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与官员谈礼仪

王艳春 华文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华文  

作者:

王艳春  

页数:

298  

内容概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面临着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培养,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能力。 毫无疑问,应对四大考验,提升各种本领和能力,成为各级官员和领导干部的当务之急。 “与官员谈”系列丛书,紧紧围绕“本领”和“能力”,从学习知识、拓展视野、提升能力、促进工作四个层面设计“谈”的话题,既要“谈”得轻松,又要“谈”得明白;既要“谈”得有高度、深度,还要“谈”来管用、实用。

书籍目录

第一篇 礼仪概述 一、礼仪的含义与特性 1.什么是礼仪 2.礼仪的特性 3.礼仪的社会属性 4.礼仪的地域性与继承性 5.礼仪的本质是尊重他人、约束自己 6.构成礼仪的基市要素 7.礼仪的主要内容 8.礼仪的指导性原则 二、礼仪的发展 1.礼仪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2.礼仪的形成阶段 3.封建时期的礼仪 4.近代社会的礼仪 5.当代社会礼仪的发展 三、礼仪的功能与作用 1.礼仪是密切人际关系的纽带 2.礼仪是追求事业成功的手段 3.礼仪是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石 4.礼仪是改善社会风尚的良药 四、学习礼仪的意义 1.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2.有利于人们恪守社会行为规范 3.有利于塑造人的高尚人格 4.有利于加强国际交往第二篇 形象与举止礼仪 一、着装的礼仪 1.着装的原则 2.服饰的谐调 3.色彩的搭配 4.着装的禁忌 二、仪容的礼仪 1.仪容的要求 2.仪容的修饰 3.发型的修剪 4.面容的美饰 三、举止的礼仪 ……第三篇 办公与会议礼仪第四篇 电话与网络礼仪第五篇 公务活动礼仪第六篇 迎来送往礼仪第七篇 会面与谈话礼仪第八篇 各类会务礼仪第九篇 信函与电报礼仪第十篇 公关的礼仪第十一篇 谈判与签字礼仪第十二篇 社交与宴会礼仪第十三篇 出行与住宿礼仪第十四篇 国际交往礼仪第十五篇 国旗、国徽与国歌礼仪第十六篇 出入国境礼仪第十七篇 主要国家的礼仪第十八篇 宗教礼仪第十九篇 公共场所礼仪

章节摘录

1.礼仪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的观点来解释,礼仪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进化、发展并组成人类社会以后,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礼仪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在人类社会中,在发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时候,只有当人脱离动物界并意识到这种关系时,才会出现礼仪。这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研究礼仪,普及礼仪教育的思想基石。礼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礼仪在世代相传的同时,还随着社会生产环境、生存环境和生活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中国是具有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很早就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备的礼仪规范,因此,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纵观绵延数千年的中国礼仪演变史,不难发现,礼仪的演变史,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和代表了中国的文明史。历朝历代,随着社会制度的革故鼎新,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人们对礼仪规范不断进行着补充、完善,使之逐步得到丰富和发展。2.礼仪的形成阶段在我国夏、商、周三代时期,礼仪开始形成。从史料上看,夏代已开始制礼,商代礼仪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记载周代礼仪的书籍《三礼》的出现,标志着周代的礼仪已经达到了系统完备的阶段。在这一时期,礼仪的特征,已从单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形成,跨入了全面制约人们行为的领域。礼仪发生这一重大变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生产力有了发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到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通过修订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制度,来规范和制约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以此巩固其统治地位。在这一阶段中,礼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周礼》中。《周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礼仪的书籍,人们通常认为,传世的《周礼》和《仪礼》是周公的遗典,它们与其释文《礼记》一起,统称“三礼”,是关于各种礼制的百科全书。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礼记》偏重对礼的各个分支作出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论说明。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涵盖了中国古代“礼”的主要内容。这些礼仪内容,对后世治国安邦、施政教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培育人们的人格,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3.封建时期的礼仪封建时期礼仪指的是从公元前771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这一时期的礼仪发展。这一时期,经历了儒学的产生,以儒学为基础的封建礼仪的形成、强化和衰落等几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夏、商、周三代之礼在许多场合都已经废而不行,一些新兴的利益集团开始创造符合自己利益和巩固其社会地位的新礼。在当时,学术界百家争鸣,以孔子、孟子、苟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系统地阐述了礼的起源、本质和功能问题,第一次从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社会等级秩序的划分及其意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礼仪规范、道德义务,从而使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逐步形成。在这一时期,礼仪的明显特征就是把人们的行为纳入封建道德轨道。礼仪繁文缛节的形式,表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巨大约束力。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背后,融国家法权与道德修养于一体,要人们追求修己之道,听命于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政,以求得封建统治阶级的天下太平;封建礼仪把人们教化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精神奴隶。礼教文化是这一时期礼仪的核心和基本内容。礼教文化的根本思想,就是“天地君亲师”。它教人去服从——服从天地的法则,服从君王的统治,服从祖先的训l诫,服从先师的教诲。4.近代社会的礼仪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这一时期礼仪的发展是近代社会的礼仪。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锁国政策的进一步打破,使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于是,人们掀起了改革封建礼教的热潮,强烈要求革除陈旧落后的礼仪,倡导既便于人们相互交往,又能体现相互尊重的新礼仪。这一时期的礼仪,抛弃了传统的礼仪制度和规范,体现了西方文化中民主、自由、平等的原则。因此,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文化习俗和审美观念,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积极地提倡新的习俗、新的礼仪。在礼仪内容上,近代礼仪既消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陈规陋习,又采取了一系列废除旧礼仪的措施,如剪除长辫、禁止缠足、保障人权、严禁鸦片、改变称呼、废止跪拜礼等:同时还拟订了新的国家礼制和民间礼制,实行新的礼仪,如鞠躬、请安、握手、鼓掌等。这些变化,反映了近代礼仪已开始趋向简单化和规范化。由于近代礼仪借鉴和吸取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西方礼仪之长,顺应了社会潮流和世界潮流的发展趋势,因而有效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的友好交往。5.当代社会礼仪的发展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的礼学和礼仪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当代礼仪,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继承古代优良传统礼仪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首先,我国的当代礼仪继承了中国的优良传统礼仪。主要表现在以促进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风俗;扩大社会交往和经济联系的民俗;增加生活情趣。


编辑推荐

《与官员谈礼仪》编辑推荐:建设学习型政党普及读物,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参考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与官员谈礼仪 PDF格式下载



值得官场人士一看


替朋友买的,不知他喜不喜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