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诸子概论
2012-9
学苑出版社
方铭
408
350000
《战国诸子概论》是在我1996年出版的《战国文学史》和2008年出版的《战国文学史论》有关战国诸子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近年的研究心得,增补而成的。之所以要把这一部分单列出来,主要是考虑到《战国文学史》和《战国文学史论》涉及的内容太过驳杂,其中有关战国诸子的内容散见在书中的不同章节,不易让读者有个总体的把握。同时,近年我对战国诸子的某些思考,也促使我下定决心对《战国文学史》、《战国文学史论》中有关诸子的内容进行了一些修正补充。
在选择《战国诸子概论》的框架的时候,我曾经把战国时期成书的经学著作如《易传》、《礼记》、《孝经》纳入其中,因为这些著作成书于孔子后学之手,而这些书的作者或者编者都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儒家思想家,研究战国儒家,不把这些重要著作纳入其中,似乎是有遗憾的。后来,考虑到这些著作是经学的主要内容,而我也正在撰写一本以经学为研究内容的《经学通论》,所以,还是从本书中把这些内容删除了。
方铭:1
964年12月生于甘肃环县,甘肃省庆阳县人,1980年起,先后在兰州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学习,文学博士,曾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华文化研究所所所长,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屈原学会代会长,《中国楚辞学》主编。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文学与文献研究,主要著作有《战国文学史)),《战国文学史论》、《期待与坠落:秦汉文人心态史》、《经典与传统:先秦两汉诗赋考论》、《秦汉吏治监察举劾知见录》、《人天眼目(稃译)》等,主编有《儒学文化大观》,《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诗骚分类选讲》等。
第一章 战国巨变与士人向文人的转变
第一节周王朝精神价值的崩塌
第二节春秋至战国的社会蜕变
第三节战国士人向文人的转变
第四节战国尊士的社会氛围
第五节战国士人的新士风
第六节诸子与战国的社会变革
第二章 战国士人的理性精神与著述风气
第一节战国士人的哲学思考
第二节战国士人的公平理想
第三节战国士人的创新精神
第四节私人著述出现于战国
第五节《汉书·艺文志》所录战国诸子著作
第六节战国诸子著述的现实使命感
第三章 战国儒家著作
第一节传世战国主要儒家著作钩稽
……
第四章 战国道家著作
第五章 法家及战国其他诸子著作
第六章 战国诸子的文学思想
第七章 战国诸子的书写技术
主要参考文献
版权页: 韩昭侯时,曾任用申不害为相,推行变革政策。《史记·韩世家》赞其“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引申不害之言曰:“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定法》曰:“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凶任而授官,循名以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申不害之变革,其实质也是通过选能授官,严格赏罚,以加强君主集权,增强国家实力。 齐、燕、赵也有许多变革举措。《史记·滑稽列传》载齐威王“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所诛为阿大夫,所赏为即墨大夫。《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云: 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曰:“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薜陵,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曰,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而围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解,赵人归我长城。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 齐威王不仅通过赏罚以励精图治,而且还招致贤才,如邹忌等,格外提擢,位至卿相;如淳于髡等人,生活优渥,拾遗补阙,教导邹忌“谨事左右”,“谨自附于万民”,“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 “谨修法律而督奸吏”。 燕王哙则欲法古圣王之道,《韩非子·说疑》载其“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汗池台榭,外不罩弋田猎”,“亲操耒耨,以修畎亩”。其极端之事例,则是以国家政权交付子之,《战国策·燕策一》云“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 赵国之欲强,则是向胡人学习,《史记·赵世家》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赵武灵王指出:“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胡人善战,胡服骑射,其意义绝不在于服饰之改变,而是通过效法胡人的生活习惯,以适应争战的需要。
《诸子研究丛书•子藏工程:战国诸子概论》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不错,对了解战国诸子的思想情况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