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感觉与可感物

[英] 约翰·奥斯汀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05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作者:

[英] 约翰·奥斯汀  

页数:

306  

字数:

460000  

译者:

陈嘉映  

Tag标签:

无  

前言

  奥斯汀曾多次就这本书所谈论的问题授课。大致以本书现在提供的这种形式授课是在牛津大学,时间是1947年第三学期,课程采用了一个一般的名称“哲学问题”。翌年第三学期他第一次使用了“感觉与可感物”这个名称,此后他就一直沿用下来。  像对待自己的其他讲义一样,奥斯汀曾反复修改、重写这份讲义。保留下来的有些笔记没有日期、颇为零碎,估计是他1947年使用的。另一组笔记是在1948年准备的,再有一组是1949年的。后面这一组,奥斯汀在1955年做了补充和修改。这一组笔记的前面那些部分,奥斯汀的论证相当详细,后面那几讲的笔记则远不是那么周密,而且显然是不完整的。第四组笔记写于1955年,最后一组写于1958年,是为了该年秋季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讲课准备的。他最后一次是在牛津大学讲授“感觉与可感物”的课程,时间是1959年的第二学期。  除了这些有相当连续性的稿本,奥斯汀的文件里还有一些单张稿纸也是关于同一问题域的笔记。这些笔记中的很多内容吸收进了他为授课准备的笔记之中,也就是已经包括在本书之中。某些则看来只是些尝试性的临时想法;还有一些,尽管有时做得很细,但显然是在准备讲义的过程中做的,并未打算实际上纳入这些讲义。  所有这些手稿现在都收藏在Bodley图书馆,可供研究者使用。  较晚的两组笔记,即1955年和1958年那两组,没有完全覆盖所讨论的课题。它们的主要部分是新增的材料,其他部分则引回到1948年和1949年的稿子,对相关部分做了少许改动、修正、次序调整。在现在这个本子里,那些新增材料主要放在第七章,第十章的后一部分,第十一章。奥斯汀在伯克利授课的时候还使用了他“对事实不公”一文中包含的一些材料;不过,他通常讲授这一课题时并没有这一部分,我在这里没收入这一部分,因为这篇论文现在已经独立发表了。

内容概要

  本书是剑桥学派最重要的语言哲学家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为数不多的重要著述之一,是作者针对逻辑语言学领军人物艾耶尔的驳论。全书共分十一章。作者从艾耶尔等人的错误入手,逐一对其加以驳斥。本书中文版是我国当今最重要哲学家陈嘉映教授2001年译出的。译稿完成后,陈嘉映教授曾以此稿在华东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多次开设专题讲座,以中英文对勘的形式讲授此书。此次出版,也拟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可以成为高校哲学系的专业教材。

书籍目录

导言瓦诺克前言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感觉与可感物》读后

章节摘录

  Ⅰ  1  这一系列讲座,我打算谈一谈关于感官感知的一些流行学说(也许到现在它们已不那么流行了吧)。我们恐怕最后也不会去判定这些学说是对是错;不过,实际上这竟是个无法判定的问题,因为,我们会看到,它们咬下的东西都多于它们嚼得动的。后面的讨论主要拿A.J.艾耶尔教授那本《经验知识之基础》树作靶子,但也附带提及H.H.普莱斯教授的《感知》一书,最后还会提到G.J.瓦诺克关于贝克莱的著作。这几本著作在我看来颇多可加批评指摘之处,但我挑出这几本,是因其优点而非因其缺陷:虽然他们所持的这类理论至迟也有赫拉克利特那么古远,但说起持有这些理论的人所采信的理由,在我看来,他们所提供的解说相比之下是最好的,——例如比起笛卡尔或休谟,他们的阐论更加充分、融贯,措辞也更准确。这几本著作的作者今天无疑已不再持有他们当时所阐论的理论了,反正,他们不会再以同样的形式来阐论了。但至少,他们不久以前还持有这些理论;而且,不消说,很多很多大哲学家曾持有这些理论,曾提倡过源于这些理论的其他学说。我选出来加以讨论的三位作者,于某些细处可能各有不同,例如,核心区别究竟是在于有两种“语言”,抑或在于有两类存在物,他们看上去意见相左;我们最后会对这些差别做些评论,但我相信,说到所有主要的(几乎未加留意的)预设,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前辈之间,都是一致的。  按理说,我想,这类讨论应该从最早的文本入手;但就这个论题来说,无法采用这种做法,因为最早的文本已经失传。我们将要讨论的这些学说非常古老,与关于“共相”之类的学说不同,它们在柏拉图时代业已十分古老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追求不可能误错是哲学史上最尊贵的大魔头……简要言之,这里关于知识的理论或曰关于“经验”知识的理论是:它有基础。知识是一个结构,上面诸层是通过推论获得的,基础则是推论以之为根据的与料……与料的特征就在于在这里没有任伺怀疑的可能,没有弄错的可能。  ——奥斯汀  感觉这类词总是把感官那里发生的事情和心里发生的事情连在一起说的:感觉始终与感觉者相联系,感觉之知是有感之知,而非对象化的认识。对感觉的哲学反思必须始终保持在有感之思的层面上,一旦把关于感觉的探讨转变为对象化认识,感觉就消失了。感觉与料理论恰恰试图用证据一结论模式来处理感知本身,在这个理论中,我们平常所说的感觉消失了。  ——陈嘉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感觉与可感物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