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学曾国藩的九九方略

孙朦 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2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作者:

孙朦  

页数:

351  

字数:

292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曾国藩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六十年。曾国藩的功业无人可以效仿,他的著作和思想却影响深远、泽泣后人。难怪20世纪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位巨人。也是半个多世纪的一对宿敌——毛泽东和蒋介石,都不约而同地将曾氏学问作为自己枕旁必备之书。曾国藩生活在动乱不堪、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就是在这种悲剧色彩浓重的年代里,他仍旧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他由科举入仕途,随后青云直上,出将入相,成为大清一根顶梁支柱。这其中的原由正是百年来人们好奇和关注的焦点。曾国藩出身于耕读之家,本身资质并不出众。但他凭借自己出众的品格修为和独特的处世哲学力挽狂澜,平定大乱,广揽天下英才,成就一番伟业。也正因此,他思想谋略的精华,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对后世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他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但却影响了几代人。对自己,他能克己修身,不骄不躁,实学进取,一生不变。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都自省自知,围绕自己在官场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对自己进行思想上的洗礼,并不断进步。对朋友,他认为“朋友贤否,关乎一生之成败”。因此,他能做到不嫉不妒,广交师友,以诚待人,教学相长。这些能人雅士在他的官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其出谋划策,同渡难关。对家人,他本着“苛教于己,严教于人”的原则,以兄长之责教弟有方,对外大公无私,对内爱护有道。对国家,他一生为官铭记“忠”字。不论是腥风血雨的战场之上.还是功成名就之后,都能怀抱一颗广济天下的心,对君主至忠至诚.为国家荣誉赴汤蹈火。曾国藩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许多历史名人都对他推崇备至。毛泽东曾说:“他是地主阶级里最厉害的人物。”并在军事纪律方面借鉴了曾国藩组建湘军时提倡的精神。蒋介石更是认为曾国藩可以做他的老师,并把曾氏学问作为枕边必备读物。从他独特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中,从他的人格品位和素养中,我们可以学到的东西太多太多。如何能做到立身如针,处事如线;如何在多方利益纠葛的时局里营造自我发展的舞台;如何与人相处,发展人脉;如何应对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挫折……所有的问题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精彩的答案。本书从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刚柔并济的处世哲学、孝悌忠信的家书家训、出奇制胜的文韬武略等多个方面解析曾国藩的一生。用他真实的经历向人们展示打造辉煌成就的方略。希望世人能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加以利用,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内容概要

  本书由《冰鉴》、《挺经》、《家训》、《谋略》四部分组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曾国藩的学问、人品、智谋权变和文治武功。
  《挺经》深入剖析曾氏官场经营和为人处世的绝世之学,揭示其成就百世官场楷模的不宣之秘。
  《家训》全面展现曾国藩继承先人遗训及结合自身体会,教训兄、弟、子、侄成人成才的高妙策略,从而传扬中华优秀家教传统,并使之有益于现代家庭。
  《冰鉴》精到解读曾国藩识人用人之学,披露他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无上法则,诠释他罗织天下英才克成大功的不二法门。
  纵观曾国藩的《谋略》,确实达到了人治社会的最高峰。他谨小慎微,克己知足,敬恕自持,同时要在猜忌、虚伪、因循、险恶的官场中有所作为,实属不易。

书籍目录

卷一:冰鉴 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
 识人选将之道
  No.01知人善任,为国得人
  No.02量才施用,不拘一格
  No.03推荐贤才学问大
  No.04人才有培养之方
  No.05对有实力的人多栽培
  No.06贤才也要使用得当
  No.07慎用人,戒三端
  No.08知己知彼,百人百用
  No.09分才而用,各用所能
  No.10挑选将才,必求智略深远之人
  No.11严格执行军中纪律
  No.12人才高下,视其志趣
  No.13带兵之道,勤恕廉明
  No.14才与德不可有偏颇
卷二:挺经 刚劲强硬的处世哲学
  No.01志当存高远,日益求精进
  No.02君子立志在于宏
  No.03脱于俗流取远志
  No.04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No.05志不立,无大事可成
  No.06竖起骨头,竭力撑持
  No.07君子立于世,非忍不可
  No.08打脱牙,和血吞
  No.09忍常人所不能忍
  No.10男人要有倔强之气
  No.11人生就是忍受与等待
  No.12“强”字须从“明”字出
  No.13用一生修炼慎独功夫
  No.14事事谨慎,三思而行
  No.15万众瞩目,不可不慎
  No.16虚心不是低人一等
  No.17戒骄戒躁戒妄言
  No.18勤廉可以信友服民
  No.19俭以养德,物贫心富
  No.20刚毅之气,决不可无
  No.21面对强敌,勇者无惧
 下篇 动心忍性之德
  No.22知耻是必备的素质
  No.23保持知悔的心态
  No.24知足常乐,适可而止
  No.25雅量是一种美德
  No.26仁爱之道,得道多助
  No.27拂逆面前如圣贤
卷三:家书 孝忠信的家书家训
 上篇 真知良言之书
  No.01写给祖父母的信
  No.02写给父母亲的信
  No.03写给弟弟们的信
 下篇 齐家治国之训
  No.04写给纪鸿
  No.05写给纪泽
卷四:谋略 出奇制胜的文韬武略
 上篇 勤俭持家之谋
  No.01勤劳俭朴是立身之道
  No.02做清醒之人,自省己过
  No.03育儿如养树
  No.04孝悌之道最重要
  No.05骨肉之情最真挚
  No.06治家贵严,严父子多孝
  No.07仗势欺人是败家之道
  No.08耕读传家,泽及后代
 下篇 为人处世之略
  No.09做人要有使命感
  No.10要胸襟坦荡,虚怀若谷
  No.11雕琢性情,锻造气质
  No.12选择朋友就是选择成功
  No.13必须亲近良友
  No.14善于倚人而起
  No.15以无私的心尊敬朋友同事
  No.16人才是成大事的第一要义
  No.17人才以广收而致,以勤教而成
  No.18知人用人,扬长避短
  No.19将人才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No.20借人之才为才,用人之力为力
  No.21处世切莫恃才傲物
  No.22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No.23争心不可过重
  No.24与上司相处须把握好度
  No.25危急时不可仰仗他人
  No.26泱泱儒学铸兵法
  No.27政治教育是军队的灵魂
  No.28"勤”、“慎”、“诚”是选将之道
  No.29技艺娴熟,乃可有恃无恐
  No.30学会放权,发挥将领的能力
  No.31用看得见的实惠激发整体潜能
  No.32和衷共济,把军队上下连在一起
  No.33用兵以审势为第一要义
  No.34带兵要有刚毅之气
  No.35“耐”是为官的基本功
  No.36不要有代代做官的想法
  No.37大是大非面前的权变之策
  No.38不拘泥于僵化的规则与方法
  No.39自保之道,惟变惟善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商末,周族的势力大增,引起了商王朝的注意。后来西伯季历被商王文丁杀死,他的儿子姬昌即位。姬昌为了替父亲报仇雪恨,开始积蓄力量,图谋灭商。商纣王昏庸无道,整日淫逸玩乐,不听群臣劝谏,甚至杀死自己的兄长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有一次纣王又开杀戒,正在殷都的周侯姬昌闻听后悲叹,也被纣王网罗罪名禁闭在菱里城(今河南汤阴县北部)。直到周人闳天、散宜生进献美女宝器,姬昌才被放了出来,还被纣王授予了征伐诸侯的特权。姬昌回到周地后,自己称王,即周文王。文王尊老爱幼,礼贤下士。赢得了不少诸侯的拥护,前来归降投奔的贤人志士络绎不绝,其中包括劝谏过纣王75次的商朝贵族辛用大夫。周文王还出游访查人才。一次。他在渭水南岸遇见了老人姜尚,即太公望,又名吕尚。姜尚向文王陈述了治国安邦的见解,正中姬昌的心怀。自此,太公望辅助文王治理周族。训练军队,准备灭商纣王。因为周文王本是贤能之士,治国又尽力委任于吕尚等贤能之士,所以周族迅速强大起来,在诸侯中的威信与日俱增。周文王虽然早死,但他所开创的事业却为儿子周武王消灭商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距今三千年前,中国处于夏朝。夏朝最后一个王夏桀荒淫无度,残忍成性,使得民不聊生,夏王朝日趋衰落。此时,夏王朝的一个属国——商却日趋强盛起来。商国国君成汤胸怀大略,贤明能干,广施仁义,礼贤下士,注重农耕,使百姓安居乐业,商国也越来越强大富庶。成汤每年要向夏王朝纳贡。沿途他听到夏王朝百姓怨声载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意思是,你夏王朝哪一天结束啊?我们情愿与你一起灭亡!成汤看到桀王把国家搞成这样,非常不安,他四处寻访贤才。想推荐给桀王,使他纳贤从谏,治好国家。成汤听说伊尹是贤能之士。伊尹每日耕作桑田,细心养蚕,还潜心读书,研究尧、舜、禹等英明先王的治国之道。成汤派使者带着重礼前去聘请伊尹。伊尹婉言谢绝说:“我只是一个农夫,自耕自食,不懂国家大事,多谢商王。”成汤对伊尹的一请不就并不灰心,派使者带更多的礼品,再次去请伊尹。伊尹对于成汤的再次聘请虽有些惶恐,但仍推托道:“我只是一个庄稼汉,没有一点功劳,怎么能无故受商王的礼物,坦然受任呢?”成汤对伊尹的两次拒绝既不灰心也不恼怒,认为自己有真心、有诚意。定能打动伊尹。就派人再次带着更珍贵的礼品去请伊尹。伊尹早听说成汤宽仁大德,礼贤下士。现在看到成汤能够屈尊来聘请自己这个农夫,决定助他一臂之力,伊尹于是欣然从命,随使者来到商都毫。成汤非常高兴,亲自出迎,并想留下伊尹帮助自己治理国政。但伊尹认为:桀虽然暴戾跋扈,却是夏朝的君主;成汤虽然贤德,却只是臣子,他不能舍君而辅臣。于是伊尹来到夏都。桀见到伊尹,并不很看重他,仍每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伊尹看到桀王倒行逆施,荒淫无道,实在无可救药,料定夏灭亡已成定局。于是他仔细考察了夏朝朝廷内外的形势,离开了夏都。成汤见伊尹没被重用,就把他聘请到商为相。伊尹帮成汤发展农业,屯集粮草,铸造兵器,加紧操练亲兵。公元前711年,成汤联合各诸侯,兴师讨伐夏桀。夏桀荒淫无道,不得人心,兵败被俘,夏朝灭。各路诸侯推举成汤为天子,建立了商朝,此后,伊尹又帮助成汤安定了天下。2,刘备“三顾庐”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其祖先是西汉的宗室,以后支系疏远,家世没落,到了刘备这一代便以织席贩鞋为生。东汉末年,各地割据称雄,统一全国便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理想。胸怀大志的刘备为了扩充实力,也在注意访求人才。起初,刘备始终没有机会扩充实力,无固定的地盘,没有多少兵力,辗转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四处奔命,寄人篱下,前程渺茫。刘备为了摆脱力单势孤的困境,迅速扩充实力,必须得到有智谋的人辅佐自己。于是,他注意访求有才干、有见识的人物。刘备得知诸葛亮是当时的俊杰,很想见到他,便让徐庶把他请来。徐庶说:“这样的人不能采取召见的办法,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于是,刘备便冒着严寒,亲自到隆中去请诸葛亮。前两次没有见到,第三次才受到诸葛亮的接待,这就是历史上流传的“三顾茅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学曾国藩的九九方略 PDF格式下载



当成故事书看还差不多!另外,书中也有明显的错误,随便举一个:“公元前711年,成汤联合各诸侯,兴师讨伐夏桀”。公元前711年是春秋战国时期,相差千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