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民大会堂往事追踪报告(上、下)

马祥林 编著 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

马祥林 编著  

页数:

全二册  

字数:

50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在东经116°23′17″,北纬39°54′27″的地方,有一座宏伟巍峨的建筑,她就是人民大会堂。与共和国命运相关的无数个故事,就发生在这座带有神圣和神秘色彩的厅堂之内。  人民大会堂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的神圣殿堂。  如果把新中国比喻成一棵参天大树的话,人民大会堂刻载着共和国这棵大树的政治年轮。从她诞生那一天起,这座凝聚了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量的宏伟建筑,就成了中国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就成了中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活动中心。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等执政、参政、议政的机构,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各种会议,酝酿和制定一系列关系中国命运的方针、政策,凝聚了国家和人民的愿望,诞生了人民中国发展进程中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记载了社会主义中国发展进程中艰难的、反思的、改革的历史。  人民大会堂是中国政治活动的舞台。中国共产党作为新中国的执政党,是这个舞台的主要角色。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时,毛泽东环视位于杨家岭山沟中那个只能容三四百人简陋的中央大礼堂,曾发出豪言:“革命胜利后,我们一定要建一座能容纳万人的大礼堂!”  中国革命胜利10年后,在国庆10周年大典前夕,一座能容纳万人的大礼堂奇迹般的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上!仅10个月就竣工的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以后的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会议以及重要的国事访问都在这里进行。几乎每时每刻,北京人民大会堂都成为无数镜头的焦点。  如今的人们不能不承认,20世纪50年代时北京的十大建筑,特别是头号建筑人民大会堂,可以说完全是以政治为背景所产生的结果。已故的著名建筑大师、人民大会堂总建筑师张先生曾回忆道:当时中国的“大跃进”之风已经鼓动起来,而中苏关系却趋于恶化,赫鲁晓夫在自夸其“土豆烧牛肉”式的共产主义同时,大肆攻击中国的“大跃进”搞糟了,“穷得没有裤子穿”。因此,当年中共中央提出要在经济建设方面有所突破,要搞几项经典工程,向世界证实中国的新面貌及实力。  在“大跃进”刚刚开始的1958年9月初,党中央便决定在北京建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是十大建筑中规模最大,内容最复杂,要求最高的建筑之一。建成后的人民大会堂不仅将作为国内高层政治活动的中心,而且它还将成为国家领导人接见宴请各国贵宾的场所。为此,全国人民对它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它无论从内部功能布局,到外部建筑形象都既要能反映出我国社会制度的优越,又要能体现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具有扭转乾坤,振兴祖国的英雄气概;既要反映10年来建设事业的光辉成就,又要集中体现出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灿烂和艺术的辉煌。  经过集全国优秀建筑人才的努力,这座堪称世界第一礼堂的大会堂于1959年9月竣工。它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外表为浅黄色花岗岩,上有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周围环列有134根圆形廊柱。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兼备西洋现代建筑技术。它的正门柱直径2米,高25米,四面门前有5米高的花岗岩台阶。  令当时国人自豪的是,人民大会堂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施工,在10个月内建成。建筑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内部设施齐全,有声、光、温控制和自动消防报警、灭火等现代化设施。建筑主要由3部分组成:中部为可容纳万人开会的大礼堂,北部为可设5,000坐席的宴会厅,南部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  人民大会堂落成后,马上用于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庆典,最早迎来的客人恰恰是赫鲁晓夫等外宾。看到这个远超过苏联任何礼堂的建筑,那个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当时怎么也不相信这是10个月内修建起来的。  人民大会堂内,有两幅名为《迎客松》的画,一幅是取材于黄山的巨幅国画,悬挂在大会堂正门;另一幅是铁画《迎客松》,摆放在大会堂贵宾接待厅内。这也许寓示出中华民族好客和开放的一面。  人民大会堂也是中国联系世界的纽带,见证了中国打开国门、拥抱世界的过程。  人民大会堂并不是一座冰冷的建筑,她是有生命的,首先又是政治生命。  在这座建筑落成后,便为共和国的领导人准备了房间,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的许多高层会议也在这里面召开。这里面有国家走向繁荣的辉煌,却也有着林彪、江青等野心家留下的阴谋。共和国发展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也都曾聚集在这座宏伟的建筑之内。  在人民大会堂内,也并非都是无休无止的会议,她本身有着靓丽而纷繁的色彩。  几十年旧事俱往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同样吹进了人民大会堂,那里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1980年,大会堂正式对游人开放,平民百姓只要花两角钱购票,就可以进入过去只有少数人能涉足,自己只能在电影上看到的这座华丽殿堂。  此后,除了每年召开“两会”(人大、政协)这类庄严的政治活动,人民大会堂也经常有诸多娱乐性活动。自从1986年前世界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独唱音乐会以后,人民大会堂就成了许多歌唱家向往登台的特别剧场,歌声从这里飞向四海……  2000年,人民大会堂已进行了建成40周年后的首次大修,内部装饰焕然一新。2001年8月,在人民大会堂东门悬挂了近半个世纪的木制国徽,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一个全新的钢结构国徽取而代之,新的钢结构国徽,外面是全铜板,不会被腐蚀生锈掉漆。新国徽与木制国徽等大,最大处直径为6。3米,重1吨多。它的表面部分贴的是金箔,红色部分用的是汽车漆,这也是人民大会堂首次更换国徽。  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潮流中,人民大会堂内举行的民间活动越来越多。除了艺术展、摄影展、个人承办的招待会,中华龙凤呈祥民族青年婚礼大典也在这里举行。北京市旅游局还在大厅内举行对赴京游客的接待晚宴,交费者即可参加……  如今的人民大会堂,更加贴近人民!  抚今忆昔,随着政治日益透明化,人们对大会堂以往的神秘感却又增加了兴趣,当年多少大型国宴在这里举行,谁能说餐桌上面没有政治?  在那礼堂的掌声中,又曾掺杂着多少泪水?  翻开这部书,里面会将这一切娓娓道来——

内容概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在东经116°23′17″,北纬39°54′27″的地方,有一座宏伟巍峨的建筑,她就是人民大会堂。与共和国命运相关的无数个故事,就发生在这座带有神圣和神秘色彩的厅堂之内。 人民大会堂不仅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的神圣殿堂,还是中国联系世界的纽带,见证了中国打开国门、拥抱世界的过程。

作者简介

马祥林 国防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专业技术六级。现供职于国防大学校史馆,从事相关的党史和军史研究工作。1962年11月出生,河北景县人,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士学位,2003国防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作战指挥学专业结业。公开发表作品二百余万字,主要有:《

书籍目录

上卷 报告之一 人民大会堂选在天安门广场的奥秘  新政府是人民的,新建大礼堂是“人民大会堂”  梁思成建议将大会堂建在五棵松  礼宾司认为宴会大厅“太寒酸”,类似公社大食堂  刘少奇问:“廊子这么高,能遮得住雨吗?”  周恩来给大家讲了画观世音菩萨的故事  “主席团老人多,西大门要给轮椅出入留下坡道” 报告之二 毛泽东主席一锤定音:“就叫它人民大会堂吧!”  大会堂的面积超过故宫,能抗8级地震  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手法,让大会堂“活”了  赵鹏飞雪夜上房山,寻找红色花岗岩  建筑家、结构家、美术家对大会堂“三堂会审”   “土老包”赛过“洋老包”   毛泽东夤夜视察大会堂工地,要为建设者立碑  胡耀林、张百发、李瑞环、丁庆云与人民大会堂的故事  人民大会堂首场演出,是梅兰芳的《贵妃醉酒》  雷锋与人民大会堂建设失之交臂 报告之三 “有胭脂擦在脸上”:人民大会堂各大厅修缮的台前幕后  理论上,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可以装下整座天安门城楼  周恩来的骨灰,在台湾厅放了一夜  大会堂开放初期,门票只需花两角钱  上海人给大会堂国宴厅“伤筋动骨”  “门户之争”与24K金箔和300斤鸭蛋  80万颗珠子和秋香色窗帘, 显示了上海人的精明 报告之四 人民大会堂成为举行重大活动的舞台  大会堂建成之前,决定国家大事的会议是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  人大二届二次会议,首次使用人民大会堂  “给资本家延长利息”  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上,首次提出“四化”  大会堂里产生的分歧,表现在如何看待“四清”问题  四届全国人大前后,达到白热化的“组阁之争”  周恩来在大会堂对外宾说:“马克思的请帖我已经收到了!” 报告之五 7,000多党的各级干部,在大会堂度过1962年春节  “七千人大会”与“15年赶超英国”的设想  “早晨吃稀饭,中午和晚上吃馒头”  大会堂里,中央的报告有“口头”和“书面”两个版本  毛泽东给代表们讲了“霸王别姬”的故事  两位领导人的分歧下卷 报告之六 人民大会堂在“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中  勇敢的陈少敏  河北厅里通过了《五一六通知》  林彪住进了人民大会堂浙江厅  大会堂北京厅里,两位领袖的谈话无人知晓  “开个万人大会,坐满人民大会堂”  毛泽东查觉林彪集团的阴谋 报告之七 大会堂东大厅,“小球”终于转动了“大球”  福建厅里,外交家应对意外出现的转机  尼克松巧用毛泽东诗词  基辛格领教了强中自有强中手  “添麻烦”的樱花  安徽厅里,中日首脑打了一场政治“乒乓球”  “只握手,不拥抱”  “开辟了龙熊共舞的新纪元” 报告之八 大会堂的见证  特殊时刻召开的十大  大会堂主席台的灯光,照向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  “上山下乡运动”与人民大会堂  “两个凡是”引发“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丧失工作能力的老人,淡出大会堂的舞台  “‘三种人’一个也不能提拔!”  新疆厅内,55岁以下的中央委员集体亮相 报告之九 一个短暂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崛起  华国锋与毛泽东的画像并排悬挂  首次公开财政赤字,宪法中删去“四大”  新的“统帅”,在人民大会堂就位  浪潮中的“弄潮儿”与路上的“清道夫”  “76岁不留,71岁不进”  台湾代表黄顺兴和1,079张反对、弃权票  国务院万言良策,人代会一锤定音 报告之十 福建厅,“铁娘子”遇到“钢铁公司老板”  人民大会堂西大厅里的3分钟  港澳人士最担心中央的“如来神掌”  新疆厅,撒切尔夫人向邓颖超献上一束鲜花  邓小平智破“三脚凳”  西大厅,撒切尔夫人操起了中国产的英雄金笔  最高规格的中国政府代表团从人民大会堂出发 报告之十一 人民大会堂珍闻录  国宴大有学问  国宴上的共和国领袖众生像  每人5元钱标准的国庆酒会  末代皇帝溥仪来到北京厅  “末代总统”李宗仁最后一次出席国宴  邓小平重新站在“权力的大厅”

章节摘录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  此时,人民解放战争已成摧枯拉朽之势,建立新的全国政权已经水到渠成。  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新政府的权力核心具体设在什么位置?成了萦绕在中共领袖脑海之中挥之不去的焦点。  动身这一天的早晨,中共领袖毛泽东与周恩来之间,有过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今天是进京的日子。我们决不能当李自成,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李自成进北平,到北平他们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  新陈代谢,以新生的人民政权取代旧政权,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  摧毁一个旧制度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那么一个新生的政权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在人民的面前呢?  01/  新政府是人民的,新建大礼堂是“人民大会堂”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进驻北平。  毛泽东是乘火车到达北平的清华园火车站的。迎接毛泽东到来的现场气氛颇为热烈,但掩饰不住经过连年战争之后,北平城内萧条破败的景象。  “31年,快31年了啊!”  毛泽东凝望着北平昏黄而又惨淡的古都,喃喃地说到。  毛泽东对北平并不陌生,从他第一次来北京,到此时已经快31年了。  毛泽东清清楚楚的记着到达北京的这一天:  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时年25岁。  那时,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正在网罗人才,以期作为改革社会的栋梁之才。毛泽东被朋友蔡和森和师长杨济昌举荐,来北京大学。  从湖南长沙乘火车来到北京,一路奔波辛苦劳顿之意在所难免,然而,惊异的是,在路上,毛泽东连脚上的鞋子都被小偷偷走了。到北京以后,毛泽东就住在离北京大学不远处的三眼井吉安东夹道7号的北方大土炕上。经杨济昌介绍,毛泽东认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被安排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了一名助理员,负责报刊和阅览人员的登记工作,月薪8块银圆。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毛泽东得到了李大钊、陈独秀的教益,这对毛泽东后来成为革命领袖,起了很大的作用。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31年过去了。  此时的北京,已经是物是人非,毛泽东感到大有翻天覆地之感。  首都,必然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的中心,必然是权利中枢的所在地。  新中国定都北平,是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深思熟虑的。  1948年9月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九月会议”,这是从日本投降以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政治局会议。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定都北平的想法,逐渐地明晰起来。  北京,不但在中国统一的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也在中国革命进程上起过先导作用。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掀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第一页,北京成了革命的发祥地。  蒋介石政权定都南京,毛泽东却要把人民的政权定在北平。  对此,他曾明确讲过:  “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  为此,毛泽东曾指示在华北作战的徐向前:“最好北平不要打!”  不打北平,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完整地保存北平,将来留做人民的首都。  后来,果然按照毛泽东所愿,国民党北平守军长官傅作义将军在解放军强大的军事、政治攻势下,于1949年1月20日宣布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古老的北平城得以完整保存,所有名胜古迹,都得到了保护,城市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一切正常。  定都北平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从国际安全和国际政治格局考虑。  毛泽东就未来新政权选定首都的事,专门征询过城市工作部部长王稼祥的意见:  “历朝皇帝的京城,不外乎西安、开封、南京或北平4个地方。我们的首都定在哪里最为合适呢?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王稼祥早期在苏联留过学,考虑自然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因素。  王稼祥认为:“定都北平,我认为好处在于离社会主义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近些。我们和苏、蒙两国虽然有漫长的陆上国界,但没有战争之忧。至于石头城南京,虽说有虎踞龙蟠之势,地理险要,但离港、澳、台近些,安全因素不能不考虑。至于西安,似乎偏西了一点。所以,我认为北平还是最合适的地方。”  毛泽东不住地点头,承认王稼祥分析的有条有理。  是啊,中国共产党要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当然主要靠自力更生,但也离不开国际上友好国家的援助,首先是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定都北平正好可以方便、直接地得到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  在新中国定都北平的问题上,毛泽东还与苏联共产党领导人斯大林交换过意见。  那是在1949年的1月底,斯大林派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飞抵石家庄,然后驱车到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毛泽东向米高扬通报情况,说新中国准备建都于北平,苏联老大哥没有持异议。  1949年3月5日,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正式决定定都北平。  毛泽东提出定都北平的计划:“我们希望4月或5月占领南京。然后在北平召集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并定都北平。”  当时许多民主人士也希望把新的国都定在北平。他们纷纷写信给共产党第一任北平市市长叶剑英,要他转告毛泽东,表示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要与共产党更好地合作,希望共产党在北平成立全国性政府。  人民通过自己推选的代表来行使国家的最高权利,首先就要有一个正规而且庄重的议事场所。巧合的是,在毛泽东这段讲话10年之后的1958年,在天安门广场西侧开始动工修建的大会堂,正式被毛泽东定名为“人民大会堂”!  ……


编辑推荐

  权威军史专家倾力奉献,图文并茂,真实再现共和国领袖的风采,给人以思想和视觉的震撼。是一部值得阅读、收藏的珍贵红色经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人民大会堂往事追踪报告(上、下) PDF格式下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在东经116°23′17″,北纬39°54′27″的地方,有一座宏伟巍峨的建筑,她就是人民大会堂。与共和国命运相关的无数个故事,就发生在这座带有神圣和神秘色彩的厅堂之内。
人民大会堂不仅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的神圣殿堂,还是中国联系世界的纽带,见证了中国打开国门、拥抱世界的过程


图文并茂,讲述了人民大会堂的故事,对了解共和国的历史很有帮助。


人民大会堂是共和国决策地之一


送人的,据说看得很过瘾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在东经116°23′17″,北纬39°54′27″的地方,有一座宏伟巍峨的建筑,她就是人民大会堂。与共和国命运相关的无数个故事,就发生在这座带有神圣和神秘色彩的厅堂之内。人民大会堂不仅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的神圣殿堂,还是中国联系世界的纽带,见证了中国打开国门、拥抱世界的过程。


书很好,是个人比较喜欢的,价格合适


很好@


这套书买齐了,家里人都喜欢看


一部红色的历史,一本可供收藏的红色史书资料。书中有的内容值得商榷,也许要等待,需要耐心等待。


了解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


好书!对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有帮助。


书看完了,书也散了,正版书尽然还有错别字~~!


赚钱的大字书


太空洞,象总结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