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清史十二讲

常建华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作者:

常建华  

页数:

240  

Tag标签:

无  

前言

  泱泱华夏,悠悠岁月。六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提供了格物致知、诚心正意的素材与智慧,提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验与教训。  也正缘于此,在时代的当下,历史热持续升温,通俗化的历史读物、历史讲坛不断涌现,并受到社会的长久追捧。但细析其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历史读物还是历史讲坛大多数都还只限于介绍史实、普及知识的层面,只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告诉人们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什么事,而缺乏对重大事件、重要问题的集中阐述,即专题式的、纵向的深度论述明显缺乏。换句话说,市面上的读物、讲坛,基本是在讲故事,而不是在讲“史”。历史是长时段的,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单纯地讲故事,只能使读者、受众流于对史事的了解,却不能领会历史深处的奥妙,在无形中失去了真正触摸历史脉搏的机会。纲不举,目安能张?!  有鉴于此,我社于2007年开始陆续出版“中国历史大讲堂”系列丛书。在当年1月,涵括《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朝史话》等十三册的“历朝史话”系列顺利出版,并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  读者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在“史话”系列的基础上,我社于2007年初又制定了出版“历朝十二讲”系列的计划,约请当今史学界最为活跃的专家学者,从各断代中,遴选出最为重要、最值得关注的十二个专题进行集中讲解。  本套丛书作为“历朝史话”系列的姊妹篇,力求发扬其长处,弥补其不足。“历朝史话”强调的是内容全面,对各时段的历史进行综合系统的介绍,以使读者能总体性地把握;本套丛书则把重点放在讲解每个时段的特色问题上,希求引领读者走进历史的深处。  在编辑体例上,每个断代为一册,每册选取12个能够代表这一时段特色的大问题,进行细致入微、通俗深入的阐释,以使读者明了该时段在中国历史发展序列中的独特地位,改变认为中国历史只是王朝的循环更替、皇帝家史的变化的习惯看法。因本丛书着眼于为大众传播历史,为他们提供把握每个断代的线索与框架,所以在夹叙夹议的基础上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深人浅出,严肃而不失活泼。  本套丛书包括:《先秦史十二讲》、《秦汉史十二讲》、《两晋南北朝十二讲》、《唐史十二讲》、《宋史十二讲》、《金元史十二讲》、《明史十二讲》以及《清史十二讲》,共八册,将自2009年1月起陆续推出。  “横看成岭侧成峰”,天波浩渺的中华历史对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亿万华夏儿女来说,不仅是一笔值得骄傲的精神遗产,更是深奥无比的智慧宝库,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有限的努力,唤起广大读者无限的理性和认知,不断地发现历史的真相,不断地接近历史的本质。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8年12月

内容概要

本套丛书作为“历朝史话”系列的姊妹篇,力求发扬其长处,弥补其不足。“历朝史话”强调的是内容全面,对各时段的历史进行综合系统的介绍,以使读者能总体性地把握;本套丛书则把重点放在讲解每个时段的特色问题上,希求引领读者走进历史的深处。  在编辑体例上,每个断代为一册,每册选取12个能够代表这一时段特色的大问题,进行细致入微、通俗深入的阐释,以使读者明了该时段在中国历史发展序列中的独特地位,改变认为中国历史只是王朝的循环更替、皇帝家史的变化的习惯看法。因本丛书着眼于为大众传播历史,为他们提供把握每个断代的线索与框架,所以在夹叙夹议的基础上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深人浅出,严肃而不失活泼。

作者简介

常建华,1957年生,河北张家口人。1978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5年留系任教,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明清史、社会史。担任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出版专著《宗族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明代宗族研究》、《朝鲜族谱研究》、《婚姻内外的古代女性》、《岁时节日里的中国》、《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乾隆事典》诸书,合作编著《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清人社会生活》、《中国宗族社会》、《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等书。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及日本《中国社会与文化》、韩国《中国史研究》、中国台北《台大历史学报》、法国《年鉴》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第一讲 清朝统治的建立与国家认同 一、满族的兴起与清朝的统一 二、明太祖与清朝的正统观 三、清朝皇帝的南巡尊明活动 四、清承明制的真实内涵第二讲 清初四大疑案 一、太后下嫁 二、顺治出家 三、雍正继位 四、乾隆身世第三讲 古代国家的最后辉煌——康乾盛世 一、康熙初盛 二、雍正改革 三、乾隆盛世第四讲 保土与拓边——巩固疆域 一、中俄关系与东北边界的划定 二、平定准噶尔部、统一漠北地区 三、再平准噶尔,控制西藏、青海地区 四、对西藏的政教改革 五、统一天山南北 六、南疆的反清斗争第五讲 改土归流与西南民族区域的开发 一、顺康时期对南方土司的处置 二、雍正改土归流 三、西南民族区域的开发第六讲 清前期与西方世界的交往 一、西方传教活动与清朝的应对 二、清朝与外国的贸易活动 三、西方国家使团来华以及中英矛盾第七讲 人口膨胀与社会经济 一、清代人口数量的增长 二、人口增加引起耕地不足 三、人口增加与粮价上涨 四、游民社会问题第八讲 宗族、保甲、乡约与基层社会的新建构 一、宗族制度的强化 二、保甲、乡约的推行 三、宗族、保甲、乡约的融合与基层社会组织第九讲 编纂《四库全书》是功绩还是浩劫 一、编纂《四库全书》的复杂原因 二、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 三、《四库全书》编纂之功 四、《四库全书》编纂之过 五、说不尽的《四库全书》第十讲 内廷与京师演戏各不同——京剧的形成 一、内外有别:清代北京的戏曲娱乐 二、大内演戏,无干伊事:清代帝后热衷欣赏戏曲 三、限制与区隔:清廷对戏曲欣赏的措施 四、空间、族群、娱乐与政治第十一讲 宗教与民间信仰 一、佛教信仰 二、道教信仰 三、秘密宗教信仰 四、民间诸神信仰第十二讲 被迫融入世界体系——走向近代化的清帝国与清朝的覆灭 一、学习西方:被迫融人世界体系 二、变法图强:走向近代化 三、辛亥革命:帝制清朝覆亡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清军本打算绕过山海关,从蓟县、密云近京师处毁长城突人。四月十五日行至广宁附近的翁后,出人意料地遇到吴三桂向清军借兵的使者,多尔衮立即改变行军路线,从大路直奔山海关。四月二十日吴三桂又遣使告急,清军兼程急进,于次日黄昏抵达山海关。  李自成从唐通的报告中得知吴三桂拒降并占领山海关的消息,遂于四月十三日率军讨伐吴三桂。二十一日,大顺军到达山海关.在关内与吴三桂发生激战。清军坐观时变,并借机验证吴三桂的诚意,以防上当。次日晨,吴三桂感到情况危险,请求清军立即来援,多尔衮迅速率军入关,突袭大顺军,大顺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一败涂地。清军追杀40余里。大顺军损失惨重,连夜撤退,在途中杀了吴襄,二十六日回到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草草在武英殿即皇帝位,表示自己曾改朝换代。三十日黎明,大顺军放火焚烧了明宫室,离开北京西撤,在北京共42天。清军尾追李自成向北京进军,途中提出为明朝复君父仇的口号,以收买人心。五月初二进入北京,开始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清兵进入北京后,采纳范文程的建议,对汉族官僚、地主采取笼络政策,按帝礼为崇祯帝发丧,任用明朝官吏。为安抚百姓,废除了明末三饷。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清廷初步稳定了北京附近的形势。十月初,清世祖福临从沈阳迁都北京。  大顺军在李白成的统率下,历经艰险,回到西安。投降大顺军的明朝官吏和地方上的士绅纷纷叛变,大顺地方政权迅速瓦解。清朝集中重兵向李自成大举进攻,1645年正月,李自成被迫放弃西安,撤至湖北。清王阿济格和吴三挂在后紧追。同年夏,李自成遇害,年仅39岁。  清兵进占北京时,明朝福王于1644年五月称帝于南京。福王政权卖官鬻爵,贿赂成风,腐败不堪,内部矛盾重重。多铎率清军南下。1645年四月,清军进攻扬州。史可法率军民殊死抵抗,誓死不降,最后城破,惨遭屠城,被杀军民八十余万。五月,清军顺利渡过长江,进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


编辑推荐

  本书用12个专题:即清朝统治的建立与国家认同;清初四大疑案;古代国家的最后辉煌——康乾盛世;保土与拓边——巩固疆域;改土归流与西南民族区域的开发;清前期与西方世界的交往;人口膨胀与社会经济;宗族、保甲、乡约与基层社会的新建构;编纂《四库全书》是功绩还是浩劫;内廷与京师演戏各不同——京剧的形成;宗教与民间信仰;被迫融入世界体系——走向近代化的清帝国与清朝的覆灭。来代表清朝时期特色的大问题,进行细致入微、通俗深入的阐释,以使读者明了清朝时期在中国历史发展序列中的独特地位,改变认为中国历史只是王朝的循环更替、皇帝家史的变化的习惯看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清史十二讲 PDF格式下载



看似平常的题目,却有许多是基于作者自己的研究,不错。


大纲式的内容。


不错,较为全面,送的非常快,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