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过天安门
2006-6
解放军出版社
萧邦振
418
你知道吗?我们这样一个靠陆军打出来的国家,开国大典为什么要组织受阅飞行?开国大典为什么不在上午举行,而是安排在下午3点?开国大典受阅飞行从下达命令、组织训练到完成任务总共30天?受阅飞行的飞机不是26架,而是17架。受阅机群中竟然有带弹飞行的飞机,驾机的却是刚起义不久的国民党空军飞行员。……种种历史的真相,都在《飞过天安门:寻访新中国开国大典受阅飞行人员》中。 这是国内第一本全面反映开国大典受阅飞行历史的纪实性作品。 作者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寻访了所有健在的受阅飞行人员或飞行员遗属、战友,记录并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照片。在此基础上,作者记述了每位飞行员参加开国大典的真实感受及其曲折的人生经历,记载了开国大典受阅飞行的组织、训练、实施等重大历史事实,以及人民解放军空军创建初期的一些重要历史情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教育意义。全书文笔朴素、亲切,并配有100多幅历史照片,读来生动、感人。
萧邦振,1944年农历闰4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河畔。1963年9月1日应征入伍,先后在空军航空兵部队、北京军区空军、空军指挥学院任职,1992年晋升大校军衔。曾随航空兵部队参加过国土防空作战,在军区空军机关负责过行政管理工作,参与军队领导机关对体制、编制、兵员、动员等重大问题的研究论证,参与几部军事法规的制定,报刊发表过百余篇文章,并有《空军兵员管理概论》、《飞向[新中国]》等多本著作出版。
序/方槐从《受阅飞行编队序列图》说起1.受阅飞行总领队兼第1分队(P—51战斗机)领队飞行员邢海帆受阅飞行的“领头雁”——访邢海帆及夫人李之2.受阅飞行第1分队领队的左僚机飞行员孟琎他的事迹将永记人民空军史册——访孟班的战友林虎等3.受阅飞行第1分队领队的右僚机飞行员林虎在解放军大学校里成长的将军——访林虎4.受阅飞行第2分队(P—51战斗机)领队飞行员杨培光周恩来副主席亲自批准参加受阅飞行——访杨培光之子杨旗5.受阅飞行第2分队领队的左僚机飞行员阎磊突破常规带弹受阅飞行——访阎磊6.受阅飞行第2分队领队的右僚机飞行员王延洲击落过日、美战机的空中斗士——访王延洲7.受阅飞行第3分队(P—51战斗机)领队飞行员赵大海在超近距离上射击敌轰炸机的英雄——访赵大海的战友阎磊等8.受阅飞行第3分队领队的左僚机飞行员谭汉洲受阅飞行中遇到险情,沉着冷静保证安全——访谭汉洲的夫人熊远辉及女儿谭卫津9.受阅飞行第3分队领队的右僚机飞行员毛履武改飞P—51战斗机参加受阅飞行——访毛履武及儿子毛军贤10.受阅飞行第4分队(“蚊”式轰炸机)领队飞行员邓仲卿万一有敌情,他高空作掩护——访邓仲卿及女儿邓亦兵11.受阅飞行第4分队领队的僚机飞行员王玉珂驾驶起义的飞机参加受阅——访王玉珂的战友阎磊、邓仲卿等12.受阅飞行第5分队(C—46运输机)领队飞行员刘善本“那一架大飞机是刘善本开的”——访刘善本的夫人周叔璜13.受阅飞行第5分队运输机飞行员杨宝庆亲眼见证共和国的诞生——访杨宝庆14.受阅飞行第5分队运输机右僚机飞行员谢派芬运输航空兵部队的开拓者——访谢派芬的夫人王得忠及女儿谢超美15.受阅飞行第5分队运输机飞行员王洪智突破“空中禁区”的英雄——访王洪智的夫人吕岱声16.受阅飞行第5分队运输机飞行员徐骏英第一次感受到了做中国人的骄傲——访徐骏英的夫人孙玉芳及子女17.受阅飞行第5分队运输机飞行员姚峻他与共产党同庚(岁)——访姚峻18.受阅飞行第5分队运输机飞行员邹耀坤四次驾机参加首都国庆受阅——访邹耀坤19.受阅飞行第5分队运输机飞行员王恩泽“开天辟地的大喜事,怎不叫人欢呼歌唱”——访王恩泽的夫人张毅及子女20.受阅飞行第6分队(通信、教练机)领队飞行员方槐“红色空军的种子”——访方槐21.受阅飞行第6分队领队的左僚机飞行员杜道时同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访杜道时的战友郝子仪和儿子杜文涛22.受阅飞行第6分队领队的左僚机飞行员安志敏受阅飞行时,他驾机殿后——访安志敏的夫人刘淑华及长子安元新23.受阅飞行第6分队领队的右僚机飞行员任永荣永生最难忘的日子——访任永荣24.受阅飞行的主要领导和组织者——军委航空局局长常乾坤从东北老航校到人民空军的创建——访常乾坤之子常珂25.受阅飞行的地面组织指挥者——华北军区航空处处长油江“起飞!”——访油江的子女张明、张东煜、油小宁、油宪生26.受阅飞行的地面对空指挥员——华北军区航空处航行科长李裕人民解放军的机徽在开国大典首次亮相——访李裕27.受阅飞行的机场塔台指挥员——飞行中队长徐兆文受阅飞行原定总领队——访徐兆文的夫人吴洁君及儿子徐卓平附录一 空军政治部给开国大典受阅飞行员的慰问信附录二 她乘开国大典受阅飞机采访——访《人民日报》著名记者柏生女士附录三 人民解放军第一个飞行队组建始末/阎磊附录四 对《他驾机飞过开国大典的上空》一文的质疑附录五 参加本书编写、采访、提供资料的人员名单后记
亲眼目睹日本偷袭珍珠港惨景 1916年9月16日,邢海帆(原名邢文卓)出生在四川阆中县的一个农民家 里。汉族。自幼在家乡念私塾,读古籍诗书,后来就读县小学。上初中时, 学校的老师是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教导学生关心国事,立志报国,邢海 帆从小受到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教育。 1937年邢海帆即将高中毕业时,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国共合作,举国抗 战。此时,恰逢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招生(1932年9月1日,国民党中央航空 学校在杭州笕桥成立,1939年3月改称空军军官学校,1948年迁至台湾,简 称官校——笔者注),因受“航空救国”思想的影响(“航空救国”是孙中山 关于发展航空事业,发展空军以实现国民革命目标的理论和主张。辛亥革命 爆发后,他号召广大华侨组织华侨革命飞行团回国支援革命,并筹集经费, 招集航空人员。同时,在广州革命军中成立飞机队,创建了中国最早的航空 部队。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又专门在南京卫戍区司令部设立飞行营。 1921年拟订的《国防计划》大纲,在全部63个项目中,有关发展航空事业的 占9项,集中体现其航空救国思想。1923年,在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试飞 成功后,孙中山写下“航空救国”四个大字——笔者注.)邢海帆抱着试试 看的思想,考入了中央航空学校第12期。 按该校的要求,学员必须先到成都或柳州陆军军官学校接受入伍教育, 然后才能正式进入飞行训练。因此,直到1939年邢海帆才转到云南省楚雄、 昆明接受初、中、高级飞行训练,经总顾问陈纳德(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志愿 航空队发起人和领导者,1937年任中国航空委员会顾问,先后担任美国志愿 队指挥官、美国陆军驻华航空特遣队准将指挥官、美国第14航空队少将司令 。)考试合格,获得去美国深造的机会。 1941年10月,根据美国租借法案,美国负责培训中国航空飞行员。邢海 帆所在12期飞行生(即飞行学员)分两批赴美受训,邢海帆是第2批出国的。 当时,太平洋战争尚未发生,邢海帆等乘飞机从昆明到香港,然后由香港乘 船赴马尼拉。11月,又从马尼拉乘美国客轮横渡太平洋赴美。此刻,太平洋 上已不太平,阴云密布,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为此,美国派遣了万吨级巡 洋舰为邢海帆等乘坐的客轮护航。但客轮里仍然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已 把那山雨欲来的兆头和灼人的战火抛到九霄云外了。邢海帆等中华热血青年 ,却三三两两地坐在甲板上谈论祖国的深重灾难和肩负的民族重任。 同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北京时间是8日)正是星期天,邢海帆等乘坐 的客轮正航行在澳大利亚与新几内亚海峡之间,距离美国夏威夷群岛还有几 天的航程。突然,收音机里传来了一件震撼世界的消息:日军以战舰30余艘 、飞机350架成功地偷袭美国太平洋夏威夷群岛上的海空军基地珍珠港,造 成美军伤亡3700多人,炸沉炸伤美军舰艇40余艘,炸毁飞机230多架,停泊 在这里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整个客轮上的人顿时惊呆了,整个 美国从惊讶中逐渐清醒过来,美、英随即向日本宣战,从此爆发了第二次世 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争。 12月11日,邢海帆等乘坐的客轮终于驶入珍珠港。他们一路饱受日本潜 艇的追击,船长命令乘员,任何时候不得脱开救生衣。客轮在檀香山靠岸休 息了4天,因而邢海帆有机会一睹当时战争的惨景。他随手是这样记录的: “港内美舰有的被炸毁,倾伏在水中,有的半身没入水内,舰尾留在水面。 基地营房一片断壁危墙瓦砾,希卡姆机场上,到处是飞机的破碎残骸,弹坑 累累。可恨的战争,发誓要为消灭战争去奋斗。”邢海帆看到檀香山大街上 的大楼已被熊熊的大火烧得面目全非。想不到在国内见到的日本残暴,竟发 生在远隔千里的太平洋岛上。其主要原因是美军毫无戒备,飞机没有疏散, 都是一架挨着一架地停放的,因而给了日本飞机狂轰烂炸提供了一个绝好的 条件。 客轮离港时,珍珠港事件中受伤的美军官兵和被拘留的美军将官,就是 搭乘这艘客轮一同离开的。为了国际友谊,当时中国飞行生主动将50多个头 等舱位让给了美军伤员,邢海帆等则住到大餐厅的临时铺位。直到12月25日 圣诞节的早晨,客轮才安全到达旧金山,结束了惊险的旅美航行。 战争催人觉醒。邢海帆等到达美国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飞行训练。当 时,国共合作,实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邢海帆等虽然身在异国,却心系 祖国,希望早日学成报效祖国。 1942年10月,邢海帆所在的第12期受训人员在美国鹿克高级航空学校毕 业。在美国学习期间,邢海帆经过勤学苦练掌握了飞行技术和战术,已经编 人美国空军战斗机飞行部队,准备同美国飞行员一起共同打击日军。因为国 内抗日战争急需飞行人才,邢海帆等毕业后即匆忙从美国乘飞机经南美洲, 跨大西洋,穿中非洲,把地球绕了个大圈子,终于回到了相别一年的昆明。 当时国内仍处于抗战的艰难阶段,天空、陆地,到处可见日寇的铁蹄。 邢海帆回国后不久便调任到已经迁移至当时印度拉合尔(今属巴基斯坦,以 下同)的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任飞行教官,参与培训第16、17、18期飞行生 。邢海帆身在军校,心在战场,他深切地感到自己是七尺男儿,虽有一身过 硬的飞行本领,满腔的爱国热情,却不能升空与日寇飞机搏斗,还得跑防空 洞躲藏敌机的空袭,何等难受!特别是邢海帆看到老同学王延洲来印度接飞 机时,胸前已经佩带两枚击落飞机的十字勋章了,非常羡慕。 经过邢海帆三番五次要求,到1944年3月当局才同意他回战斗部队。那 一天,邢海帆高兴地从印度驾机飞越著名的“驼峰”航线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