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于蓝自述

于蓝 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

于蓝  

页数:

363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是一个著名影星银幕之外家长里短似的往事述说,这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有关自己和家人的深情回眸,这是一本既普通又平常、既真实又真挚的个人回忆点滴实录。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是平实而朴素、真实又真切的语言,文中还有的是以往未曾披露或似乎易于忽视的故人追思以及故园秋梦般的情境交融,正如本书的主人公于蓝不止一次对笔者所说的那样:“你一定要让喜欢看到这本书的大伙们知道,我给你讲述这里面故事的大时代背景,应该要让大家知道我们在那个过去的年代里所作所为,究竟是为了怎样一个崇高而神圣的目标。只有首先搞懂这些原因,恐怕人们才能够透过书中的字里行间,了解到我真实的情感所在,知道我这一辈子无怨无悔所走过的沟沟坎坎,又是为了什么。也许只有这样,才会让不同年龄层的读者理解到我内心的真实世界,情不自禁、不约而同地引发出我们几代人真心撞击的共鸣。”

内容概要

《于蓝自述》(作者于蓝)是一个著名影星银幕之外家长里短似的往事述说,这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有关自己和家人的深情回眸,这是一本既普通又平常、既真实又真挚的个人回忆点滴实录。
这本《于蓝自述》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是平实而扑素、真实又真切的语言,书中收录《我的艺术人生》、《做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等文章。

书籍目录


前言
我的艺术人生
我的青少年时代
到青山那边去
做中华民族优秀儿女
艰苦奋斗的好传统
党建第一课
到“大鲁艺”中去
从舞台上开始艺术起步
在革命圣地的日子里
银幕上的我和她
懵懵懂懂登银幕
在莫斯科的日子
《烈火中永生》:一场特殊的考验与斗争
我的至爱亲人
我的父亲
我的丈夫田方
我的两个儿子——新新和壮壮
我的偶像——三叔
二弟振超
二妹琴文
哥哥于亚伦
嫂嫂周文
【附一】
于蓝与田方:红色影星的生死恋情
开篇:“苦乐无边读人生”
延安——远方的召唤
耶双深邃有神而诚朴稳健的大眼睛
峥嵘岁月里的苦乐年华
银幕处女作的诞生
“千万不要忘记老苏区的人民”
普通组员田方
“你演了一个好妈妈”
江姐,江姐!
与死神的一次擦肩而过
当那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
1974年8月27日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
尾声:九次大手术后的九旬老寿星
【附二】
于蓝电影艺术年表
于蓝电影作品一览表
于蓝获奖全纪录
【附三】
田方电影艺术年表
田方电影作品一览表
田方获奖全纪录
【后记】
一本书一段情一份爱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1943年冬,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将“鲁艺”和其他几个专业团体,分别派到陕甘宁的5个分区去劳军和为老乡演出。“鲁艺”去的是绥德分区,这次真的到“大鲁艺”当中去了,短短的4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但给我留下了难忘的生活感受,一幅幅生动的生活景象,各种各样的农民形象,他们的劳动热情,工作智慧以及他们幽默天才,都深深印在我脑海之中,这时,我才开始懂得了毛泽东主席所讲“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一博大精深的道理。有一次,我们在双谷峪参加群众追悼一位公安烈士的大会,一群民兵扛着红缨枪,无数群众排列着整齐的队伍前来,静静的会场,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忽然,大家的目光都转向人群的背后,我也抬头望去,原来远处一个农民牵着一头毛驴走来,上面坐着一位身穿便服的中年妇女,缓缓走向会场。从头髻上的白色标记来看,她就是烈士的妻子。这个神情庄重的妇女穿着旧棉衣,腰间系着厚厚的粗毛线织的腰带,她没有哭,没有喊,却给人十分悲痛的凝重感。会场静极了,她那无声而悲哀的神态,使我感到她既是普通人,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农村妇女。你可以从她的眼神里看出这是悲伤与觉悟的凝结,她内心无比悲痛,但她克制住了。她并不漂亮,但却给人印象极深。我感觉她的目光中透露着真实和自然的美,这种美具有无形的魅力。后来,在多幕歌剧《惯匪周子山》中,她的神韵和气质,对我的角色创作起到了很大的启迪作用。多少年后,我才深刻体会出她的神韵正是她和丈夫在多年的劳动生活与革命斗争中所磨炼出来的精神气质。这气质正是演员创造任何一个角色时都应去捕捉的东西,有了它,才可以达到与角色神似的境界。我想到当时的她并没有哭泣,在她默默的眼神里,完全可以看出她极力克制着巨大的悲痛,我好像看到一种不同于一般农村妇女的神态,那是什么呢?我反复思索,终于明白了她神态里不只是悲伤,而是觉悟和力量,那是她和丈夫在长期共患难的战斗生活中所获得的气质!沉重的打击,她没有被压倒。她在我日后的创作生活中,是使我能捕捉到革命妇女形象和气质的重要起点。当时,我们“鲁艺”工作团根据延安子洲县的材料编写出《惯匪周子山》,描写的是土地革命斗争时期,周子山因个人主义膨胀,被敌人收买,叛变革命。为了清除逆流,铲除革命的障碍,共产党员马红志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终于打进村寨,捉获了罪大恶极的叛徒周子山。剧本虽然写出来了,但由于缺少土地革命时期的斗争生活,排练工作很困难。后来,团长张庚和导演张水华请来一位区干部申红友,他不仅参加过土地革命斗争,而且喜爱戏剧。由于他的帮助,排练工作起了很大的变化,例如第一场戏是红军小队长谢玉林前来马家沟找当地的领头人马红志,商量与布置攻打黑龙寨的行动计划。刘炽演谢玉林,他穿着红军军装出场,申红友叫他脱下红军军装,换上赶羊人的羊皮袄,手中要拿着羊鞭,并且说:“如果敌人来了,你一俯下身子,就是一只羊了。”这一指点,立即把演员的想象思维给调动起来,现场排练也立即活跃了,演员在台上自如地动作起来。接着,谢玉林来到马红志家中,场面就更吸引人了。我演马红志的妻子,当谢玉林叩门时,我一出来,马上要打开门,申红友就对我说:“你不能马上开,是什么人?是敌人?还是自家人?要听听是不是自己人的暗号……”当马红志出来时,申红友也对他说:“你不能一下子就出来,你要想到深更半夜农村油灯不能亮出来……你要拿个乘米的斗遮住油灯……”演员一下子把土地革命斗争的生活气息捕捉到了,戏排练成功了。演出时轰动绥德、米脂一带,回到延安也受到普遍称赞。我扮演马红志的妻子,由于申红友的帮助和前边那位烈士妻子的精神气质,使我的角色创造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审美的标准和观念都随着潜移默化,我不再追求双眼皮大眼睛的化妆美,而是追求质朴真实充满生活气息的气质美,同行们说我们的角色富有时代特色和艺术魅力。这次从“小鲁艺”迈向“大鲁艺”的实践虽然只是第一步,但确是我艺术生命中最难忘的一步。由此可见,人民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让我感到无比真切可信。申红友不仅懂得该怎样去革命,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感悟,在他的指点下,《惯匪周子山》这个戏一下子活了起来,真实而生动,这个歌剧再现了土地革命时期农民的斗争生活,富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并获得了陕甘宁边区文艺演出甲等奖。从此,我才迈进了艺术殿堂的门槛,开始懂得了怎样去创作角色。在不长的表演生涯中,每个角色的诞生过程,都给我带来了许多难忘而幸福的生活经历,那些陌生而富有特色的农村茅舍和城镇街道,那些憨朴火热的大娘、大嫂,还有那些腼腆羞涩的姑娘、媳妇,那些淳厚实在的大爷、大哥,还有那些革命的前辈……至今,他们仍栩栩如生地活在我的眼前,我爱他们,热爱他们!他们是我的好友,我的挚交,我的老师,他们给了我创造的依据和创造的活力,他们使我懂得了生活和生命的价值。当然,我也需要加强和提高自身表演的能力和技巧,不仅要在工作中学习,还要进行正规的培训与练习,为此,我在三十几岁的时候,虽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仍然奋力考进中央戏剧学院的表演干部训练班,真正的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学习了两年时间,弥补了战争年代未能深入学习理论的不足。日后,使我能够出演了像《白衣战士》中的医疗队队长庄毅、《翠岗红旗》中的红军家属向五儿、《龙须沟》中的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程娘子、《林家铺子》中被压迫被奴役的张寡妇、《革命家庭》中的革命母亲周莲,还有为了革命事业而无所畏惧、英勇献身的巾帼英烈江姐等这样不同的角色。但是,由于“四人帮”造成的十年动乱,我又失去了表演的实践,只留下了银幕上这几个角色,我希望观众朋友们能喜爱她们!“文化大革命”浩劫过后,有幸在步入晚年之际,我又能为发展儿童电影事业而奉献余力,我打心眼里感到无限的幸福!P29-31

后记

噢!好快。转眼间,一年即将隐身而去,桌边新台历又会自然而然地翻、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而编撰的自述(也可说是画传)就要付梓承印而即将面世了。想起围绕这部作品的诞生过程,从参与策划到落实实施,从人物访谈到文字撰写,从图片挑选到查找资料,从文图合成到几经修改,这项既艰巨又光荣的工作就在紧张有序的进行当中,渐渐地就像新造的一艘帆船即将下水试航驶向大海,悄悄地也像经过精心浇灌培植的一朵合欢花含苞怒放散发着醉人的清香……2011年,是革命先驱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在国家隆重纪念这两个改天换地的伟大纪念日前夕,2011年的6月3日这一天,也会迎来我国著名的电影事业家、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老师90周岁寿诞。对于于蓝这个名字,无论是电影圈内的同行,还是民间大众的影迷,自然是熟悉而亲切,尽管经过岁月的打磨,但依然在几代观众的心里生根。面对如今已经耄耋之年的于蓝老师,人们就更加发自心底地崇敬她,爱戴她。是啊!我们敬爱的于蓝老师从30年代追求革命的进步青年到革命圣地延安“鲁艺”的红色文艺战士;从东北特殊战场的勇敢奋进到新中国成立后投身人民电影事业的首上银幕,直到在五六十年代主演的影片《翠岗红旗》、《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于蓝的名字,与中国电影百年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这个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和突出成就的电影人,是中国电影事业发扬光大、继往开来的开拓者和传承者之一,是我们电影界和广大观众永远敬仰和缅怀的“大写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不会忘记,于蓝老师在影片《翠岗红旗》中扮演的红军家属向五儿、《革命家庭》里扮演的革命母亲周莲、在影片《烈火中永生》里扮演的巾帼英烈江姐的银幕形象,早已经定格在新中国闪光的银幕上,同时,也深邃地镌刻在人们的心中,并深深地影响着几代电影观众的人生选择。想当年,在1981年已年届六旬的于蓝,又承担起了发展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重任,在她出任儿影厂首任厂长时期,为我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创建和发展竭尽全力,成绩卓著。这些显著而突出的作为,浓墨重彩地书写绘制出一个义无反顾的革命者为中国电影奉献毕生的壮美画卷。在编撰本书的过程中,从一幅幅渗透历史足痕的珍贵图片中,我将自己的由衷感受注入键盘上飞快敲击出来的每一个字符,又从这每一个字符所组合成的如烟往事中,分明穿过时光的风烟,去与那一位辉煌璀璨的红色影星共同感受厚重的人生历程。我曾想,在我国不同历史时代的电影界,夫妻双方从事同一职业的不计其数,即便是称得上“艺海情侣”的明星夫妇也不乏人在,但是,像于蓝和田方这对夫妇,因在不同时期担负电影界的领导职务率先垂范,政绩显赫,又因各自主演传世的经典影片而蜚声影坛,作为著名的电影事业家,又是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放眼远望,逐一类比,在中国电影界却是独一无二,无人可以与之比肩。他们这对红色的革命伴侣、影坛伉俪,银幕上的形象是无比辉煌、耀眼,现实生活中的人生,在鲜花和掌声的同时也是充满着曲折、充满着悲情,充满着传奇……于蓝老师和田方老师既是革命夫妻,又是红色影星,两个人在中国电影界上成绩斐然,功勋卓著,特别是他们主演的中国电影经典名片早已深入人心,并且整整影响了两代观众。此外,银幕之外他们还为新中国影坛的发展和建设无私无畏地奉献了一生。俗话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感情是最大的投入。对于于蓝老师,对于由她主演的经典名片,从孩提时代的最初观看,就从此留下了深刻而难以忘怀的印记。当时,才上小学的我把《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和许云峰都铭记在心,同时也把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者同他们的扮演者合二为一,视为最完美的偶像。长大成人的多年后,我从工作的深圳特意来到北京,拜见我心目中“永远的江姐”。曾清晰地记得,在西土城路2号的“儿影学会”办公室,满头白发的于蓝以她荧屏上常见的热情洋溢,给我又一次银幕之外的惊喜和感动。再后来,我如愿调往北京,又从事了梦想成真的电影研究专业工作,自然和于蓝老师接触的机会多了起来,于是,从一回回的登门访谈、记录,到她老人家慷慨无私地拿出多年珍藏的老照片,还有她在儿影时期的创作笔记和手稿,让我参考,再接着就似乎水到渠成地进入到这本画传的运作之中了。更让我感动的是,她老人家年近90,还亲自使用电脑,按照我的要求,把与她人生命运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家人亲属远去的往事钩沉,也一一打印出来,并仔仔细细地把全篇书稿再逐一过目审看修改。对于本书,我由衷地认为是付诸了很大的心血,除了进行书稿文字的撰写和编辑之外,我还在整个体例上也进行了有机的尝试,打破以往从头至尾流水似的撰写布局,而是采用三点式的编程体例,以于蓝的第一人称和笔者的第三人称前后排列,相互补充个中故事,娓娓道来地追忆往事,我认为这样既增强现场感,又具有亲和力,读者看起来不觉得太单一,相信会被其中的往事述说渐渐吸引住的,那些和于蓝老师看起来似乎并不相关的人和事,也会渐渐知道究竟是如何和她的人生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全书共分三个篇章,一是“我的艺术人生”,其中包括“我的青少年时代”、“做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党建第一课”、“到'大鲁艺'中去”、“从舞台上开始艺术起步”、“银幕上的我和她”、“在莫斯科的日子”、“《烈火中永生》:一场特殊的考验与斗争”,以第一人称的散记形式,配合简洁的笔墨,回味与咀嚼主人公银幕内外的往事涟漪。另补充董馨整理于蓝老师的口述:“到青山那边去”、“在革命圣地的的日子里”、“懵懵懂懂登银幕”3篇文章,二是“我的至爱亲人”,其中包括“我的父亲”、 “我的丈夫田方”、“我的两个儿子——新新和壮壮”、“我的偶像——三叔”、“二弟振超”、“二妹琴文”、“哥哥于亚伦”、“嫂嫂周文”,则是于蓝老师以浓烈的亲情,通过儿女情长话家事的叙述,带出主人公生死相依的命运沉浮;三是笔者以第三人称的手法,记述于蓝与田方这对红色影星的生死恋情,其中包括开篇“苦乐无边读人生”、“延安——远方的召唤”、“那双深邃有神而诚朴稳健的大眼睛”、“峥嵘岁月里的苦乐年华”、“银幕处女作的诞生”、“千万不要忘记老苏区的人民”、“普通组员田方”、“'你演了一个好妈妈'”、“江加,江姐!”、“与死神的一次擦肩而过”、“当那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1974年8月27日”、“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九次大手术后的九旬老寿星”,多角度、全方位地记述了于蓝老师的人生命运的悲欢离合和逆境中前行中的点点滴滴。如今,编撰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就要开花结果地出现在热爱这位老艺术家的影迷读者的面前。此时此刻,我的脑海里突然萌发出一句将这两位老艺术家名字含义概括又延伸的词:“浩然耕田,方正九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虽然说这两句藏头话也许并不能完全准确代表于蓝和田方老师这对红色影星艺术人生的高度浓缩和真实写照,但也是彼此之间作为编撰者,一份来自心灵深处所涌现和泛起阵阵的潜在暖流,通过遣词造句的一种无限寄托和情感释放的最直接表露吧!2011年9月9日


编辑推荐

《于蓝自述》是一个著名影星银幕之外家长里短似的往事述说,这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有关自己和家人的深情回眸,这是一本既普通又平常、既真实又真挚的个人回忆点滴实录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是平实而朴素、真实又真切的语言,文中还有的是以往未曾披露或似乎易于忽视的故人追恩以及故园秋梦般的情景交融,正如《于蓝自述》的主人公于蓝不止次对笔者所说的那样:“你一定要让喜欢看到这本书的大伙们知道,我给你讲述这里面故事的大时代背景,应该要让大家知道我们在那个过去的年代里所作所为,究竟是为了怎样一个崇高而神圣的目标。只有首先搞懂这些原因,恐怕人们才能够透过书中的字里行间,了解到我真实的情感所在,知道我这一辈子无怨无悔所走过的沟沟坎坎,又是为了什么。也许只有这样,才会让不同年龄层的读者理解到我内心的真实世界,情不自禁、不约而同地引发出我们几代人真心撞击的共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于蓝自述 PDF格式下载



图文并茂和于蓝老师一样朴实的文字,非常值得阅读的好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