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实用图示拔罐疗法

胡玉玲 齐强 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作者:

胡玉玲 齐强  

页数:

208  

内容概要

拔罐疗法是我国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疗法,具有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疏通经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泄热解毒、行气活血、舒筋和脉、消肿止痛、拔毒排脓的功效。拔罐疗法还能强身健体和调整脏腑。本书对拔罐疗法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作了论述。书中对于运用拔罐疗法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骨伤科疾病及其他病证共11类百余种疾病都有针对性的阐述。介绍的方法简单实用,疗效稳定,十分适合家庭疾病的防治及个人养生保健治疗,也可以作为临床医生参考用书。

书籍目录

上篇 拔罐养生入门 一、概述 (一)拔罐疗法的历史 (二)拔罐的治疗作用 (三)拔罐的适应范围 (四)拔罐的常用体位 (五)拔罐的取穴原则 二、拔罐疗法的操作要领 (一)常用拔罐工具 (二)拔罐操作的辅助材料 (三)拔罐操作的三大要素 三、拔罐治病的常用方法 (一)常规拔罐疗法 (二)走罐疗法 (三)闪罐疗法 (四)留罐疗法 (五)水罐疗法 (六)刺络拔罐疗法 (七)留针拔罐疗法 (八)药罐疗法 (九)温罐疗法 (十)指罐疗法 (十一)挑痧拔罐疗法 (十二)摇罐疗法 (十三)提罐疗法 (十四)发泡罐疗法 (十五)转罐疗法 四、拔罐疗法的治疗原则 (一)常见病药罐辨证选方 (二)常见病的走罐线路 (三)人体的血瘀点 五、刺络拔罐疗法 (一)挑痧拔罐疗法 (二)三棱针刺络拔罐法 (三)梅花针刺络拔罐法 (四)小梅花针刺络法 六、拔罐注意事项与禁忌证 (一)拔罐治病的注意事项 (二)使用拔罐疗法的禁忌证下篇 拔罐疗法治病 一、呼吸系统疾病 (一)感冒 (二)咳嗽 (三)支气管哮喘 (四)肺结核 (五)矽肺 (六)肺气肿 (七)结核性胸膜炎 (八)渗出性胸膜炎 (九)胸腔积液 (十)咯血 二、消化系统疾病 (一)食管梗阻 (二)食管癌 (三)呃逆 (四)呕吐 (五)呕血 (六)腹胀 (七)翻胃吐食 (八)腹痛 (九)中毒性腹泻 (十)胃炎 (十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胃下垂 (十三)幽门痉挛 (十四)胃酸过少症 (十五)胃肠痉挛症 (十六)慢性胃肠炎 (十七)急性肠梗阻 (十八)肝炎 (十九)肝硬化 (二十)肝脾不和 (二十一)肝肿大 (二十二)肝癌疼痛 (二十三)阑尾炎 (二十四)便秘 (二十五)便血 三、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失眠 (二)盗汗 (三)健忘 (四)嗜睡症 (五)精神分裂症 (六)癫痫 (七)脊髓空洞症 (八)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九)再生障碍性贫血 (十)糖尿病 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一)尿血 (二)淋症 (三)小便不利 (四)尿路感染 (五)慢性肾小球肾炎 (六)肾绞痛 (七)膀胱炎 (八)腹股沟疝气 (九)早泄 (十)遗精 (十一)男子不育 (十二)前列腺炎 (十三)阴器上缩人腹 (十四)阴囊水肿 (十五)阴囊偏坠 (十六)精索静脉曲张 五、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一)高血压 (二)高血压心脏病 (三)高血压眩晕 (四)心绞痛 (五)心内膜炎 (六)心肌缺血 (七)慢性风湿性心脏病 (八)病毒性心肌炎 (九)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六、外科疾病 (一)乳痈 (二)腹膜炎 (三)痔疮 (四)脱肛 (五)疗疮 (六)丹毒 (七)臀部湿疹 (八)带状疱疹 (九)血管痉挛症 (十)脉管炎 七、妇科疾病 (一)痛经 (二)闭经 (三)月经不调 (四)月经量少 (五)月经先期 (六)妇女血崩 (七)带下证 (八)恶露不尽 (九)妊娠恶阻 (十)妇女脏躁 (十一)子宫肌瘤 (十二)附件炎 (十三)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十四)子宫脱垂 (十五)子宫颈癌 (十六)妇女会阴痛 (十七)妇女乳房肿块 (十八)难产 (十九)不孕症 (二十)妇女坐月当风 八、小儿科疾病 (一)小儿流涎 (二)小儿惊风 (三)小儿疳积 (四)小儿消化不良 (五)小儿遗尿 (六)小儿汗证 (七)小儿麻痹后遗症 (八)大脑发育不全 九、五官科疾病 (一)眼结膜炎 (二)目视不明 (三)糖尿病性眼底改变 (四)麻痹性斜视 (五)老年白内障 (六)鹅口疮 (七)急性脓毒性咽炎 (八)声音嘶哑 (九)下颌淋巴结核 十、骨伤科疾病 (一)项背强直 (二)颈椎增生 (三)胸胁痛 (四)胁痛 (五)腰痛 (六)腰痛连背 (七)肩关节周围炎 (八)类风湿关节炎 (九)风湿性关节炎 (十)髋关节周围炎 (十一)肱骨外上踝炎 (十二)肩臂痿痹 (十三)臂丛神经痛 (十四)下肢痿痹 (十五)痿证 (十六)腓肠肌痉挛 (十八)坐骨神经痛 (十九)骨结核 十一、其他病证 (一)煤气中毒 (二)破伤风 (三)高热、神昏 (四)中暑 (五)运动疲劳症 (六)痧症附一:部分解剖学名词附二:骨骼和肌肉示意图

章节摘录

  (七)留针拔罐疗法  此法简称针罐,是在用毫针刺人穴位并行针得气后留针,并以针刺处为中心进行拔罐。留罐10—15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轻轻起下,然后将针起出。针罐法一般采用玻璃罐,这样可随时观察罐内的情况。在操作中应注意,针柄不宜过长,以免触及罐底陷人体内。如在胸背部施针罐法应特别注意,因为罐内的负压可使针刺的深度改变,从而引起气胸。还可针刺穴位“得气”后出针,不按压针孔,立即在出针的穴位上拔罐,并吸出少许血液或组织液。此法有针刺与拔罐的双重作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多用于单独拔罐疗效欠佳的顽固性痛痹,各种软组织急慢性损伤等症。  (八)药罐疗法  操作时,用纱布将中药包好,放入沙锅内,加入适量的水煎煮。煎沸后,将竹罐或木罐放人煮10分钟左右,再将罐夹出,迅速用干净的干毛巾捂住罐口,以使吸取药液,降低罐口温度,保持罐内的温度。然后,趁热迅速将罐扣在患处或穴位上,手持罐稍加压按约半分钟,使之吸牢即可。此法将拔罐与中药疗法结合在一起,发挥罐与药的双重作用,又有温热作用,多用手风寒湿痹证。但操作时要熟练,否则可致吸力不足。  以上所言为煮药罐法,尚有贮药罐、酒药罐2种。贮药罐法是在抽气罐中装入1/2~2/3的药液,如紫苏水、生姜汁、风湿酒等,然后用注射器或抽气枪抽去空气,使罐吸拔于皮肤上。酒药罐法是将泡好的药酒滴人罐内,按前述火罐中的滴酒法操作。  (九)温罐疗法  温罐疗法指在留罐的同时,在治疗的部位上加用红外线、神灯、周林频谱仪等照射,或用艾条温灸患部及罐体四周,以提高疗效,又可防止患者着凉的方法。此法兼有拔罐和热疗的双重作用,多用于寒凉潮湿的季节,或有虚寒,寒湿的病证。  (十)指罐疗法  指罐疗法就是在需要拔罐治疗的穴位或患处,先用手指代替针点按穴位或点揉患部后进行拔罐治疗的方法。此法同时兼有拔罐、针刺和按摩的共同作用,可提高拔罐治疗效果,扩大治疗范围。临床多用于治疗病情较急,疼痛剧烈的病症,特别对软组织挫扭伤和劳损等症效果显著。  (十一)挑痧拔罐疗法  此法是指拔罐与挑痧配合使用的一种疗法。,使用时,先在选定的部位(经络穴位)拔罐(最好用走罐手法)。若留罐,时间应稍长、吸力应稍大,待皮肤上出现紫红或紫黑斑块后起罐,再在皮肤出现紫红或紫黑较明显处(一般此处皮下有硬节,或大或小)用消毒针挑刺。每个部位挑刺2-3下,以皮肤渗血、渗液为度。之后,用消毒棉球拭干,亦可涂75%乙醇或碘酒。此法可用于中暑、郁痧、闷痧、感染性热病、风湿痹痛、痛经、神经痛等病证。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实用图示拔罐疗法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