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地底三万尺

朱少麟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1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作者:

朱少麟  

页数:

26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一部超越想象力边境的小说!一本邀你一起坠落的小说!台湾2005年度最畅销中文小说,台湾博客来网站排行榜第一位,台湾金石堂排行榜第一位,台湾诚品书局排行榜第一位!  故事从一条河开始。河面上飘来了一片垃圾,那是一封没有收信人的绝笔信。信里语焉不详,仿佛透露着一个恶魔的忏悔录。如果你拾起这封忧伤的遗书,只要读上一行,就会跌落进入这个恶魔“辛先生”的孤绝世界中——那是一个没有始点、没有终点的奇异空间。那儿是河流的上游,在河谷中,有一座寂寞的小城,开满了芬芳的金缕馨、航手兰,还有一个气质出众的园艺家,一个声名狼籍的甜蜜女郎,一个爱上了手术刀的天才少年,和一个永远藏在阴暗角落的清洁工。整本小说以奇炫的手法,变幻多重视域,层层剖析这位谜一样的园艺家——辛先生。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垃圾第二部 航手兰之歌第三部 那只鹰曾经来过

章节摘录

  1  时间,不详;地点,不详。  他们让我二十四小时保持高度紧张,日夜不停强光照射,我的面前是一份纸笔,等待我的自白,但是人能将自己交代到什么层次呢?除了我认罪三个字,我决定不再多言。  我另外从墙上撕下了这张优美的风景海报,我要在背面写出一些真心话并且让它们非常不着边际,然后再将海报悄悄抛弃。  这想法让我满意极了。我的确留下了口供,只是多么不幸,这张海报注定要随着果皮纸屑一起漂流,沾染上各种酸臭,历经各种令人傻眼的差错,最后消失在他们亲手造出的万吨垃圾中,永远深深埋藏。  还有什么吐露方式,更接近这世界的真相?  如果不反对的话,请以开朗的心情听我诉说:首先,我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尽管笑吧,我已经太久没见过任何欢颜。  不知从何时开始,身旁的人个个骇怕我。河城中的居民是怎么挖苦我的 ?他们说我心理异常,说我冷血阴险,甚至残忍地说我是个恶魔,说得就好像我不曾是个孩子,不曾为了索取一点爱而神伤、而傻气、而彷徨一样。  我确信我曾有过一个童年,那时似乎没有人骇怕我,怎么落到今日这一步?真可惜无法奉告,现在我愿意追忆的范围只限于河城的岁月,如果发现我过度悔恨,请不用费心猜想,我完全是为了自娱。  太多往事萦绕我心,其中真有不少耐人寻味的情景,为了方便回顾,我们且先让时光倒转1861天。  何以如此精确?老实说,日期无关紧要,差别只是我受苦的长度,如果为了诸位的欢乐而改成一万天亦无不可。回到正题吧,就是在那一天,我首度光临河城,或者说,试图找到河城——好吧,不妨直说,进城之前我完全迷了路。  独自驾车胡乱绕行,正好让我饱览风光,并且得到两个感想:其一,河城周围那一望无际的丘陵地,枯旱的程度,就好像遭受过百万次天打雷劈。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因为景色太过凄凉,会前来此地定居的动物,只有人类与线鬃鼠,那是一种天生就痛恨同伴的小兽。  其二,我想我爱上了这片景观。  人们也许会料想,以我热衷园艺的程度,必定偏好茂密的绿意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条缀满航手兰的河流,就这样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辛先生种出了满城芳菲,花朵的下一层,是尘土,揭去尘土,是千万个晨昏堆,积的腐泥,掘开腐泥,一具具交错,原来都是记忆的遗骸。  随着辛先生的冷酷世界,一层一层往下挖掘,进入更深、更深处……朱少麟魔术一般幻化四种迥异的笔风,逆向光阴之河,追溯幽微的源头,直到达最深、最黑处,在小说的结局,竟然掘出了一整片灿烂的星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地底三万尺 PDF格式下载



  被幽暗过去囚禁的我们……走出心牢,逆光绽放出【暗夜芳菲】
  ==================================
  
   河城是个远方的小镇,远到可以用“边境”来形容,荒凉的边境。一切以一个垃圾厂的污秽杂物开始,以沿途美好的乡郊田园风景结束。或许开始不能被称为开端,结局亦不是该有的结束。跟随着故事里的人从河城最后的岁月慢慢追逐到一切开始的地方,真相慢慢揭开,我却越来越茫然。
  
   河城是个中转站,这里有破产者、罪犯、哲人、重病者、或许也有疯子吧。没有公民身份认可的一群人,所以河城从来没有警戒线,却不常有人逃出去。也有人称它作“心牢”,灾难、巨变、情感、流浪、怪癖、过去……大家都被困在自己构造出的铁栏里,无力挣脱。
  
   我喜欢帽叔,他对于河城来说也许只是个边缘人,分析垃圾是他的乐趣,是他的生活情趣,他看穿或看不穿一切暗地里的阴谋诡计,会在适当时机出现,从不多嘴,他的故事只讲给一个沉睡的病人听。我甚至想这一切对话会不会只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因为也许他从始至终也只是只鬼,直到最后他也没有搭上离开的客车,是因为他本来就不属于这个城市,还是他根本就不曾存在。我们只能相信,他的苦难是真实存在过的,他正以他的方式迎接。
  
   纪兰的情感是她被囚禁在河城的唯一原因,她没有迷失,只是过分执着,甚至到最后我也不知道该不该相信阿钟的判断,我宁愿相信陷进去的是全部的三个人。小兰爱哥哥,即使最后兄妹关系演变得糟糕至此,但我深信不疑当初“不愿抛下哥哥”的小兰还在。她对赫奕的情感,让我们看到这个爱到至深至真的女子的本性,爱得全心全力的女孩总是让人疼惜的,我很庆幸有一个人可以让她逃离那个城市,远离残忍的时光。
  
   对君侠-手术刀之狼,这么优秀的惹人怜爱的男孩,在不为人知的世界里宣泄自己的疯狂。亲情的伤,一步步将他推进情不自禁犯罪的地步。乖乖的他用自己的温柔方式逃离心底的阴暗,或者他是想好好爱每一个人的吧。他对辛先生的情感是感激、是崇拜、是依赖、是惺惺相惜、是责任,我看他试图一步步让辛先生脱离失控的深渊,真正的辛先生也许在他来河城的路上就已经死去,他说他要表现真正的自己,于是他在河城逐步放纵自己、折磨自己,一生情感路上的坎坷和揪心最终打败了他吧。过度的放肆终究只会演变成永远无法自拔的沉沦啊!
  
   以辛先生的鬼话开篇,以辛先生的故事落幕,一个接一个故事将我们不断套牢,最后只是幻化成宇宙洪荒中的一条河流,时间、空间都失去了意义,人类只不过是由无数水滴构成的幻象。可惜只有秃鹰在人之将近的时候,感悟到了,却无人可解。
  
   直到最后,我仍不知暗夜芳菲开在河城的意义;也不知道那个被军方囚禁在地牢里的人究竟是谁,辛先生又要从他那里知道什么;小麦,一个从始至终至讲过一句话的人,只记得他心心念念去看了航手兰。人生就像一个伪善的牢笼,我们被“过去”狠狠地拷住,不知不觉沉沦。试图爬出来吧,你会发现世界只不过是一幅静止的话,一朵精致的花。
  


   喜欢想要离开自己的君侠,喜欢小说结尾将所有人物穿插在一起的叙述方式。
   或许有的时候,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点对自己的坦诚和一些开口袒露心声的勇气。
   或许辛先生根本还没到达河城,一切的一切都在对方的故事里...


   决定写一些读书笔记,在这个时候,是需要一些记录。或者是书中的人物,或者是作者,或者是身为读者的我,都需要一些铭刻在实物上的东西来证明确实存在过。
   朱少麟的第三本书,也是最新的书,我找了很久,甚至我第一次听说朱少麟就是因为这本书,然而命运就是这样诡谲,偏偏要我依次将她的三本书读下来,按着他们诞生的顺序,来更深的接近作者的成长。
   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进入迷雾一般的世界,茫然,又怀着一点小小的试探,期望着走出自己的路,失去一些而得到更多。关于梦想,关于社会,关于自由,一连串的问题连着一连串的思考搅动着本就不安的心,鼓动燕子的初航。两种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也有了不同的结局,看破一切般淡然放手归于来处,抑或是不放弃希望地挣扎地生。他们都有了各自的看起来最恰当最完美的结局,在烟火最绚烂的时刻。
   然而我们时常所见的并不是这样,在早晨绽放出它最灿烂的一刻的花儿,在日复一日的风吹雨打中瓣瓣凋落,渐渐束起自己最坚固的茧,任自己在泥土尘埃中滚落,瞧见这世间最肮脏的一幕,好锤炼成太上无情的心。
   书里的第一部,就近乎偏激地写道:“唯一有资格当垃圾的就是人。”布满各种爬虫和苍蝇的垃圾场,环境恶劣的游民收容所,人人丢掉了“身份”的日子,衣冠楚楚的执政官和他近乎变态的心理……这些,就是当我们坠落三万尺所看到的第一幕,肮脏的可怕,阴暗的令人想不顾一切的逃开。
   可这就是一切吗?一个人人都是垃圾的垂死的社会?这就是答案吗?地狱后面还会不会有天堂?
  
   “辛先生,当您变得不像您的时候,我才会害怕您。”颇具震撼力的一句话,然后辛先生从歇斯底里中脱离了。大概当你以为自己变得很成熟的时候,总会有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跑来揭你的疮疤吧,你会憎恨还是会感谢呢?
   然而谁也阻止不了你继续向那条路而去,本来一个人就是那样渺小,何况一句话呢。能改变什么呢?当你被拖入泥潭,才开始挣扎却发现已脱身不及,家人、朋友、面子、生存……这些东西都重重地压在自己的身上,让你的表现总无法像灵魂一样轻盈。
   于是你开始恨,恨把自己拖入泥潭的一切,恨成为你牵绊的一切。恨把自己青年时代毁了的妹妹和朋友,恨给了自己一个陷阱的官员,恨在自己身上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的无辜的受难者,甚至恨把自己当成偶像崇拜的很像那个人的小助手。你受够了,不想再装下去了,你本就不是什么好人,在决定报复之前,你这样对自己说。
   于是你的思维开始脱离理智,以及所谓的“人性”,你终于决定放纵了,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暴君,不是吗?你终于成功毁了这个地方,毁了每个痛恨的人,毁了一切本不该存在的垃圾,和被成为垃圾的自己。
  
   人,大概真的是最称职的垃圾吧。从被制造出来,就不断地接受着各种尺寸制式的考验,不断地打磨着,丢弃着一切该丢不该丢的东西,增加着一切该有不该有的组分,只为了延长一点使用寿命。然而当你终于不用再为了符合尺寸而磨掉任何部分,也没有任何余地可以增加别的组分,活的最轻松如意的时候,也终于迎来了被丢进垃圾场的命运。
   躺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场里,晒晒太阳、看看天空、念念诗、想想之前的灿烂辉煌,其实垃圾场的生活,才是最惬意的吧?尽管承受着外界自以为的容忍和白眼。
   垃圾的生命力,却是最顽强的,经历的太多、可以冷眼看待一切,却能容忍小小的杂草从砖石的缝隙生出,忍受风雨,成长为谁都无法阻止的航手兰。在无情地摧毁着的暴君心中深深地刻下一笔又一笔。
   故事会因此改变吗?却没有。正因为它只是缝隙中生的杂草,无法被摧毁却也无法抵御狂风的席卷,只是顽强地,宣示自己的存在。如果你愿意,尽可以沉溺在它所要展示的一整片星空。
   暴君摧毁了一切,航手兰却留下了。如果忽略了他们的针锋相对,这算不算是一种默契? 或许,当春来时,这便是他们都想要的结果。
  
   然而踌躇满志的青年在堕入陷阱之初便被挡在了故事的大门外,怀抱着还未开始的想象堕入无边的深渊。垃圾们还在晒着太阳,航手兰默默掘着土,等待着下一任君王,会选择苟延残喘,还是毁灭。


   终于把这本纠结不已的书读完,算是给你的交代。读完的时候,我并没有大大松一口气,而是觉得,这迷雾,越来越浓重,并且再也没有一行行字来暗示我,读下去,读下去,读到结局,就会天光大亮,真相大白。
  
   开始读这本小说的时候,觉得特别困难,云里雾里,无法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向,读起来十分吃力。后来渐渐明朗,原来在这座叫河城的城里,居住着一群身份特殊,命运扭曲的人群,他们的身上,个个有故事。其实细细想来,谁的人生不是一本故事书?你是自己书里的主角,而那些配角,全部陪你演这场人生大戏。你就不要在乎,自己在别人的书里,也只是配角。
  
   读到最后,读完最后一个字,我发现错了,错了,有什么地方不对,我没读懂。是小说晦涩我没懂?还是作者故意留白要人猜想?总之,对于我这个看故事想要一个开头绕了一圈到结尾成一个圆的读者来说,我更想要一个明了的结局。
  
   不知道辛先生究竟是死是活,也许他的死活意义不大;不知道君侠最后如何了,有没有回到监狱;不知道纪兰的命运有没有改观,遇到那么一个真心实意的伴侣;不知道那飞机上坐着写情书的人是不是阿钟;也不知道那两个挖掘土地的人最终挖到了什么东西;不知道河城关闭后,帽人去了哪里。不知道结局。
  
   作为一个故事来说,这个故事并不讨我喜欢。但是真心喜欢作者的写作手法,妙不可言。作者选用多角度多立场,从而有多个视角,来观摩同一件事物。就像是手术室里的无影灯,终究要把一个物体从各个角度在没有暗影的困扰下,看个透透彻彻。以往所见多是两个视角,并且同步进行。而《地底三万尺》是多个视角,反复行进。
  
   绝妙的该是结尾的手法,一个故事连接一个故事,试图在表白一个人一个人的最终结局,可惜我没看懂。这一个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在一个连环套里,像我们小时候说的儿歌一般,山里有座面,庙里有个缸,缸里有个盆,盆里有个碗,碗里有个勺,勺里有个花生豆,我吃了,你馋了,我的故事讲完了。
  
   读完这个故事,总是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遗憾,似乎人物不该这样设定,故事远远还没完,作者你不该草草收尾,留下这么多问号。
  
   这本书是作者40岁所作,感觉到作者内心稚嫩鲜活的一面。越是稚嫩鲜活,越是渴望温暖阳光,越是有悖于河城的阴霾灰暗。
  
   不管怎么说,开卷有益,还是惊叹这本小说的结构布局。
  
  


   刚开始读时觉得写得非常棒,特别是对于垃圾的定义。另外书的每个部分都是从不同角色的视角进行描述,可以进行前后的对照。让读者可以逐步、多角度了解角色的背景。
   例如读到后面才知道辛先生和纪兰之间复杂的关系,君侠为什么会坐牢?等等。
   但是读到最后几页时,迷惑了,这一切到底是一个疯子的臆想还是一场梦? 为什么前面辛先生在山上碰到哪两个少年和后面碰到的结局不一样?还是一切都是辛先生掉下山崖间幻想的?
   迷惑了。


  朱少麟的《地底三萬呎》,比過去作品更加深入鑽進人腦。無論技巧、故事、寓意都遠超過去水平的一部小說,那三萬尺,正是我們的深處,無可見底的部分。
  
  故事不是順敘法,卻亦不是倒敘,而是徹底的逆流描寫。朱少麟過去筆下努力描繪人物的心靈自由,這次的人物描寫雖然沒有過去的集中,但顯然在於那不是重點。今次故事的主角不是任何一位人物,乃心靈。有人把她三部作品比較,指出《燕子》的人物形象寫得最深入,而《地》則最淺淡。翻開小說,作者第一次把故事斬開四部分,以逆流而上的方法,由現在寫回過去,徹底解剖及重點描述心靈,來自不同角度,再組成心靈自由的問題,從而形成帽人、紀蘭、君俠及辛先生的現在性,是何其地遭受桎梏,從過去揭開他們的原形,那就是深處。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地獄。」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
  
  《地底三萬呎》是否作者對人類心靈作出的一次反思,我無辦法肯定。三部分別在十年內寫成的小說,逐步自個人心靈走向整體心靈自由的描述,朱少麟把這個每個人也隱藏的人生問題,探索到最深,甚至幾乎以漫遊的姿態表現出來,正如〈寧靜的星艦啟航〉整篇都以自我探索的方式挖掘辛先生心裡三萬呎的空間,這些都要讀者自行參與整個時空旅程方可感覺得到。
  
  非常現代主義的內容,散發的後現代魅力,是這部小說使我著迷的地方,徹頭徹尾對人類內心的剖析與呈現,透過漸趨成熟的意識流手法,並加諸自我的心靈體會,組成三萬呎的厚度。假如你對自我心靈作出過無數次抑制與抗拒,可考慮一看此部小說,或許帽人、紀蘭、君俠和辛先生當中有一個就是你。
  
  自我的無法解放與道法自然的對立,是心靈危機產生的元兇,小說人物大多是在這種意識形態下活動,當然作者的描述是集中於束縛上的。至於解放的訣竅,仍在各人心裡,我們都愛掩飾自己。我們如何走出地獄?


  我喜欢看悬疑小说。
  虽然,我知道其实它不是一本悬疑小说。
  一个人物一个故事段落。
  等到所有人物出场落幕,所有情节也就水落石出。
  我以为我看懂了的,可是结尾捣乱了我所有的思绪。
  辛先生跟阿钟,纪兰谁喜欢谁,仿佛不是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纪兰牺牲了自己,为两位哥哥揽下所有的过错入狱。
  那场事故中,一个帅哥被毁了容,就是后来河城的帽人。
  辛先生后来成了河城的主管.........于是河城里面静悄悄的上演了一场安静的故事,里面还有君侠,南希,秃鹰......
  但是结尾却说辛先生在上任途中被劫杀了,那么那一场河城的故事到底怎么回事情呢?
  
  跟很多人一样,我最喜欢读的是那段航手兰之歌。
  『这个世界的一切,包括你在内,要不就是垃圾,要不就是渐渐变成垃圾中,垃圾本身就是历史。』
  也让我感到震撼。
  
  


  看到很多评论说朱少麟的这本书从理想化走到了现实性,不太认同,朱少麟的书强烈的个人特色就在于浓烈的哲学性和理想化,伤心咖啡店燕子、地底三万里不过是正向和反向的区别,现实中不会有海安似地句句哲理深刻,活的透达的人物,但也罕见三万尺中的个性阴暗心理扭曲,现实中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普通的阴暗普通的扭曲普通的虚伪也普通的通达普通的善良普通的向往自由普通的思考一些普通的哲学命题,这个女宁不普通,她的书并不成熟,无论是人物性格的面谱化和不太自然的哲学思想植入的倾向,但她的重点不在书中人物的现实性,是一种精神性的思考,她是书中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书匠,她知道在重要的地方细细打磨,而不为了谄媚大众而将整件作品磨得圆滑。
  但的确相比之下,地底三万尺要成熟很多也晦涩很多,很难清晰地了解这本书想要表达什么,又看了遍结局,发现一句很奇特的话,大意是飞船燃料不足,“辛先生,只有当你变得不像你,我才会害怕你”燃料已充足,继续航行,也就是说这句话是自我航行的燃料,因此擅自揣测本书是不是讨论本我,超我和自我的问题,所谓的表象也就是超我,而那些阴暗的无法控制的行为是本我,当超我过度压抑本我,最终会导致性格扭曲,“辛先生,只有当你变得不像你,我才会害怕你”暗示不要过于压抑自己的本性,做真正的自己呢?联想到本书的第一部分【其实算是本书的结局】:“南晞双手撑住床沿,和辛先生长久地深深对望,南晞的酒窝渐渐现出了甜意,最后成了笑靥,“辛先生,我说,辛先生,只有当您不像您的时候,我才会骇怕您。”
  辛先生满脸刚强的线条忽然全断了弦,神情整个柔和了下来,他和南晞之间不再有言语,只有充满了解的善意”因为了解到终于不用把自己包裹在超我之中,可以在一个人的面前暴露出本我,辛先生的重负才终于放下了吧。
  写到这儿,发现看见的不是书,而是自己的心


  读《地底三万尺》是高中时候,无意中买到的书,看了很长时间才看完,因为经常看了几页再返回去重新看,朱少麟的小说以前没有读过,但是这本书确实一下就折服了我,用垃圾来解析人性真的很精彩,辛先生寂寞的身影一直立在风中,他是一个让我忘不掉的人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本书了。第一次是从海图借的。看得飞快,可以说是欲罢不能,只好每天背着它绕过半个北京城上下班。看完这本书,我又专门找了这个作家的另两本书看,《燕子》和《伤心咖啡店之歌》,但还是觉得都没有这本好看。
  这是一本我觉得没有办法归类和写简介的书,我说不清楚它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反正很离奇,也很好看就对了,整本书看下去没有一点卡住的地方,看到后来竟有一种想快点看完又舍不得看完的感觉。
  昨天在首图又偶然看到这本书了,破破的摆在书架上好心疼,忍不住借出来,想把它粘补好,再重温一遍~


  看了两遍。3号是还期。在此之前不打算再看第三遍。
  老实说第一部到第三部我都很喜欢,尤其是一和二。但是第四部就完全是皱着眉看下去的。一方面自己不是很读得懂,那个被打落悬崖的是辛先生,那么河城里发生的事都只是镜像世界里的虚无吗?
  还有便是,我必须承认,我唾弃辛先生和阿钟的没有担当。
  这是个至为平淡的因由,平淡得让前三部的故事失却璀璨色彩。


   想来想去昨晚游离在卡夫卡的森林中时终于还是翻出了曾经写下一点字的手抄本,写下一点就在那个时候窜上心头的感念。因为会受到身边一些朋友的灵感触动,我只叫它感念好了。
  
  
   那个世界似乎从一开始就在用一种黑洞般的向心力吸引着我,我胆子不大,却爱做这样的冒险。于是一下钻进了帽人的头脑,一下跳到纪兰的天台,再又回到辛先生一辈子都不可能忘怀的梦里,那份人类从一生下下来就无法稀释的孤独和迫切渴望与另一种生命靠近的欲求,力道刚刚好的行程了一种对撞。有人去渴望改造另一个人和另一个世界,有人偷偷的注目着他人的行踪以静待变,有人莽撞的爱,有人无奈的逃。而河城,终不过是哪个有着耸入天际的全球闻名大厦城市之外的一个概念地,现实刚好也都以光线折射后的模样投射在河城的土地。河城的现实,就是作者心中的乱世浮生在臆想中的投射,有一点失真,有一点走样,其实蛮像活在这个巨大星球上的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卑微者有卑微者的低视角地平线,精英们有精英的摩天大厦足够指指点点统领河山。他们看到的高和低毕竟不同。
  
   每个人都像一颗天体,在自己的轨迹上独立运转,这个时候不需要认识别人也不需要认识自己,只要自转就好。这样的生命只有一个维度,就像帽人曾经的世界最知名公司,像纪兰辛先生冒失到妄图颠覆一切的青年时代,也像君侠一样过着那样优越而又压抑的大学生活。而这些天体毕竟要经历公转,会在有一天突然间与另一颗擦肩而过,发生一个故事,融入一个社团,于是生命的刻度上有了对比的概念,有了横向的好与坏多与少的界河,他们的步骤被打乱,他们的掩藏起不需要外露的余兴节目,专心致志的过着群体生活。所有遭遇到的种种,就像在学校受了学长欺负的孩子一样,需要用一种方式自体消化。于是有了辛先生在自责后学会各种程度的肆意施暴,纪兰在失去后学会无度挥霍自己的爱。河城成为一个巨大的假面舞会,真相则被掩埋在垃圾群里。
  
   而读故事的你在第一行字开始会想知道河城的真相吗?或者,你想知道你所处的现实世界的真相嘛?你认为经历过的人,喝过的咖啡,嗅到的空气清新剂,或仰视或俯瞰的世界,你真的了解多少?回到玛蒂的故事好了,马达加斯加的迷雾最终被封存在她的鲜血中。无论你在福布斯榜上有多耀眼的排行,无论做着多么统帅的职务,无论用多少钱,多少人来为自己每天的梦境埋单,或者只是都市里最低级的行走者,是那种走到街上会被无端一瓶硫酸泼到丧生的过客,你终究不会知道,面对你的人心里面最深处的余兴节目其实那才是他最珍视也最宝贵的避风港。哪里有你想要的一切,即将谈成的合约,即将成就大业的故事,或者甚至是即将得到的你认为叫做真爱的东西。于是你通过谷歌引擎寻找着关于他的一切,于是你试图用蓝色幕布聚光灯打亮他的脸,逼问他最内心的故事,于是你不顾一切的付出着,渴望得到哪怕只是一丝丝的情绪流露。而这种探求,会不会是你在河城之旅中,已经践行过的,找到结果了嘛?你真的懂得了他吗?或者只是我的个人猜想,读朱少麟的时候,总有一种感觉让我觉得她在藏匿着什么,却又同样矛盾的渴望通过一种透露让人至少懂一些,获取一些人与人之间因为找到相通点,才能形成的安全感和陪伴。歌者,比谁都容易孤独。讲故事的人,也是。
  
   河城和朱少麟笔下的有着世界著名耸入天际大楼的城市,唉,烦,我暂时叫它台北好了,还有读这个故事的人正身处的地方,其实一摸一样。没有谁愿意生来就被抛进河城,就像上班族不愿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公共交通和日常琐事中纠结在郁闷和肝火之间一样。藏匿着满怀的愤懑,对自己的状况不满,渴望改变,为了害怕变态,就要从另一种群体上获取一点点心理平衡。于是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人们抛弃从来与邻居锱铢必较的争夺,大方的捐款捐物;在病毒入侵之际,世界上的医疗机构放弃被标有秘密的檔代码,愿意分享血清来共同拯救地球。
  
   世界上的这一切的投射,或者在朱少麟的心理,就都在河城。各种罪,各种错,各种抬不起头,人世间的种种经过折射,来到这里。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过去埋单,就是辛先生的秩序,也是每一个被他统领的人所不得不遵守的秩序。这个秩序不可以被打破,君侠所做的一切要改变的努力,和帽人这个唯一觉得自己很清醒的人所保持的缄口不言,成为世界上两种人群的代言。君侠和辛先生的对峙,每一天,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在上演。而人类,毕竟被进化成一摸一样的同类,于是辛先生和君侠的脑海里,有了另外一个空间,那是星舰卫队向总部的求援呼叫,是总部对迷航战士最贴心的宽慰和关怀。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群生关怀。
  
   如果你不在河城,你会把一切当成一场逻辑混乱的闹剧。也无所谓,其实也无非就是一个故事而已。不要太去探寻真相,就像永远永远不要希望看透你身边人的DNA一样。而如果你有你的河城,你是选择辛先生一样的肆意指点江山,君侠的寻求改变,还是帽人的缄口不言。
   我,不详。
  
   我只是说一个我自己的观点好吗,那就是走进河城,就算得不是谁的“错”,但总归是你的所为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了它,然后呢,朱少麟在最后给了这个世界的读者一份很宽慰的大礼,把河城拆散,当做梦一场也好,当做一个正式的ENDING也好,总算是所有人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宽慰了。
  
   而河城如果不倒呢?那么,我选择把自己交给命运。
  
  


  有必要带着第一遍的浅读 完成第一次的浅解
  
  ok 在“我 不详 我以外 不详”之后 我想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公主会称它为“鸡肋”
  
  有些时候呢 看太清楚呢 反而会失去喜感
  
  所以 一开始就太认真 反而从一开始你就输了
  
  
  
  拼图拼或拼不出是次要 过程是美好的
  
  这感觉很像《海边的卡夫卡》做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 在入口石的引导下 见识一个全新的领域
  
  也是晕乎乎的不是完全吃透 就像酒醉 激起再次品味的冲动
  
  我想作者之所以选择一种让人无法一眼看透的方式来表达心里的想法 一定有他的原因
  
  那就是各种解码的问题 自然地筛选出适者 有选择的告知
  
  很奇妙
  
  最终每个人读到得到的都不一样
  
  就像人生的各种岔点选择和结局
  
  
  
  回到小说本身
  
  我读到的大多是 孤独
  
  归根到底人是一种需要群居的动物 因为在人性中有种最怕的东西叫寂寞
  
  浩瀚宇宙中 渺小的星舰里 微尘一般的人类
  
  
  
  小说这东西就是作者的内心世界 人都说作家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创作 谱写自己的思想
  
  那么既然决定闯入别人的领地 就要准备好迎接一切光怪陆离
  
  就好像走进植物迷宫花园一样 你的目的是走出迷宫还是欣赏美景消度时光呢
  
  我选择一边看风景研究草木 一边找出路 出不去的话就干脆一直玩在里面咯
  
  到处都是风景总算不虚此行
  


  
  
   因为据这首歌的词作者本人所说,这首歌是在其看完朱少麟小说《地底三万尺》后而写成的。所以,要知道这首歌的由来,就必须先看完这部小说。
  
   首先,看到歌曲名。
   乱世浮生,严格来说它不是成语,最多也就是两个词语的叠加,由谁原创无从知晓。
   乱世指的是混乱动荡的时代;而浮生指的是短暂虚幻的人生。这么一说,看过小说的人应该了若指掌了吧。浮生在乱世中的应该就是指这篇小说里的主人公了。
   看来词作者对这本书结局的解读和大部分人包括我所理解的一样,其实小说前几章节的种种后事描述不过是主人公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透过朱女士所描述的镜像空间折射成了一种真实的虚幻世界。
   但纵观歌词全篇,我更认为词作者想要表达的并非小说的人物命运或主旨。却反其道,只是赞美了一下小说作者朱女士的神奇功力。
   然后且看,“因为有你 因为有你 变换整个场景”。这里的“变换场景”刚好呼应了小说的写作结构。朱女士正是将小说分成四部分,而每部分都采用了不同的视角去描述同一个空间时间领域里发生在小说人物们身上的故事。这样的手法十分有特色,也是不多见的新颖,正如词作者所说实属华语巨作的风范。
   而后的“那忧郁好像可有可无的道具”,就点明了出彩的谋篇布局甚至把故事本身的忧郁情绪给盖过了,甚至让人兴奋于奇特的思路。
   而正因为朱女士的独特写作手法往往带给人一种难懂的感觉,有人甚至觉得逻辑有些问题。但词作者显然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逻辑难懂只因为大部分人被框死在了世俗浅显的逻辑模式中,所以才不能理解其复杂的逻辑,这是世界混乱的粗俗而不是朱女士的漏洞。于是就有了“漂浮吧 飞过混乱世界的逻辑”。
   之后的“没有原因 为什么一定要有原因”就更能说明这个观点了。一方面,很多人一定不了解作者朱女士的写作思路,而打破砂锅问到底。一方面,也是故事中主人公为什么走向这样的结局,也一定有很多人不解。而词作者用一句“没有原因”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没错,没有原因,也不需要原因。因为这一切是乱世中的浮生,是“把自己交给了命运”。
   没错,如果一直只是从小说作者角度去写而没有小说的内容就太不应该了。所以词作者还不失时机的补充了这样的话:“经过了谁和谁相遇 又谁和谁分离 最后把自己交给了命运”。试问,哪篇小说的人物不是在这样一个轮回里挣扎?
   “命运像失控的马戏 小丑开始哭泣 大象猴子跑进城里”这句话就更贴近小说了。主人公命运失了控,像马戏表演一样铺陈在读者面前,惊险刺激,却宛若小丑一般,其实只能在背后默默流泪伤悲;而其他人物们就如同他马戏团里的伙伴,大象猴子...纷纷闯进了主人公最后幻想出来的“河城”世界里,一起荒谬地折腾。
   如果这首词只是框死在小说里,那么你就一定不会那么在意它。而这首词出彩的部分不在别的,就在于,抽离小说内容,是本身依然富含意义。
   放眼看现在的世界,何尝不是这样的局面。
   小说的出发点当然也是现实社会。但不可否认,小说的阴郁色彩始终挥之不去。
   相反,词作者想法就不太一样了。虽然是这样的让人悲观的环境,而他要带给别人的却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情绪。所以有了“又吹走了 我的悲观的相信”和“就算一秒 也要快乐的决心”以及“昨天的 烦恼就丢在上个世纪”。
   所以说,词作者对小说的解读也许也存在着众多的无法领悟,但他抓住了自己的切入点,刻意或无意的避开阴暗晦涩的部分,而把明亮的色彩抹在了词作品中,给人以希望。


   杂乱的叙事,在翻过最后一页的时候突然变成了丝丝入扣的精巧,原来所有人都在这一个局中相互影响、相互亲近、相互伤害、相互污染。只可惜,叙事过于细碎详尽,以至于杂乱,就像纠缠在一起的珠帘,一眼看不透谁和谁相邻,谁又和谁是一条线上的。如果不是借一个一直游离在主要情节之外的人物来说出线索,这样的连环套不知会让多少人云里雾里。就好像一幅拼图,到了最后才看到了全局的真面目。
  
   然而这主题,却又是那样的惊人。“在河一般的时空长流中,。。。。。。我们见到凡是被聚合诞生的,都是深深的积累,任何一丁点存在都有意义,一切和一切都有关系。前方宛若出现了终点站,又像是起点,正发出永恒的召唤,除了归向那无限宁静的召唤之外,我,不详;我以外,不详。”
  
   从哲学上讲,这本书宣扬的是宇宙不可知论,同时也延续了在《伤心咖啡店》出现过的存在主义论调。一部能将哲学如此清晰地展现出来的小说,我很佩服,虽然有些生硬,但好过那些在我读完很长时间之后才渐渐想明白的大部头。
  
   如果说《伤心咖啡店》最后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现实的方法论、让我们参考执行的话,《地底三万尺》只是告诉了我们一个原理,至于在现实中的意义就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在此,只是我的一点小看法。人们向着未知的方向走去,禀赋各异又如此残缺,冥冥中不断被其他人吸引、感染。如何的改变与如何的堕落,不是我的初衷,也不是世界的逼良为娼,自我与世界共同作用,推动了前进的脚步。于是一切都是择不清因果的,我不但是前因,也是后果。其次,小说中刻意模糊了时间与空间,是要提醒我们另一方面的不清楚,如果从某一个横截面看,谁都不是谁。
  
   知道了认不清,反倒可以以轻松的心态迎接生活吧?何必较真何去何从呢?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也是很高的境界吧?
  
   在整部小说里,唯一没有大改变的只有纪兰,她是个异类,代表了人最单纯的爱。这种包含了亲情、友情以及性的爱,对所有人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她能无惧罪恶,也能无限释放。然而却也无力,无力羁绊住最爱的人,施爱的结果是被人利用。虽然得以逃离杂乱的关系,但逃出去后又能如何?哪里不也是一样的坏?我们的爱原来如此卑微。
  
   其实,我对这部书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首先,前十个篇章简直写得太烂了。所谓的犀利是要有深厚根基的,否则就是轻浮的尖酸。不懂历尽沧桑的男人的玩世不恭+愤世嫉俗,就不要装蒜,省得弄出这样的文字,仿佛是悍妇骂街。
  
   还有,其中的不少地方都流露出台湾言情小说的情调,让我起鸡皮疙瘩。比如人物的外貌,媚俗的腔调。更受不了的是对漂亮男性角色的侧面描写,总让我感受到在男权主义压制下女人对男人莫名其妙的崇拜。
  
   在最精彩的升华部分,文章中有一个巨大的错误。作者混淆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两个感念。在那一段里,“世界是我的表象”,指的是主观世界;“我是世界的表象”,指的是客观世界。两者不是一回事,所以这两个前提是推不出后面的结论的。这实在是令人遗憾,就好像本该很漂亮的姑娘脸上却有颗大黑痣那般倒胃口。
  
   我也讨厌那从《一千零一夜》里学来的叙事,大故事里嵌套小故事,而且明显是作者不知道这些话该怎么写进去,只好十三不靠地扯出一个故事又一个故事。《一千零一夜》用这种方式可以说是古时候的质朴与叙事的创新,然而在当下这个有那么多叙事手段的时代实在不妥当。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鸡肋的小说。
  


  主人公说着他的“罪”.
  这种绝望可能在某个时刻我们也都拥有过。
  
  本来我只想找本书,很安静的书,如木心,林清玄散文的书,
  地底三万尺,听名字,我以为会是一篇篇娓娓道来的小故事。
  
  看到最后,我有点无措,
  我们都知道,我们努力的去追求,去得到,
  可是最终,我们拥有的又是什么呢?
  你能得到别人的仰慕,钦佩,
  但在你内心深处,
  你真正的认可过你自己吗?
  你对你自己满意吗?
  
  或许在你心里早已无意识的把自己定义为垃圾。
  或许不该再狡辩,承认这点,反而能靠近自己。


  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其实是没有长久依靠的,一切的一切,还是靠自己去打拼,靠自己去铸造属于自己的天空。不管你是高高在上的首长,还是河边居住的拾荒者。生活的态度决定自己的快乐,自己给自己太多的束缚,是自己给自己的不快乐。
   当自己一个人时,当自己的心被禁锢,灵魂就不自由,即使天地任你游,你也会觉得不自在,如果放飞心灵,即使在枯井里,你也不会寂寞。


  不去推敲光阴是不是真的只能顺着往前漂,关于时光隧道的方向和任意性已经有科学家作出了假设,这本书也从来没有追求过逻辑或者现实,但是它给的启示到是可以反复品味,The light at the end of tunnel is not an illusion, but the tunnel is 我们所追求的远方,到底是大团圆结局还只另外一个幻灭的开始?人与人在这条交光阴的隧道里,到底是同向漂流,还是交错着彼此招手然后走失?
  
  看完了地底三万尺,每几页都有这么几句话让我感叹下,小小呼应下,然后搁下书去做别的事情,就这样慢悠悠的花了半个月才看完。怎么评价呢,这样说吧,看完了你会看第二遍,看第二遍你还是会觉得好看,我向来是急着知道故事结局,知道结局了就不会再看一遍,除了三本书,没有哪本书我完整看两遍以上的。倒不是说它有多经典,也不是多有内涵,是“好看"。像万花筒,你看到的是一页页色彩斑斓的小纸片,翻一页,就是一页的光怪和陆离,你不急着看下一页,你慢慢的研究,惊喜于小窗口里看到的大世界。然后等着自己头脑里蹦出的语汇和它交互。谢谢,这个礼物。


   最开始的时候花了半个月的时候去学习像古人那样从右往左从上往下的阅读方式,等到终于接近尾声,我感觉我跌入了一个复杂关系(complex relationship)的空间当中. 就从辛先生,纪兰和阿钟开始说起吧.
  
   说不清楚到底是谁夹杂在谁的中间。
   辛先生与阿钟是多年好友,阿钟一直都对辛先生抱有好感,男人对男人的那种。如果不是纪兰,说不定最后在一起的会是他们两个。
   阿钟与纪兰是旁人眼里的一对恋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只言片语无法说清。如果不是辛先生,说不定跟他们最终也成眷属。
   有点像eason<兄妹>里面唱的,辛先生与纪兰在血缘上是亲兄妹,然后他们对对方比较多的却是异性之间的感情,从一开始纪兰的勇往直前到最后她的退缩,阿钟好像只是一个挡箭牌逼的辛先生与纪兰没有做成世俗唾弃的所谓乱伦。
  
   顺着辛先生继续挖掘,一些原本还困惑着的谜题也都解开了:
  
   帽人讲述的帅哥的故事的主人公=他自己=某个无辜卷入辛先生与阿钟恶作剧导致的灾难的某富家子弟下一代=一个灵魂
   君侠所见到坠落的飞机,里面坐的是已经著名录音师归来准备面对与辛先生之间纠缠的阿钟
   秃鹰所见到的那张失去了名字的名片,也就是阿钟在飞机上用来写情书的那张名片
   纪兰的风流,只是为了转移跟哥哥之间纠缠不清的暧昧
   恐怖大帝故事里面那个不停转行的哲学家,是秃鹰
  
   ... ...
  
   然而君侠又是谁? 河城仿佛只是个虚构出来的空间,出现在恐怖大帝传记里面的秃鹰,为什么会出现在河城?又为什么会与帽人成为好友? 牢里面关的是谁? 最后辛先生与帽人之间的对峙是真是假?还是这根本是一个异度空间的故事,所有书里看似活生生的人,其实都只是没有影子夜里我们害怕见到的“好朋友”?
  
   跟着去地底神游了三万尺,突然有个可怕的觉悟:冥冥之中似乎有双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正操纵着这个社会的运行,无论个体怎样试图去改变,就好像唱破音的歌手,最终还是会回到他原来的调上。只是选择的路不一样,沿途看到的风景也不全然相同罢了。


http://tieba.baidu.com/f?ie=utf-8&kw=君侠
您看《地底三万尺》时,喜欢君侠吗?诚邀您加入君侠吧!
在这里可以自由畅谈关于这本书关于君侠的感受哦!


写的真好啊


我喜欢这本书,是里面通过一些代表性的人物表现出的隐喻,里面的人其实只是一个个符号,这些符号是与现实生活碰撞之后留下来的痕迹。河岸其实是我们的内心世界,那些人物是在现实社会中千疮百孔的自己,而那些简单抽象的人物就是我们的灵魂,我是这样理解的。河岸没有边界,人人可以逃走,但人们逃不出内心。我下回也写一个评论,主要是还没理清思路。


我觉得首页那些热门评论都没有你分析得透彻、
辛先生最后不是从容地死去了嘛,是不是就是想通了,找到自我了,所以反而释然地死去呢?


看文章我还以为是河城往下挖掘到地底发现什么,后来发觉书里根本没提到。所以书名应该是指人性与人心的挖掘吧,而这应该也是作者想表达的对于这类问题的思考吧。即人行为背后的动机,从而牵扯到的背景渊源,以及与他人的联系。


抱歉书看了有段时间,印象已经不深了
不过窃以为可能读者自己所感受到的东西比起作者真正的内涵更重要些~
所以说“发现看见的不是书,而是自己的心”
人性与人心的挖掘,你的想法很有意思啊~


也是在你的意思下发展的而已。本我自我这些都是人性的不同面而已吧。
我决定隔一段时间再重读一次。毕竟朱少麟自己也在第一部作品中提到了,书还是要多读两遍才行的。


恩,是啊,不过我想读的书太多了,等我读完可能要好几年
朱少麟的书我还是更喜欢咖啡店,相比之下感觉这本没有那么纯粹,更注重写作手法了,也是成熟的标志吧


同意同意。
感觉咖啡店到最后才揭示主题,不这样的话前面就是描写一群青年的生活的普通小说罢了。而地底三万尺从一开始就是层层深入,整体性更强。


我并不觉得咖啡店前面就是描写一群青年的生活的普通小说,咖啡店的主题是贯穿始终的对自由的追求,现实与梦想的迷茫,那本书更像是一种纯粹的倾诉和宣泄,没有什么写作技巧和花招,但很真实很任性。相比之下我反而不太喜欢被太多东西包裹的文字


因为一开始看我不是很喜欢,就作者设定的那一帮人,看到后面才接受的,所以才留下的印象。看来咖啡店也是需要再读一次了。


不知道为什么 他被两个孩子逼得坠落悬崖前对他们俩说的话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热泪盈眶


恩 终于懂了


谢谢你的评论,看了许多的这本书的评论,还是觉得你这篇比较有见地。


也谢谢你的评论~


如果说《伤心咖啡店》最后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现实的方法论、让我们参考执行的话,《地底三万尺》只是告诉了我们一个原理,至于在现实中的意义就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赞~


朱少麟是個很有趣的作家
他的第一本書"傷心咖啡店之歌"
在投稿了好幾家出版社後接不被錄取出版
直到九歌出版社編輯看到後大為讚賞
接著這本書大賣,把原先危機的九歌出版社也救了起來


生活的态度决定自己的快乐,自己给自己太多的束缚,是自己给自己的不快乐。


对的,每次不开心,都会想到:为什么要让自己不开心,有谁会替自己分担呢?最后只有自己!


哪三本书呢


改天我要再看一遍。。。


我也要看~阿~我有好多书要看~


嗯嗯~~恒恒你什么时候回来~~~
我想让你帮我带green day的碟的说~~~~~~~~~~~~~~~~~~


我5月底回国,包子你要哪一张?你给我邮件吧
hengljh@gmail.com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