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上海的红颜遗事

陈丹燕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作者:

陈丹燕  

页数:

254  

字数:

20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0年,《上海的红颜遗事》出版。出版后不久,我接到了一个男人的电话,说他是凯凯的亲戚,希望与我联系,也希望与灯灯联系。但他却没有再联系我们。在那个电话里,他只是说凯凯住在纽约,已经结婚了,有三个孩子,在中餐馆工作。这就是所有关于凯凯的讯息。  2008年,《上海的红颜遗事》有再版的机会。新版的设计已经完成,只等下厂印刷。这时我接到另一个电话:“我是凯凯。”他说。凯凯回来了。我们约在一家庭院咖啡馆见面。我们并不认识,所以我们各自拿了一本旧版的《上海的红颜遗事》。但当我们在台阶上遇到,彼此都意识到,那就是我等待的人。

内容概要

《上海的红颜遗事》讲的一个普通人,一个不像有的人那样坚强,也不像有的人那样冷静,不像有的人那样聪明,也不像有的人那样理性,是一个感性的人,一个努力在沙上建房子似的,想要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生活的徒劳的人,也许还是一个捂着伤口不让别人看,自己也不看的乐观的人,一个实在不懂得怎样去应付,弄得满身满心全都是伤的痛楚的人,一个怕被别人落下,被别人孤立,被别人抛弃的认真的人。她还是一个按照自己天性生活,并没有用是非观修剪自己的质朴的人,即便是她在照相的时侯,在脸上入满了扮得十全十美的假笑,在她少年时代,青年时代,和将要时入中年的时侯。我是想写一写这样的普通材料制成的人,在一个动荡的大时代里的际遇啊。

作者简介

陈丹燕,中国作协会员。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小说编辑。1992年兼任上海东方电视台青春节目主持人。上海作协理事。上世纪80年代开始儿童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少女们》(获文化部新时期十年儿童文学二等奖)、《女中学生三部曲》(获全国妇女儿童题材作品奖)。80年代后期从事成人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心动如水》、《绯闻》、《一个女孩》、《慢船去中国》和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散文集《写给女孩的私人往事》、《唯美主义者的舞蹈》、《长裙上的花朵》等。《一个女孩》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宽容”文学金奖。

章节摘录

  第1节:上海的红颜遗事(1)  “请告诉我一些1944年上海夏天的事好吗?最普通的事,天天都会在生活里发生的事。”我对一生都在上海度过的老人魏绍昌说。  这是距1944年五十六年以后的春天,这天下着雨,室内有着上海雨天淡灰色的天光,屋角的颜色会要深一点,像是纸烟的烟灰,带着点点斑驳。而窗框的影子在墙壁上变成了一团模糊的斑迹。过不惯多雨的上海春天的人不能体会到那样的天光里如烟云的柔和,于是也很难体会在带着潮湿雨气的柔和里有很轻的感伤。这种绵长的雨,从来不会有人真的知道什么时候会停下,也不知道天气预报里预报的春雷会什么时候来,那将是今年的第一声春雷。那是一个合适问到1944年的天气。这个老人有很好的记性,他还记得1932年日本人炸闸北宝山路上上海商务印书馆那天的情形。日本炸弹炸毁了当时东亚最大的图书馆和印刷厂,大火在宝山路上熊熊燃烧,被烧毁的纸在二月的东北风中向市区漫天飘来,像黑色的雪片,而那其实是四十万册中国书,包括近六万册的善本书,以及纸库里准备印书的纸。黑色的纸灰整整落了一天。南京路上把衣服晾在外面的人家,衣服上落满了纸灰。他的脸上在说着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有着一种类似微笑的神情,他抬着白发斑斑的头。然后,你就会发现那样的神情原来不是微笑,那是对往事无边的忍耐。  他对我想要知道1944年的事有点吃惊。  “是为了写书呀。我要写的那个人出生在这一年。”我说。  “想要多知道一点真实的细节,在历史书,在报纸上,在伟人的传记里和回忆录里都看不到的东西,因为我要写一个普通人。”我说。在我的感觉里,她的故事就像沾在历史书上的一粒灰尘一般,但我想要做的是,让她成为一粒永不会被抹去的灰尘。  “是啊。那是需要的。”他说。  1944年,他是一个二十三岁不到的青年,已经结了婚。他在中一信托公司做职员,虽说是银行职员,但并不需要在上班时穿西装,他大多数时候穿长衫上班。  “是灰色的吗?”我问。  “有时是褐色的。”他想了想说。啊,原来那时的上海青年也穿褐色的长衫。  “1944年的夏天么,上海是在沦陷中,在沦陷中。南京西路上的大华电影院里放的全是日本电影,像轰夕起子、高峰秀子和坂东起三郎的电影,也演出中国和日本合拍的《鸦片战争》,因为当时英国是敌对国。你说滑稽吧。”他告诉我说。  虽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法国租界,已经消失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炮火里,可按照当年法国人的城市规划在人行道边种下的梧桐树,还在一年年地长高。春夏时,它们绿色的、宽大的树叶以毫不知情的恣肆拼命地长着,遮蔽了整条整条的街道。冬天,等树叶变黄,发脆,成批成批地落下,连在夜里被街灯烤着、最晚落下的那些树叶也全都掉了以后,能看到树枝上有一串串淡褐色的小蛋粘在那里,那是刺毛虫留下的籽,它是翠绿色的爬虫,春天时长大,住在梧桐树上,夏天的时候它把背上的小刺扎到人身上,看不见,可是摸上去,那一块皮肤让人痛痒难耐。夏天,从菲律宾海面上生成的台风会影响上海,台风来的时候,大风大雨把它们从树上扫下来,大人孩子见到了,都恨得用鞋底去碾。它们的体液是黄绿色的,在人行道上小而粘稠的一汪,慢慢干在阳光里,在地上留下了黄绿的、微微泛光的颜色,像打翻的毒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上海的红颜遗事 PDF格式下载



若干年前读了陈丹燕的《上海的金枝玉叶》,就喜欢上了那细腻通透的文笔,也喜欢戴西,那个在乱世中始终保持着优雅和高贵的女人。而今读《上海的红颜遗事》,唏嘘感叹。要有一颗多么强大的心,才有勇气在经历了动荡的岁月后再次在诸多亲历者的回忆中感受那份痛楚?要有一支多么淡定的笔,才能从容叙述命运对花样年华的作弄以及普通人在乱世中的浮沉挣扎?血雨腥风中的没心没肺却又执着惊艳的爱情,对旧上海明星母亲的疏离、背叛、忏悔和思念,对命运的默默顺从、努力迎合和顽强抗争,构成了薄命红颜姚姚的传奇人生。姚姚和戴西,都是花一样的女人,在风中摇曳,脆弱而倔强,即使枯萎,花香犹在。借助陈丹燕的幽幽文字,让我们隔着岁月的河,看那恍惚的景,点一注心香,祭那凋零的花。


很喜欢陈丹燕写的上海系列,上海的金枝玉叶我读了几遍,买了几本送人。这本上海的红颜遗事又看出了不同的味道。


看上海的红颜遗事.看半个世纪前的美丽女子.烟花一样的女子姚姚,深深的深深的打动了我.半个世纪过去.没有经历过乱世.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想我懂她.我真的觉得我懂.我懂那种痛,那种爱.亲人永远离去.爱人永远离去.她在人前始终笑着.偶尔提起会满眼的泪.也只是满眼的泪这样而已.只在人前痛哭过一次.朋友们觉得不懂她.她真的有朋友么.她是那样鸵鸟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样黑白颠倒的世界,看不到希望.她依然坚持着对生活.对爱的理想.穷到寄人篱下,依然不愿意为了生计嫁给不爱的人."没有爱,就是不行".小时娇生惯养生活优越.依然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在那样艰苦的地方,留下的还是她微笑的样子.看着半个世纪前的老照片.姚姚笑着.昙花一现的一生.美丽过.然后坠落.我很感动.


总是记得一个片段,一个叫洪晃的女人,最后被车撞了,死的很惨。一生像一朵浮萍,凄凄惨惨戚戚,却从来没有低头。后来很惊讶的发现,洪晃竟然还活着,好好地活着。然后就开始怀疑,记忆里的那个女人是谁?后来看《上海的金枝玉叶》,买而不得,于是开始看《上海的红颜遗事》,才知道原来是姚姚。那是多久多久以前的事了,我把旧时光都忘了。我们都是过了河的孩子,无路可退。
没有什么能把我们打倒,包括我们自己。我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就像姚姚一样。


《上海的红颜遗事》,我大哭了一场。一本久违的好书,好书!!!!但我看完一遍,不想再看第二遍,不是因写的不好,而是太好了!但我承受不起主人公跌宕坎坷的命运。我难受啊!!!我要把它藏在书柜深处,心灵深处谢谢陈丹燕


喜欢陈丹燕写的人物传记作品,很高兴又买到了红颜遗事的增补本,可惜没买到金枝玉叶的增补本。


在特殊时期下衍生和让我看到的小人物,小说里的瑶瑶通过作者的走访而得到的一生,显得更具有真实性,也让我更加的记忆深刻那个年代里,人们的生活,瑶瑶的妈妈给了瑶瑶良好的生活,瑶瑶是从一个上海名媛闺秀一步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蜕变成一个饱受苦难的时代悲剧,就像上海时期树干上的小虫子,小小的,爬在树上,任谁也看不见,但是只要爬到谁的身上,那个人准会难受,春去东来,特殊的时代给人们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不管是在或者不在的人,瑶瑶的笑脸贯穿着全书,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微笑和生命,这本书值得一读,上官云珠教会瑶瑶的让她受益一生。


《红颜》讲的是上官云珠的女儿,读了,依旧陈丹燕。
感觉她很像萧红,有一种“疯”劲儿,不计后果的付出,轰轰烈烈地在火焰里舞蹈。
你可以说她很不幸,但你未必享受过她的幸福。
你可以说她不够正常,但她比任何自诩正常的人过的精彩。

喜欢读人物传记,以往大多是名人传记多。陈丹燕为小人物写下的两部人物传却是最令我感动的。也收获的更多。名人的成功给人的往往是事后诸葛的自作聪明,小人物的人生却让我们看清自己。
只是,太多慨叹。无法言语。也许不够励志,但足够现实!


这本书是陈丹燕“上海的”系列里读来印象最深刻的一本,少却了其他对于旧上海精致生活的造作刻画,关注更多的描述人物在文革的背景下的痛苦人生和乐观性格。姚姚,真是一个有新思想的女性,可惜活错了时候。


因为是凑书数才买的一本书,多便宜我也忘了。本以为是本讲述一些旧上海千金小姐的书,买回来之后发觉是讲一个普通人姚姚的故事,我顿感失望。后来翻了下,原来这普通人的妈是上官云珠,这才支撑我读了下去。有时,世事就是奇妙的,要不是前段时间我看其它书知道了上官云珠,相信这本书我会遗落在书架的一角。现在因为上官云珠而读下去,才自知我差点错过了一本好书。书中通过很多经历过文 ge的普通人之口,来了解姚姚,使我从中也更了解了这个特殊时期,不是通过润色过的历史,不是通过夸大的电视,就是从普通人看到的感到的去触摸它,是一个全新的感受。知道当时是一个多令人迷茫的世界,看完后我久久不能跳出这个匡匡,我感到自己理解姚姚,理解她的心里变化,理解她为什么会这样做,她就像我身边的一个熟人,而我知道她的所想一样。一句话:这是一本值得细读且一读再读的书!


看了两遍,让人感伤不已!一个悲惨的故事!一个极具个性色彩又极具时代特点的人生!难过,同情,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感伤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让人不由自主为主人公悲叹不已。喜欢陈丹燕充满感性的文字,悲悯的情怀以及超强的说故事的能力!


排版舒服,一看就是正版,值得购买,虽然不如《上海的金枝玉叶》好看,但也很不错。文笔不好,写不出长篇大论,只想就书的质量写下感受,供后来购买者参考。


喜欢陈丹燕,喜欢老上海,更喜欢她笔下的老上海。


一直喜欢陈丹燕的文字,她笔下的上海总是那么地细腻,感觉就像在说邻居的故事。虽然看了很伤感,但本书值得推荐。


陈丹燕的这一套书都很好,值得一读。了解上海的一切。


很喜欢陈丹燕的上海系列


喜欢陈丹燕笔下的上海旧事,耐读。


普通人在特殊时代里的际遇,很喜欢陈丹燕,看到最后很有感触


写一个名人的后代的一生,反映一个时代的悲剧。


看完这本书很久了,还记得一个深夜里,久久不能入睡,不能理解一个人的命运怎么能这样,不能理解。


很有上海的味道,(^o^)/~


这套书很值得看,回味旧上海的味道


挺可悲的一生~红颜薄命


这本书很好滴诠释了啥叫做红颜薄命。


还没看,但陈丹燕的书很客观,之前看过,期待!只是上次送的礼券,一会儿到期了,一会儿又能用了,变来变去的,还是没用成,折腾来折腾去,还是没优惠,这种优惠真是没意思透了,让人失望,下次对这类优惠的政策不再报希望了。当当这样做,适得其反啊


看完,阵阵悲伤...
感慨自己所处的年代是多么的幸福。常想若是姚姚是生在我这个时代的,她会是怎样的...


陈丹燕女士的三部曲之一,非常满意,谢谢啦!


当代的女作家,陈丹燕的文章是最能吸引我看下去的。
有个疑问,上官云珠的遗言是什么?作者没直写,令我遐想。


书装订很好。一个悲剧故事,人生悲喜,了解了一段不熟悉的历史。


一本催人泪下的书,让人嘘唏不已.


美好的,丑陋的,可怕的真实。让人不忍读下去


看完这本书我只想哭,为此还特地写了篇读后感放在博客里。


看了心里很沉重,无论名人还是普通人的世界在那个年代都是这样脆弱和扭曲的


共买了三本,就这本没塑封,不知是什么原因。1998年时也读过,当时就想上官没法交代的事是不是和???有关。


还没看 三部曲都拿来收着


喜欢陈丹燕的书


陈丹燕的书一直很经典,正品。


不错,这本书写的挺好,不过,有点矫情,


很喜欢具有年代感的文字


喜欢这种题材的书,这本还可以,了解了很多东西,但内容还不够细致


书很快收到,拿到手还是热的,快递员很辛苦,在次谢谢他们。演员阉妮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点报时说,大夏天当你在家里凉凉块块收到快递员送来得货的时候应当表示感谢,递上一杯水。我记住了。


很便宜,书的质量也很好,送货很快。


还是喜欢这种平凡而极具温情的故事。


不错哦 喜欢 自己有第一版了


看看这些能反省一下现代的自己不好的地方


书本的包装很有古色古香的感觉,纸张也不错。


当当网的书籍值得信赖。


书还没看,内容应是不错的。


刚看了一点,整体基调应该比较悲伤。。。


很好很及时很满意


喜欢陈的书。风轻云淡却历尽磨砺。这书看着很有点感叹。尤其是结局


我是帮别人买的,评价很好!!!


看了好几遍,还是喜欢


非常好的一本书,语言细腻优美,推荐


一次性购买了十多本书 包装都很赞 书籍也没有损坏 已经迫不及待要开始读了!


精美语言,值得一读再读。


非常值得珍藏的好书!


我就是冲着封面上的那一位笑颜如花去买的。
那是上官云珠的女儿。而我,就生活、工作在上官的故乡。我想更多的了解一下那一段历史,那一段历史,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
所幸,还有一个陈丹燕,穿行在上海的弄堂里面,为我们拨开重重迷雾,寻找一个个普通人曾经有过的生活——或普通或风光的生活。
文字也是那种和你平淡讲话的腔调。将普通人的故事,普普通通的放在你的面前。


我想姚姚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普通人。她的妈妈是上官云珠,她的爸爸是姚克,包括她身边的人,那一个个我们熟悉的名字,还有她的被认为是不伦的爱情,她的未婚生子,甚至是她的死亡,这一切一切都不能说是平凡。
在经历了那个动荡扭曲的年代,在她即将要迎来自己新生活的时候,一场车祸夺走了姚姚年轻的生命。让人惋惜、让人哀叹。也留下了许多的疑问和困惑。
这本书就是通过那些活着的人的回忆的拼凑,把历史的真相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还原了一个我们所能了解到的最真实的姚姚的一生。
姚姚走得太早了、太突然了。如果没有发生这场意外,她的生活还会有很多的可能吧,但一切就这么结束了,太仓促地结束了。“她还无法安息。”


记得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接了回来在无数个下课时十分钟里旁观的走完了姚姚的一生她是一个普通的人但哪一个人没有一些不普通的故事呢在某种程度上感谢陈丹燕她教会我平凡之中孕育传奇


书还没看完,但已经很喜欢了~~
从姚姚的照片中,看到一个人从小到大的变化。
人的成长历程对这个人的相貌会有改变,信了!


陈丹燕的文笔特别细腻,刻画人物心理特别到位,哭着看完这本书的!感性的人值得一看!


我选择书的时候,多是看心情,再是受我当时热衷的事物影响。在现在的我看来,当时会选择这本书来看是件带着奇怪缘分的事情。
今年早春的时候,我搬了一次家,在一个有些陌生的空间里开始一段寄居的日子。开始的几天真的有些无所适从,晚上盯着天花板不敢闭上眼睛。于是整夜的放音乐、看书。看这本书的时候,我选择了一首当时正在热播的悬疑悲剧的主题曲来播放。这个选择也是一次意外的巧合。事实上在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它的内容。而在看的过程中,那些情节,伴随着那悠长带着凄楚的乐声,一直回荡在那个房间里。禁不住的流下泪来。尤其是她想要去美国找她的亲身父亲的时候~~~~~看完这本书很久之后,我还是看着她在江南拍的那张蹲在水边的照片许久,一直一直都难以平复心里的哀恸。
今年6月的时候,结束了寄居的生活。我回到了家。这本书随着再一次的搬家,跟随我回家。它被安置在新的书橱里。再也没有被翻开过。冥冥中我想给她一个安静的不被打扰的角落~~~
我再次回到那个呆了几个月的房子去,推开那扇房门。那里是我没有带走的哀伤,房间里仍旧回荡着那首乐曲,一直一直~~~


一个悲情的普通女子的故事,在文革那段疯狂的岁月。读了感觉心里很难受,庆幸我们没有经历那个阶段


关于那个年代里的人和事,看完书后让我心头紧锁而不寒而栗。关于她的人生,却也是众多人人生的一种。


书的品相保护不错,纸张也蛮好。字体显小了一点。朋友推荐陈丹燕的书,我也喜欢上官云珠。看上去是那种比较容易看的休闲书,应该是不错,刚到货,会尽快看。


陈丹燕的帮童鞋定的,他很喜欢


一直想买这本书,昨天看到当当上有,就买下了,书很快就到了。


值得购买 哦


关于窥视。。。


看后对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有了些了解。


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只能从有良知的作者那里获得,不知是否真实,但是主人公本身的遭遇令人唏嘘。


很经典,值得一看,最好看系列


《上海的红颜遗事》就是上海小家碧玉的长恨歌。


泛黄的书页,快要脱落的封面,这本书的历史就像它的内容一样深厚。 再一次繁华起来的上海,越来越找不到当年的痕迹了,有机会,我还是想去逛逛上海,看看外滩,也看看弄堂。只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知道在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地方,原来也有着浓浓的悲伤、淡淡的哀怨。


文笔一般,主人公也没有任何值得写的地方,后悔买了这本书


上官云珠的女儿


上海小女人的心情文字


上海的红颜遗事(增补本)


还没读,印刷质量还不错


陈丹燕的 必须顶


喜欢陈丹燕写的关于上海的书


  昨天午饭时,说,“我最近又在看姚姚的书。”
  
  妈妈没有说话,只是看着我。我接着问,“你还记得姚姚吗?”
  
  “当然记得了。”
  
  数不清这本书到底读过多少次,几年前还特地推荐给妈妈。
  
  后来妈妈说有一次旅游时在酒店休息,她把姚姚的故事讲给朋友听,讲到一半,朋友突然坐直了身子,让她不要再往下说了。
  
  姚姚的故事,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毫不相干,但也不是一件能在茶余饭后轻松谈起的事,可哪怕现在妈妈的记性不太好了,却依然清楚记得一本五年前读过的书。
  
  每次我们都在没有旁人的时候讨论姚姚,彷佛她是一个说不清的故人,很难说该怀着怎样的感情去看她。她整个人生是毫无起色的,期盼也好坚持也好,都像“站在沙上”,我一直记得书里这个比喻。妈妈说,上官云珠再惨,还有人晓得她,可要不是陈丹燕写下来,她的女儿的故事就永远不会被人知道。“这根本是一个不该活着的孩子啊,但她在照片里总是那么美,谁会看得出来呀”,她说了这么一句。
  
  陈丹燕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原因肯定不是“上官云珠的女儿”这么简单。她在散文中提到为这本书收集素材时采访了很多人,有些人拒绝回忆,因为无法回头看那个时代;有些人很艰难地回忆着,而她听完,常常在离开时流着眼泪走在街上。姚姚的一生,她的努力和挣扎、她的天真与不甘、她永远纯洁而热烈的爱情、她那对于大时代来说微不足道的生活理想,最后被一个浪头拍在礁石上,轻而易举地化成水花飞溅,一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这样的故事能带给读者什么呢?这么暗淡无光的故事,只要读一遍,就不会忘记。笼罩在命运之下,姚姚那种以卵击石的倔强和内心界限清晰的坚持打动了我,不是感动也不是同情,就是“不会忘记”这种感觉。
  
   “姚姚,1944年生于乱世,1975年死于非命。”


  
  
  昨晚,草草的写完了《上海的红颜遗事》的游记。原谅我只能这么草草的写完,因为我已经不敢再去回忆任何和姚姚有关的细节了,在上海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能想起书中写到这个地方发生过什么事,到现在我也依旧记得,我到上海路过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姚姚车祸死亡的南京路和江宁路路口,狭小的街道,还有那些法国梧桐……
  
  红颜遗事这本书让我难过了很久,HW说因为这本书代入感很强,新版的最后你可以读到陈丹燕的怨气,这是很少能在一个以“优雅精致小资”著称的作家身上看到的,几十年过去了,姚姚的亲人依旧痛苦着,陈丹燕的最后一句话是“姚姚还无法安息”,同屋小朋友看完后也问,为什么呢,为什么不能安息呢?是因为还有很多真相迫于压力没有被披露么?比如燕凯是自杀还是被自杀?!!!
  
  我想了很久觉得不是的,或者不止这些,我觉得第一,是不管当年去侮辱凌虐别人的人还是被凌虐的人,不少还活着,可是直到2005年之后,才有第一个人在公开场合(登报)向当年被他侮辱打骂的人道歉,几十年来,那是第一个人,你觉得那些枉死的人,真的就该死吗?这么多年了,就没有人去反思自己当年犯下的罪行,那些行为真的只用一个“年少无知”就可以解释么?
  
  第二:想想反日情绪高涨时候,西安日系车主发生的惨剧,你就知道,那种“暴民”的基因一直潜伏在人的内心,只是需要一个适当的理由,那些妖魔就会出来作怪。
  
  书上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你看,姚姚的故事,那些年代千千万万的姚姚,还有那些无辜受难的人,他们的事,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也是这个民族的悲剧。
  
  尽管姚姚的事情让我很难过,但是我以后还是会告诉更多的人姚姚的故事,我不只是希望有人能够心疼姚姚,那个年代有太多的姚姚被碾落成泥,更多的都被历史湮没了。
  
  姚姚的故事告诉我的是:你可以不关心政治,你可以不关心历史,但是没有人有权利去罔顾他人的灵魂,不要对别人做任何的道德评判,更不要举起罪恶的双手,以貌似正义的理由去行伤害之事,像西安那些暴民一样。
  
  
  
  2012年旅行去过的地方里,上海是我做过的功课最足的地方。
  
  高中时因为《来世我愿做托斯卡纳的一棵柏树》而喜欢上了陈丹燕,只是到了后来我才知道,陈丹燕写完《红颜遗事》之后情绪崩溃,大病一场,然后才去欧洲散心。我从陈丹燕最轻松的欧洲游记开始读,以为她的书都是happy ending,直到读到金枝玉叶,直到读到红颜遗事……
  
  
  
  上海没有待几天,因为我相信我还会再去,没能进去洋楼看一看是个遗憾,不过也正是应了那一句话“北方比南方缺乏资本主义精神和私有产权意识”,所以上海的老建筑比北京保存的好,很多带花园草坪的房子还在,例如以几亿元卖出的那个愚园路699号,很难想象在个繁华的地段(近江苏路地铁站),有这么个公园式的存在是个私人住所,要是在北京估计早就被推倒弄成三环快速公交专用道了……
  
  去上海之前,有个北京土著跟我说,上海有什么好看的,就外滩有那么点建筑,其他都是高楼大厦,和北京一样。其实我觉得只要做足了功课,你会发现和北京绝不一样。这一趟我基本没有去著名景点,只在要离开上海的那个晚上,因为三天的暴走,腰和腿都已经濒临崩溃状态,于是买了那种省事的BIG BUS TOUR的票,其实也就是去看了看外滩,坐在双层巴士上,看了看外滩还有上海博物馆。
  
  
  
  去上海做功课用到的东西:
  
  陈丹燕的书:关于老上海的人《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色拉》《成为和平饭店》
  
   关于老上海:《永不拓宽的街道》 《外滩影像传奇》等
  
  
  
  网上很有用的两个博客:
  
  一个自称扫街的博客,里面会介绍哪条路住了什么名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9f8c06001010klr.html
  
  
  
  这个貌似是个街道办的博客,专门介绍长宁区的街道,非常详细,因为我当时就住在戴西小姐家附近,零散的时间都在这个博客说的地方逛,愚园路699号就是在这里发现的,还有有名的宅子不少改成了有钱人会馆,有一个甚至弄成了杜月笙那个时代的样子,但是是长宁区的企业家俱乐部=.=
  
  弄堂天使:
  
  http://jiansu909.blog.163.com/blog/#m=0
  
  
  
  


   教当代文学的老师曾说,陈丹燕的文字是他所见过的当代女作家中写得最美的。
   确实,在私人化、下半身写作恣肆的时代,她的文字兀自留守着一份纯净的感伤,锦心绣口,却不流于浮华。淡淡的述说中,有一种绵长而深远的历史感,虽然也是厚重,也是沉痛,也化开在一缕女性的温婉柔情里,纤秀细腻的,如花蕊般的,暗吐芬芳。
  
  ————————————————————————————
   ……那样的神情原来不是微笑,那是对往事无边的忍耐。P3
  
   她的故事就像沾在历史书上的一粒灰尘一般,但我想要做的是,让她成为一粒永不会被抹去的灰尘。(P4)
  
   它们(哥特式小窗)因为在多云而飘忽的阳光里,散发着奥斯丁小说恬淡而雅致的气息。P34
  
   摩登带着一种信念般的坚持,一种类似先锋的意味。而时髦的人则是用“赶”就可以概括的,只要有一颗不甘寂寞的心就可以做到。P38
  
   她一生不碰政治,可政治改变了她全部的生活。P40
  
   单纯的女孩子,在青春的时候,很容易喜爱一个生活有遗憾但又是出色的人,就像美人会爱上野兽的那种柔情。……混合着怜惜和同情,还有对一个专业很好的同学的佩服。我相信那是有许多东西混杂在一起的甘美感情,它像开放在褐色枝条上的玉兰花一样,那么大,并不很白,而是带着一点点黄色的温柔的白色,它们甚至等不及叶子也长出来,就在春风里突然开了,带着一些怪诞。要是在暗夜里看它们那样不顾一切地盛开,就会让人想到那些在舞台上穿着白色大袍子演希腊悲剧的小人,保持着的悲怆而抒情的样子。P55
  
   回忆里点点滴滴愉快的情形,像在棉布白衬衫上的番茄渍一样牢牢地锈死在那里,只要回头一看,就是触目惊心。P63
  
   火光在绿色的梧桐树下金灿灿的,像孩子舔着蛋筒冰激凌的柔软而灵活的舌头。P93
  
   有时候,有的人也把这样的心劲,叫做“虚荣”。那是一种没什么理性的心劲,而不是理想。像一股河水在激流中撞上了石头,看那惊涛骇浪的样子,好像充满了斗志,可是,水的本身一丁点要一往无前的意思都没有的。P94
  
   在那样的家里,孩子是一个在刑场上陪绑的人,你站在一边,子弹并没有打到你,可是你的心已经跳不动了。P109
  
   那时候好像全世界都停住了,只有燕凯沙沙的脚步声。那么幸福的脚步声。P117
  
   那是一个一革命的名义铲除柔软人性的残忍的春天……
   ……
   ……他们还能有这样汹涌的真挚的疼痛的爱情……他们在爱情里的沉迷和奔放,在那样一个禁欲与凄苦血腥的春天里,带着一种倔强不甘的气息吧,像隆冬里的花,不论怎样的不合时宜,它就是要开,而且要像春天里所有的花那样开放。P119
  
   春天的时候,白堤上,一棵桃树夹着一棵柳树在绿色的西湖里蜿蜒着。桃树上开着白色和水红色的花朵,长长的金色的花蕊,像美人的刘海一样弯弯地从淡粉色的花瓣里挑出来。柳树青青的枝条一直拂到地上,像西施的裙子。P120
  
   绿湖畔的夕阳在照片上拖着长长的影子,后面的柳树一直把枝条拖到了水里,那些阴影都像城堡里的公主在幽会时落到常春藤上深情的长发。
   ……
   ……像全世界的人都会在亲人的坟墓四周种树和花一样,让它们使得死亡庄严和美丽,你在埋了心肝的地方,种下了满脸的笑容,你又是想让自己的笑容做些什么呢?P123
  
   那时上海的晚上,就像落进了敌方野地里心惊肉跳的伤兵,瘫倒在黑暗里喘息。P127
  
   就是在那时候,才会有这样小心维护、全神贯注的快乐。而且是从心里,从本能,从身体里爆发出来的、对快乐的渴望。P134
  
   档真理都不能镇静心灵的时候,本能就站起来救护一个普通人的心了。
   他们像无知的溪水一样唱着歌,那样湍急地流向毁灭和不幸。
   P135
  
   不是理想,不是欲望,也不是贺元元那种“我就是要活下去,看看最后的结果”的斗志。P151
  
   两张寂寞收敛、在平静顺服里带着警觉和悻然的脸上,像划破的伤口渗出了鲜血那样,渗出了惊喜的微笑。P154
  
   那样一种将许多东西混杂在一起的沉迷的笑容,那里面的顺水推舟,那里面的心痛和心动,那里面的自责和推诿,那里面的纯真的少年气息。P156
  
   “……那种爱情啊,真的可以说它是刀山火海一样的少女的感情。”
   “这个人会粉身碎骨。”她说。
   “何止。”我说。
  
   姚姚就坐在那样的树下,脸上带着像玉兰花那样大的一朵笑,像玉兰花那样白净,那样不可阻挡,那样不容易闻到它的香气。P178
  
   记忆是更安静、可以躲开的那种东西。它们还不是,它们转化成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感情或者说行为;转化成了蓝衣服的人们像城市里的麻雀那样的紧张,远远的,有片落叶的黑影子,它们就刷地飞得不知去向,比风还快。P185
  
   她也体会到了吴嫣这样阅历丰富、性格顽强的女子,对命运不再有一丝梦想的洞悉和悲凉的心情,还有在无穷的委屈中也要顽强生活下去的勇气。P194
  
   爱这种感情,在姚姚的生活里,伤得她那么厉害,从小时候开始,爱情就像一把长长的大锯子一样,在她细如柳枝的生活里,一个锯齿、一个锯齿地拖过去,无穷的伤害,就像无穷的锯齿一样,总是排好了队,一个一个密密地、紧接着向她锯过去。P195
  
   她不是爸爸,可以高高兴兴地逆来顺受,自得其乐,也不是叔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要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就是到了当时那种已经身败名裂的地步,她也有自己对生活的要求。……
   她像一个在水里的气球,不管怎么压它,它也不会沉到水下去,要是能沉下去,也就不是气球了。P196
  
   听到这样的琴声,你要是抬头看看,能看到总是多云的蓝天下,梧桐枝上斑驳的绿色,像印象派的画风。这就是一个怀旧的城市,带着它的那种从一条条街道上渗透出来的默默的坚持,要把已经粉碎四散的东西一块块找到、把泼出去了的水再一滴滴收回来的执拗。P204
  
   那些人,那些人,在平静的面容里,藏着一个装满了苦水的湖,姚姚的名字像一个石头,丢了下去,才听到那黑暗的往事里,湖水的响声。P210
  
   所有经历了那样岁月的人,不管如何逃避,也都不能换上新的心了,也都不能填满那个黑暗的湖,那是阳光永远照不到的地方。P211
  
   那是另外一种像伞一样的笑容,它遮住了所有的“现在”,表达出对“现在”以外的悠闲、安全和自由以及繁华的世界的想象。
  
   ……湿漉漉的南京西路上,有鲜血像浮云一样化开。P220
  
   那本小说里迷茫的情绪像毒箭一样深深地射到了我的心里,把整个心都染黑了。P226
  
   街道上的梧桐树还是原来的样子,春夏时,它们仍旧是绿色的,宽大的树叶,仍旧以毫不知情的恣肆拼命地长着,遮蔽了整条整条的街道。……P227
  
   我接触到了受害者们对那个时代的缄默,像黑暗的隧道一样深而窄的缄默,那是迷茫和回避,他们希望让自己能忘记,在忘记中让伤口自己愈合。……因为在那样的记忆里面,还有他们自己没有办法释怀的隐痛。那些看上去温和悠远的笑容里,有着夹生饭那样艰涩的味道。……一个叫姚姚的上海女子,就像灰尘一样,被淹没在沉默里。
   P231—232
  
   滞后的痛苦感受像道路上的地雷一样,在前行的每一刻都可以突然被引爆。P241
  
   我不相信幸存者还能有真正的幸福。如果幸福这个词,是为了形容十全十美的感受的词。……我以为黑暗时代的幸存者,因为太多的伤痕,而失去了许多享受生活的可能。……它仍旧是活生生的。人们将新生活建立在它的废墟上,仍如石上危卵。P249
  
   她应该觉得幸福吧,一个人这样地爱着她。她也应该觉得痛苦吧,她爱的人这样辛苦挣扎,至今无力自拔。湿漉漉的楼群和充满阴影的灌木丛在闪电下如被谴责的内心那样幽暗哀伤,悄无声息。……我总是相信,那些经历了黑暗时代的人,每个人都不再可能保持内心的单纯和平静。P250
  
   在废墟上重建生活,需要一些重压,比如责任,比如道义,比如历史赋予的担当。它们会让一个孤独的生命变得有意义。也让它的创伤永远无法愈合,P253
  
   我想要写一个普通人,一个不像有的人那样坚强,也不像有的人那样冷静,不像有的人那样聪明,也不像有的人那样理性,对,一个感性的人,一个努力在沙上建房子似的,想要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生活的徒劳的人,也许还是一个捂着伤口不让别人看,自己也不看的乐观的人,一个实在不懂得怎样去应付,弄得满身满心全都是伤的痛楚的人,一个怕被别人落下,被别人孤立,被别人抛弃的认真的人。她是一个按照自己天性生活,并没有用是非观修剪自己的质朴的人。


  真的很难过,一想到她的脸是用铁锹铲起来的就很痛心。
  想到她的家人,还有张乐平,熊十力,真是这个世界不再令人着迷。
  不知为何想到那具最有名的干尸,那个被人家弄的像腊肉一样摆在那里的那个人,会不会永远的死无葬身之地?希望是的。


  从小就喜欢陈丹燕的文字,有古典的底子,又带着点海派和洋气。她的书在欧洲也得过好几个奖,看来有底子的老外也喜欢这种调调。
  “上海的红颜遗事”早就入手,但直到昨天周日才得空从头到尾细读了一边。十二点钟读完最后一页,下半夜就此失眠。脑海里翻腾的都是书中的故事,为女主惋惜心酸之余,还体会到恐惧带来的颤栗。一篇纪实文学比惊悚小说更惊悚,是出于它的真实性。
  一个人只有一个一辈子,看不到结局,也不能悔棋从来,多少有点无奈。花几小时就能看完别人的一生,感慨几声,叹息几声,突然发现自己离完结还有大段时间,不仅就沾沾自喜起来:你是名人又怎样,你是名人后人又怎样,你们已经结束了,而我还活着,我的命运还存在着不确定性。读传记类的感想大抵如此。
  而“红颜”不曾给我带来类似的愉悦。
  姚姚,她带着光环出生,却拥有如此短暂的悲剧的一生。
  她的一生是惶惑的无所适从的一生,童年时不断变化的家庭,成年后一场场运动如巨浪打来,她在浪中挣扎,真正陷于灭顶之灾的是她的思想和信念,真假黑白对错搅在一起再也理不清了,所以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
  她的一生是不断失去的一生,失去父亲、母亲、未婚夫、男友、亲戚朋友,最后是她的生命。
  当生活打算对她绽露点笑容时,生命却戈然而止,且终止于一桩无端的车祸。命运只对她显露出狰狞的一面,它的魔爪扼住她的咽喉从不曾放松。
  如果站在人生的起点能看到这样的一生,她会愿意走下去吗?我们呢?
  没什么可多说的,老辈子的人早就总结过了:红颜薄命
  


  陈丹燕和龙应台一样,都喜欢将下笔的着眼点,放在每个大时代里,那些最平凡不过的小人物身上去
  
  当然,他们书里的人大都还有名有姓,历史好歹记下了他们的名字,而更多真正的小人物,在时间的隧道里不过如一阵风一样短暂的穿过,甚至连面容都没有被记住,更别提有人会记住他们的名姓。
  
  更何况,姚姚的母亲,是当年旧上海的电影明星,上官云珠。
  
  今天凌晨,在台灯下读完了整本书,看到最后触目惊心的一句话:“我相信这都是姚姚的眼泪,这一次,她依旧以雷霆万钧之力恸哭,因为她还无法安息。”
  
  是的,命运总是不会轻易放过那些生着美丽脸庞的女子,所以历来有红颜薄命的说法,在一个动荡的年代,美丽的女人要么被称作祸水,要么在时代的碾压下凄凉的死去,总之,都会悲惨地沦为那种时代的殉葬品。
  
  看着书里的那些黑白照片,姚姚时而像个优雅的小公主,时而是个青春焕发的美少女,要么就像极了她那眉目温婉,端庄秀丽的母亲。我始终无法将她与书里的自闭、沉默、古怪、坚韧、或者那些我行我素联系起来,也无法将其与她背后的那些苦难与伤痛联系起来,无论在
  多么困难的时候,照片上的她,总是那样微微的笑着,也许,正如书
  里写到的那样,上海的女子,即使面对着再多的心酸,在人前也总是微笑的,因为怕人看了笑话去
  
  生活远远比电视剧和电影精彩得多,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看过了那么多的剧情迥异的故事情节,我还是没有办法猜到最后的姚姚会在生活对她刚刚露出一个笑脸的时候,惨死在上海的南京西路上。
  
  那张继承了上官云珠所有美貌的脸,在度过了31年苦难的日子后,被一辆莫名其妙冒出来的大卡车碾得粉碎。就像一朵,被无情碾碎的白玉兰。
  
  读到这样一个情节的时候,心狠狠的抽搐了一下,鲁迅先生说,悲剧
  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姚姚,一个在生活的凄风苦雨中挣扎着生存,却老是带着一张盈盈笑脸的女孩子,在她即将开始拥抱新生活的前一天,就以这样的姿态,向所有希望看到她幸福的人们,挥手告别。
  
  那也好,活在那个年代里的姚姚,实在是太苦太苦了,甚至,连在一旁看着的我,都找不出一个让她继续坚持着撑下去的理由。
  
  妈妈自杀了、最爱的恋人自杀了、未婚先孕、亲自生下的孩子连奶水都没有喂一口就转手送给了别人…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就是再顽强的活着,也实在没有做人的趣味了
  
  但如果,能再熬上四年,苦命的姚姚的生活,或许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但就连命运之神都捉弄了她,让她在尝尽苦楚之后,死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时代,深深的悼念所有,跟姚姚一样,被那个荒诞的时代吞噬的人们。
  
  我们这个时代,是如此需要像陈丹燕、龙应台这样的作家,记录下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段历史,那样一些人,才能让今天的人们以史为鉴,不再重蹈覆辙。才能让几十年前惨死的魂灵们,得到真正的安息!
  
  
  
  


  一个人的命运是和时代脱不了干系的。
  凯凯说,如果姚姚能活到今天,一定是个左右逢源的人。
  是啊,姚姚爱笑,爱唱歌,有她的地方总不会冷场;
  
  童年时,她是一个迷糊的孩子,总是不断地搬家,失去了一次父亲,可幸的是能在另一个父亲的膝头承欢,还有一个很爱的弟弟。
  少年时,她是一个双面的女孩,让同学感到疏离,再一次失去了父亲,在母亲的光环和严厉要求中战战兢兢地长大。
  青年时,她是一个热情的女孩,为了能够融入时代的浪潮拼努力,甚至伤害了自己的母亲。拥有一份“很爱很爱”的爱情,确是以最惨烈的方式收尾,独留了一缕白发见证着。
  
  不像母亲,姚姚可能更加希望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活下去,但是身世为她的命运已经埋下了太深的伏笔,时代为她的际遇已然定下了悲剧的结局,还有她的性格,纯真而直接的,完全不会有城府的,冥冥之中把她导向了一条这样的路。
  
  许多的人,选择了死。她的妈妈,她的叔叔,她的恋人,她的同学,她的老师。是啊,丧失了自由,丧失的尊严,丧失的人格,丧失了理想,还有什么值得期盼的呢?可是姚姚,还是活下了,没有失去希望, 没有失去对爱情的理想。
  
  对凯凯,及时是遭到了双方家庭的强烈反对,遭到了最亲的亲人的反目,她依然坚持着。她又一次失去了恋人,还有一个孩子。
  
  程钰先说“她是一个纯真的,保留着学生气的女孩子”。那时候,她已经快30岁了。明明是应该考虑生存问题为先的,可她还是严肃地讨论着爱不爱,放弃了实惠的一段恋情。即使她曾被爱情伤得千疮百孔, 她还是要寻求爱情的。
  
  结尾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那个时候,有太多太多的悲剧了。但是,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她依然鲜活在留下来的人的记忆里,在灯灯,在凯凯的心里。
  
  如果我有一个女孩子,我会希望她像姚姚一样美好而纯真,即便不太聪明和理性,也总乐观地按照自己的天性生活。
  
  
  
  
  


  六年前,在电视上看到灯灯,听他用那样温柔的语气谈着他的姐姐姚姚,不由动容。于是,跑到学校图书馆的高架子上,找来了这本书,之后好长好长的时间里我都沉浸在那种半阴郁的氛围中,不可自拔,我写了很长很长几乎破了纪录的读后感,兀自不休;再之后就慢慢地到了今天,曾让我那么挂心的女子终于淡漠到只剩下一圈晦暗不明的影子……
  
  对姚姚,我说不上喜欢,毋宁说“难忘”更恰当。我喜欢看她的照片,倒是真的。她确实没有妈妈上官云珠的漂亮——那种旧时代独有的娇媚以及浑然天成的风情万种。但她也有她自己的美。上官的好看,在我眼里总稍嫌腻了,反倒是姚姚,渐渐长成的她开始“释放”出的那种“精气神儿”,牢牢地吸引住了我。或者那应该叫“生气”,“生气勃勃”的“生气”,这“生气”满溢却并不强烈,包覆着一层浓稠的温婉,既如沐春风,又忧愁莫名。大概只有上海这样的城市才养得出这样的女子。有时,我会忘却那照片中人正活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代里,她属于那个时代,正是那个时代浇灌出她的“独特”,但她又“出挑”到抽离,仿若抽离着她的时代。那绝不是一个假笑就能换来的抽离。
  
  增补本的新书到手,我才又一次真正地“记起”她。新时代的装帧貌似精心,却失掉了旧版本朴实的质感。惊喜在最后一章,看故事的人都期待的后续。
  
  2008年,凯凯回来了,跟灯灯,还有他自己的姐姐坐在一起。很多的问题有了答案,虽然上官云珠的遗言仍旧对读者们保着密。我有点失望,原来去医院看姚姚的男人真不是程述尧,我总是痴迷于非血缘亲情的力量。我理解,我也不因此而否定什么,但我确实希望姚姚在那一刻能感受到“爸爸”的爱。
  
  对于看戏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喜剧的结尾。凯凯的崩溃,更多的带来的是庆幸,替姚姚庆幸,她仍旧被如此深爱着。
  
  聚会前一年(2007)的灯灯,看起来已有些发福,我的记忆还停留在04年的电视屏幕上,当时和他坐在一起的还有他和姚姚的大哥哥,三个不同父亲的孩子。当时的他英俊非常,刚刚壮年的样子,后来我知道他的真实年龄后,没办法不讶异于他年轻得不像话,那一年他53岁,如果算上拍摄周期,最多也只能减去1、2岁罢了。
  
  08年的这次相聚如果算作结尾,那么距作者开始筹备这本书算起,差不多10年的时间。距我初读,隔了4年,恰好2届奥运,刘翔从春风得意的昂扬少年到黯然神伤的悲情人物的距离。只算我自己的阅读经历,开始到今天,则是6年,一个小学的时间。我怎能怪灯灯老了,我自己都再不是6年前只一心纯粹地为古人伤心的小女孩。
  
  我仍旧会为故事神伤,但我也开始面向自己,显然我更关注的是时间的流逝,我伤我自己的青春。就算好像刹时回到33年前的凯凯,当他回到美国,看到他的妻和子时,他就又是活在现代的那个他。同样,灯灯也不会一个人留在过去,纵然他把过去当成了未来的目的。
  
  以下04年初读的笔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4a998d010002vh.html


   书是高中时候读的。生为上海人,很容易有种30年代的情结,怀念那个年代,为韶华已逝而嗟叹,更何况,才过千禧年,水瓶座开始掌管新的世纪,这是善于分析,理性的一百年,可我们仍然不清楚主宰命运的那双手在哪里,我们仍然在试探彼此,并最终迷茫。
   陈丹燕的上海系列分三册:上海的风花雪月是泛谈,老上海女儿经的散文版;金枝玉叶则是一部传奇,虽然最后归于市井平淡;而红颜遗事,而我们的姚姚,她的故事又是什么呢?
   是恨么?当她的母亲,她的男友,她的老师,她的同学,她身边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那场时代的动荡中,当他们选择结束生命来传递那种恨时,而姚姚只是每天依旧穿得干净整洁,平静地生活。
   乱世中,一个女子洁身自好地努力生活,每一次事件的发生,我们都以为那是一记致命的左勾拳,可是姚姚却是一声不吭地承受住,站起来,继续。她用她娇小的身躯承受住了很多八尺男儿都无法忍受的精神上的折磨。
   可,最终她还是倒下了。她的弟弟韦然送别最后一面的时候,说道:
  “她推出来的时候已经完全认不出来,胸腔整个是凹陷下去的,用蜡撑起来。”姚姚出事的地方,我高中时经常骑车经过,每每下雨,就觉得景物恍惚,以为已经没人记得几十年前的那场车祸了,可这雨下得绵密悲戚,像是天为她这一生掉下来的泪。孤独的一个人上路的姚姚啊,如今自会有天人疼你吧!


后来去买了增补本,因为有些凯凯回来的后续,可是看了后,还是无解的吧,故事里的人丝毫没有被这么久的时间救赎吧。。明明那时有一些朦胧的希望,或者转折,或者说过几年就好了,不知道改归结于什么,只能归结于命运太过残酷吧,不知道为什么要那么残酷和巧合


这一篇是读增补本时写的笔记。
人生是无情的。因为没有原因所以才无情。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