的差异。 二 这样,我们就正式谈到一个概念:人格。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不仅因为他现在的处境不同,还在于他有不同的人格;不同人格的人在相同的环境中,会对生活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 人格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是面具。把人格定义为面具,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是在生活中像角色一样表演出的种种行为;第二层,是在这个面具下隐藏的真实自我。 人格这一概念进入心理学的严肃研究范畴之后曾经有过各种演变,对其有过各种定义。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也曾综述过五十个有关人格的定义,不同的定义表明不同心理学流派、心理学家研究的出发点,也表现为他们研究的结果。 总的来说,人格可以看成人的一种惯常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B·R·赫根汉曾经在他的《人格心理学》一书中这样论述:“几乎所有的人格理论家都赞同这个观点,即人格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惯常行为模式加以描述。在种种不同的情况下,人们反应定势的差异形成了各人不同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惯常行为模式才有可能使我们对人们的未来行为做出具有一定准确性的预测。当我们看到自以为熟悉的某某人做出一些反常行为时,就会无比惊讶地说:‘这不像是他干的。’当人们不再以过去的方式对某种情景作出反应,那么,我们说他们的人格已经发生了变化。” 人格一词在英文中为“personality”,如果对其做一个最简练又相对比较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引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条目:“人格personality 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或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成分,人格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可通过他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人们提出过种种关于人格的学说,用以解释一个人如何与他人相同和相异,以及是什么因素把某个人的各种异同点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模式。” 如果用中文来注释人格,最妥当的词是个性。 在中国的《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主编)中,对此做了如下注释:“个性(personality),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1,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2,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3,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4,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如果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失调,就会造成个性分裂(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产生不正常行为。个性不是天赋的,是在先天生理结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个性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所处社会地位的制约,它具有民族的、阶级的、团体的共性。即使在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所经历的具体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又形成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特点。人的个性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特点,但个性也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它是随着现实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或多或少地变化着。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东西,如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随着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变化而缓慢地变化,生活情景、个人一时的心理状态、人的身体的自然特点、年龄和健康状况也影响个性的某些特点。” 不同的人格具有对环境的不同反应,具有对生活的不同应对,让人有不同的活法。人格既然有相当的稳定性,我们就能由此看清自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惯性;人格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由此又可以把握改造自己人格的可能性。 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格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影响及决定的,最主要的有: 一,遗传因素。 这是生来就有的因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人血管中流有他家族父母的血液”。遗传因素对于一个人的人格起着或大或小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文化。 一个人的人格无疑和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民族区域文化有着极为相关的联系,和他在社会中所处的阶级、阶层、地位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三,家庭环境。 一个人得以诞生和从小成长的家庭不仅具体地凝缩了社会文化,而且还有十分具体的子女与父母、与全部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它十分直接地、有力地铸造着一个人从诞生之日起逐步形成的人格。 四,学习。 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惩罚与奖赏机制下学习着正确的言语法则和行动法则,学着如何说话,如何行为。而在他学习言语和行为的过程中,也便学习了一整套思维乃至心理素质。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习惯的过程,就是建立心理反应模式的过程,就是接受社会文化与家庭环境影响和铸造的过程。 五,潜意识的机制。 在这方面,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深层心理学关于人格有过最值得探究的论述。无论是弗洛伊德本人,还是荣格或阿德勒等人,都对人格的潜意识机制作过种种注释。 如果不停留于过分学术化的心理学理论中,我们就可以说,中国的一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极为深刻地道出了人格形成的重要规律──童年的经历带有决定性的意义。 童年的经历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史中占有一等重要的位置。 三 当我们怀着要认请自己人格的目的直视遥远的童年时,绝大多数人都会感到踌躇。童年,特别是一两岁时的童年,朦胧地隐蔽在记忆力难以照亮的地平线下。无论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有意遗忘,还是岁月的无意遗忘,绝大多数童年的经历都是难以回忆的。 即使在记忆可及的地方,我们也还会感到自己有不愿意全盘回忆的躲闪。浮现在眼前的大多是些自己愿意回忆的故事;而那些隐蔽起来躲闪自己目光的故事,可能更重要。因为那里含着道德伦理的禁忌,含着羞耻和屈辱,含着创伤和疼痛,含着歉疚和罪恶感,就像不愿触及的伤疤一样。 至于童年的夜梦和昼梦,更是飘飘渺渺地躲在我们搜寻的视野之外。 搜寻童年是困难的;然而,认识自我人格又必须进入童年。现在,我们找到了一个触及童年回忆的方法,就是从人所共知的童话故事(与神话故事)入手。 那些流传广泛的童话故事(与神话故事)是整个人类的故事,是一切儿童的梦。 童话故事之所以深受儿童喜爱,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是因为它道出了儿童心灵的梦;童话故事之所以也被成年人喜爱,是因为即使已经成年,但其人格心理中还深刻着儿童时代的一切。 本书对童话故事的解析试图触动读者的心灵,激活童年的记忆,在似乎已被遗忘的遥远地平线亮起一片天光,照亮童年时代曾纷纷扰扰经历过的一切。 当一个人将自己今天的所思所为与童年的经历和梦想贯通在一起,就会看清楚自己从生命之初的地平线骑着怎样的一匹马逶迤走来的轨迹。你也便看到了自己人格形成的历史。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人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成长过程。探究这个体系的形成过程,对于一个普通人,无疑过于浩瀚。除了真正有志于探究心理学的人,一般来说,并不需要穷尽自己人格形成过程的方方面面。对于繁忙的当今人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人格中那些自己必须有所知的最重要的方面。 这样,在探究人格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特别引入心理学的“情结”概念:“情结(complex) 由一些被意识压抑的意念(即无意识的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具有类似核心作用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它能吸附许多经验,使当事者的思想行为及情绪易受这种情结的影响而遵循一定的方式进行,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情结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基本概念。精神分析学者以古希腊神话中伊谛普斯国王由于‘命运注定,在无意中犯杀父娶母罪’的典故,把男孩们‘爱母憎父’的本能叫做‘伊谛普斯情结’(Oedipus complex)。他们还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作为多余的而置诸一边,并取代她的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做‘伊赖克辍情结’(Electra complex)。他们又把人在潜意识里时常无缘无故地有被切除性器官的恐惧称为‘阉割情结’(castration complex)。弗洛伊德认为恋亲情结是精神神经症的根源。情结往往是由个人情绪经验中的一个重大伤害而产生的。这种伤害被埋进潜意识里,会在人的意识里固着于一个特殊的观念形式上。这种观念变得充满情绪色彩,并总是影响他的思想、感觉和生活。”(《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主编) 关于弗洛伊德讲的“伊谛普斯情结”(又译为俄狄普斯情结)和“伊赖克辍情结”(又译为埃勒克特拉情结),我们在本书正文中还将讲到。这里使用“情结”,既有精神分析学派的本来意思,讲的是一些“被意识压抑的意念所组成的具有类似核心作用的复杂心理现象”,同时可能比它们应用得更宽泛一些,辟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海外华人有“落叶归根情结”,中国作家有“诺贝尔奖情结”等等。 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发现那些对自己有着强烈支配和影响的情结,这是认识自我人格的先决条件。 情结是一种能量,是一种动力模式,是心理运动的一个潮流,是人对外界事物应对的一个程序,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心理存在,是一生都在左右人的神秘力量,是连绵不绝的梦境,是驱动一个人行为的动力源泉。 明了自己心灵深处隐藏的主要情结,知道这些情结的由来,才能对自己人格的最重要特征有清醒的认识。
柯云路“最会变脸”又著边缘性作品 (安然) 人活在世上,常常一辈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活着。这话说来有些惊世骇俗,却符合相当一些人的生活状况。 一位女作家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她终生都怀着“海的女儿”的情结。那么,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究竟蕴藏着什么,为什么它会生长出影响并支配一个成熟女性终其一生的重大情结? 2004年伊始,作家出版社作为重点书目推出柯云路的新作《童话人格》,它对世界一些最著名的童话进行了独特解析。其中包括《狼来了》的故事、俄狄普斯的故事、《西游记》、《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白雪公主》、《灰姑娘》、《海的女儿》、《丑小鸭》等。殊有意味的是,它还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甚至将动画片《狮子王》、长篇小说《飘》中的思嘉丽以及《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托尔斯泰都纳入了“童话人格”的解析之中。这或许真会让许多读者大吃一惊。 这是一部边缘性的作品,作者试图通过对童话故事的解析试图触动读者的心灵,激活童年的记忆,当一个人将自己今天的所思所为与童年的经历和梦想贯通在一起,就会看清楚自己从生命之初的地平线骑着怎样的一匹马逶迤走来的轨迹。也便看到了自己人格形成的历史。 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发现那些对自己有着强烈支配和影响的情结,是认识自我人格的先决条件。 著名评论家何镇邦盛赞:“《童话人格》是这么一部奇特的书:它糅和学者的丰富学识与作家的经验世界,通过对流传于世界的各种童话的解读以及对各种‘情结’的阐释,表现其睿智与博学,思辩与审美,是当下书林中一部不可不读的书。” 北大教授、著名评论家陈晓明高度评价此书:“睿智的柯云路永远能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真相,说出别人说不出的道理。他把童话还俗拉回到现实中,看到童话包含的人类的善意、梦想和脆弱。在童话与人性之间,柯云路搭起了一座神奇的天桥,从这里开辟一条美妙的智慧之旅。” 著名作家贾平凹更一言概之:“柯云路是智慧的。” 本书的解析,大概会使当代人突兀地看到一些我们原本并不觉察的重大的决定人格的情结,诸如:“狼来了的情结”、“孙悟空情结”、“贾宝玉情结”、“小金鱼情结”,“白雪公主情结”、“灰姑娘情结”、“丑小鸭情结”等。本书还有专章剖析了“叛逆人格”的成因。 在物质发达,精神相对匮乏的消费年代,这部著作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童话研究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都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书封面介绍“这是一部解析人格触摸灵魂的书”大概并不夸张。而且我们也许不得不承认,本书让人们思索“我属于哪一种人格?”“我是几种人格的组合?”“我曾被哪些情结所困扰?”并在书中找到答案。 柯云路去年曾因出版长篇小说《龙年档案》被媒体评为“最会变脸的作家”,今年这部《童话人格》是否又一次“变脸”?
《童话人格》是这么一部奇特的书,它糅和学者的丰富学识以作家的经验世界,通过对流传于世界的各种童话 的解读以及对各种“情结”的阐释,表现其睿智与博学,思辩与审美,是当下书林中一部不可不读的书。睿智 的柯云路永远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真相,说出别人看不到的真相,说出别人说不出的道理。把童话还俗,拉回 到现实中,看到童话包含的人类的善意,梦想和脆弱。在童话与人性之间,柯云路搭起了一座神奇的天桥,从 这里开辟一条美妙的智慧之旅。
无
有创意的书名,内容就差点了,呵呵…………………………………………
观点很奇特,但又容易被人理解.
不错的书.观点新颖,角度独特,能让人感受颇多.
还不错,看了以后对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又多了一层理解!
蛮有启发性的。但是对FREUD理论运用有点生硬。
时间关系看了一点点,我主要是买给小孩看。质量可以,发货也快算快!
沉闷,太长了,不知所云,可能是我文化太少,不适合这样的书看,
看了几篇关于这本书的书评,有些诧异为何会得到如此的诋毁,心中不免有些唏嘘。毕竟这本书是我冒着风险在课上偷偷读完的,若是被说的如此一文不值,岂不是枉费了那许多个日子中的心惊胆战。
既是如此,不妨让我说上几句关于这本书的看法。
高中的同学大都分为两类,一种是看着四娘安妮宝贝这些本质上差不了多少成长起来的小孩,一种则是每日读着周国平蒋勋之类且有些看不起旁人的自以为是的人。不过有些悲剧的是,我恰巧是夹在这之中的一个群体。
总的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偏爱。也恰恰是因为这没有何偏爱的缘故,让我的阅读中参杂了三教九流的东西,上至名著下至街边花花绿绿的杂志。这些都让我相对的缺乏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的偏见,更好地融入阅读之中。
在看《童话人格》之前,我对于柯云路并没有过深的了解,以至于让我在阅读他的其他作品时有一种出自旁人的眩晕感。
这本书是以俄狄浦斯情结开始的,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的分析,大体分为了男生与女生两类,自童年的性格养成开始,最终得到了成年之后一些行为的缘由。仅此一点,相信大家在阅读之出的那种震撼感便足以表达。我想我写不出那种感觉,尤其是在西游记的分析之时,委实令人惊叹。
不过,一些书友所言,文章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过分迷信,让本书的观点有些偏斜。佛洛依德毕竟是几百年前的人了,如果过多的相信他的学说终究会导致一些学术上的失败,不过即便如此也无法抹去关于这本书为我最初带来的那些感动。
其实一开始是想写许多东西,毕竟有太多话想说。只是时间太短,文字太长。我只好独自咀嚼文字中的那些缄默的秘密,直到下一次坐在这里书写那些简单的思绪。
这本书是朋友介绍来看得,还以为是说喜欢看什么样的童话可能会有什么样的人格,后来发现这是一个解剖童话,把活生生的美丽童话世界理论化,情结化.很新颖!也很独特!
作者用大量笔墨写了"俄狄普斯情结"不知道作者处于什么心理,对其进行批判,和延伸~~让人有种为什么都和它有关.东拼西凑的感觉!也许作者有意把目录安排的有叠章.显现作品的独特性!
我是为了看到解析不同童话有什么不同情结的创意,才忍不住看下去的.最喜欢破译<<西游记>>作者说得罗贯中的人格团体颇有见地.<<飘>>与思嘉丽情结是叛逆人格的最典型的案例,还有丑小鸭情结的共鸣正如作者所说倘若没有了丑小鸭情结,我们的世界会凋零的多!
各种情结都是和遗产基因,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后天学习有关让人不禁感慨生活原来是这麽回事
我想这本书的争议的确很大,但是这不影响它的魅力所在,这本书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方法向我们揭示了童话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没有内在的因素是无法让我们感到兴奋与共鸣的。正是因为每一个人将自己带入角色中,才能够获得一种满足感,在现实中无法得到的才会在书中寻求,将自己的潜意识投射到书中,书才能引起人的共鸣。
早就听说过《童话人格》,找了老半天终于找到了下载版,兴致勃勃的翻阅,可开头就让人很是泄气,坚持看到一半真是一路惊叹,为了不让下巴惊讶掉,决定将这本书扔掉。《童话人格》通篇在讲俄狄浦斯,从古希腊讲到弗洛伊德,从《狮子王》到《红楼梦》无一例外,都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物。按照作者的思维方式,世界上所有男人都是俄狄浦斯,所有女人都是埃勒克斯特,所有带有男性气质的生物,如动物、植物都可以等同于男人,所有带有阴柔感觉的生物,都可以等同于女人,从而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涵盖为俄狄浦斯、埃勒克斯特两大同本质派系。
虽然只看了前半部份,但对《西游记》的分析真是恶搞。按照原文的阐述:孙悟空的故事是一个小男孩健全人格发展的故事。在书中,如来被认为是父亲的象征,菩萨是母亲的象征,孙悟空就是儿子。《西游记》是儿子寻求父亲认可的过程,是一个孩子从调皮捣蛋不服从社会规则的童年到屈服生存环境、与父亲和平相处的成长履历。整本书像道数学题,因为所以,1234清清楚楚,但结论却总让人大跌眼镜。对童话、神话的俄狄浦斯式解释实在不能认同,不过能读上这样崇尚恶搞的书也真是三生有幸。
想来这还是一本让我前后感触相当不一致的书
写评论前 看见先前唯一的一篇评论 和那位读者的感受颇为相同 总觉得作者是否已经江郎才尽 还是只对Oedipus complex研究较深 于是顺带东拼西凑集结成书 将近2/3的内容都或明显或隐蔽的牵扯到恋母情结 开始还令人饶有兴致 之后实在产生审美疲劳 翻看前面目录 还很意外的发现目录的排版有点与众不同 至第五章“孙悟空情结”后 第六章直至第十一章的标题都是作为第五章下面的小标题出现的 不知道作者或出版社排版时用意何在 读罢 自我揣测一番 想来是否暗示读者 即便第五章之后的童话故事还是文学作品名称各不相同 人物情节发展也无明显一致性 但都是“毫不刻意”要谈谈人性深处的Oedipus complex的呵
坚持看下来 到第十一章 峰回路转 开始进入Electra complex的探讨 振奋人心 原已开始麻木的神经才受到一点新鲜的刺激 相当美妙 呵才刚进入状态 戛然而止 作者还是努力的在将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进行可有可无的对比 如同前面几章 唉……
就连同感觉有点意思的“叛逆人格”也是寥寥数字 结束全文 还没怎么看明白 也就再无法明白了
封面一句话“这是一部解析人格 触摸灵魂的书”看来是噱头 只能说 看出作者是一位相当富有人文关怀气质的写书人 这本书到底是一本什么样性质的书 我也说不上来 关于心理学的“科普小读物”? 也许吧
与之同时进行阅读的是毕淑敏的《心灵处方》 粉色封面的小书连同里边的小短文都是如此隽永 熨贴心际 《心灵处方》着眼于你所面对的困惑 身旁琐事 给你舒心关怀 顺便帮你解开心结
《童话人格》倒是换个角度 探讨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这个角度着实换的有点意思 还能顺带帮你回忆童年往事 重温童话故事 神话故事 文学巨著…… 读来有时也能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触在
阅读进行大半 渐渐开始对这本书有点好感 这就是我在先前感慨“一本让我前后感触不一致”的关键所在
只在Electra complex这一章 最末那两段话:
人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也是很强的。
任何畸形的生活环境都可能造成畸形的心理情结;然而,人在苦苦争取的人生历程中大都能挣扎着活过来。
不幸的经历造成的情结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有的,成了一生努力和充实的动力。
有的,成了理解生活的难得的经验。
一个女人在其一生的人格中,都注定着自幼与父母的全部关系。
当女性面对整个世界时,无论是否已经成年,她其实一直与父母同在。她不仅带有父母的遗传基因,还带有父母在童年时就为她铸造下的一切。
女孩终于长大成年了,她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和父母曾有的全部关系,能够以圆满的态度对待父母;同时也便做好了准备,以圆满的态度对待自己将有的儿女。
其实我总觉得 第二段完全可以将“女人”还是“女孩”之类的词替换成“人”“孩子”都是可以适用的 这是一段不错的结尾 只可惜 用在专门一章 疏忽了 便也影响不大了
对了 其实想想 我似乎一直把这本书当“育儿读物”看呵 而且算得上是一本不错的育儿读物 即便我离育儿年月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这是少数几本我读了一半放下不读的书……
一开始觉得还行,可是越往后看越觉得枯燥。几乎是不停地在谈论俄狄浦斯情节……
只能说:如题……
我的五中人格组合...话说回来..到底"俄狄普斯情结"是一种怎样的东西,苦恼 /OO/ 怎么说,想想有点吞苍蝇的感觉.commit incest应该也是一种怎样的情结吧?巨汗,有时间再看看这本.
哦,怪不得有那么多人喜欢Adult Fairy的,怪不得.-_-.猥琐男飘过.
来自浅浅鱼塘:http://www1.tianyablog.com/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fish_ponds315
听了楼主的评价,还真想看看呢
读上这样的书之前看到了评论也算一生有幸
的确,柯云路通篇都扯上了俄狄浦斯,前两章勉强还能扯上,后面相当的牵强,有些章节简直在胡诌。
哈哈哈,喜欢楼主的评论
就连这也是恶搞?那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你听了不得吐三天天夜?你懂不懂心理学啊?心理学的流派多得是,都按自己的观点而存在,那精神分析流派100多年了,不也没有灭亡吗?
这样的评论是心理学的悲哀,是对作者的不尊重!柯云路作为一个最有争议的作家就是这么牛逼!怎么着?
爱怎么着怎么着,管我什么事。想看就看就想看拉到,有人觉得好有人觉得不好。何为争议,都叫好都叫差就不是争议。
真不知道谁是愤青,这个世界很好笑
怎么说好呢..我个人看过的是他的<人类时间>.上本也是挺吸引人的.下本就需要磨了..不过那时候还在高中,看起来有点费劲.在<人类时间>里面,也有很多次用到西游记这个分析啦...其实也不无道理.不过我觉得柯云路把人潜意识里面的东西简单化了,"。《童话人格》通篇在讲俄狄浦斯,从古希腊讲到弗洛伊德,从《狮子王》到《红楼梦》无一例外,都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物"..这个我认同.就是他把所有的东西归结成一个主导..厄..还是值得看看的啦.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啦...觉得他很多观点还是很有趣的.<人类时间>的下部应该是所谓的"文化学批判",这个,咋小P孩是没什么兴趣.我就随便说说,别攻击我^^.提到他的所谓“逻辑中断的”、“无”的、自由自在的状态,还是挺深得我心D..记得好像说,闭上眼睛,你,站在这个星球上的某个角落,人原来应该就是这么简单的.之类吧.感觉在当时很是触动.
以批判的眼光来看。
orz,您是否手指受伤所以不能敲逗号了?
Orz 还好拇指没受伤 我还能敲空格 真辛苦您看这篇了
我也发现了~刚看到红楼梦那一篇~怎么人人都恋父恋母啊
我也发现了~刚看到红楼梦那一篇~怎么人人都恋父恋母啊
顶你...我这个人算是很没心没肺的人了...嗯,意思是说能客观的评价自己...思想有点小小变态...可是,我咋的就从来没发展出些这种情结涅,郁闷死我啦.
我也不喜欢他拿俄狄浦斯情结解释,有点牵强。
不过有几篇讲得还不错。
只要不谈恋母恋父情结的就看上去比较有理。
是不断重复单调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