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卫士
2013-1
李家骥、 杨庆旺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01出版)
一、编写本书的起因 虽然有不少文章、著作涉及到中央警卫部队,也有不少同志从自身的角度回忆在主席身边工作的情况,但是,截至今日,还没有一部公开出版的中央警卫部队发展史的专著,也没有关于在毛泽东身边做警卫工作人员的准确人数和名单。 一些尚在世的主席的老警卫和研究者在一起交流情况时,常常为此而感慨万分,都希望有人站出来组织大家“协同作战”,搞一部系统反映主席与卫士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书,其价值不知要高出“单兵作战”、“零星材料”多少倍! 由于工作的关系和某些其他的原因,这项工作的组织联络的主要责任就落在曾在主席身边工作十三年的老卫士李家骥身上;而采访、加工、统稿的主要责任就落在作家、编辑、毛泽东研究者杨庆旺身上。事情决定后,大家便开始了紧张而有效的工作。有的重新修改自己原来的回忆材料,有的第一次操笔写文章,有的则请合作者帮助整理,而过世者的材料则由在世者代劳…… 二、编写工作思路 在构思本书的框架和体例风格时,我们注意了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目的性。无论是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还是其他同志,在这方面的认识都是非常统一的。这就是宣传主席、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优良传统,为党和人民多留下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以便对后人,尤其对各级领导者和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这些老同志没有一个不提出这样的问题:“决不能突出自己,不能借主席……”这种思想和做法是十分可贵的。 二是系统性。原来,我们考虑到可否搞一部中央警卫部队的发展史话,认真思考后又觉得由我们办这项工作似乎不合适,条件也不完全具备。但又不是“无序”、“无规律”的个人回忆资料的“堆砌”。就编排顺序而言,大体上以时间先后为序。 这里也有个矛盾:有的同志在主席身边工作时间长,回忆的内容涉及到几个时期,给他放在哪个时期呢?如罗瑞卿、杨成武、汪东兴、张耀祠等,我们只好根据他回忆的情况和本书总体内容安排放在后边。 总之,这里没有严格的界限,我们也没有标明某个历史时期收谁,只是客观地存在一个前后顺序。 三是代表性。何时给毛泽东配警卫人员?叫什么名字?什么样的机构建制?尚没有权威性的资料,我们也不想在这里进行专门考证。有一点可以肯定:警卫人员虽然不同时期数量不一样,机构建制也不断变化,但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起毛泽东身边就有这方面的人员。他们虽然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时间长短不一,能力大小也不一样,但都受到毛泽东良好的影响、帮助和指导,并为毛泽东的安全保卫、工作和生活做出积极贡献。 但由于时间久远,有不少同志已不在世了,所以本书只能收入部分同志的材料。就我们主观愿望而言,是尽量收入那些有代表性的。当然这仅仅是愿望,实际工作起来,不可能绝对地做到,大体能做到,我们也就满足了。 这里说的代表性,除了人物要有选择,对每个人提供的资料也有所选择。要选用有“代表性”的。凡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同志,他们的经历——所见所闻的事是很多的。我们这里侧重介绍主席与这些警卫、卫士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情况,特别是那些能直接反映主席与他们的“关系”的情况。 就毛主席身边的警卫人员,我们还想多说几句。 毛泽东,和其他革命领袖一样,是由一个优秀的革命者,逐渐成为一个革命领袖的。他的安全保卫工作是根据他在革命工作中所处的地位和实际需要而安排的。在上井冈山搞武装斗争之前,虽然毛主席身边有保姆,有机要交通,甚至勤务人员(他们常常一人兼多职),但没有专门警卫人员(警卫员或卫士)。 1927年秋,毛泽东根据中央决定在湘赣边界组织秋收起义——他开始领导军队工作。一般地说,军队中相当一级首长和机关都设有专门的负责警卫的部门、部队、人员。根据陈昌奉、吴吉清同志回忆,何振云在秋收起义时就开始给毛泽东当警卫员(那时叫勤务员),后来当了警卫连长。还有一位叫么六的年轻人,在上井冈山前后就在毛泽东身边当勤务员,他的准确名字没有记载。当时毛泽东有几名警卫员,叫什么名字就不知道了。 可以肯定地说,到井冈山以后,毛泽东作为中共前委书记、红四军最高领导者,身边的警卫人员决不会只有一二个人,设有一个警卫班或警卫排是比较正常的。如果连同警卫其他首长(如朱德等)及机关设一个警卫连是比较正常的。 从吴吉清、陈昌奉的回忆录中可知,1930年前后苏区中央局、前委、一方面军都设有专门的保卫部门。部队是警卫连或特务营,毛泽东的警卫人员是一个班。这时期负责毛泽东等领导生活安全工作的机构,还有一个副官处,相当于行政总务部门。刘振亭曾任副处长(有的同志还称他为办公厅厅长)。这个同志在长征路上因反对张国焘被杀害了。副官处到陕北初期还存在。毕占云曾任特务营长。 长征前夕,胡长保(有人写作胡昌保)由军委通信排调任毛主席警卫班的班长,警卫人员还有吴吉清、陈昌奉、吴光荣、丁良祥、戴田福、小曾等。钟福昌是卫生员,毛泽东没同意给自己配保健医。长征途中胡长保同志为了保卫毛主席而牺牲。 这一时期,我们较多地介绍了两位为保卫毛主席而牺牲的警卫战士和吴吉清、陈昌奉,这四个人是有代表性的。另外,张耀祠也在1930年就在主席身边做警卫工作(虽不是毛主席警卫班的),他的回忆材料中,也有一部分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情况。 毛主席到陕北后,负责毛主席等领导和中央机关安全保卫的除身边警卫班,上边仍有保卫局机关及保卫队、教导大队,再往后则扩建为中央警备团(后改为中央警卫团)。这个团从组建到新中国成立,先后由吴烈、黄古文、刘辉山(有人写作刘惠山)等人任团长。主席身边的警卫人员到陕北后有所调换:吴吉清、陈昌奉等老同志先后调到其他岗位上,而贺清华、王笃恭、孙振法、陈龙、李长陪、张思德、齐吉树、秦昌怀等陆续调到主席身边做警卫工作。这些同志在主席身边时间也长短不一。贺清华时间最长,王笃恭等则只有两三年。这个时期的情况我们可以从贺清华、王笃恭、齐吉树、魏文建、吴烈、黄古文(后改名黄林)等人的材料中得到回答。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不久,蒋介石发动内战,中国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其间毛主席于1947年离开延安,转战陕北一年时间。1948年迁到河北西柏坡,在这里又住了一年时间。1949年3月迁到北平(后改为北京)。这一段时间,主席身边的卫士有马武义、李银桥等,还有齐吉树、阎长林、王振海、武象廷、孙勇、石国瑞、李风华、邬吉成、李德华、金武森等警卫人员。中央警卫团随毛主席行动,团长是刘辉山,其他领导有张耀祠、古远兴、高富有等,而负责这方面工作的领导则是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再下一个层次的领导是中央警卫处长汪东兴。 新中国成立前后,是一个特殊时期。毛主席特别繁忙,警卫工作也很复杂艰巨。这时,上层领导有公安部长罗瑞卿、社会部长李克农,再下一个层次的领导是警卫处长汪东兴,副处长王敬先、李福坤,纠察队司令张明河等。毛主席的警卫排实际上小于排大于班(抗战期间毛主席警卫班扩大为警卫排,阎长林为排长),其中李银桥、马武义是骨干卫士。李家骥、赵鹤桐在:1949年3月正式调任主席的卫士。警卫班增加了一些新同志,如马尚志、郭福其、段永昌、陈连锁等。后来警卫班撤销成立内卫班,归一中队韩庆余队长领导,有陈长江、曾文、张木奇等。当初只留四五人设警卫组。孙勇任副卫士长。这时起,人们习惯称主席警卫班、排、队为“一组”。一中队开始有几十人,后增加到一百多人。 50年代,主席身边警卫人员变动较大。1951年阎长林调任五大书记的警卫秘书。田云玉、李连成、封耀松、张仙鹏、张保金等陆续来到主席身边当卫士。到1958年以后,尤其是1961年至1962年,主席提出减少身边工作人员、警卫组解散归属警卫局,卫士人员大为减少,他们陆续离开中南海。有的同志在主席身边时间较短,而李银桥、马武义、李家骥、张仙鹏、孙勇等都在主席身边工作十年以上,田云玉、李连成、封耀松等也都工作八年以上。 “文革”前十七年,毛主席的安全保卫工作,上层负责人是公安部长罗瑞卿,下一个层次是中央警卫局长汪东兴、八三四一部队团长张耀祠等。 “文革”期间,又有其特殊情况。据有的同志回忆,1962年毛主席曾说以后不再设卫士长了。暂且不说谁是最后一个卫士长,此后确没有这个职位了,但警卫、卫士还是有的。指定负责随身警卫的是王敬先副局长,孙勇、沈同副处长及王阴清等,不过卫士也少了,而且卫士也不像过去那样职能专一。周福明就是一个例子。这大概与毛主席晚年外巡减少有关系。当然警卫部队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扩大了。 这时期负责主席安全保卫的领导:汪东兴、王敬先、张耀祠没变。1959年公安部长罗瑞卿改任总参谋长,谢富治任公安部长,他当然对毛主席安全负责。“文革”期间,代总长杨成武在毛主席心目中有特殊地位,随主席身边,他对主席安全负有特殊责任。不过,1968年他又被打倒了。八三四一部队在汪东兴和张耀祠领导下,对保卫主席安全发挥了极重要作用,无论是平时保卫还是外巡,还是在与林彪、“四人帮”斗争中,他们都建立了特殊的功勋。这一时期的情况,我们可以从罗瑞卿、杨成武、汪东兴、张耀祠、陈长江、周福明等人的回忆材料看到。 总之,我们认为本书选入的这些同志确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这些同志当时或任勤务员,或任警卫员,或任卫士,或任警卫部队的组长、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乃至更高职务。不同时期职务称呼不同,不同时期职务高低不同,但他们都属于一个系统,即保卫毛泽东的安全,为其更好地工作生活服务。我们很难用一个具体的职务名称,如警卫员、勤务员来称呼他们。经过再三思考采取了含义更宽的,更能为他们所接受的称呼——“卫士”。 四是严肃性。本书涉及党的领袖人物,涉及到党的历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因此,必须坚持党性原则,严肃认真,注意维护领袖形象、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一些重大问题的介绍、评价必须注意与中央保持一致。 五是可读性。本书就文体而言,属于回忆录和纪实性的著作。这就要求时间、地点、人物和基本情节必须真实,不得虚构。但与历史教科书又不一样,在写法上应讲究技巧,可以适当采取形容、描写等手法,语言优美,即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内容取材也应考虑其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 三、需要说明的问题 1.体例风格。如上所述,本书属于回忆录、纪实性的著作。因此,这二十多个部分文章都应遵循这种体裁的要求,即体例风格大体上应一致。但这些文章毕竟不是出自一位作家的手笔,因此,具体的写法、语言等不可能完全一样。还应指出,有一部分文章确系回忆者本人亲自动手写的,这与专门作家写出的文章,在写作水平上也不可能一样。我们只求体例风格上的大体一致。 2.编写分工。这是一项集体合作性工程。各部分文章多数是这些老警卫、老卫士提供的,少部分由战友帮助或由我们组织人员采访写出的。前者都由他们亲自“把关”(主要指内容的关),后者则由我们帮助把关了。李家骥、杨庆旺从主编的角度,除进行组织联系工作外,还对全部书稿进行修改(包括内容的增删)、编辑加工,调查核实,进行再创作。工作中我们还参考使用了很多已行世的著作,以补充完善本书之不足。 3.部分内容的交叉。在组织编写中,我们总体上是有设计的,甚至对每个人侧重写哪些内容都有具体安排和要求,以防止内容重复,但有些问题还不得不重复。因为同一件事,几个同志都经历了,而且是从不同角度回忆的,这样可使问题说得更全面、更透彻。如遵义会议、毛主席初次访苏、第一次游泳、“九·一三”事件、粉碎“四人帮”等,不是一人谈到,但说的具体内容并不完全一样,我们均予保留。 李家骥 杨庆旺 于哈尔滨
《毛泽东与卫士》是一部系统反映毛主席与卫士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书。选入的同志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这些同志当时或任勤务员,或任警卫员,或任卫士,或任警卫部队的组长、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乃至更高职务。不同时期职务称呼不同,不同时期职务高低不同,但他们都属于一个系统,即保卫毛泽东的安全,为其更好地工作生活服务。
《毛泽东与卫士》由李家骥、杨庆旺编写。
前言第一篇 从江西到陕北(上)——毛泽东与吴吉清 一、激战文家市 二、活捉张辉瓒 三、时刻不忘人民 四、告别苏区 五、遵义会议 六、和战士心连心 七、藏区纪律 八、草地深情 九、第二次生命 十、永久的怀念第二篇 从江西到陕北(下)——毛泽东与陈昌奉 一、从找红军到当警卫员 二、学做警卫工作 三、第一次反“围剿” 四、写信与探家 五、“应该谢谢他们” 六、打遵义、过娄山和渡赤水 七、金沙江畔被罚 八、“主席,我不行了” 九、“昂首阔步” 十、携手过草地 十一、入红校学习 十二、告别,到前线去第三篇 陕北的见证人——毛泽东与贺清华 一、参加红军 二、给毛主席当警卫员 三、回师瓦窑堡 四、毛主席在保安 五、怎么处理蒋介石 六、“你们都挖了,我没有挖的了” 七、在凤凰山麓 八、“动员”主席休息 九、砚台与小米 十、一件棉衣和一双棉袜 十一、“照顾好咱们的毛主席” 十二、主席和伤员 十三、随主席在重庆 十四、遵守制度 十五、转战陕北与离队 十六、亲切接见第四篇 “长江,这个名字好记”——毛泽东与陈长江 一、初见毛主席 二、杭州爬山 三、北戴河游泳 四、关心战士学文化 五、农村调查 六、检阅红卫兵第五篇 陪领袖写书——毛泽东与翟作军 一、一颗子弹和一枚炸弹 二、陪主席写《论持久战》 三、主席时刻关怀我们 四、又见到毛主席了第六篇 “主席不怕,我也不怕!”——毛泽东与齐吉树 一、领袖与战士的情结 二、视察南泥湾 三、深入虎穴第七篇 骑兵卫士——毛泽东与武象廷 一、初到延安 二、马背生活 三、告别陕北 四、白菜与白杨树 五、同吃一锅鱼 六、香山散步 七、主席真生气了 八、改任生活管理员第八篇 “天下第二班”班长——毛主席与王笃恭 一、由骑兵接送的吉普车 二、抽烟、骂人、镇压反革命 三、“领班同志,请你陪我们走走”第九篇 便衣队长和执金吾——毛泽东与高富有、张明河 一、接受新任务 二、让毛主席顺利进北平 三、看不住的领袖们第十篇 连长、排长、卫士长——毛泽东与阎长林 一、没有想到的生活转折 二、接见美国记者 三、撤离延安 四、背着七个旅的敌人 五、东渡黄河 六、去城南庄 七、西柏坡的住处 八、离开主席身边第十一篇 “我死后,你要……”——毛泽东与李银桥 一、“我就要他” 二、“当初结婚没搞好” 三、成人之美 四、主席劝架 五、第六位老师 六、主席赌气 七、挥泪相别第十二篇 唱书与撕书——毛泽东与马武义 一、主席为他脱鞋 二、木棍与竹棍 三、“今后不许再喝酒” 四、小菜碟与旧毛裤 五、“别把它弄死了” 六、唱书和撕书 七、游泳中的优势和劣势 八、“你来住吧,我们走” 九、兔子肉与糠窝头 十、为主席探水情第十三篇 “你要夹着尾巴做人”——毛泽东与李家骥 一、“你是李家的一匹好马” 二、第一次误会和第一次被批评 三、渡江战役与太原战役 四、开国大典那一天 五、两次深夜谈心 六、给毛主席祝寿 七、首长和夫人都喜欢 八、主席教他搞调查 九、离别与怀念第十四篇 “如果重新选择,我还当……”——毛泽东与张木奇 一、16岁来到主席身边 二、内卫班生活 三、大家庭 四、生活中的毛主席第十五篇 领袖为他找对象——毛泽东与封耀松 一、初到主席身边 二、换茶、暖脚、吃饭、散步 三、打小球、搬沙发、学游泳、“取桃子” 四、烤芋头 五、穿袜子、竹筷子与改作业 六、毛主席帮他找对象 七、“要讲真话,不许说假话”第十六篇 主席为他主婚——毛泽东与沈同 一、教警卫战士搞社会调查 二、“我做主婚人” 三、保守机密与“争取主动” 四、学会“组织群众的艺术” 五、与主席讨论“规律” 六、对休息与锻炼的特殊理解 七、畅游长江 八、跃上葱茏四百旋 九、七十生日这一天后记
1929年底,朱毛领导的红军来到了吴吉清的家乡江西会昌县。这在一个落后的农村是件大事,而对这里的穷苦农民来说则是一个福音。他们把红军看做自己的队伍。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1930年初,苦大仇深的穷孩子吴吉清参加了自己的队伍。 参军的第二天早晨,警卫连长贺庆元把他带到前敌委员会驻地。前委古柏秘书长对他说:“组织上分配你到警卫连做保卫工作,给毛委员当警卫员,行吗?”吴吉清一听是叫他去给毛委员当警卫员,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马上响亮地回答:“行!” 当天上午,贺庆元给吴吉清发了枪。正当他教吴吉清了解枪的性能以及怎样使用和爱护时,从上房走出来一位身材高大、神采奕奕的中年人。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站起来,很尊敬地望着他。在吴吉清身边的老同志轻声地告诉他:“这就是毛委员!”吴吉清一听,心里非常激动,正想走前几步,仔细地看看他,毛委员却已经朝他们走过来了。 毛委员头戴一顶八角帽,身穿一套旧灰布军装,脚上穿着一双布草鞋,与同志们亲热地打过招呼后,问吴吉清:“你就是新来的小鬼吗?” 吴吉清回答:“是。” 毛委员又问:“叫什么名字呀?” “吴接传。” 吴吉清因说一口赣南土话,毛委员听不太懂,便微笑着用右手在左手心上比画着问:“你知道是哪几个字吗?”吴吉清从来没念过书,哪能知道是哪几个字呢,便回答:“我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也不知道是哪几个字,就知道叫吴接传。” 毛委员听了,便从上衣口袋里取出笔和一个小本子,翻开后面的空页,和蔼地说,“我看你的名字很好听,可总要写成几个字吧,吴——吉——清。”毛委员一字一板地说,并在那张空页上写下了“吴吉清”三个字,随后撕下来交给吴吉清,又说:“这三个字,不一定是你原来的那三个字的意思。现在你参加红军了,改个新名字也好嘛!你说呢?” 吴吉清高兴地接过纸条说:“好!好!” 1930年5月,吴吉清跟随毛委员从寻乌出发,先后经过福建的武平、河田,而后到汀州(今长汀)。毛委员每到一处,都要做大量的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工作,因而使得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和壮大。那时,赣南的游击队、赤卫队发展成为红军第三军,闽西的游击队、赤卫队发展成为红军第十二军。在汀州,主席住了近一个月,红军进行了整编,由红三军、红十二军和红四军合编为红军第一军团。红一军团在毛委员的亲自率领下,经瑞金、兴国、吉水、永丰、新余,在樟树打了个胜仗。 当时的立三路线提出“打到南昌、九江去!会师武汉!”而毛委员不主张打大城市。因此,绕开南昌,从樟树渡赣江,经过高安,到了南昌西山附近的万寿宫。因立三路线的领导者指示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孤军攻打长沙。为了接应红三军团,毛委员带领红~军团也向长沙挺进。 敌人戴斗垣独立旅妄图阻挡红一军团前进,血洗浏阳、萍乡、宜春、万载等县广大苏区,杀气腾腾地开进了湖南文家市。为了打击敌人,使广大苏区免遭敌人的蹂躏和破坏,毛委员率领红一军团星夜兼程,经奉新、高安、上高,在万载住一晚,于半夜一点多钟出发,第二天上午十点左右来到了黄茅。 黄茅是江西万载县一个群山环抱的山村。毛委员来到后,住在小河边的老表家里。他一进屋,就立即部署了消灭文家市敌人的战斗。吴吉清在外面给毛委员站岗,只见通讯员进进出出十分忙碌。 战斗打响的前一天,毛委员带领他们到了慈化,毛委员住在山坳中的一个老表家里。吴吉清把行李等东西搬进屋,便先把地图挂在墙上。毛委员虽然经过长途跋涉,但他不顾疲劳,把帽子往桌子上一放,解开上衣钮扣,便走到地图前,用红蓝铅笔在地图上画起来。这时,吴吉清迅速地把文件箱里的文件、笔墨等取出来摆在桌子上,然后铺好床,便去伙房看看饭菜做得怎么样了。 吴吉清看饭还得一阵子才好,便跑到镇里唯一的一条街上去看看。只见慈化老表穿来穿去地忙着,他们给红军送来刚刚赶制好的军装,镇苏维埃组织的运输队、洗衣队、担架队更是忙个不停。红军战士行军到后,顾不得休息,就帮助老表们砻稻谷、担水、扫院子…… 吴吉清每走一处,都能看到这军民互爱互助的动人情景。他深深感到,这是根据地军民在毛委员和党的领导下,在创建和保卫红色政权的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阶级情谊啊! 当吴吉清回到伙房时,饭已经做好了。万载“贡米”做出的饭,真是名不虚传,又白又香,再加上一盘猪肉炒青菜,更是好上加好了。吴吉清急忙端起饭菜送到毛委员的住房去。 毛委员正在聚精会神地办公,吴吉清把饭菜端进去后,轻轻地放在桌子上,正准备往外走,只听毛委员叫道:“吴吉清。” “到!”吴吉清急忙回转身来,看着毛委员,等待着命令。毛委员见吴吉清流露出有些紧张的神情,他微笑了。 “到慈化后,你看到老苏区人民是怎样支援革命战争的吗?”毛委员笑着问吴吉清。 “看到了。”吴吉清也笑着回答毛委员的提问,并把自己刚才见到的一切,向毛委员作了汇报。 毛委员听了高兴地说:“谈得很好,比刚参加革命时,你有了进步。今后更应好好学习,从革命中学习革命,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进步得更快。” “是!”吴吉清回答。为了让毛委员吃好饭,吴吉清便走出了他的住房,向警卫连走去。一路上,毛委员语重心长的教导,总在他耳边回响,温暖着他的心。 半夜,连长来查哨,告诉吴吉清一会儿就要出发打文家市了,要他先去帮毛委员收拾一下。听后,吴吉清赶忙向毛委员的住房走去。 刚进门,他一眼便看见给毛委员打的晚饭,还原封不动地放着。吴吉清忍不住内心的激动,便说:“毛委员,人是铁,饭是钢,您工作再忙,也得吃饭呀!” 毛委员笑着说:“今天晚上,正是我们和敌人争分夺秒的时候。过一会儿,就要出发去打文家市了。打了胜仗吃饭才更香哪!你说呢?” 贺庆元连长也走进来,帮着整理好东西,吴吉清便随部队出发了。 P1-4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本书即将付梓。此刻,我们的心情是很激动的,并作以下几点说明: 一、本书的编写及出版得到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文献出版社的领导、专家们的指导和帮助。 二、在组稿过程中,很多老同志积极参加和支持这一工作,有的主动帮助联系,有的提供情况,有的不辞辛劳亲自写回忆材料,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 三、每名卫士的回忆材料和主编工作中采纳了本人和他人已公开发表过的成果。特作说明并表示谢意。 总之,本书凝聚了众多部门和同志的心血,这里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还需说明的是,因本书时间跨度长,涉及人员多,而且政治政策性强,加上我们能力水平有限,肯定有不足之处,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李家骥 杨庆旺
毛泽东,和其他革命领袖一样,是由一个优秀的革命党,逐渐成为一个革命领袖的。他的安全保卫工作是根据他在革命工作中所处的地位和实际需要而安排的。在上井冈山搞武装斗争之前,虽然毛主席身边有保姆,有机要交通,甚至勤务人员,但没有专门警卫人员。 李家骥、杨庆旺编写的这本《毛泽东与卫士》是唯一一部公开出版的中央警卫部队发展史的专著,以及讲述当年在毛泽东身边警卫人员的故事,是一部回忆录和纪实性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