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代医学
2010-5
学苑出版社
鄢卫东,李顺保 主编,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 组织编写
606
甘肃是我国华夏文化的发源地,系孕育我国五千年文明之摇篮,远古的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等新石器时期文化,以及华夏始祖伏羲、女娲、三黄五帝……都麇集于甘肃大地上。周王朝的先祖就发祥于甘肃泾河流域,即今庆阳陇东地区;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先祖就崛起于天水地区;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成为我国与西方文化、经济、政治交流的黄金通道。《资治通鉴》赞誉:“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甘肃何以成为我国古文化的发祥地?应该说是丰富的水资源所造就,诸如渭河、泾河、洮河、湟水、马莲河、大通河、庄浪河等汇入黄河,穿省而过;白龙江、岷江、西汉水、白江水等流入长江。古人“择水而栖”,今人云:“一方水土养就一方人”。甘肃是我国人类生息繁衍之地,人杰地灵,不足怪矣。随着甘肃古文化之崛起和发展,催生祖国医学之诞生,促进祖国医学之发展,乃是顺理成章之事。中医之根在甘肃,中医之源在甘肃,何人又有异议哉!《黄帝内经》是中医典籍,中医“圣经”,祖国医学之圭臬,亦系中医四大经典名著之一,其作者岐伯系甘肃省庆阳人氏,主要活动地区亦在陇右,死后葬于庆阳市庆城县。现依山而筑“岐伯圣景”,气势磅礴。《针灸甲乙经》系甘肃国针灸学开山鼻祖之作,亦是中医四大经典名著之一,该书即在朝那封笔,其作者皇甫谧为晋代名士,系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人氏,殁后葬于故土,今建有规模雄伟的“皇甫谧陵园”和纪念馆。1972年11月甘肃武威市旱滩坡出土汉代医简,是我国古代医学宝藏,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令医学界叹为观止,为我国最为珍贵的医学文物,现珍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敦煌以莫高窟壁画、雕塑名闻天下,1899年发现珍藏异宝的藏经洞,其中发现北宋(西夏)前的大量中医典籍手抄本,研究者将其命名为“敦煌医学”,在甘肃方兴未艾,今建有甘肃“敦煌医学馆”。
《甘肃古代医学》在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倡导下,组织甘肃省研究甘肃古代医学的著名专家、学者,历时二年有余.四易其稿完成了《甘肃古代医学》一书。内容包括:庆阳岐伯医学(《黄帝内经》的研究):武威汉代医学(《武威汉代医简》的研究):灵台皇甫谧针灸医学(《黄帝针灸甲乙经》的研究):敦煌医学(敦煌医药残卷的研究)等内容。 甘肃是我国华夏文化的发源地,系孕育我国五千年文明之摇篮,《资治通鉴》赞誉:“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而甘肃古代医学文化对祖国医学的诞生、?长、壮大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黄帝内经》作者庆阳岐伯、《针灸甲乙经》作者灵台皇甫谧以及武威汉代医简、敦煌藏经洞中的大量中医典籍抄本,均出自甘肃境内。 今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地研究整理甘肃古代医学文献,是弘扬甘肃古代中医文化、促进中医学发展的上善之举。
第一篇 庆阳岐伯与《黄帝内经》 第一章 岐伯生平传奇 第一节 上古天真降奇才 第二节 拜师学医树大志 第三节 悬壶济世施恩泽 第四节 岐黄论经兴医道 第五节 万古流芳成大业 第二章 岐伯医学创举 第一节 岐伯与《黄帝内经》 第二节 岐伯与《黄帝外经》 第三节 岐伯与其他医学典籍 第四节 岐伯后世医学传流 第三章 岐伯乡籍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方志 第三节 史典 第四节 遗址 第五节 姓氏 第六节 人文历史 第七节 方言考 第八节 轩辕黄帝故里考 第九节 黄帝与岐伯陇东一带行迹考 第十节 岐黄之术流传与影响 第十一节 岐伯故里在庆阳 第四章 《黄帝内经》学术价值 第一节 生命论 第二节 生命整体论 第三节 病因论 第四节 病机论 第五节 疾病论 第六节 诊病论 第七节 治疗论 第八节 养生论 第九节 阴阳论 第十节 五行论 第十一节 解剖论 第十二节 脏象论 第十三节 精气神论 第十四节 《黄帝内经》经络针灸论 第五章 《黄帝内经》典籍版本溯源 第一节 《素问》版本 第二节 《灵枢》版本 第三节 《黄帝外经》版本第二篇 武威汉代医学 第一章 武威汉代医简的发现 第一节 武威旱滩坡墓群简介 第二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出土过程 第三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年代考证 第四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命名 第二章 武威汉代医简的内容 第一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原文及注解 第二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方药内容及注解 第三章 武威汉代医简的学术价值 第一节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的文献学价值 第二节 武威汉代医简中的文字异写 第三节 武威汉代医简为探讨《伤寒杂病论》方药渊源提供证据 第四节 广勤堂本《武威汉代医简》与《居延汉简》《敦煌汉简》《伤寒杂病论》等医书所载医学内容的相关联系 第五节 武威?代医简的中药学成就 第六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方剂学成就 第七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内科学成就 第八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骨、外科学成就 第九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妇科学成就 第十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男科学成就 第十一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五官科学成就 第十二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针灸学成就 第十三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推拿学成就 第十四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护理学成就 第四章 武威汉代医简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一节 近年来完成与武威汉代医简相关科研研究概况及专家对科研的评述 第二节 现代医史专家对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的评述 第三节 武威汉代医简对中国书法的贡献 第四节 武威汉代医简所载药物的品种考证第三篇 灵台皇甫谧针灸学第四篇 敦煌医学附篇
病,指疾病;证,即证候。《内经》中病与证的含义未严格分开。病证是对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的病理过程。《内经》中有关病证的记载,内容十分丰富,据粗略统计,所载病证名称达三百余个,其中予以专题讨论的有咳嗽、痿病、痹病、风病、热病、疟疾、厥病、消渴、肿胀、癫狂、痈疽、积聚、诸痛等,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多门临床学科。《内经》将一切疾病概括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病是指感受外邪而产生的一类疾病,内伤病指情志、饮食、劳逸失度或正气虚衰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的一类疾病。具体来说,又可分为六淫病证、脏腑病证、形体病证、官窍病证等;二是依据主要症状命名,如热病、咳病等;三是从病机命名,如痹病、厥病等;四是以病位命名,如头痛、胁痛、腰背痛等。这些内容有许多被后世医家所承袭,并沿用至今。《内经》中有许多以病症立篇名的专论,如《咳论》《痹论》《痿论》《厥论》《风论》《举痛论》等,这些专论就该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疾病转归、治疗原则、护理保健等作了系统阐述。其中关于证候分类,采用了脏腑分证、经络分证、病因分证等方法,这些乃是后世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病因辨证的雏型。《内经》关于病症的理论,反映了《内经》时代的临床水平,也为后世临床学科的发展开拓了先河。8.诊法诊法即诊断疾病的方法。《内经》诊法的内容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其中对望色和切脉的论述尤为详细,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望诊方面,通过观察面部色泽变化的善恶,可以推断五脏疾病及其预后;通过望形体姿态,可以测知体质的强弱和疾病的轻重。《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凡色泽明润含蓄,是脏腑精气充足的表现;色泽枯槁晦暗,是脏腑精气衰弱的征象。《灵枢·通天》介绍了阴阳五态人的形体特征,进而反映了各种体质的特点。切诊方面,着重对脉诊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诊脉的方法有遍诊脉法、三部九候诊断法,人迎寸口脉诊法以及寸口脉诊法等。《内经》还发明用健康人的呼吸来测定病人脉搏迟速的诊断方法,所谓“常以不病调病人”。对寸口脉诊的原理,20余种脉象的主病,“真藏脉”的脉象特证和预后,以及诊脉的注意点等作了较系统的阐述。《内经》强调诊察疾病必须“四诊合参”。《灵枢·气脏腑病形》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日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日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日工……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两段文字都强调望、闻、问、切四诊综合应用,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所谓“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甘肃古代医学》是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
甘肃古代医学(精装),还不错
但内容比较一般,没有看第二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