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三分的挽歌

张大可 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5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作者:

张大可  

页数:

300  

字数:

29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翔实之内容、有力之佐证,通过评说十二帝王之功过,解析三国之成因。本书以独家之见解,评说三国之悲剧。本书以壮阔之气概、斐然之文采,旁征博引,讲述已暗淡的刀光剑影和远去的鼓角铮鸣。 三国,是人才拼争的时代。许多人生哲理,与今天生活所呈现之人生似曾相识;昨天之人生,提供今天以借鉴、以启迪。善读历史,感悟人生,可从三国人物中悟出精彩人生。

作者简介

张大可 1940年生,重庆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1995年底起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和秦汉三国的教学与研究,已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原因 多因素的历史原因 汉末人才三分 三大战役改变历史航向 五次荆州争夺,形成三分地理均势 葛鲁外交显神威 三国鼎立之谜第二章 曹刘孙三家集团的兴起 东汉末年的军阀大混战 曹操崛起于乱世 刘备转战北方 孙氏兴起江东第三章 魏武帝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 修耕植以蓄军资 南征张绣东平徐淮 官渡之战,大破袁绍 横扫河北远征乌桓 西并关陇统一北方 曹操的智囊团 曹操的功过是非 曹操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第四章 魏文帝曹丕 争位太子 受禅建魏 兵临大江 擅长文学 曹丕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第五章 魏明帝曹壑 母亲受谴,险失太子位 三国对峙,各方战略 吴魏争淮南 魏明帝果决应变,西守东攻 一代明主。英年早逝 曹壑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第六章 曹魏三少帝 齐王曹芳 高贵乡公曹髦 陈留王曹奂 曹芳曹髦曹奂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第七章 蜀先主刘备 兵败长坂 孙刘结盟 东借荆州 西取巴蜀 南争江南 北并汉中 建立蜀汉 夷陵败北 白帝托孤 刘备的历史贡献 刘备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第八章 蜀汉后主刘禅 嗣位皇帝 父事诸葛 内修政理 和吴北伐 大权旁落 乐不思蜀 刘禅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第九章 吴大帝孙权 亲贤贵士 扶植部曲 镇抚山越 赤壁败曹 江淮抗曹 袭夺荆州 灵活外交 定都建业 晚年昏聩 孙权的历史地位 孙权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第十章 孙吴三嗣主 会稽王孙亮 景帝孙休 末帝孙皓 孙亮孙休孙皓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附录一:三国十二帝帝系表附录二:三国大事年表编后语——读《三分的挽歌》

章节摘录

书摘  正说三国十二帝,首先要探寻的问题是,历史何以三分?因此本章开篇,先集中说一说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原因。  多因素的历史原因  汉末历史何以形成三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是不能够回答的。学术界所流行的经济均衡论导致了三分,即北方经济遭破坏、南方经济发展形成南北均衡而成为三分的立国基础的说法,只是历史的原因之一,而绝非必然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以独立的小农经济为基础,无需均衡也可成割据态势。早在春秋战国之际,长江流域就有巴、蜀、楚、吴、越的割据。至汉末,割据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刘璋、刘表,甲兵资实,不弱于孙吴,更不减于刘备,何以要待刘备来建立蜀汉而与曹、孙成鼎立之势呢?可见三分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  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历史发展的轨迹看,王朝兴衰,军阀混战,群雄割据,南北对峙迭次出现,而三国鼎立却是唯一的一次历史存在,可见这一局面是历史上的一个特例。特例是历史发展中的变异,而导致变异的历史原因,就不是常规的必然性,这是简单明了的逻辑。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规律。当然也可以将此看作是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一种周期性运动。因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即使在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下,“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中央集权力量一旦削弱或解体,就要出现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割据混战破坏生产力,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所以它是不能持久的。天无二日,人无二王,人心思统一。所以秦、西汉、隋、元、明等封建王朝解体后,很快就走向了统一。但中国历史上有东晋与北方十六国之对峙,有南北朝之对峙,有北宋与辽之对峙,有南宋与金之对峙。这些现象都有比较复杂的原因,而不能单纯用“经济均衡”加以解释,更何况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有着多因素的历史原因,是经过极其复杂的历史演变才形成的。概略地说,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出现了三分鼎立的局面,这是由于三分的人才均势、地理均势、政治均势等多种历史原因的交叉作用才形成的。在这些历史原因的形成中。“人谋”起了主导的作用。P1-2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三分的挽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