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素年锦时

安妮宝贝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作者:

安妮宝贝  

页数:

264  

字数:

15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记得小时候,母亲的妹妹来家住,和母亲总是天未亮醒来,躺在床上一言一语说话。谈话内容无非关于父母、家里、孩子,说话声音轻而细密,在幽暗天光里一直持续。那些语言似乎是漂浮在空气里的,它们会流动,会漫溢,让人心里暖和安定。我尚年少,在这样的声息里将醒未醒,觉得成年的女子,是有着格外饱满的俗世生活。春节,我回家,每天早上还醒不过来,母亲已经起床,在屋子里收拾东西,走来走去,一边絮絮叨叨与我说话,说的都是家里的事情,如同童年回忆里一样。我信任所有真实自然的语言,没有矫饰,没有虚浮,有的只是在生活和情感中的逐渐沉定。没有什么比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真实地说话,更为令人觉得安全。语言,此刻提供的是一种感情的凭证。代表着延展,代表着继续。没有完结。只是我常常觉得很多话无从说起。就像在平时,见到一些陌生人,一些熟悉和欢喜的人,不知道与之说些什么。也很少对身边的人谈论自己。所有的时间和记忆,都可以交付给书写。不可能再说得更多。有些在书中说过多次,却似乎并未说出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有些从无提起过,它们在黑暗中更显得郑重端庄。有些事是不能轻易说起的。书写可以,但那也是不足够的。《莲花》里面,内河对善生说,人的一生,会带着一些秘密死去。有一些语言是我们的秘密。这种孤独的黑暗深处的存在,像一枚炸弹。很多人的体内都有这样一枚安静的炸弹,是他的秘密。人无法谈论它。即使书写,也依旧不足够。我要写的这本书,它是一本说话的书。我尝试做一次清谈,且谈论的都是关于自己。小说让人过瘾,因为它能搭起华丽舞台,有灯光,有角色,迷幻诡异,精彩纷呈,作者本身是戏子。清谈是一个人站在角落里,灯光刚好打在他的头上,他说着说着,也就不是十分清楚,自己究竟是在对别人说,还是对自己说。我反复写了很久,很多遍。我写的小说很像散文,散文又像小说,那或许因为我一直是个趋向关注状态而抹去观点界限的人。庄周云:“送君者皆自厓而返,君自此远矣。”很多文字,在书写的最终,但只求这样的空寥自足。是的。很多段落都只是自说自话。如同一个人曾写给我的信,说:“在下一本书里,期待烟火人间,饮食男女,春耕秋收,冬雪夏雨……虽然虚无,但过程或许就是意义所在。”我们所能说出的,也只是一个过程,因为结果并不存在于一个绝对的时间。它是连续的,积累的,变化的。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反射变动的光线,映照各异的角度。如同所写过的那些书,每次写完,都是一次结束,一次开端。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关联。也不起什么作用。但它们是一个人度过那些无声而漫长的时光的里程见证。《月棠记》在这本书里是个例外。它是万花筒一样有着暖彩碎片的小说,本质上更接近一个童话。它讲述成人的故事,属于孩子的心。这一年,我所写的,就是一本这样的书。是一个人在走廊日影下,用竹绷撑起月白薄绢,悠悠用丝线穿过细针,绣上鸳鸯、牡丹、秋月、浮云……自知没什么用处,只是静坐着劳作,心里愉悦。那个人绣完了花,另一个人拿起来闲来无事地看。院子里的落花此时被风吹远了,喜鹊清脆地啼叫起来。黄昏时下起一场雨,停息之后,有月光淡淡地爬上树梢。时间这样过去就很好。安妮宝贝完稿于北京2007-5-28

内容概要

本书是著名青年女作家安妮宝贝小说散文新作集。
在这本书里,安妮宝贝以文字探索呈现自我与外在环境及内心世界的关系,以及与之保持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使她得以对照记忆与真实之间细微层次,谈论身世,家庭,童年,南方,流失,生命的客观性。作者沉着剥离个人回忆在时间中的内核,将它的黑暗与光亮,呈现在多年新旧读者的面前,是一场清谈的形式。书中另一部分属于思省的层面,坦率讨论写作和作品,涉及天分,交际,孤立,圈子,争议,价值观,读书,世相,人情,个性
……风格清淡洗练,观点直率深入。

作者简介

安妮宝贝,作家。已出版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摄影图文集:《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蔷薇岛屿》、《二三事》、《清醒纪》、《莲花》七部作品。其作品均持续进入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在众多读者中深具影响力。现居北京,从事写字、旅行、编剧等琐事。

书籍目录

自序 自谈
冬 世间。情分。相持
之一 南方 大宅。一条河。食物。人情。消失。池塘。游戏。 之二 村庄 兰花。童年。清风桥。祠堂。 之三 日影飞去 图书馆。旧物。锦衣。祖母。客观性。寺庙。记忆。 之四 女童 疆域。大门。 秋 白茶。清欢。无别事。 猫。危险性。回顾。布匹。朋友。占有。单纯。老虎。存在。 恋情。花瓶。她。男子。花市。笃定。植物女子。相信。 善良。控制。一期一会。孩子。首饰。名词。种子。女性气质。检验。 气味。物品。肉体。昌盛。文身。距离。余地。青蟹。过路客。 重复。烟花。家。越南。叙旧。捉迷藏。谈话。寂寞。疼痛。 自由。表达。凋谢。煤炭。表白。等待。 夏 大端。两忘。捕风捉影。 写作。书写。筛选。困顿。戏子。讨论。话题。房屋。 摄影师。咖啡店。话。孤立。战刀。潮流。 梵·高。姿势。清朗。蔷薇岛屿。短句。交际。对谈。电影院。秘密。 自闭。洁净。交流。需要。爱河。天性。车站。担当。阅读。 缺陷。拍摄。 奢侈。细节。底牌。夏天。静物。选择。规律。标记。克制。 评论家。诗人。非喜剧。 风格。静静生活。游戏。真相。 春 月棠记。

章节摘录

大宅  那一天在梦里,见到旧日南方家乡的大宅,青砖黑瓦,白墙高高耸起,有古老石雕的壁檐缝隙,生长出茁壮的瓦松和仙人掌。宅子内光线阴暗,木楼梯窄小破败。一排排房间纯为木结构,墙壁、地板、门、窗,是被梅雨和霉湿侵蚀成暗黄色的木板。屋顶开着阁楼式的尖顶天窗,叫老虎窗。屋檐下有燕子筑巢,黑色鸟儿不时迅疾地低俯掠过。窗边的竹竿上晾晒满各式家常衣服。阳光明亮。孩童嬉戏的笑声穿过悠长弄堂。  这样的旧式建筑,以前是大户人家的住宅,后来被占据公用,里面住满各式家庭。大多家庭没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马桶放在卧室里,共用厨房里,家家户户的煤炉和煤气灶集中在一起。那些房子,在小时候的我看来,如同迷宫一般神奇诡异。走廊曲折漫长,厨房光线幽暗,只有高处一扇小玻璃窗能照进来西落的阳光。房间一间隔一间。打开一扇门,里面是别人家的卧室或客厅。老式家具和橱柜发出暗沉光泽,三五牌台钟有走针声音,布沙发上铺着手工钩针编织的白棉线蕾丝。有些人家有四柱的大铁床,顶上铺盖刺绣布篷,如同一个船舱,十分安全。  房子住得小,密集程度高,公共生活如同一个舞台呈现无遗。所有家庭拥挤在同一空间里共存,做饭洗衣,刷洗马桶,夫妻吵架,小孩哭闹,全都听得见看得清。每一家的喜怒哀乐,就如同他们晚餐的内容一样,无法成为秘密。生活简易,但南方人家的整洁和喜庆,在柴米油盐一举一动之间,散发出丰饶热气,日日安稳度过小城的四季。 青年文摘,文摘,杂志,杂志社,青年文摘   木地板每天用清水拖一遍,逐渐褪成灰白色。饭食精心择选烹制。男子外出工作,妇女缝补煮洗,孩子们成群结队游玩。花草种得用心繁盛,四处攀援的牵牛花,清香金银花,烂漫茶花和蔷薇,凤仙与太阳花在墙根开成一片。它们都是结实的花朵,点缀平常院落破落门庭。有人在瓦缸里种荷花,到了夏天,开出红艳艳硕大花朵,芳香四溢,着实令人惊心。用来储备雨水的暗黑水缸里有金鱼,养得肥大撩人,不发出声息。  秋日有白色蟹爪菊在绿叶中绽放,朵朵硬实,不知哪户人家,养菊如此爱宠。我与小伙伴们玩捉迷藏,在潮湿的大院子里穿梭,只看到诡异白花在昏暗光线中浮动如影,细长花瓣顶端隐约的阳光跳跃,是高墙西边照射进来的落日。那景象留在心里,好似无意之中纳入胸襟的红宝石和珍珠,熠熠闪光,而我不知不识,未曾为这繁华富丽心生了惊怯。  一条河  宅子联结一条暗长弄堂。弄堂被两扇大木门隔离,自成一个世间,保护宅子内隐秘生活。木门之外,是一条东西贯穿的马路,路的南面原先有一条大河。我未曾了解过这条河的历史,也从不曾见过它,它在我出生之前大概就已被填平,从无有人说起,但我经常想象它的旧日模样:河流纵横穿梭,家家户户水边栖住,打开后门,取石级而下,在水中淘米洗菜浣衣,空气里充溢水草浮游的清淡腥味,船只来往,人声鼎沸,两岸南方小城的市井生涯如水墨画卷悠扬铺陈……只是所有关于这条河的声响、气味和形状,失散流尽。唯独留下它的名字。临近的这条马路以河的名字命名。   在被填塞掉的河流之上,建立起菜场集市、电影院、专门上演戏剧的舞台,使那里成为人挤人闹哄哄的集中地。人们闲暇时,看场电影,看一出戏,散场后在馄饨店里吃碗热腾腾漂浮着新鲜葱花的小馄饨,便觉得欢愉。南方人总是有一种格外厚实的世俗生活欢喜劲头。他们容易故意疏忽生活底处所有阴影的层面,也无视命运的流离。是十分坚韧的生命态度。  马路两边栽有巨大法国梧桐,树干粗壮,多个孩子伸直手臂才能围抱起来,树荫搭起深绿的枝叶凉蓬,树影憧憧,夏天不显炎热。石板地人行道的缝隙里,长出茁壮野草,麻雀一群群起落不定。孩子们的童年必然和大树相关,在院落马路边捉迷藏,绑上橡皮筋跳跃游戏,在树下泥土里翻看蚯蚓和蚂蚁,捕捉蟋蟀知了,偶尔还会捉到大螳螂和金龟子,这些小昆虫令人雀跃兴奋。夜晚的梧桐树,在月光下又有另一种清凉寂静,在树下与人说话,声音都会与白日不同。在粗粝树皮上用手指写下心里的话,是一种秘密。  夏天,院子里的人家,把桌子搬到马路边人行道上,先倾洒清水扫除尘土,然后在树下支起简易桌子,一盘盘放上炒菜:螺蛳,海瓜子,蛏子,淡菜,梅干菜河虾汤,咸鸭蛋切成两半。一边乘凉一边喝酒,大声聊天,笃定悠闲吃完这顿露天的晚饭。深夜时分,依旧有人躺在藤长椅上休憩,树枝间垂落清凉露水。台风过境之后,街道两旁堆满被风刮断的树枝,断裂处散发辛辣清香。每年有人来修理树枝,喷洒药水,精心修护它们。人与树木共同建立起来的空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青年文摘  食物  临街一楼都是小商铺,一个一个小铺面紧密排列。母亲在临街店面,开了一家刺绣铺,下午时工作劳累,便会找出零钱,让我拿着大搪瓷杯去买西米露和绿豆汤。  冷饮店的柜台里面,一只只搪瓷碗整齐陈摆,盛着冰冻的食物。付钱,取票,穿白围裙戴白帽的国营店服务员,会一样一样取出来。空气里有一股甜润清香。店里人总不是很多,院里孩子为了省钱,宁可去附近冷库取零碎冰块回来,凿碎了放在碗里,放上醋和白糖,也觉得酣畅。吃冷饮算是奢侈的事,毕竟是零食。只是母亲懂得宠爱自己与孩子。  有一种橘黄色小块,别人随口叫它甜力糕,用勺子挖下来吃,带有弹性,后来知道是啫喱。冰激凌也是有的,挖下一个圆球,甜腻诱人,只是舍不得吃。最常吃的依旧是西米露,白色小粒子混杂冰屑,咬在嘴巴里有一股子冰凉韧性,带着牛奶的香味。成人之后,总不明白自己在超市里,见着西米为何流连忘返,原来它是童年的食物。其实也未必见得美味。人所习惯且带有感情的食物,总是小时候吃过的东西。  卖油条烧饼粢饭糕的店,从早到晚,都有人站在炉子边围着油锅忙碌,热火朝天。糕团店悠闲一些,各式传统制作的点心大部分是冷的,比如艾草青团、金团,散发着一股清凉糯实的气息,并无烟火气。午后卖一种龙凤大包,热的白面馒头,猪油白糖桂花捏在一起做馅,蒸熟后融成一摊甜腻芬芳的油,烫在舌头上,更是偶尔才吃的东西。一般都是买了孝敬老人的生日,每次吃到就觉得如同盛宴。 青年文摘,文摘,杂志,杂志社,青年文摘  人情  南方那种与自然和群体关系密集的居住结构,让生活十分便利,让人保持对季节以及细节的兴趣。那时他们做什么都是喜气的,即使喝一碗绿豆汤,也会由衷地赞不绝口。对食物有着格外细腻热诚的心意。母亲买应季的食物,螃蟹、虾、贝壳都是生鲜的,何时吃笋,何时吃鲥鱼,喝何时的茶叶,吃何时的稻米,都有讲究。邻里亲戚走动,也是拿着最时鲜的食物。刚挖出来的一口袋土豆,刚摘下来的一篮子当地水果,慈溪的杨梅,奉化的水蜜桃或者黄岩蜜橘,几只鲜活的鸡鸭。  所有的食物都显得喜气洋洋,情意十分充沛。  童年时,觉得身边的生活并不是十分宽裕,感觉却比现在丰足。人们收入不高,物资也有限,但人与人,人与外界的联系如水乳交融。  后来大家比以前富足,城市格局发展,生活方式相应变化。公寓里的邻居很少会彼此相交一语。在窗户紧闭的空调写字楼里,面对电脑工作十多个小时,回家关上房门看电视,直到在沙发上入睡。城市商业中心楼群密布,植物稀少,看不到昆虫和鸟类。对季节和自然的感受力和敏感度下降。人一旦与群体和自然环境隔离之后,便会感觉十分不安,并且贫乏。各自隔离和孤独,已经成为工业化城市的本质。  我在北京,母亲捎来礼物,始终只是食物。一竹箩水蜜桃,一包羊尾笋,一大袋海虾和白蟹,粗草绳捆扎的大青蟹,都用盐水灼熟。又寄来包裹,里面分装着紫菜、虾皮、海蜒、笋干,每一包附上一张纸,写上具体食用和保存方法。这是旧式人的待人习性。现在很少见到人与人之间互相串门,互相分送食物,大家在公众场合里热闹聚会,一拍两散。有情意的礼物也是不屑送的。 青!年@文#摘 (21read.com)   而我那时,见到院落里邻居关系密切,几乎家家都相识。童家阿娘是温婉大气的老太太。陆家伯母生了五个儿子,都在这个院子里娶的媳妇,生的孩子,后来陆续搬出去;倪家伯母的三个女儿,个个美貌,而且嫁得好,有一个还嫁去香港,那在之前是了不起的事情。也有乖僻的,比如住在我家隔壁的一个女人,她离婚,独居,从不和周围的人说话,下班一回家就关起门,门里常有音乐声。后来她搬走的时候,从房间里清理出大堆大堆的书籍和转盘唱片。印象中她见到谁都不笑,见到谁都不说话。现在想起来,她的生活方式显然提前二十多年,十分前卫。  母亲不是前卫的人,她情意充沛,到了五十多岁的时候,偶尔还提到二三十年前的邻居,尝试与他们取得联络。但她即使与这一切失去联系,也不会失去她在那个时代里形成的待人处事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带给她的愉悦满足。这是那个时代的根基,是他们的源头5.消失  差不多到十二岁左右,城市逐渐开始扩建改造,很多老建筑老巷子计划要被拆除,居民迁移到城市边缘的新住宅区,城市中心的马路两边留出来商业用。大院子和马路都在计划之中,旧宅拆掉,马路拓宽。人行道两边的老梧桐全部被砍光,粗大树木被一棵棵锯倒,拖走。马路以此可以扩大一倍。  现在那里是一条宽阔平坦车来车往的水泥大路,路边种着细小树种。夏天太阳曝晒。两边耸立起高楼大厦,除了车流疾驶,人行道上很少有人走路。它不再是窄窄的树影浓密的柏油马路,古老粗壮的法国梧桐,麻雀,昆虫,院落,花草,停在晒衣架上的蜻蜓,热腾腾豆浆铺子,密集热闹的人群,全部被冲刷得干干净净。是一张没有留下底片的旧照片,我只来得及看一眼,便失去关于它的所有线索。只能用记忆来回忆它。 唯一官方网站21read.com   一座在唐朝获得历史的小城,如同一个经历过重重世事的老人,自有一种端庄郑重,百转千折的气质。在年岁渐长远走他乡之后,我似逐渐懂得它。当我能够懂得它的时候,它已不是旧日的它。它的青苔幽幽,流水潺潺,它的白砖黑瓦,樟木香气,它的窄长石巷,昏暗庭院,它的万物无心,人间情意。即使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人的意志依旧可操纵它的形式。迅速地推倒,轻率地摧毁,笨拙地重建,低劣地复古。  人群生活的历史在绵软纸页上呼吸,生息,留下建筑,文明,生活方式,内心信念,又逐渐被从发黄暗淡的纸页上抹去,丢弃。如同大群蚂蚁小心筑巢,更大的动物过来便扫荡一切。人为建设和营造的一切,凡此种种,终究不能存留和久活。  新的城市出现。旧的城市消失。有些人曾记得它的旧模样,有些人还记得一点点,有些人将完全不知道。他们被断绝与这座城市历史之间的关系,断绝与它的优雅和信念的关联。他们仿佛是孤儿,没有养分,生活在一个崭新的重新开始历史的城市里。它显得富足,干净,体面,只是和过去断了联系。包括它与传统精神支撑之间的关系,一刀两断,粗暴得没有任何留恋。推倒一切,改造一切,仿佛一切亦可以重新开始。下手果决。  一切都是新的。与以往没有任何关系。它们在一个荒漠上建立起来。新的人面对新的世界,只有蓬勃野心,没有风月心情。

媒体关注与评论

媒体评论继《莲花》售出60万册之后,安妮宝贝随笔集《素年锦时》计划9月9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起印40万册。安妮宝贝表示,以前她从未这样客观而平淡地谈论过一些真实的人与事,包括身世、童年、南方、世相等等,这本书更像一次清谈,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说话。   全文分春夏秋冬四季,除小说《月棠记》之外,都是她“自言自语”,以一个词语比如“祖母”、“阅读”、“自闭”等等为题写下所想所感。随笔集中散文与小说并存,小说很像散文,散文又像小说,安妮宝贝认为那或许因为她一直是个趋向关注状态而抹去观点界限的人。   其中也包含了作家的读书笔记,对于盛名之下的状态,安妮宝贝在随笔集中写道,“如果写作是一种治疗,这种治疗充满矛盾。一边自我控制一边反复刺激病灶。一个人写完第一本书的时候,不会畏惧。越写越多之后,畏惧开始出现,如同跋涉到临渊深谷,看到前面漫漫长途,巍峨峰顶,不知边界何在。”   有的读者认为,安妮的作品以父亲的过世为分水岭。《月棠记》中作家初次细腻描绘了一个女子面对婚姻和孩子的选择与态度,孩子的意象多次在小说中出现是否意味新的分水岭?安妮表示,早期的作品,比如《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都是由内心的孩童所写。它们所要展示的,是一个女童的激烈极端,与自我和外界的无法和解。但是从《蔷薇岛屿》开始,这个女童的困惑,已经获得一种试图与自我和解的洁净。“《素年锦时》里出现了婚姻和孩子,也只是其中一条水流。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都会面对的内容。它们与亲情、生命一样,都是为了流入大海之中的支流。《月棠记》是像万花筒一样有着暖彩碎片的小说,本质上更接近一个童话。它讲述成人的故事,属于孩子的心。”安妮说。


编辑推荐

《素年锦时》里出现了婚姻和孩子,是一条水流。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都会面对的内容。它们与亲情、生命一样,都是为了融汇大海之中的支流。《月棠记》是万花筒一样有着暖彩碎片的小说,本质上更接近一个童话。它讲述成人的故事,属于孩子的心。”《月棠记》中安妮宝贝细腻描绘了一个女子面对婚姻和孩子的选择与态度,孩子的意象多次在小说中出现,这在她的创作历程中还是第一次。安妮表示,早期的作品,比如《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都是由内心的孩童所写。它们所要展示的,是一个女童的激烈极端,与自我和外界的无法和解。但是从《蔷薇岛屿》开始,这个女童的困惑,已经获得一种试图与自我和解的洁净。“安妮说。在《素年锦时》里,呈现出一个自由写作者在多年写作之中,持续开拓的文字疆域和思考力。“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字字句句,所思所想,如同穿越月光夜色的清越笛声,一个始终执守边缘的写作者和她内心深处的素颜女童彼此分裂交错,出入文字,漫游无人之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素年锦时 PDF格式下载



小汤的言语有些低迷,仿佛另一个自己.最近我一直在读素年锦时,我们都有重光的影子.推荐给小汤的,希望小汤能如小窝和我祝福的一般,早日开始新的生活,如收到这本书说的那句话一样,让温暖一直延续下去...


素年锦时(精装典藏版)


安妮宝贝经典名作


《素年锦时》(磨损版)


不知道书怎么样,看完再评价


非常!特别!很!好看!


安妮宝贝的书很久没看了,现在温故知新。


   三年前买的《素年锦时》,如今也只是看了一小部分!无它,太多的生活琐事缚住心身,但即使如此,《素年锦时》仍给我感觉至深。淡淡的忧伤,婉如杨德昌导演的《一一》。生老病死!每个人都不得不经历的故事,却给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无法抗拒。总觉得安妮宝贝经历得太多,从《二三事》到《清醒纪》,再到如今的《素年锦时》不断在细腻地沉淀着人生,像个出家多年的高僧。淡然看着种种欢喜伤悲的香客,只是安妮宝贝看的是匆忙的人而已!话又说回来,不知安妮宝贝是否觉得自己也算是一个香客?


  原先并没读过她的作品,也谈不上有什么印象。
  和RY夜聊,她提及《素年锦时》这本书,说是支撑了她高中三年。这使我来了兴致,向她借阅。
  借来之后翻了一翻,是随笔散文。笔墨清淡,是我偏爱的那种,有了好感。可惜有不少句子写的“太文艺”。想想也是,RY高中时读的书。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本以为能够一口气翻完就归还,没想到一拖再拖。而且读得也不快。直到放假才一气读完。
  实在话,这本书超出我预期的好。大概是因为作者令人感动的诚实。孤独,痛苦,曾经的挣扎;对生活的爱,品味和思考;还有对干净的追求——都写在书里了。我摘录了不少句子。
  这本书,我觉得作者也是渐入佳境,后面要比前面的好不少,尤其在纯度这点上。当然也可能是我的个人倾向。
  另外,附的《月棠记》,重光和清祐,都是极好的人。我很喜欢。
  读完之后,觉着RY靠这本书支撑过了高中三年,兴许是幸运的。
  最后,祝RY早日康复。
  


  读了两遍,写的很精致,每一章都很简练,高度的概括,有时候读起来很费劲。
  很多句子反复细读,很有余味。
  但似乎对于人生的各种感悟,作者沉淀的不够,没有那种厚积薄发的力量。
  书的第二部分是短篇小说,一对神仙眷侣极其有质感的男女主角,超乎于现实世界的存在,太完美,缺乏认同感。


  【沈阳武警医院妇科:024-86529590】沈阳武警妇科医院自建院以来,始终坚持医疗技术、质量的更新与发展,医疗技术一直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引进国内外高、精、尖设备,如德国WOLF宫、腹腔镜、新一代LEEP刀、COOK导丝、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GE彩超等一系列先进诊疗技术和设备,以雄厚的技术保障女性的健康。
  


  喜欢安妮宝贝是初一的事情。
  
  彼时,考试发挥无比超常进入四中,却无比诚惶诚恐的窥视周遭的一切。平凡如斯,与耳畔不绝的关于旧日辉煌的谈资格格不入。奥数,班委,三好均与己无缘,问起时无言以对的沉默与同窗默默生出不可弥补的罅隙。
  只有书是一直挚爱的。图书馆温柔包容着不被接纳的少年。混迹于此,一个人不发一言也不显得窘迫。借着图书管理员的身份,安静的上架,刷卡,盖章,偶尔为粗心对视借书证的马虎孩子办证然后将其塑封,不需要太多言语,在一个以静著称的地方。由此度过每个中午,便是理直气壮游离于人群之外的理由。
  心中却是渴望交流的,又无从打破遗世独立的姿态。借着还算优异的成绩处处宣告着孤僻乖戾的气息,在老师的默认下拒人千里。所以放肆的张扬自己的与众不同。只要与大家做的不一样,就是好的。简单的想法,无谓对错。
  喜欢安妮宝贝,大抵也是如此。
  
  那是初一,情窦未开的年月,连郭敬明都未曾普及。偶尔谈论电视剧里的剧情,抑或谁和谁明知子虚乌有的八卦,便是生活的全部。一贯的好学生,坚信只有学习才是唯一的征途。
  所以我会在上课的时候拿出一本本的书来看,大多又是对那时的自己显得艰涩的文字。而最终产生缘分的,便是,莲花。
  
  是在图书馆,灰色的封面上血红的文字大气中依稀诡异的气息,与以往看到的一切都不同的泛着灵性的字句,于是霎时爱上。
  
  关于旅行,梦,爱,时光。西藏的梦想,墨脱,在那个时候成为执念。对于13岁的孩子生涩的笔触在默默咀嚼中明晰。暗暗地说,要成为她那样的女子。遗世独立。
  然后是 八月未央,藏蓝色的封面诡异的布料花纹,青绿是正确的选择,稳重大气。
  然后是 蔷薇岛屿,白色与蓝天相得益彰,有清风的韵味。
  然后是 彼岸花 清醒纪 二三事 告别薇安。
  
  然后是 素年锦时。
  
  是初三了,所有的所有都在为中考让路的时候。被禁止买书,上网也被限制,图书馆是唯一的避难所。盼望已久的素年锦时,平装本。
  借书数已满的时候的遇见,不想还书也不忍心它这么被借走。就天天去图书馆霸占着,一遍遍翻阅,如饥似渴。阳光透过窗帘倾泻,球场上笑骂声依稀可闻,学弟学妹们蹦跳着借已经被翻烂的HP,她安然的坐在电脑前不厌其烦的扫描借书证。偶尔S会来心猿意马的翻书游荡,于是头也不抬却用余光静静凝视,这是静好的岁月。升学的压力下难得的清闲。
  会在看完时把书藏起来。混迹于图书馆3年,对所有隐蔽地点了如指掌。最后一个离开,无人看到。只有她了如指掌,但也默许了,她最喜欢的学生偶尔干些小出格的举动。始终没有带回家,只是属于图书馆的记忆。
  
  电子阅览室,初三接触网络的近乎唯一的途径。当时人人尚未普及,贴吧仍是大爱。安妮吧太拥挤,素年锦时吧成了热爱。当时的吧主之争火药味道弥漫。一个叫lijibin的人各种倒脏水,群情激愤,群起攻之。也有人彼此不服,互相灌水,说些没意义的话,当时却显得自得其乐。
  有过交流的友人,荆林夕,却慢慢忘却了所有的话。无非是捕风捉影。
  用辰小洛的名号,身份始终没有公开过,直到有一天一个名字也忘了的无聊男人说,你似乎很寂寞,我可以给你一个家庭。天雷滚滚,现在看来却是安妮书中常见的戏码。一时惊觉暴露了初中孩子的身份,吧主之争瞬时归零。
  那些话后来被新上任的吧主删掉,只留下片语只字,不留痕迹。
  会拉着S说这一切,迎着不知所以然的眼神。只是为了交流,干净的感觉,没有厌倦。
  
  我曾经非常非常喜欢一个人。可以在班里分棒棒糖再对他说没有了顺势塞给他早准备好的巧克力。可以在收物理卷子的时候偷偷把机读卡拿来对照改正错误的答案。会找出各种名目请吃饭或假借心情不好求安慰。一切一切。
  同学录上用铅笔写着。汝之素年,谁予锦时。是晦涩的告白。依然没有勇气,还是擦掉,英文夸张的写上my dear。想说又不敢说的话。
  
  后来也就渐渐淡了,有些造作的矫情,除了文字的华丽看不到更多深度。
  囿于年龄总有的蒙昧,长大之后竟会质疑,最初的最初那些情感是从何而来。
  可依然会有着怀念,俯视过往怜惜的心境。就像我再不后悔来到北航,就算阴差阳错,一切的一切终究让我遇见了你,而我也成了现在的我。
  
  为了旧时光。
  汝之素年,谁予锦时。


  从最初的有点酸涩的故事,到后来越来越晦涩,读完不知道在写什么的散文。安妮宝贝真的让人看不懂了。后面的书不敢买了,恐怕自己才疏学浅,看不明白。


  我喜欢看能让我安静下来的东西,这本书确实可以。
  不管作者本人到底是什么样的立意,什么的价值观取向,以及对人生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我并不需要向她学习这些,这些我生来就有,也不会因为看了这么一本书而改变。
  但它还是吸引了我,不过是因为我能在其中找到共鸣点,让自己浮躁的心平静下来。
  喜欢挑毛病的亲们,你们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并不觉得安妮宝贝的书写的有多好多好,这类型的文章太多,这类型的女子也很多。
  只是每每遇上用心活的女子,内心里也会变得柔软而安静。
  
  做女子便当如此,安静地看这世上行走的万千人事,然后修行自己内心。
  
  书是闲时可翻来一阅的书,不扰人,安静看她所思所想的人事。
  
  或者观点不苟同,也是他人的一种态度和观念。


   素年锦时 。是我第一本接触安妮的书 。它和我过去的爱情相牵连 。
  
   记得那时候她好喜欢看我写的东西,然后我也每天都写 。这是我们彼此之间最深刻也是唯一的交流 。记得那时候的冬天大学覆盖了整个学校 。回家的时候和同学一起玩雪,堆雪人 。天气也的确是挺冷的,我们的手被冻得通红通红 。
  
   雪人堆完的时候她的朋友给我看了一首诗歌,是安妮写的 。她说她最喜欢安妮了 。自此我就对安妮有了好感 。发自内心地说,我的确不怎么喜欢看书 。总觉得书中的很多东西我们一不留神就会被其中的所谓哀怨仇恨所笼罩 。会影响我们对生活的心驰与神往 。
  
   后来是她把安妮的书带个我看了 。就是素年锦时这一书 。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并没有认真地看完这书 。只是很浅略地翻翻折折 。后来是和她分手了之后我才认真看完这书的 。记得那时候,上语文课的时候把书堆得高高地,堆成一个城墙的形态 。素书在其中安身立命 。我把它当语文书来读,写批注,写相似的句子结构 。一直到最后,到
  《月棠记》 。后来很多人说我的写作,有安妮的风格 。或许就是这样的原因 。
  
   现在安妮在我的生活之中稳固地存在着,而原本领我入这世界的人却不在了 。
  
   安妮是一个不愿说太多没有生命文字的人,它的情理至精至简 。值得所有对生活有憧憬和敬仰的人去读 。
  
   有许多人对我说,安妮以前的风格不是这样明媚的 。“我更喜欢她之前的幽暗湿冷 。”
  
   是的 。素书相比《春宴》《蔷薇岛屿》等书的确是更为明媚与灿烂 。但这也是安妮 。是她的心境 。这似乎在说明 。人生这段旅程在阴暗湿冷后总会看见明媚春光的 。
  
   爱生活,爱文学,爱思想 。爱安妮宝贝 。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安妮宝贝的书。素年锦时。文笔确实是素雅的,那些年华也确实是锦瑟般的。
  一些生活的琐碎,景色的铺叠,如读别人的流水生活般,确是别人的,幸好淡薄与沉静的文风倒是能让人静下心来。如她所说,生活越发的寂静。是我所喜的。
  后面的文章开始沉下去了,将生活表面那层浮着的油揩去,看见了下面的清汤。对人生,对死亡,对友情,对爱情的思考,那些比喻让人不由会心一笑,确是如此啊!个人的思考终是混杂了些自己的情绪,“所谓朋友的意义,不过是锦上添花的热闹。”可以说是看透了,但对我这个俗人来说,似乎是有点小女子常有的自我疗伤呢。
  对于爱情,我从来无法把它上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最多是心理学在作怪。安妮宝贝笔下的男子的那份洁净,女子的那份脱俗,爱情的那份细长,无关风月,恐怕是太幻想化了。
  最喜欢的是读到此处,“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盛宴之后,泪流满面”,人性的双面性与人世的沧桑无常倾覆了我。
  原来是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诗句。


  冬:世间 情分 相持
  春梦觉来心自警,往事般般应。
  
  旧物
  一个人若太具备感情,是会自伤及伤人的,的确如此。
  
  锦衣
  成年之后的我,才能够感受到的一切。要真正去哎和尊重我们的父母,一样需要时间。需要长大,获有能力,因为爱和尊重并不是天性。它来自人性深处的宽悯理解,是一种力量。要逐渐地才能得到它。
  
  祖母
  他死去之后,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是带他去旅行。
  
  疆域
  在生命的疆域里,我们是幼小孩童,懵懂无知,它是大人,手心里捏着糖果或者毒药,与我们捉迷藏。我们与它一起嬉戏在黑暗的大房子里。在空旷幽深的走廊上追逐大人的脚步。想抓住它,得到它手心里的秘密。身边是一扇扇紧闭的门,有时左边一扇打开,有时右边一扇打开,完全不得要领。你走遍房子的每个角落,发现有些门可以被轻易推开,有些门则从未曾开启。那个与你捉迷藏的大人,它与你之间的游戏,令你困守其中,无法穷尽。
  这些漫长的没有结果的游戏和奔跑,最终是你明白与它之间的规则。知道有些门不能碰,有些地方不能抵达。有些期望无法占有。有些问题没有答案,有些对峙无法占据主动。
  曾经一扇扇推门去试探,用尽力气。现在你知道,所要选择的,也许是采取何种姿势等待。有些门如果打不开,它不是你的道路。有些门即使敞开着,也不一定是你的道路。
  
  大门
  是在觉得对这个世界极为珍惜郑重又随时可与它隔绝的时候,开始一点一点变老的吗?
  
  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醒来,看到窗外的暗蓝天际,曾经跋山涉水而山高水远,也曾困守城市繁华不知何去何从。看过世间风景,尝过人情冷暖。身体是成年的,心是提前老去的。
  
  人若看清和明白自己的处境,就只能承担它。即使心里又一种畏惧,对这萧瑟落寞的,对黑暗与幽闭的畏惧,也要承担着它,回到自己的使命之中。
  
  世界空阔,你总在底处。而这是一件郑重的事。
  
  秋:白茶 清欢 无别事
  
  相信
  我们为什么会在另一个人面前哭泣,仿佛曾今在无人的房间里哭泣,在黑暗里哭泣,是为了对自己的失望,还是对一些规则的无能为力。
  如此可耻,温柔小心。开出小朵小朵的白花。当荒芜的秋季来临,当大学覆盖原野,心才会在静默中获得确认。
  我对爱的理想,是要做回小小的女儿,寻找到一个父亲一样的男人,过马路的时候牵住我的手,在饭桌边坐下的时候,知道对面的人会为我安排一切,这样就足够了,还可以对着他哭。
  要做个好看的女子,并且相信海誓山盟。
  
  一期一会
  生活的根基,是一颗自然的平常心,如同涓涓清流从心底淌过,来自我们与世间周遭的人与事和睦妥当相处的道理。它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愉悦,是不那么确定的事。不剧烈,也不荣耀,如花期一期一会,活在当下。
  
  孩子
  很酷的妈妈需要很酷的底子。
  
  名词
  月下白 青心白
  名词使人觉得愉悦,一切美好的名词,均具备一种理性。理性导致它的面目简洁,却是世间万物本来的样子。
  
  物品
  在人身上戴了太多年的物品,会沾染习气和情感,不能随便丢弃,所以要埋葬起来。这是对物品的珍重,它已经具备了灵魂。
  肉体
  人做的任何事情都有回报,再艰难的时段都可经历过尽。它只是在沉默地警告你希望你自省,以此才可面对后续。反省。等你纯净,再给你下文。时间是这样的态度,人必须信任它。
  
  余地
  暴露太多的人会显出脆弱,因为她丝毫不懂得后退及隐藏,留给彼此的余地。
  
  过路客 113
  所谓朋友的意义,不过是锦上添花的热闹。每个人内心的深渊,如果有痛苦,回忆或者其他,始终只能自己临涯独立,对峙这压力。他不可能让旁人来参观这深渊,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完全南辕北辙,也很少有怜悯。大抵就是如此。
  所以,何必留恋,何必寄予对方长久的愿望。拥抱之后,一拍两散,彼此相望。只是过路客的方式。
  
  重复 114
  有谁告诉你,喜欢的东西就必须要得到,要始终得到。得到之后你是否会厌倦,再次把它丢弃。
  我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家 116
  如果有一个房子,可以让人喝醉,埋起头来哭泣,放下所有的羞耻和秘密。它就是自己的家。
  
  叙旧 119
  某种意义上说,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同时又非常无情,这个说法并不矛盾。
  也许他早已习惯在矛盾中与自己平衡相处,不停起伏动荡的小波浪汇聚成一片寂静无声的海洋。这是一种与时间同步的趋向。
  
  寂寞 122
  所有人的不可自拔。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困笼之中。
  
  疼痛 123
  喜欢回忆和沉浸的人,是可耻的。
  嘻嘻探索事情的真相,就会发现,你为之难过的,只是幻觉。它跟事情没有关系。
  事情的结果是,它已经告终。你对新事物的选择和因缘再次开始。
  
  自由 124
  人的生活一旦被展览,就会失真且变味,周围演戏的人够多了。
  
  等待 130
  有时候,觉得自己可以这样执着地爱着。十分耐心和缓慢。有很多很多话,我不能告诉你。即使有人爱着我或遗忘我,那也是不能够的。
  
  夏:大端 两忘 捕风捉影
  
  担当 178
  一切原本有迹可循,一切也只有尝尽甘苦之后,才能坦然自若。
  
  夏天 193
  因为写作,使我知道了自己在如果地度过一生。
  
  月棠记 214 “月上海棠”
  
  她经常性感觉抑郁,有时在下午强迫自己到人群之中去,回到地面,在乌烟瘴气的咖啡店里喝一杯咖啡,似是唯一慰藉。有时她汇困惑于这样的生活。一切看似没有任何希望。没有希望来自身边的世界,没有希望来自身边的人。也似乎么有希望来自自己。
  
  218
  是。可选的那么多,彼此都差不多,又何必为你赴汤蹈火。
  
  220
  一个有德的人,自然也会得到适宜的婚姻。
  一个人想解决问题,就首先要解决自身的问题。如果她希望得到一个清淡,实际,单纯的婚姻,他首先得先成为这样的一个人。这是她的结论。
  
  233
  只不过,年少时,会对困难有迷惑,现在却是能够冷谈自处。不愿意求人,不愿意让自己对别人有所求。
  
  终于,安妮在月棠记最后提到了紫色鸢尾花,有小些惊喜~


   这大概是安妮宝贝写的最温暖的书了。比起她写的小说,我更爱她的散文,那样细腻的描写,一字一字写到了我的心坎上。
   这本书,正如她所说:“它是一幅锦绣的白绢,属于闲散及淡漠的心得,原本与旁人无关。”是啊,书中看似略显絮叨地描写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事物(大宅、事物、清风桥······),这些原本就是属于她对于生命中所遇的各种事物的清谈,与旁人无关的,但就是这样的自说自话,让这些文字轻而易举地抵达了我的心。


  想做一个那样的女子素净淡雅,洁白的棉麻群,简单的刺绣,出嫁时穿一双绣鸳鸯的红鞋子,把自己嫁给一个最爱的人,同样的干干净净,沉着冷静.两个人偶然的狭路相逢,眼底都有一片湖,倒映着彼此的样子.清澈的眸子里我看见自己的倒影,在他的温柔中那般幸福.


   《月棠记》在这本书立时一个例外。在《素年锦时》里,安是这样说的。我到现在也刚刚好看完了“春”的这一部分,可是,无论怎样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样的故事,在安的所有作品中,也应该说是一个例外。看惯了安的那些可以在明媚的阳光下流泪的文字,这份突如其来的、暖暖的感动,让人的心中久久的荡漾着幸福的感觉。原来,幸福可以如此简单。在院子里种树的时候,那幸福的种子,便已经由此绽放。
   看安的书总是要静下心来才行,所以也只好按捺下心中的那份蠢蠢欲动,将早早买回的新书放在柜子的最上层,放在每天伸手可及的地方。在一个暖暖的下午,沐浴着午后金灿灿的阳光读完了《月棠记》,心中留下的,是另一种温暖的感动。
   我们要如何定义幸福呢?要有爱,要由双方的付出与真心相对,要有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幸福的物质,要有很多幸福的理由……可是安定义的幸福,只是有一个院子,可以两个人一起种树。于是,那样不驯服的女孩也可以慢慢的安定下来,在一个有院子的地方,感受她所要求的独特的幸福。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在纷繁复杂的今天,我们想要关注、何不得不去关注的东西占据了太多的时空,精神的、物质的,每天面临太多的选择,看到得太多的东西我们都想要为它涂上幸福颜色,然后说,它是幸福的条件。于是,我们的幸福也变成了一件复杂的事情,在回答是不是幸福的时候,总要考虑这样那样的东西。等我们终于梳理出一个头绪,恐怕,幸福早已经擦肩而过。
   此时,何不坐在月棠树下。
   两个人种树,如此简单的事已经构建了一个如此幸福的瞬间。于是,在小树一点一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是幸福的;于是,当树影斑驳留在时空的记忆,我们是幸福的;当树荫洒满地面,我们的幸福已经茁壮成长起来;但是我们已就在瞭望,在起点,渴望更美好的幸福……
   幸福着的两个人,可能因为爱而放弃了一些东西,他们舍弃了原来性格中的特立独行,在融入了彼此之后就会发现,相爱的时候,他是幸福的,她是幸福的。幸福的时候,原来为了彼此,可以付出那么多。
   一棵树。两个人。在月棠树下,幸福,如此简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