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从囚徒到省委书记

白石 冯以平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5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作者:

白石 冯以平  

页数:

52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对现实和未来都仍然具有强烈警示意义的小说。作者以亲身经历凝结着斑斑血泪的细节,抒写出一部令人震撼、发人深省的历史画卷、勾勒出在新中国历史上造成重大逆转、产生严重损失的反右派斗争的真实图景。看了恍若重又回到那个使人胆战心惊的噩梦里。有的地方看了让人心痛欲裂,止不住热泪纵横,难以卒读。  这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令人震撼的篇章,炼狱中的暗无天日,血泪斑斑,让人拍案而起,心潮澎湃。传奇式的人生沉浮,大起大落,以纪实手法呈出,勾勒出一个大动乱、大震荡时代真实生活图景之一隅。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小说,以艺术形象记载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反右派,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可以说是“文革”那场大劫难的先导,却很快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不仅年轻的一代,已无从回首,连当事人回想起来也仍然发蒙。白石同志因始终不承认任何“罪行”,被打成极右,在劳改单位改造二十年,又押送回老家“群众专政”。他们夫妻二人以亲身经历为背景,在耄耄之年写出这部长篇小说,把几乎打包存档、束之高阁的往事,从一个侧面活生生地又展现在我们面前。因系亲身经历,写的是那样真实,那么触目惊心。人们从中可以得到的启迪不仅是多方面的,也是刻骨铭心的。惨痛的浩劫不能重演,便是此书揭示的历史教训,这是深刻而具有巨大意义的。

作者简介

  白石,1927年生。河北乐亭人。1945年参加革命。曾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大学学习文学,研究生。出校后做青年工作。发表计歌、散文、文艺理论文章百余篇,出版过特写集。1957年打成右派,因始终不承认任何“罪行”,从严惩处,在劳教所改十二年,以后又是漫长的“群众专政”。1979年平反后,在中科院一研究所从事经济研究,发表经济论文多篇,论文收录《中国农业年鉴》。与人合作出版了百万字的《农业技术经济手册》,并很快再版。同时发表了文学理论文章、散文、杂文多篇。与冯以平合定中长篇报告文学多篇,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金钱与诱惑》。与人合作编写了六集电视剧《噩梦醒来迟》,在中央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播出。  曾任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秘书长。中共河北省纪委书记,中央纪委委员。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冯以平,女,1931年生,江苏省徐州市人,1948年参加工作。长期做编辑工作。1957年打成右派。曾任《河北青年报》《河北科技报》《女子世界》等报纸、杂志社编辑、总编、编审。在报刊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和特写百余万字,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与人合作编写了电视剧。  中国作家协会河北省分会会员。河北省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其业绩载入《中国出版人名词典》《中华人物辞海》。

书籍目录

代序第一部 禁地第二部 荒村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从囚徒到省委书记 PDF格式下载



  小说的剧情只能说一般吧,属于拿着书瞅瞅封皮就能把剧情猜个7788的样子的那种:自是某某在反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受尽折磨坚持本我大无畏,终于等到柳暗花明沉冤得雪,其在逆境中超凡的思想境界为后来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类。难得是作者是以自身经历为模板,较为真实生动地揭露了中国动乱岁月中的生活惨状。
  社会凌乱,权力沦陷,贪婪,私欲,落进下石……这些原本遭受禁锢的习性瞬间成了平步青云的不二法宝。这些手握权力的人,稍微一个动作都足以使得无辜的老百姓和知识分子家破人亡。
  “所以反观一段历史,并不只为了观看别人的故事,人皆有恻隐怵惕之心,历经苦难,人更应该反思应该如何建立更好的制度防止悲剧重演。”
  真想急急地跳出这个圈子,看一看自己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的。50年?100年?等到能客观评论这个时代的时候我们怕是早已作古。只是看了这本书,我开始相信“人之初,性本恶”一说,只是社会制度和多年的教育教我们慢慢为恶习上锁。那么多记忆中很是谦逊的人怎么现如今谈吐间有如此浓重的调调。当我们有所作为,再也不用因自卑而在人前不敢抬头,当我们开始成为别人眼中的高人,我们成了芝麻小官,我们的底气足了,说话的口气大了,甚至眉宇间多了些许让人意味深长的表情。那些一直被禁锢的恶性终于获得可以重见光明。。。一宗宗曝光的政府丑闻能缓解丑恶人性被释放的速度吗?
  真正为人敬重的是那些不论身居何处都能以修养克制自己的人吧,例如李开复的儒雅。可这样的人毕竟是不多的。


  都不知道是怎么将这本书传到手机里来的,将其他书看得差不多后,这本书是唯一的选择了。刚挑选时,是看到了这本书的标题很有戏剧性,而且也喜欢这个时代背景的小说。有我不曾经历过的生活描述。   刚开始看的时候,发现作者不是什么大师级的人物,手法也很生硬,果然不是职业作家。自己看的书很少,当然不能浪费时间在非大师的作品上。可是编辑一再推荐这是一本相似于纪实文学的小说,真实反映了那个年代的事情,那是一个值得每个人铭记的年代,不是因为美好,只是因为他的反面教训意义。我就还是硬着头皮看下去了。故事说的是一对从小参加革命的年轻夫妇,在1957年左右开始的反右斗争中被打为右派,随之开始了一段20年的苦旅,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沦为斗争的对象。直至1979年国家粉碎四人帮后的拨乱反正,他们才得以重新踏上了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认真看了此书的后记,作者的感慨和冷静的思考比故事本身更为沉重。虽然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但这种在特殊环境里被释放出来并被无限放大的人性之恶并没有就此消失,它还在每个人周围,阴魂不散。
  没有监督的公共权力,哪怕只有一点微末的权力,都会对毫无反抗能力的平民造成无尽的苦难。在一个公民权利,民主法制被完全践踏的特殊时期,个体的生存艰难而极具风险性,没有制度约束着人的贪婪,自私,损人利已,社会交往的成本就会剧增,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角斗场,但凡有一点良知的人都处在被淘汰之列。沐猴而冠不足言。
  许多没有经历过的人对那个时期总抱着一点浪漫的幻想,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历史的真相,事非亲历不能品其酸甜,远观那段历史仿佛还有一点朦胧的美感,串联,可以全国各地免费旅游。造反,随时可以把不可一世的人物掀翻在地。下乡劳动,和平民百姓站在同一个地头,呼吸一样新鲜的空气,仿佛远比坐在干净但沉闷的办公室要浪漫且刺激的多。然而,这一切都是以牺牲社会秩序为代价的,那些运动都是建立在血的代价上的。经过这一番浩劫,这个苦难的国家再经不起多一次的折腾了。
  所以反观一段历史,并不只为了观看别人的故事,人皆有恻隐怵惕之心,历经苦难,人更应该反思应该如何建立更好的制度防止悲剧重演,成熟的制度固然会使人沉闷而了无生趣,但它至少能保证人能平稳的生活,付出较小的机会成本,人生匆匆,即使年轻有为,愿马上驰骋天下,也要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需要被关怀的弱者。天有恒常之道,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愿所有读此书的人掩卷而思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