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极端制作

朱冰,陈可人著 作家
出版时间:

2007-7  

出版社:

作家  

作者:

朱冰,陈可人著  

页数:

347  

Tag标签:

无  

前言

  序言一 极端制作的不极端观察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一觉醒来,平地起了高楼,高峡变成平湖,农田被别墅挤满,道路被汽车阻塞……但是,比这些变得更快的是人的生存价值和精神生态。难道不是吗?那就看看我们电视机里营造的那个世界。  以朴素的平民生态替代高谈阔论的宣传,以草根阶层的狂欢替代英雄主义的标榜,以财富性的励志追求替代精神的理想主义……每一次替代就是一次解放,就是一次新生。尽管,人们可能并不明白在这种新生中,他们失去了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  ’  多元化和去中心化是后现代的核心价值。人们迫不及待地要解构掉权威和传统,电视充当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它宣称不再崇尚单一的色彩,而要让看到的这个世界和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更加多元。  缺乏想象力的多元有时并不多彩。《神雕侠侣》好看,打开电视你同时可以看到五个模样相同的小龙女;“超女”火爆,打开电视你可以同时看到十台不同角色的选秀节目……这是一种多元的混杂。然而,相同基因衍生的多元混杂,似乎又在趋向了一种混杂的单一。  这是一个需要娱乐的时代。游戏是娱乐,新闻是娱乐,身体是娱乐,财富是娱乐,甚至出丑和展示人性之恶成为最时尚的娱乐……当电视节目变着法子去娱乐的时候,当电视充满了娱乐的时候,其实,电视自己也被娱乐了。  这是一个需要收视率的时代。收视率意味着一种创收能力和受欢迎程度的量化标准,似乎与能力大小、质量好坏、品位高低无关。相信上帝不需要理由,当收视崇拜变成一种宗教,它也是非理性的。  这是一个需要竞争的时代。你做一个唱歌秀,我做一个跳舞秀,你播一集电视剧,我一个晚上播三集……中国电视的产业格局使得节目的竞争不得不白热化。然而,迷失于收视份额的恶斗会加剧同质性的迷失。也许没有智慧的竞争近乎于集体自杀。  于是,我们开始怀疑,电视是不是陷入了一个不能自拔的泥沼,就像一个清纯的孩子闯入喧嚣的闹市,四处都是新奇,都是诱惑,却无所适从。于是,我们开始怀念,在这浮躁喧闹的边缘处是否会有一个三味书屋,有一点清净,有一点传统,又有一点儒雅之风。于是,我们发现还有《艺术人生》。  在一个崇尚变化的电视时代,《艺术人生》能够坚持六年,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时间,对节目是一个考验。快速的改版,快速的创新,让人眼花缭乱也心情浮躁。而经久不衰则需要某种沉淀的力量。时间,不仅是对专业主义的考验,也是一种对意志力的考验。否定和开创的力量往往都很高调和引人注意,而沉淀的力量往往没有声息。  专业主义有能力和激情两种基因。专业主义能力主导节目创作的组织和细节,它像骨骼和血肉,构建起节目的外形。专业主义激情,犹如灵魂,它将创作者的热情与执著,追求与思考,弥散于节目的每个细胞。我们在倾听《艺术人生》的故事时,其实也是在期待着专业主义在电视中的张扬。  意志力既是一份执著,也是一种自信。执著的痛苦在于对自信的怀疑,特别是你所坚持的那些东西越来越显得不那么时尚的时候。而自信的痛苦在于对执著的彷徨,特别是你的坚信不再有那么多的喝彩。我们在倾听《艺术人生》的故事时,其实也在感受那一些执著而自信的电视人痛苦的精神挣扎。  在一个崇尚游戏的电视时代,《艺术人生》能够坚持品位,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品位,是一种人人追求又难于达到的境界。之所以难,是因为在现代时尚文化的字典里,有太多的关于品位的误读。除了优雅、高尚、真诚和美之外,没有人性的品味算不上好品位,缺少情感的品味算不上真品位。   人性有美有丑。隐藏着的美好,要通过展示、传播、教化才能变成可感受的美好。如果,一种电视文化为了耸人听闻和自我炫耀而回避了展示美好,责任不在展示者,而在电视文化本身。我们在倾听《艺术人生》的故事时,其实就是在发现一种人的美好的精神境界。   情感,本是一种人性的美德。但是,当一种电视文化放弃了真诚去玩弄情感,最后连玩弄者自己也会被玩弄。我们在倾听《艺术人生》的故事时,那些眼泪,那些欢笑,那些真性情的喜怒哀乐,其实就是在寻找一种真诚的回归,一种有品位的电视文化的回归。   《艺术人生》是一个关于人生的故事,一群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一群电视人对人生的探究。人生需要到谢幕才完成角色,人生的探究需要完美的专业主义追求,这大概就是“极端制作”的含义。   钟大年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发展研究院院长

内容概要

  CCTV金牌栏目《艺术人生》是中国极具影响力,拥有观众最多的一档电视谈话节目。   《极端制作:CCTV艺术人生2000-2006》通过面对面采访的形式呈现了大量鲜活的一手资料,首次从公众和专业的角度解密了隐匿在央视名嘴“朱军”背后的电视制作团队,摹写了《艺术人生》团队在制片人王峥带领下2000到2006年自起步到成熟的跌宕历程。

书籍目录

序言一 极端制作的不极端观察序言二 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第一章 开始表达第二章 世纪初第三章 思想拔节之苦第四章 远离娱乐的狂欢第五章 泪水汹涌第六章 大策划第七章 阅尽人心第八章 致命的钩子第九章 终极问题浮出水面第十章 艰难而隆重的事情第十一章 特别范本第十二章 参差对照第十三章 惊人的才华第十四章 异乡鸟第十五章 无缝链接第十六章 国家队第十七章 操作者说后记 我所涉足的是一个太过庞大的命题

章节摘录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专业主义有能力和激情两种基因。专业能力主导节目创作的组织和细节,它像骨骼和血肉,构建起节目的外形。专业主义激情,犹如灵魂,它将创作者的热情与执著,追求与思考,弥散于节目的每个细胞。我们在倾听《艺术人生》的故事时,其实也是在期待着专业主义在电视中的张扬。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钟大年  中国人缺少宗教信仰,所以中国人特别需要一种沉闷生活中的“救赎”。普通的老百姓没有那么多机会去教堂,但是大家都会有一种宗教感,内心需要一些启迪,洗去他的烦恼,过滤掉很多不美丽的东西。大众传媒情感消费品正是一种世俗里的“救赎”,能够穿越尘埃,看到透彻清明的东西,《艺术人生》要传递的就是这种心灵的救赎,这就是王峥的终极目标。《艺术人生》不仅仅是情感的消费,同时它带有宗教仪式感,能够让人每一次看完节目后,更加相信人性的美好。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于丹  《艺术人生》最大的贡献是给中国电视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本土的、具有原创意义的电视品牌。在当今的媒介环境中,《艺术人生》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一个电视栏目所面临的问题,而是非常复杂的中国电视整体的生存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胡智锋  经历六年时间的《艺术人生》依旧在受众群中拥有影响力,说明这个团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和内省意识,只有这样高质素的一群人才能做出引发人类共鸣的情感好文章。《艺术人生》是主流情感记忆的承载体,其中做的最好的节目,都是因为唤起了那个时代的共同情感记忆,优秀的节目都具备这样的磁场效应,以其特有的魅力唤起我们很多美好的情感体验。《艺术人生》是“中国精致电视节目的样板”。  ——清华大学教授 尹鸿  经历了近代百年中国的命运多舛和文革磨难,中国人就像永远在一个状似“气球”的套子中去说话,真正属于个人的表达几乎没有。每个生命不可重复之处在哪儿?《艺术人生》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倾诉空间,每一个和艺术相关的个体在这里讲述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自我”。我觉得《艺术人生》伟大之处,就是把个体生命还原成真正的原质。   ——北京大学教授 张颐武


编辑推荐

极端制作:CCTV艺术人生2000-2006。专业主义有能力和激情两种基因。专业能力主导节目创作的组织和细节,它像骨髓和血肉,构建起节目的外形。专业主义激情,犹如灵魂,它将创作者的热情与执著,追求与思考,弥散于节目的每个细胞。我们在倾听《艺术人生》的故事时,其实也是在期待着专业主义在电视中的张扬。——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钟大年《艺术人生》最大的贡献是给中国电视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本土的、具有原创意义的电视品牌。在当今的媒介环境中,《艺术人生》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一个电视栏目所面临的问题,而是非常复杂的中国电视整体的生存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胡智锋经历了近代百年中国的命运多舛和文革磨难,中国人就像永远在一个状似“气球”的套子中去说话,真正属于个人的表达几乎没有。每个生命不可重复之处在哪儿?《艺术人生》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倾诉空间,每一个和艺术相关的个体在这里讲述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自我”。我觉得《艺术人生》伟大之处,就是把个体生命还原成真正的原质。——北京大学教授 张颐武CCTV《艺术人生》是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电视综艺人物谈话节目。作者通过面对面的独家采访,首次从公众和专业的角度解密了隐匿在CCTV名主持朱军背后的电视制作团队,摹写了《艺术人生》栏目从创办到成熟的跌宕历程。本书裁取中央电视台一档名牌栏目的生存片段深入剖析,展现的是一群电视精英在创业过程中对“专业主义”的执著秉承,以及他们在与娱乐时代的价值观进行博弈和融合的过程中对“理想主义”的痛苦坚守,折射出在中国社会快速变革的大背景下一代中国电视人的挣扎和阵痛,以及面对全球化语境和中国电视发展与改革的双重命题,CCTV制片人和制作团队对电视语态与形态的探索和创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极端制作 PDF格式下载



让我深刻的了解了一个品牌的成长


说了很多背后的故事,对这个节目有了新的了解。书到手很新,很快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