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指南上找不到的艺术地图
2003-10
中国城市出版社
刘惠媛 文 章光和 摄影
141
无
旅行书写如此引人入胜。 我们不由自主地被置身于字里行间的异国风景,精采遭遇所吸引、满足。 而往往也有许多游记作者,在无意中就全然依赖起旅行国度的陌生,新奇,而回避,掩饰了自己的无知与贫乏。 面对刚起步的旅行文化,新兴的游记书写,我无法忽略的观察重点正是:旅者自身是否已有了足够的内函或准备,来和他所面对的景观,对象进行对话? 我指的,倒不一定说是对旅行目的地的行前恶补,而更像是一种多阅历的视野,或多元化的人文素质,或一种对知识自然流露的热切好奇。 旅者越有这样的深厚准备,就越可能体验到盛大的心灵洗礼…… 在以“灵魂的新陈代谢”这个概念诠释“旅行”活动特有的能量时,我反复以文学的创作与欣赏来作类比。因为这两者都是以创造全新的宫能经验来促成审美活动的。 可是一看到刘惠媛这本《旅游指南上找不到的艺术地图》时,我猛然想到,也许我更应该用“艺术”来代替“文学”,因为前者涵盖更广,更宽。 乍看之下,《旅》书的体例太难。第一部分“艺术,空间,城市”像是以艺术为主题的游记,第二部分“艺术家的故事”像是以旅行为印证的艺术笔记,第三部分其实就是艺术札记--除非我们把旅行的意义无限扩大到象征层面,否则也想不到要把它和广告摆在一起。 可是细读之后,你便会忘记抱怨本书这种“难以舍弃”的编辑态度了。因为刘惠媛在内容上所展现的厚度与敏感度令人十分惊艳。 几乎在我前面提到过的一些我所向往,期待的优质旅行书写的素质,她都具体地呈现了。 其中第一部分我最喜欢。因为在这旁征博引,主客观夹叙的文字中,我清晰感觉到她如何以美术史的专业眼光,人文工作者的浪漫情怀以及旅行者的直觉与敏感来和这些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对话。 也几乎以同样的态度,她用旅行到各个创作者的生活现场的片断记忆,来拼贴她在第二部分所讨论到的画家与作家。在具体可触的场所中,她把那些伟大的心灵还原为“生活”过的常人,也让我们有了更写实的角度来窥看这些不凡的创作者。 第三部分的篇幅较短,却由于不需要依赖伟大的城市与创作者,而更能纯粹地以日常生活的省思来表达出作者对艺术审美活动观察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呼之欲出的跨界思维的功力。 而不论在哪一部分,我都惊讶于刘惠媛的准备充足。我想这是因为,书中所谈论的都是作者最喜欢也是最熟悉的主题吧! 丰富的专业知识,多元的人文训练,深入浅出,自有见地,于是构成这本丰盛而嘹亮的节。 读着它,好像在异国街头或某个画廊,你听见了一个正娓娓诉说着的声音,它实在,真诚,让你的浏览不致孤单,冷清。
迷路是旅行的开始----李序准备对话----罗旭世界一片昏暗,生活本身就是闪电-----序艺术、空间、城市神圣的咏叹-----伊斯坦布尔Cinguec-enta -----威尼斯时间和光线的游戏----里昂艺术散步----东京换装的苏活区-----纽约相对的力量之美-----科隆在山林间与艺术相遇-----箱根 雕刻之森东京都的诺亚方舟----东京 国际会议厅开向世界的窗----巴黎 新凯旋门旅行不是为了到达目的地-----艺术家的故事创造和破坏的综合体----毕加索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天才----米开朗基罗人道主义作家-----雨果艺术家、科学----达·芬奇注视就是一种选择----生活美学艺术让世界转动我眼睛的眼睛,我耳朵的耳朵诗意的置物篮艺术家的忧郁眼睛的旅行小小幸福消费美学甜蜜与卑微未来的名字叫也许美的陷阱旧时相识多一点美学,少一点伦理后记
序 世界一片昏暗,生活本身就是闪电 与其说这是一本旅游的书,不如说这是一本艺术的书。 怎么说呢?虽然我写作的灵感大多发生于旅途中,但是动机却是出自于“有关艺术的观察与想像”。 旅行和艺术,都是我的最爱,都是一种心灵的刺激,一种“越界”的体验。在现实世界里,我一直向往墨西哥诗人帕思所形容的“世界一片昏暗,生活本身就是闪电”,那种不期而遇的艺术,所以时常在旅途上睁大眼睛寻寻觅觅。 工作的缘故,我整天不断地要面对如何“界定艺术”的社会和美学问题。由于当代的评论,不流行称赞美丽与安全,因此许多以“怪异”为美的趋势,让许多人在面对前卫艺术时,很容易就得了失语症。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当代艺术的现实是:许多美丽的事物,都不被称为“艺术”。艺术的分类和取样已经变成另外一种少数人的专业游戏。一般我们所讨论的艺术,其实与生活已经渐行渐远。 我很钦佩那种可以博学到把“艺术”当成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中的线索,却谦虚地认为“所有的艺术,在本质上都是个人的体验”的古典艺术史学者,因为他们早就洞悉了去创作一件作品,跟去理解和欣赏原本就是两回事。尼采曾经一针见血地将审美的状态分为两面:一方面是丰富和赠送,一方面是寻求和渴慕。我个人认为艺术欣赏无非是品味、想像力和判断力的培养,人在旅游中,所追求、欣赏的异国文化,往往是当地人最视而不见的寻常事物,但是换一个视觉角度,发现异国文化的美感与差异,就是认识艺术最好的观察起点。 俄国的谚语“生命,不过是走过一片空旷的原野……”;英国艺评家约翰·伯格(gahn Bengen,1926--)说:“你眼前的原野,就如同你眼前生活中的视野一般大小。”艺术,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刺激,无论你身在何去何处,看世界的方式,将决定你的生活有多宽阔美丽。
艺术工作者及生活玩家刘惠媛,为不愿在旅行中走马看花的朋友,为想要在生活中亲近艺术的朋友,用文字写下她关于艺术的观察与想象,及生活中随时随地触发的艺术感动,为这些朋友们轻启一扇轻松与艺术沟通的窗口。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