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导读
2012-8
中国书籍出版社
王深远
161
81000
《国家启蒙导读》主要是给家长读的。家长以蒙学知识教育自己的孩子,其作用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家庭塾师,而不是现在有些家庭请的家教。之所以称塾师,一方面代表了所教的内容是过去私塾所传授的知识。另一方面也隐喻是家长、塾师双重身份,更多的是塾师角色,要有点“严”,讲究“礼”,养成“规矩”是重点。
书中主要阐述了对蒙学的一些看法和认识:蒙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存在学不学的问题,而只是怎样学的问题。
王深远,吉林抚松人。1980年参军入伍,毕业于长春建工学院。历任排长、连长、修配厂副政委。先后在武警总队(师)、指挥部(军)任纪检处、组织处、秘书处处长。现任武警水电第三总队副政治委员,武警大校警衔。长期从事部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参编《怎样当好政治指导员》,《武警部队协同指挥研究》等。爱好读书、摄影、收藏、书法。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蒙学知识概览
第一节 蒙学简介
一、何谓蒙学
二、蒙学的主要任务
三、蒙学教育的历史贡献
四、蒙学教育的特点
1.强记硬背
2.习惯养成
3.品德至上
4.通才教育
5.榜样启迪
第二节 私塾简介
一、何谓私塾
二、家长制的塾师
三、私塾的变迁
四、近代私塾的变革
五、建国后私塾的建设
六、塾师的素质要求
第三节 蒙学教育
一、古代蒙学发展的高峰——宋代
二、蒙学课本分类
三、蒙学课本的特点
四、最早的蒙学课本
五、近代第一本蒙学教科书
六、蒙学的学习方法和顺序
七、“三百千”金三角组合的价值
八、蒙学的高级读本“四书五经”
第四节 蒙学相关范畴
一、何谓家范
二、何谓经典
三、何谓国学
第二章 蒙学的现实作用及价值
第三章 怎样当好家庭塾师
附录 通用蒙学课本简介
后记
与此同时,无论学术界、教育界,还是人民群众,也有截然不同的声音,比如,在改革开放将近四十年的今天,我们好不容易“融入”国际社会,好不容易与西方所谓的现代化“接上轨”,好不容易吃上麦当劳、开上奔驰车,再捡起老祖宗的“古董”,无疑是复古、是守旧、是倒退。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不在少数,甚至态度斩钉截铁。 笔者认为,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势在必行。2005年,年逾八旬的著名红学家冯其庸教授,出任中国人民大学成立的国内高校中第一个国学院的院长。冯老十分激动地说:“国学是我们文化传统、思想传统、民族智慧的精华,是我们这个民族顶天立地的柱子,也是我们无形的强大的精神长城。没有她,我们站不起来。她也是我们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原动力。没有了她,一个民族就没有根底,就没有了扎根大地永不可拔的根。”这番话,足以反映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而现在的社会状况和中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令人堪忧。 针对这种情况,一大批高校相继设立国学院、国学班,各省在中小学教育课改中都在探索研究加大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以北京圣陶学校、苏州菊斋私塾为代表,各地也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少儿国学学习活动。 再从世界范围看,早在1600多年前,《论语》就传入日本。日本许多公立学校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学习《论语》和中国古诗。韩国甚至有句俗语:不要和没读过“三国”的人说话。中国的很多经典著作在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都广为流传。 1727年(清朝雍正五年),《三字经》被译成俄文流传到俄国,此后陆续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 1789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写入法国《人权和公民宣言》和《法兰西共和国宪法》。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大厅里,十分醒目地镌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出自《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被誉为处理国家关系的“黄金法则”。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孔子》中写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 ……
为孩子提供一个国学入门的基础,关键在于使用和坚持。塾师的概念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