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民国时期文学的政治想像

魏朝勇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1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作者:

魏朝勇  

页数:

20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政治哲学是一种超学科的学问。它的论题范围既涉及道德、法律、宗教、习俗以致社群、民族、国家及其经济分配方式,又涉及性别、友谊、婚姻、家庭、养育、教育以至文学艺术等表现方式,因此政治哲学具有不受现代学术分工所牢笼的特性。说到底,政治哲学是一个政治共同体之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的集中表达。置身于二十一世纪开端的中国学人正在萌发一种新的文化自觉,这必将首先体现为政治哲学的叩问。这套“政治哲学文库”将以平实的学风为我国的政治哲学研究提供一个起点,推动中国政治哲学逐渐成熟。

作者简介

現任中山大學副教授,中山大學社會學學士、美學碩士、文學博士(師從已故程文超教授),在讀哲學博士(師從劉小楓先生,方向為修昔底德研究)。本書為作者的博士論文修改而成。

书籍目录

绪论一、文学的历史分期及现代性意旨二、文学解释中的历史哲学与政治三、解释的回归:文学的政治想像第一章 消隐的道路:朝向“未来”的“新中国”第一节 时间断裂中的政治伦理第二节 民族时间、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第三节 当自由遭遇革命第四节 消隐的道路第二章 狂人的诞语微言,革命的魅惑与死第一节 政治的诗性哲学追求第二节 狂人的诞语微言第三节 革命的魅惑与死第三章 革命的必然谱系第一节 “堂吉诃德”的“新梦”第二节 阶级的贫困与阶级的正义第三节 革命目的、贫困与暴力及道统第四节 善恶嬗迭与革命的情爱政治第四章 民族主义的政治正当第一节 “战国时代”的民族政治之“力”第二节 “政治统一”与民族主义的政治正当第三节 “英雄崇拜”的历史观及政治第四节 “文学”的民族主义与伤花“野玫瑰”第五章 绝望于未来的抵抗第一节 一个家庭的凋敝与隐示第二节 一个人的道路:从“英雄”到落寞第三节 另一个人的轨迹:从漂泊到死亡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消隐的道路:朝向“未来”的“新中国”  第一节 时间断裂中的政治伦理  1895年是个断裂的时间,也是个开始的时间。甲午战争的中国失败是近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梁启超(1873—1929)所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正是在这一年,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踏出个人政治生涯第一步。自此,梁启超孜孜以求的不外乎“涤除旧弊、维新气象”。  “以新新不已,此动力之根源也”。“新”是哲学本体上的动力论,但梁启超更在乎“新”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兑现。戊戌年,他求“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他创办《新民丛报》,撰写《新民说》且力倡“新民”。  “新”是与“旧”相对峙的状态,没有“旧”,无所谓“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儒家经籍里有关“新”的命意启发了梁启超。  在《新民丛报》“发刊告白”中,梁氏宣称“本报取《大学》新民之意,以为欲维新我国,当先维新我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对此病药治之,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原本”。  而“新民”一说,申论“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日,淬砺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日,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  由历史时间断裂中开掘出“新”意,是梁启超的政治伦理的根本诉求。说儒家经典所论及的“新”给予这政治伦理以启迪,还没有尽其所以然。民族存亡绝续之际,求“新”是梁氏政治伦理的正当性表达;而“维新”、“日新”和“新民”等典出经籍,其实是想从文化“道统”中谋取政治伦理的合法性。  一般来说,“新”作为梁氏政治伦理的追求目标,含有两个基本元素:一是变,一是未来。前者是针对现在的行动,后者是时间上的祈望。  从行动之维看,是因“新”而变,还是因变而“新”呢?因“新”而变,“新”就是一种信念前提;因变而“新”,“新”就是一种完成效果。  在梁启超那里,“新”之于“信念”或“效果”不免相互缠绕。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民国时期文学的政治想像 PDF格式下载



  期待受挫,粗糙之作,感觉比《名作欣赏》上的作品都不如....大段地引用文学文本,然后再摆弄点西方政论词汇...一个这么好的题目让勇哥给糟蹋了,本应该成为文学与思想的完美结合的精品,却产出了一个怪胎,罪过
  
  
  写完好多天后再读上面的话感觉到很自责!想想自己写又能写成什么样呢!批评别人难道是为了抬高自己?切记!(吃鸡蛋不是为了挑骨头)


我还准备看看呢,都借来了,看来还是还掉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