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社会学
2010-4
华夏出版社
迈克尔·舒德森
293
徐桂权
无
理解传播即是理解我们所在的社会和时代:传播的目的是按照社会阶层的变化和现实力量的对比关系来营造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如果把传播视为一种进步力量,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那么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维度的历史进程中,都可以观察到传播的影响。传播在政治权力的确立与合法化的过程中,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中,在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过程中,以多种具体形式——例如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的信息表现,等等——参与了传统文化秩序的衰落、现代职业伦理的形成与巩固,以及生活价值观的不断更替。很多时候,通过大众媒体展现在大众面前的传播行为,被视为主要的社会影响力。人类的传播行为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口耳相传的音调,到自然语言向对象语言的过渡;从甲骨竹简到纸张印刷,再到电子显示屏,都强调了社会主体传播活动的内部反应,或者社会主体间互动反应的关系。没有一个信息能够脱离社会结构,或者脱离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共处的具体环境。信息的存在方式绝不仅仅是信息本身:信息总是处在传播者和接受者双方的互动关系当中。可以设想,在一个传播行动当中,我们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提取特定的信息作为我们意识当中的表象,来作为支持自己的信念和观念的依据。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世界逐渐平面化的时代,这个平面化的过程是通过经济全球化来完成的。
《新闻社会学》为当代新闻媒体的起源、结构、符码、文化以及运作实践提供了一种犀利而全面的阐释。它也回答了新闻如何影响社会的问题,特别是新闻对政治的影响。迈克尔·舒德森还质疑了大众、学术界和新闻界自身对于媒体的误解。《新闻社会学》的最终目标不是调解有关媒体的争论,而是致力于界定问题所在,并描绘出新闻机构在现代公共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迈克尔·舒德森(MichaeI Sctudson),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之前在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任教多年。
研究方向涉及新闻社会学与新闻史、广告、通俗文化、文化记忆等。著有《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广告,艰难的说服》、《美国人记忆中的水门事件》、《新闻的力量》、《好公民》、《新闻社会学》、《为什么民主需要一个不可爱的新闻界》等多部著作。
总序序言致谢 导论 制作新闻第一部分 今日新闻业 第一章 新闻业的界定 第二章 新闻重要吗?(媒介效果I) 第三章 媒介偏向(媒介效果II) 第四章 新闻业的历史 第五章 今日新闻业的变迁第二部分 新闻制作的构成 第六章 新闻的市场 第七章 新闻的来源 第八章 新闻的政治文化 第九章 新闻的受众 第十章 新闻作为文学和故事第三部分 新闻与社会 第十一章 法律、民主与新闻索引译后记
如果新闻没有构筑一个让人们当回事的世界。或者如果新闻没有对人们的行动方式产生影响,那么,新闻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几乎所有新闻研究都坚信,新闻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然而,新闻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我们,这是一个矛盾和不确定的事情。本书将从新闻效应的问题着手,然后追溯“新闻制作”的观点。书中还将讨论新闻制作的社会和历史条件,这些条件使得新闻制作成为一种具备可预测、可描述特征的工业化过程。新闻制作的一些维度,对于民主的政府和现代世界中的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新闻还有一些特征是让人深为困惑的,甚至可能在民主或共同体的目的之间有所交叉。本书的任务不是要为今天我们所知的新闻商业进行辩护或发起攻击,相反,本书要提供一个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通过对新闻的历史性研究和比较性研究,各种挑战和辩护都得到阐述。此外,本书还密切关注当前的研究,对关键问题的不同观点加以观照。本书的重点是美国的新闻业。但是,本书也有不少对于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挪威、日本、中国、墨西哥和其他地方的新闻制作的评论。新闻媒体的比较研究仅在过去十年左右得到认真的开展。它可能是新闻的社会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新领域。我将吸取这方面的成果。同时仍以美国新闻媒体作为研究的焦点。
对于本书作者迈克尔·舒德森教授,国内读者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因为他的两部著作《广告,艰难的说服》(华夏出版社,2003年)和《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的中文版已在国内出版。此外,他的两篇重要论文也已被译为中文,即《新闻生产社会学》(收录于《大众媒介与社会》,詹姆斯·库兰、米切尔·古尔维奇编,华夏出版社,2006年)和《公共新闻学关于新闻学知道什么,关于“公共”不知道什么》(收录于西奥多·格拉瑟主编的《公共新闻事业的理念》,华夏出版社,2009年)。舒德森教授在新闻社会学与新闻社会史领域耕耘了三十余年,现在这本《新闻社会学》可以说是他在该领域的集大成之作。之所以这么评价,是因为作者凭借多年的学术功力,对于该领域的基本议题的思考,对相关文献、素材的把握,都达到了庖丁解牛般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的境界。而且,本书英文原版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杰弗里·亚历山大(Jeffrey Alexander)主编的“当代社会学”丛书中的一册,可见舒德森教授的成就在主流社会学界也到了认可。近几年,国内对于新闻社会学或媒介社会学的兴趣正在上升。除迈克尔·舒德森教授外,托德·吉特林、盖伊·塔奇曼、赫伯特·甘斯等知名学者的代表作都逐渐或将要移译为中文。李金铨、潘忠党等华人学者运用媒介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传媒所做的出色的研究,既是西方理论在中国“本土化”或“脉络化”结出的硕果,同时作为一种示范,也激励了更多青年学者在这条路径上继续探索。目前国内这类译作中,从个案着手的经典研究较多,像本书这样通论性质的著作还不多见。窃以为,从这两个方面来把握媒介社会学的研究思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应有更好的理解。就国内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教学和研究现状来看,传统的新闻学理论研究偏重思辨,不大重视经验性的研究;而传播学的弓I介目前仍以经验学派为主,偏重传播效果研究,较少关注广阔的社会脉络及其与媒介的互动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可为国内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提供另一种参照系。舒德森教授是社会学博士出身,同时一直对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因而,他的论著的鲜明风格是兼具历史经验与思辨分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并且总是在社会语境中观照媒介,将新闻的生产与社会的变迁联系起来。这样一种研究取向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对舒德森教授的关注是从阅读台北远流版的《探索新闻:美国报业社会史》开始的。
《新闻社会学》与舒德森先前著作的差异在于他将其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化,对于通过公权力让传媒能够在比较优质的事业结构中运作有所着墨,可以说是藉助他山之石攻美利坚之失…… ——台北政治人学新问系教授 冯建三
《新闻社会学》原是杰弗里·亚历山大主编的“当代社会学”丛书中的一册。这套丛书汇集了世界顶尖级的社会学家,他们以清晰的思维和优雅的文字勾勒出本学科的创新成果。并将世界最前沿的思想奉献给广大读者。
无
新闻社会学的扛鼎之作,学新闻传播的都建议看看
语言通俗,但可能是因为中西方逻辑方式的不同,很多地方看不懂~~
写的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特别的新观点!
老师让我们买的 应该不错。
以前看的这类书太少,现在有没有时间,最近抓紧看看
首先书的版面排列很好,书页质感不错。但是内容太深奥了。看了几章,没怎么明白。看这种书比较需要智慧,好多东西在读的时候就需要认真思考扩展,否则读了也白读。
买了有点失望
就一个字:“好!”
一本新闻社会学的里程碑著作,一本社会学视野下的新闻扛鼎之作
书的排版比较松,看完总体感觉还可以吧,资深记者的感悟式的判断多,貌似缺少严谨的研究方法,对美国新闻业缺少详尽了解的话,读来感觉隔了一层。
外国人的书与中国人的书在写作理念上不同,思维很开阔
就书的内容而言,个人买回来看了一遍,感觉挺好。不仅作者写的简练,内容有许多令人深思之处,台湾教授冯建三的序言也见功底。
只是当作为购买能力不强,又希望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书籍正文行距过大,浪费纸张哈。
的确不错的好书,但内文的排版让人郁闷,浪费纸张啊
非常精彩的论述与论证,对于交叉学科研究大有裨益!
书还没有看,但是实在是太浪费纸了。行间距那么大,然后旁边空白那么多。一半的纸完全可以印完!
感觉挺不好的。
不少于5个字还行还行,老师推荐的书目,不喜欢看电子书,所以都买了纸质的书籍。物流真的太慢了亲。纸张很厚,字体也很大。
舒德森的书主要面向美国的读者,主要论题主要从传媒与美国民主的关系着眼。对国内传播理论感兴趣的读者可能更喜欢麦克莱的《传媒社会学》,后书从传媒对受众的影响和受众对传媒的使用两个方面,简明扼要而又层次递进地简绍了美国传播学者的研究历程,章节之间由问题牵引,一气呵成,使读者对传播学的理论地图有了整体了解。
同样是专业课老师补充的书目,很精彩,货到得也快.
很有收获!新闻学、社会学都有用。
涵盖的内容广,就是广的有点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