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2009提升版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指南

洪威雷 主编 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作者:

洪威雷 主编  

页数:

546  

字数:

439000  

前言

  公开、公正、公平地选拔公务员,既是实现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推动民主政治的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的申论考试,不仅是提升新录用公务员综合素质的保证,而且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种创新。  公务员这一职业所显示出的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和社会人才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报名人数和参考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不少部门职位竞争极为激烈,报考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甚至达到1000:1。随着政治文明在人事制度改革中逐年扎实地推进和落实,公务员录用考试范围亦将逐步扩大。目前四川、湖南等省正从农村党支部书记、村长中招考公务员。仅2007年,湖南省就有85名村干部考上公务员,成为乡镇领导干部。为了使广大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申论考试的规律、方法、技巧,提高竞争力,我们组织业内专家学者编写了这本《申论考试精解——2009提升版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指南》创新教材。  一、历史回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和人事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1989年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国家行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实行考试办法的通知》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内容概要

本书针对公务员考试中的考生实际需要,对申论考试的程序、各项题目的重点和解题方法及技巧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对申论历年考题及实际答卷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简评,以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本书为专家编写,具有极强的实战性和针对性,是考生不可缺少的考场利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申论考试中最易被忽视的四个问题 第一节 把握申论考试的程序性 第二节 明确申论考试中的“虚拟身份” 第三节 明晰申论考试中的文种要求 第四节 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专家提示第二章 阅读材料和概括材料的技巧方法 第一节 申论给定材料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阅读材料时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阅读材料的技巧和方法 第四节 考生概括材料常出现的问题 第五节 概括材料的技巧和方法 第六节 如何写作概括材料 专家提示第三章 制订方案抓住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技巧 第一节 制订方案抓重点的方法 第二节 制订方案突破难点的技巧 第三节 制订方案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 第四节 考生在制订方案时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制订方案实例优劣对比分析 专家提示第四章 “论证中抓住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技巧 第一节 立意高远、新颖 第二节 拟定标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拟定标题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节 综合思考,合理布局 第五节 谋篇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六节 论证应持之有据言之有理 第七节 “论证”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八节 申论论证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第九节 申论论证语言常出现的问题 第十节 申论论证语言的基本要求 专家提示第五章 国家申论真题同一试题的三种答卷及评析 第一节 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真题三种答卷及评析 第二节 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真题三种答卷及评析 第三节 2002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真题三种答卷及评析 第四节 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真题三种答卷及评析 第五节 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真题三种答卷及评析 第六节 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真题三种答卷及评析 第七节 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真题三种答卷及评析 第八节 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真题三种答卷及评析 第九节 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真题三种答卷及评析 第十节 历年国考申论真题答题要求对照表 专家提示第六章 地方申论真题同一试题的三种答卷及评析 第一节 某省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真题(一)三种答卷及评析 第二节 某省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真题(二)三种答卷及评析 第三节 某省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真题(三)三种答卷及评析 第四节 某省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真题(四)三种答卷及评析 第五节 某省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真题(五)三种答卷及评析 第六节 某省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真题(六)三种答卷及评析 第七节 某省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真题(七)三种答卷及评析 第八节 某省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真题(八)三种答卷及评析 第九节 某省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真题(九)三种答卷及评析 第十节 某省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真题(十)三种答卷及评析第七章 申论考试中潜在分值的发掘 第一节 六种能力的展示 第二节 “三识”的体现 第三节伦理道德的显示 第四节 热点问题背后的法规、政策 专家提示第八章 申论评分参考标准模式及其扣分因素分析 第一节 第一种评分参考标准模式 第二节 第二种评分参考标准模式 第三节 申论考试中扣分因素分析 专家提示

章节摘录

  第一章申论考试中最易被忽视的四个问题  申论考试迄今已进行了九年,无论是所给定材料的广泛性,还是对答题所提出的具体要求,都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命题形式;无论是对报考人员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应用写作知识等相关知识的考核,还是对其阅读能力、综合能力、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考察,均体现出一种科学、务实的测评方法。尽管九年来申论考试的试题内容、答题要求一直在试验、调整、改进之中,每年各有不同,但命题原则基本上保持了一致性,题型结构相对稳定,试题的基本形式变动不大。这里结合历年申论考试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四个问题作出具体的剖析和介绍,力图使参考人员心中有数,有效防止慌乱、一片空白、一头雾水、不知所措等情况的发生。  第一节把握申论考试的程序性  一、认清申论试卷编排的程序性特征  申论考试与其他考试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它的试卷具有鲜明、严密的程序性。无论是试题的内容安排,还是答题顺序,均呈现出程序性特征。  2007年12月9日下午4点30分,申论考试结束后,武汉的一位考生说:“我与同考场的不少人是仓促交卷,对人与自然问题的错误倾向的阐述还没写完,交卷的铃声就响起来了。”北京的一位考生走出考场后对采访人员说:“考试前,我买了两种版本的申论考试教材,反复看了几遍,也做了六七篇模拟试题,但走进考场展开申论试卷,还是不知应从何处下手。”  可见,忽视程序性特征,申论答题必然出问题。  (一)申论试卷的内容和答题要求。具有明确的先后次序  其他类型的考试,考生可以根据自己所熟悉的内容,既可以从前律后答,也可以从后往前答,还可以按先易后难的办法,挑选试题中任何一个最容易、最有把握的题先做。如公务员考试中的行政能力测试题,就可以按上述三种办法中的任何一种去做。而申论答题则不同,必须遵循试卷设计的程序,按“一、二、三”、“一、二、三、四”或“一、二、三、四、五”的次序,一一作答。也就是说,不做完第一题,第二题就无法作答。第二题不做完,后面的题亦无法答好!这是申论考试中最具个性的独有特征。无论是2000年的拟写解决问题的“方案”,还是2001年拟写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善后“意见”;无论是2002年拟写克服网络给社会带来弊端的“对策建议”,还是2003年拟写解决安全事故问题的“讲话稿”;无论是2004年拟写交通拥堵的“情况报告”,还是2005年对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两种不同思路的“简述”;无论是2006年、2007年,对突发公共事件、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说明”,还是2008年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阐明”,其试卷的内容安排,均是从“一”开始依次递进编排的。以申论试卷答题要求为例:第一,请用不超过“200字”、“250字”、“300字”、“500字”历年来不等的字数要求,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第二,请用不超过“200字”、“300字”、“400字”历年来不等的篇幅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或反映情况的意见、方案、建议、对策、报告、说明等。要求是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三,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l000字”、“1200字”历年不等的篇幅要求,自拟标题或给定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或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表述简洁流畅,有说服力。试卷中这三个问题和三部分要求,先后承接,不能颠倒。如果第一题答错了,后面的第二题、第三题必然会出错,跑分是必然的。  (二)从申论试卷的卷面上可知,其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  自2000年开考申论以来,这三大部分没有作较大的调整,比较成型。第一部分是“注意事项”,说明申论考试的要求、作答时间的限定。第二部分是申论考试的给定材料。第三部分是申论答题要求。这三大部分亦必须从前至后,注意阅读、领会、理解和掌握,也明确地呈现出先后有序的特征。近两年来,因“作答要求”有所调整,有些考生没按顺序认真阅读,因而有的应做“行政执法类”却做成了“综合管理类”的题,有的应做“综合管理类”却做成了“行政执法类”的题,这就等于白做了。第二题、第三题的分全丢失了。这类考生的比例虽不大,但每年都有这样的问题发生。因此,重视程序性,认真地从头至尾读题,至关重要。  二、遵循答题过程的程序性  申论试卷设计的程序性,必然要求申论考试按照这一程序进行。因此,遵循申论答题过程的程序性就不能忽视。  申论答题中的程序,可以用最简洁的三个字概括,即“读”、“析”、“辩”。试卷中给定的资料,虽然其内容年年有变化(2000年是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2001年是药品监管问题,2002年是网络管理问题,2003年是安全生产问题,2004年是汽车工业发展中的利弊问题,2005年是“三农”问题,2006年是突发公共事件问题,2007年是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2008年是生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而且给定材料的字数基本上是呈上升之势(2000年是l403个字,2001年是l580个字,2002年是2222个字,2003年是4259个字,2004年是3916个字,2005年是3596个字,2006年是8652个字,2007年是6405个字,2008年是6537个字),但每年试卷的“注意事项”的第一条中都有“阅读给定材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而“作答要求”的第一题大都明示“请根据给定的资料”而提出答题的具体要求。也就是说,考生只有先阅读给定的资料,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给定的资料进行概括、归纳,从中抓住主要问题或主要观点。这一步完成了,才能作答第二个问题。可以肯定地说,抓不住主要问题或主要观点,就无法做好第二题。考生只有抓住了主要问题,才能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方案、意见或建议、报告或说明。第二题答完了,考生才便于针对所提出的对策、方案、意见、建议、报告、说明等,进行论证、论述、阐发、阐明。这种论证、论述、阐发和阐明,亦应遵循其程序性,不能像写读后感一样,由原材料中的某一点生发开去,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海阔天空地进行旁征博引或信马由缰,而应严格遵循从给定材料中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对策、意见、建议、报告进行论证、论述、阐发和阐明。如果不遵循这种程序性,就有可能脱题、离题、跑题。当然,丢分也是必然的。除非试卷中另有要求,否则,是不能脱离这种程序性的。  第二节明确申论考试中的“虚拟身份"  在写作学中,有主体、客体、载体之分。申论写作,属于写作学的范围,同样有主体、客体、载体。然而不同的是,申论考试中的“主体”是以“虚拟身份”出现的。申论试卷的制卷者对“主体”一般作了明确的限定。在以往的申论考试中,不少考生忽视了这一问题,要么在阅读试卷时匆匆浏览,一晃而过;要么根本就没有把“虚拟身份”当成考试中的一个问题看待,头脑中没有“主体”概念。其实,在申论考试中,“虚拟身份”看似简单,实则是关键的得分点之一。  “虚拟”的本意有二,一是“假设的”,二是“虚构的”。申论考试中,“虚拟身份”在有的试卷中有明确提示,如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的答题要求有三条,第一条就明确提示了“虚拟身份”:“假定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公务员”就是“虚拟身份”。  一、“虚拟身份”在试卷中出现的几种情况  2000年开考申论以来,“虚拟身份”在试卷中的出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虚拟组织”要求答题  以“虚拟组织”要求答题的,如在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中,就有明确的提示:“中央有关部门联合调查组”。  (二)以“虚拟人员”要求答题  以“虚拟人员”要求答题的,又有两种晴况。一是以“虚拟工作人员”要求答题,如在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中,就有明确的提示:“省政府调研员”;2001年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2006年是“新录用公务员”。二是以“虚拟负责人”的身份答题。如在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中,有明确的提示:“政府派出的事故调查处理负责人”,“上一级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两种虚拟身份任选一种。  (三)以“虚拟部门”要求答题  以“虚拟部门”要求答题的,如在2002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中,有明确的提示:“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2008年“行政执法类”要求“请你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  (四)没有虚拟身份  如在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中,没有“虚拟身份”的任何提示,2008年申论试卷中的“综合管理类”,也没有“虚拟身份”的明确提示。  2000~2008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中对“虚拟身份”的要求概况见表1~1。  二、“虚拟身份”影响得分的原因及案例分析  在申论考试试卷的第二题中,从2000~2008年,除2005年的试卷中没有设置“虚拟身份”外,每年的申论试题都设置了“虚拟身份”。我们的编委中,有的逐年跟进调查历届参加申论考试的考生,下面以甲乙对话的方式摘录几则问答,以引起备考人员的重视。  1.时间:2004年  甲:请问,答申论第二题时,注意了“虚拟身份”吗?  乙:什么是“虚拟身份”?  甲:没听说过“虚拟身份”这个词吗?  乙:没听说过。  2.时间:2007年  甲:请问,今天的申论考试中,“虚拟身份”是哪一种?  乙:记得是“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  甲:感觉做得怎么样?  乙:考前我参加过申论辅导培训班,记得辅导老师讲过“虚拟身份”这个问题,给我的感觉“虚拟身份”就是假设一个人,可联合调查组不是一个人呀!在考场上,关于这一点我犯迷糊了。  甲:你是怎样做的?  乙:我把自己当成联合调查组中的成员之一来写的。  3.时间:2008年  甲:请问,今天的申论考试中,有“虚拟身份”的提示吗?  乙:行政执法类有“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立场”的提示,综合管理类没有。  甲:你是怎么作答的?  乙:我认为这个“虚拟身份”不明确,它是要求站在部门的立场上作答,而不是以组织或部门的名义作答,因此,我开始答此题时有些犯愁。最后还是以“水电规划部门”的身份作答的,也不知对不对,心里没底儿。  4.专家评析  2008年“3乙”的作法是对的,无论是站在什么部门的“立场”,还是站在什么部门的“角度”,以这个部门作为“虚拟身份”答题是对的。  2007年“2乙”尽管已经认识到“联合调查组”不是一个人,但他把“虚拟身份”设定为联合调查组中的一个成员来写,就有问题了。因为“联合调查组”是一个单位,一个组织,不是个人。一个组织的成员或一个单位的成员,没有获得组织或单位的委托,是不能代表这个组织或单位的。  2004年“1乙”根本忽视了“虚拟身份”,而申论试卷中对“虚拟身份”有明确的提示——“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该考生不以“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身份答题,所要求写的“情况报告”必然不符合要求,扣分是必然的!  第三节明晰申论考试中的文种要求  申论考试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党政机关选拔优秀人才,而这种人才要求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申论考试中的文种设定,也是考查考生知识的项目之一。在以往的调查访问和阅卷中,发现不少考生没有“文种”意识。因此,做第二题时,往往是想当然式的作答,离评分标准相去甚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要有文种意识  文种,就是文章的种类体裁。我们从对2000年开考申论以来的试卷进行分析时,可以清晰地看到,申论考试的文种,全部属于应用文的范围。文科专业大多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而理工科除东北师大等六所部属院校各专业开设应用文写作课外,基本上没有开设应用文写作课。这样在做申论试题的第二题时,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的学校的考生,就会占优势。不过,没有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的学校考生,也不必担心,购一本权威的应用文写作图书,重点学习“公文写作”、“事务应用文写作”、“法律应用文写作”、“财经应用文写作”四部分,真正掌握每一部分中各种文体的写作特征、写作格式、写作要求,相对应地阅读一些例文,就会有“文种”意识。当你展开申论试卷第二题时,你头脑中会立即呈现出这一文种的写作基础知识,知道如何按文种写作要求答题。例如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中,第二题对“文种”的要求是“情况报告”。如果考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知识,头脑中马上会反映出“情况报告”属于“事务应用文写作”范围,与“述职报告”、“审计报告”、“预测报告”、“调查报告”等文种同属一类,而“情况报告”是上行文,是下级机关、单位或个人向上级领导汇报、反映情况所使用的事务文书。它的主要作用是向上级反映工作或事态情况,提供动态信息,使上级领导及时了解下情,掌握全面情况,以便加强领导,更好地帮助指导下级正确贯彻执行上级机关、单位的方针、政策,减少失误,改正错误,做好工作。有了“文种”意识,答题时才能做到中心有数。  2000~2008年申论试题文种对照见表1-2。均属于应用文。要知道,应用文包括行政公文、事务性应用文、司法应用文、经济应用文、科技应用文、日常应用文等。作为申论考生,对这些应用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写作,应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因为从中央到地方的申论试题中,对应用文的写作要求,逐年有所增强。如2007年江苏省在公务员考试试题中,增设了写作公文中的文种——“会议纪要”。原题:“假如上面这篇文章所反映的事实,是你在刘明明车祸事故过程调查会上获得的信息,请根据这些信息加上必要的补充,整理出一份会议纪要。要求:符合会议纪要的行文格式;篇幅不少于400字。”由此可知,对应用文尤其包括其中的公文,要切实掌握每一种文体的特征、格式、写作方法、写作要求,并熟记于心。碰上类似江苏这样的试题时,就可以应对自如了。  二、关于文种的典型案例分析  我们以2001年的申论试题为例,在申论作答要求中,第二题是:  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风波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可以全面谈,也可以就某一个方面谈。要求:(1)意见合理,具体可行;(2)条理清楚,语言简明;(3)字数不超过300字。(30分)  这里的文种是“意见”。在《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有“意见”,其解释是“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人大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也有“意见”,其解释是“适用于对效率或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等。”《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也有“意见”,其解释是“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这三种关于公文处理“办法”、“条例”中都有“意见”,解释大致相同。但在审题时,2001年申论第二题在“意见”前面有明确限定:“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  ……


编辑推荐

  《2009提升版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指南:申论考试精解》中申论考试的四大要领:程序性、虚拟身份、文种要求、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申论考试必备利器:对申论考试规律、方法、技巧的最权威解读,对申论考试重点、难点有针对性的突破,为考生提供最实用、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为了使广大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申论考试的规律、方法、技巧,提高竞争力,我们组织业内专家学者,根据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命题思路及改革方向,编写了这本创新教材。《申论考试精解》主要针对公务员考试中的考生实际需要,对申论考试的程序、各项题目的重点和解题方法及技巧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对申论历年考题及实际答卷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简评,以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2009提升版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指南 PDF格式下载



不错,看完了再发表具体看法


还行吧,是32开小本的,特厚,别的人气好的书都没货了,只能买这个了,总得有本书看,而且这样的书大多都差不多


这书名不副实,乱编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