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喊礼

贾绍兴 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作者:

贾绍兴  

页数:

163  

Tag标签:

无  

前言

最近,经文化部批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进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可喜可贺!与此相关,土家族学者贾绍兴先生继出版《酉水船歌》后,又要出版民俗礼仪文化的《喊礼》,也可喜可贺!“酉水船歌”和“喊礼”都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之宝贵,来之不易。船歌形成于穿越湘鄂渝黔一千多里的长河上,喊礼则成稿于湘鄂渝黔交界处的土家苗乡,作者没有数十年的刻意追求和三五年的校核修改是做不出来的。“喊礼”与“酉水船歌”不同。酉水船歌是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而“喊礼”原本为纯儒教婚丧礼仪,传人“古五溪”与当地土家族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婚事礼仪文化和丧事礼仪文化。有了土家人今天的“喊礼”,你仿佛看到了孔子当年主持婚丧礼仪、指挥礼生和乐师演唱《诗经》、《孝经》、《易·序》时的情形;你仿佛参与了屈原当年所看到的全套楚巫“招魂”仪式。你因此会对一个原本不识汉字甚至不懂汉语的民族,怎么传承了满口“之乎者也”的“喊礼”来了兴趣!是呀,认识“喊礼”需要兴趣,解读湘西需要兴趣。神秘的湘西处于“古五溪”腹地,蕴藏着许多不为外人知悉的谜。这里的土家族原本不识汉字不懂汉语,长期土司自治,有着“汉不入境、蛮不出峒”的封闭。但是,就是这里,成就了影响世界的文学大师屈原和沈从文;就是这里,输出了人类起源神话的盘瓠文化、洪水文化、端午“抢水头”文化;就是这里,出土了轰动全国的里耶秦简、秦楚古城、“南方长城”……这些,都是由一部分先行者的兴趣而取得的成果。有兴趣就会有收获!我们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来湘西解谜。

内容概要

湘西武陵土家族聚居的“五溪”腹地,沟壑密林中,一群没有自己文字的“礼生”,靠师徒口耳相传,向不识字、不懂汉语的山野村民演唱者《诗经》、《论语》、《河图》、《洛书》…… 汉儒文化中最经典最深邃的礼仪文化,千百年来在“化外”蛮荒之地流传,却是容身于楚巫招魂仪式之中、依附在与佛教斗法的辰州符上。其中隐藏了什么样的辛酸和秘密?

作者简介

贾绍兴 号“人之初”,生于1949年,湖南龙山人,湘西古五溪土家族后裔。从过政,经过商,尤爱作文,成就颇微。特热衷于当地流传的洪水文化、盘瓠文化、穴居文化、梯玛文化、端午文化、酉水文化、礼仪文化、婆婆神文化等民间文化遗产的搜集和整理,发表和出版相关作品百余万字。《酉水船歌》的出版受到社会各界好评,“酉水船歌”被列入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其本人被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酉水船歌”的传承人。

书籍目录

序慨述第一编 丧事演礼 第一章 家祭堂奠 第一节 行排班礼 第二节 行陈设礼 第三节 行成服礼 第四节 行盥洗礼 第五节 行省视礼 第六节 行初献礼 第七节 行亚献礼 第八节 行三献礼 第九节 行排班礼 第二章 家祭朝奠 第一节 行排班礼 第二节 行陈设礼 第三节 行盥洗礼 第四节 行省视礼 第五节 行初献礼 第六节 亚献礼 第七节 三献礼 第八节 行排班礼 第三章 讲书和说礼 第一节 行排班礼 第二节 行盥洗礼 第三节 行上香礼 第四节 行进酒礼 第五节 行献箔礼 第六节 行讲书礼 第七节 行说礼礼 第四章 招魂 第一节 行点灯礼 第二节 行东方招魂礼 第三节 行南方招魂礼 第四节 行西方招魂礼 第五节 行北方招魂礼 第六节 行中央招魂礼 第七节 行接亡人过桥礼 第八节 行接亡登莲台礼 第九节 行接亡升座礼 第十节 行排班礼 第五章 客祭堂奠 第一节 行排班礼 第二节 行陈设礼 第三节 行盥洗礼 第四节 行省视礼 第五节 行初献礼 第六节 行亚献礼 第七节 行三献礼 第八节 行排班礼 第六章 家祭暮奠 第一节 行排班礼 第二节 行陈设礼 第三节 行盥洗礼 第四节 行省视礼 第五节 行上香礼 第六节 行初献礼 第七节 行初绕棺礼 第八节 行亚献礼 第九节 行再绕棺礼 第十节 行三献礼 第十一节 行三绕棺礼 第十二节 行上香礼、侑酒礼 第十三节 行侑食礼 第十四节 行资箔礼 第十五节 行告成礼 第十六节 行撤馔礼 第十七节 行送神(行)礼 第十八节 行撤班礼 第十九节 行祝福礼 第七章 表席 第一节 行外堂表席礼 第二节 行内堂表席礼 第三节 行阴阳先生表席礼 第四节 行礼生表席礼 第五节 行移灵柩表席礼第二编 婚事演礼 第一节 行庙见礼 第二节 行大拜堂礼第三编 喊礼曲谱 第一节 平调 第二节 悲调 第三节 乐谱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行招魂礼时要专门布置场面,一、设置“五方五位”。在坪场上分东、南、西、北、中五方,每方用一张大桌子或大椅子分别设立东方青帝仁德尊神、南方赤帝义德尊神、西方白帝礼德尊神、北方黑帝智德尊神、中央黄帝信德尊神之位。神位上摆放香、米、利市、酒杯,上撑开一把大伞以遮天。二、设置地狱。在神位前的场地上覆设一匹瓦,代表地狱;瓦下放一颗鸡蛋,代表亡魂。三、搭归魂桥和莲台。在招魂回归的路上(坪场至堂屋),悬铺黑布搭归魂桥,也叫“鬼桥”,作亡人回归之用;桥尾摆一张大椅子铺上黑布,代表升仙台,作亡人坐莲台之用;莲台后面设面盆和手巾,作亡人洁身之用。招魂时,引礼生舞动降魔杵和引魂幡拜五方,同时读文、念咒、画符、破狱以招魂归来。礼仪的一般过程和内容如本章所录。这与屈原《招魂》有异,应是楚巫与土家文化结合后的原生态的“招魂”习俗。为了证实礼生所喊的亡魂是否“过仙桥”、“登莲台”、“升神座”,丧家还暗地里专门请有“看魂”人。这种人叫“亮眼睛”,走夜路必见鬼,还能见死人赶场、活人飘魂……。丧家请的“看魂”人一般都与亡人生前较熟,但和礼生不熟,免得碍于情面或串通一气不讲真话,即亡灵之魂未回到家却讲“看见”回来了。亮眼睛混在人堆,只向主祭者悄悄点头或摇头:若摇头,则“未见”亡魂“上桥”,那主孝子任由礼生喊唱,手捧的代表亡魂的“灵牌”就是不往神龛内移;若点头,则“已见”亡魂“上桥”,孝子就手捧“灵牌”引导新亡过桥、登台、升座,最后升炮作大乐以贺。所以,招魂是对礼生功夫深浅的考验。为了让亡魂顺利回归故里,不致于忙而无功,礼生除请师、歌诗、奏乐外,还要显几手绝招。一是,行点灯礼。点《河图》灯,唱《河图》词;点《洛书》灯,唱《洛书》词。赞《河图书灯词》,“盖取四方之正气,以避五方之邪异”。二是,行辰州符“招魂”。1.引礼生念《华幡文咒》:身似金龙腰似牛,八大金刚坐两头。黄巾力士齐拥护,六丁六甲随我游。前朝流传众师祖,助我弟子破地狱。降魔杵霹雳现,斩关截锁总不留。吾奉先祖遗诀,能使鬼哭神愁。2.引礼生读《破狱诀》:吾奉文公令,接引亡人魂。有关自开,有锁自脱,不开不脱,神杵斩落!3.引礼生边读《破狱诀》,边用神杵(锡杖)在地上画“字讳”。因礼生的师承不同,所画字讳也不完全一样,以下列举三种形式的“字讳”。

后记

紧挨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里耶的附近,有一个乡名叫内七棚,我在那里度过了我二十岁以前的时光。那地方位于湘鄂渝黔交界的纯正的土家文化的核心区之内,也位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之内。二十年间,本人亲历亲见的许多奇异的东西,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虽我去过了别的城市和乡村,晒过了别人的阳光,也经历了别样的风和雨,还是数十年挥之不去!再后来,又不断去那里看一看,比一比,竟然觉得家乡的那些东西比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于是就成了“念旧”一族,人若不信我就讲送你听,人若不听我就写送你看,积攒下来便有了十来本文稿。本书所记源于家乡的“喊礼”习俗,是我所获奇异中的一个。我见过,我也学过。内七棚和相近的贾市乡、咱果乡、岩冲乡、隆头乡是“喊礼”乡风很浓厚的地方,老百姓很看重,行礼的“礼生”也很多。仅内七棚,近代就有两拨师传,第一拨的先师是本乡伴住村的前清秀才、私塾先生贾大谟,他的第一代弟子有本乡的贾光漼、邹大经、黄玉笏,八面山乡的储世维,里耶镇的徐仰吾,保靖县的俞子嘉、朱信奄、姜炳藩等,均以谢世;第二代弟子有里耶镇的贾明流,本乡的贾明壮、米远桂、王本炎,八面山乡的彭武才,岩冲乡的彭德维等,尚健在的有贾明流和王本炎;第三代、第四代弟子仅内七棚就有贾绍文、王本来、邹长才、谢正喜、张生诚、邹良根、刘知明、彭祖华、王和生等,大部分仍然健在。第二拨的先师是内七棚俞家坡上执业私塾的俞老先生,俞先生传下昌村的彭武举等,仅武举在贾市乡就再传了刘位强、姚本华、刘知贵、彭楚煌、向清模、游孝良、彭昌宏等。这些弟子,大多是抬犁抬耙的农民,可一旦“喊”起“礼”来,却又是那么的温柔那么的文雅。2007年3月和5月,我们还采录了内七棚“礼生”们主持的两堂丧事“喊礼”。那种氛围、那种滋味非亲临者所不能体会!并使亲临者觉得,一生中若未见过“喊礼”,那是种遗憾,若任其失传,那是种罪过!你因而自然会为这块地方自豪!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喊礼 PDF格式下载



非常详细具体,能够了解到平常不知道的民族文化,民间活动。


本书重点突出,值得拥有


对这方面民俗感兴趣的是本不错的好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