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日读史
2013-5
邵燕祥 作家出版社 (2013-05出版)
邵燕祥
无
《柔日读史》是邵先生1989年后在一种极特殊心情下的读史杂感集。因为心情的特殊,所以文章的感觉、格调自然也就比较特殊。
邵燕祥,中国的杂文大家,思想深邃,文笔老辣,有当代鲁迅之称,文学界、思想界基本上人人皆知的人物,有一定量的固定读者。
序言 1989 三谈骂人 狱中诗 东车站 寒衣 假如阿Q还活着 盖棺论定与身后是非 由“母亲型”和“娼妓型”想起的 韦庄的苦心 小议梁山泊的打砸抢烧杀 世纪之思 拉锯,翻饼:从游戏到整人及其他 试论鲁滨逊的心态 疑难问题 三言五语 英雄观 读斯坦倍克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吗? 读梅志的回忆录 透视郑孝胥的诗 漫谈体力劳动 呜呼!冷漠、苟安与自欺 历史的镜子 珍珠港事变纪念 从1976年的评价入砘 读史 再建一座纪念碑议 常谈的背后 古之清谈与今之无清谈 宣誓无用论 1990 夜读偶记 历史假想小说 韧 试论知识分子政策没有变 谈“姑隐其名” 《扒马褂》析 政治思想教育一例 高明的算术 尊称 何其芳的遗憾 写一本俯结社史 撕破脸 联想无端 历史的遗憾与遗憾的历史 赵超构话延安 恺撒之死 盼望“毛著”会校本 说法 弘扬云云 预言 说选择 “仅此一端”商榷 说“出离愤怒” 关于宣誓 血战睢阳 牺牲 论抱负 周佛海的日记 性格斗争 头脑简单一例 眼中钉 私设公堂析 清宫二三事 官话抄 “毛人”篇 一炷香:喜馓嘉措大师 一个历史性的批示 自我毁灭 滥杀无辜 读斯大林的一封信 读《香祖笔记》 筵席聚散话期刊 特殊的词语 又提起了希特勒 说“没意思” 纪念俞平伯老人 论知识的有用与无用 算命 墓园漫想 说朋友 无话可说 1991 可怕的深刻 偶然想到 我代表我自己 人何以堪 面向“同志”的新闻媒体 说永远 如果太平天国不失败 读《高适集校注》 这一页历史 不着痕迹 说赌 孔子的话题 蚊蝇不是敌人论 首脑的睡眠 暴发户 读书漫想 官话 说宠 陈寅恪的史识 时与言 说讨厌 称号的背后 1992 评“电线杆情结” 没有最后 惊人之语 《最后的话》:雨果的一首诗 说“该” 说“打点” 罪与非罪 说奴才 关于耳光 勋章的诱惑 麻雀与乌鸦 怪圈 笑谈之余 说骂人 高贵的尸体 闲话炎黄尧舜事 委婉词语 百官皆阉 夺笔 读《我与胡风》 1993 重读聂绀弩的诗 笑话无国界 从“囚”说到法 想起了郭世英 青岛和青海 说依附 康有为的踪迹 毛泽东的踪迹 希特勒焚书六十周年 说“内部” 咀嚼成语 改地名 曹操·能臣·奸雄 《沈船》校后记 亭 说“”作 迟于死亡 女沙皇与大学者——夜读抄 王国藩式的“名誉” 又一起文字狱 钱与权与法 “黑帮”小考 人会越来越坏吗? 重读邓拓诗 读《恩怨沧桑·沈从文与丁玲》 旧文新读 官场心态 一个独特的话题 劫贫济富 国情 入党动机 读杨诗
版权页: 劫贫济富 “劫富济贫”是历来流氓无产者的口号。 流氓有产者呢?他们的行动则是“劫贫济富”。 1993年12月3日 国情 别国有而我们现在还没有,别国做得到而我们暂时做不到:此之谓“国情”。 国内少数人有而多数人还没有,少数人做得到而多数人做不到:亦可谓之“国情”。 懂得了这两点,承认现状而不“好高鹜远”,则是“通晓国情”。 12月4日 入党动机 一个有三分“油”、二分“痞”的年轻人忽然说:“咱也要闹个党员当当!” 他见我疑惑不解,重复说:“当个党员有好处!” 我问:“什么好处?” “有‘优惠’!” 说着递给我一张报纸,指给我看一条消息,原来是某市新生婴儿比例严重失调,由于对B超管理不严,操作人员接受贿赂就大量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结果许多女婴被人工流产引产。这个市的市委书记下了一道死命令:“几是利用B超为他人作胎儿性别鉴定者以及被鉴定人,是共产党员的坚决开除党籍!是干部的一捋到底!是国家职工的开除公职!” 我先还以为这个年轻人要跟我讨论这个规定是否妥当,执行起来会出现什么问题,等等;不,他进一步加以诠释:“这就是说,犯了一样的事,若是普通职工就开除公职,若是干部,就可以保留公职,只是免去官职;若是共产党员呢,虽说坚决开除党籍,可不但保留公职,还可以照样当干部!” 他的这个“入党动机”使我略略吃惊。不过我感到无话可说。很久以来我们就发现,注意,议论过这种现象:党员和非党员,干部和一般职工,因同样的违纪犯法而受到处分时,干部职级和党籍甚至可以抵消法律责任的追究。这个青年看出这点“便宜”,产生半真半假的“入党动机”,不是没有缘由的。 也许他只是一句讽刺话,当然是辛辣的讽剌,出之于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的幽默,而其实并没有这样的认真的“入党动机”。如果他出于同样的考虑,认真地想要入党,为的是党籍可以在违法乱纪行为受到追究与处分时给予保护和从宽,那末他的“入党动机”首先就是志在违法乱纪了。 以党籍抵罚(行政的、党内的以至刑事的处分),与以罚(款)代法,都是不公正的,也是法纪废弛的表现。那些在同一案件或同类案件中,由于是党员领导干部或有其他庇护,而在别人锒铛入狱的同时得以逍遥法外的,他们原先的入党动机或有各种各样,倒未必想过一旦犯案可以有持无恐,而多半是一心奔向自己的“目标”,并且自认为不会犯案的吧。但象那个青年所说的“入党动机”,无疑是来自这一类样板。
《柔日读史》编辑推荐:中国的杂文大家,思想深邃,文笔老辣,有当代鲁迅之称。
无
好书,应该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