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药学

张清河 编 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6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作者:

张清河 编  

页数:

277  

内容概要

  《中药学》是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组织制订的教学计划和规定而编写的。《中药学》是阐述、研究中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0年审定颁发的全国中等中医药学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2001年7月青岛教材编写会议通过的中药学教学大纲,力求编出既具有科学的系统性,更具有临床的实用性,供中医药类专业用的教材。  本教材分为总论、各论及附录三部分。总论分为五章,较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中药的种植、采收、性能、炮制和应用等基本理论知识。各论分为十九章,共收编430味中药(其中重点药72味,常用药178味,一般药145味,附药35味)。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概念、药性特点、功效、适应范围、分类、配伍原则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每味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及有关省区现行《中药材标准》和本草学沿用已久的名称为正名,并注明出处,将药物的来源、鉴定、产地、采收加工等合为概述,以药典及本草文献、临床实践为准,介绍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药物的应用以描述主治病证为主,淡化病因病机及一般症状,减少重复,力求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文字精练。用法用量为煎服使用方法及成人一日的内服剂量,从证候、配伍、妊娠及饮食等方面介绍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近述概要地介绍该药近年来在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供临床用药参考。另外,对部分药物因药用部位不同或经不同炮制,功用有变化者,增设“处方用名”一项。附录包括引用方剂索引和中药化学成分的有关常识两部分。

书籍目录

总论第一章 中药学的发展概况第二章 中药的种植和采收第一节 中药的种植第二节 中药的采收和加工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第一节 四气、五味第二节 升降浮沉第三节 归经第四节 药物的毒性第四章 中药的炮制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第二节 炮制常用的辅料第三节 炮制的方法第五章 中药的应用第一节 配伍第二节 用药禁忌第三节 剂量第四节 煎服法各论第一章 解表药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细辛紫苏荆芥防风羌活藁本白芷生姜香薷苍耳子(附:苍耳草、苍耳虫)辛夷葱白西河柳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葛根。(附:葛花)柴胡升席菊花桑叶薄荷牛蒡子蝉蜕蔓荆子淡豆豉浮萍木贼第二章 清热药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芦根天花粉决明子竹叶谷精草青葙子密蒙花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鲜皮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一、主要用于温热病的药: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穿心莲四季青绿豆(附:绿豆衣)熊胆二、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的药:山豆根(附:北豆根)射干马勃金果榄酸浆三、主要用于泻痢的药物:白头翁秦皮鸦胆子马齿苋四、主要用于热毒疮疡的药物: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重楼白蔹山慈菇漏芦千里光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第五节 清退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连第三章 泻下药第一节 攻下药大黄芒硝潘泻叶芦荟第二节 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芫花商陆巴豆牵牛子第四章 祛风湿药第一节 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川乌(附:草乌)蕲蛇(附:金钱白花蛇、乌梢蛇、蛇蜕)雷公藤木瓜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老鹳草路路通第二节 祛风湿清热药……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第七章 温里药第八章 行气药第九章 消食药第十章 驱虫药第十一章 止血药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药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第十四章 安神药第十五章 平肝药第十六章 开窍药第十七章 补虚药第十八章 收涩药第十九章 其他药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东汉末年(公元200年),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问世。该书共三卷,载药365种,按药物有毒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称“三品分类法”,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其所载的药物,大多今尚习用,如黄连治痢,麻黄定喘,当归调经,阿胶止血,大黄泻下等。书中还简要记述了药物的性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使用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珍贵药学文献。南北朝时期,保存下来的重要本草学著作虽然不多,但已能反映汉以来的若干重大发展,如南朝刘宋时期的雷学著《雷公炮炙论》,叙述各种药物通过适当的炮制,可以提高疗效,减轻毒性或烈性,是我国第一部制药专著。梁·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搜集和整理了魏晋以来使用药物的经验,著成《本草经集注》七卷。该书载药730种,不仅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而且在注解和勘误方面作了一定的努力,并对药物产地、采制加工、真伪鉴别等作了较详的论述。首先指出药物的产地、采制加工与药物的疗效有密切关系。此外,又创用按药物自然属性(草、木、金、石等)和按药物用途分类的方法,创立诸病通用药,如治风通用防风、防己、独活等,在中药学的发展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唐代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政权统一,经济发达,航海、贸易事业日益繁荣,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自海外输入的药材品种也日益增多,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药学宝库,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在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政府颁布了由苏敬等主持编写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该书收载国产和外来药物844种,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该书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而且对后世药学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政府颁布的药典早883年,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推荐

《中药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全国中等中医药教育规划教材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药学 PDF格式下载



大概看一些,书从印刷到包装,质量不错,里面内容还没看多少,不知道写的怎么样。中医方面还是初次接触,所以对书写的怎么样也不能妄加评论!


其中一本封面封底装订错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