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临证诊疗备要
2013-4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陶汉华
《全国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医学类规划教材:中医内科临证诊疗备要》对临床内科49种常见证候的西医鉴别诊断作了简要介绍,并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和治疗方药之归纳,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同时还将有关文献和历代医家证治精华予以摘要,以备临床参考。书后附有常用方剂及方剂巧记歌诀。
陶汉华,1951年7月生,汉族,山东省莱芜市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76年于山东中医学院毕业后留任中医内科教研室。1982年考取本校中医内科专业研究生,师从刘献琳教授。研究生毕业后留金匮教研室任教。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山东省高等学校书法协会理事。曾荣获全国医学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主要研究中医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规律,潜心研究仲景学说,擅长中医内科病证诊治。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主要有《金匮要略研读心悟》、《中医病因病机学》、《刘献琳学术经验辑要》、《金匮要略选释》、《中医内科临证诊疗技巧》等。主持研究科研课题“酸甘焦苦合化法防治病毒性肝炎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山东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二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课题“肾气丸与右归丸不同补肾机制及特点研究”、“基于《金匮》虚劳建中理论探讨建中理劳汤对慢性肾衰及TGF—β/smad通路的影响研究”,对肾脏象理论及补肾方的临床应用有较深入的研究。
感冒 头痛 眩晕 耳鸣、耳聋 咳嗽 声音嘶哑 哮喘 心慌 精神异常 失眠 多寐 胸闷、胸痛 胃痛 腹痛 腹胀 吞咽困难 恶心、呕吐 呃逆 暖气 嘈杂 腹泻 便秘 腰背痛 四肢痛 麻木 鼻衄 齿衄 咯血、咳血 吐血 便血 尿血 紫斑 自汗、盗汗 口干、口渴 晕厥 瘫痪 癫痫 水肿 腹水 黄疸 尿痛 尿浊 少尿、无尿 遗尿、尿失禁 遗精 阳痿 发热 癌症 瘿瘤 附录一方剂索引 附录二方剂歌诀
版权页: 受凉后兼身体疼痛、恶寒,为内外皆寒,宜用乌头桂枝汤两解表里寒邪:川乌15克,杭芍20克,桂枝、生姜各10克,甘草6克,大枣12枚。水煎服。如少腹部位拘急冷痛,或疝气发作,包块突出,苔白,脉沉紧,除用热敷外,宜用暖肝煎以温经散寒:肉桂、生姜、枸杞子、小茴香各10克,当归、乌药各12克,沉香6克,茯苓15克。水煎服。 2.脾胃虚寒 腹痛绵绵不休或时发时止,喜温喜按,按之痛减,常伴腹泻,神疲消瘦,面色无华,畏寒,气短,纳差,舌淡苔白,脉细弱,此型多见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治则:温补脾胃,缓急止痛。方用小建中汤或附子理中汤加减:桂枝、杭芍、生姜各10克,炙甘草6克,大枣10枚,饴糖30克。前五味水煎两次合汁加饴糖,分二次服。或附子、党参各15克,白术12克,炮姜10克,水煎服。 3.热毒壅聚 腹部痞满胀痛,拒按,发热,大便干结或不通,或下利清水,臭秽,口渴汗出。舌苔黄厚或焦黄起刺,脉滑数。此型多见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腹膜炎等腹腔急性炎症。治则:清热解毒,通里止痛。方用栀子金花汤(《医宗金鉴》)加味:栀子、黄连、黄芩、黄柏、大黄各10克。加银花30克,连翘15克,枳实、丹皮各10克。水煎服。痢疾者可用白头翁汤。 4.肝胆湿热 右胁腹疼痛,腹胀,拒按,伴恶心呕吐,厌油腻,便干,时有黄疸,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此型多见于急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并发感染等。治则:疏肝利胆,清利湿热。方用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茵陈20克,大黄、栀子各10克;黄芩、柴胡各12克,枳实、半夏各10克,白芍15克。或加郁金10克,水煎服。伴有结石者,可加金钱草、虎杖各30克。 5.胆道蛔虫 阵发性上腹部或剑突下剧烈绞痛,并有向上钻顶感觉,可放射至腰背部、右肩或季肋部,可伴有恶心呕吐。疼痛间歇期可完全无症状和体征。个别病人由于胆道感染可伴发热或轻度黄疸。脉弦苔薄白。治则:先安蛔止痛。方用乌梅丸加减:乌梅、党参各15克,黄连、黄柏、附子、桂枝、当归、干姜各10克,细辛3克。水煎分2次服。方中寒热药物并用,意在调胃肠寒热,使蛔虫安静而不扰动,则疼痛缓解。然后再用驱虫药物以绝其病根。方用胆道驱蛔汤:元胡、木香、厚朴、苦楝根皮、槟榔、大黄各10克,使君子15克。水煎服。病人腹痛剧烈,仓促之际不及熬药,可用食醋60克(加热),加川椒少许,一次内服,有安蛔止痛之效。
《全国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医学类规划教材:中医内科临证诊疗备要》注重科学性、实用性,适用于临床医生、在校医学生及中医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