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徐乾清文集

徐乾清 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水利水电出版社  

作者:

徐乾清  

页数:

554  

内容概要

  《徐乾清文集》是纪念徐乾清院士逝世一周年,为缅怀水利行业先贤事迹、弘扬水利前辈崇高精神而汇编出版的。主要内容是徐乾清院士生前撰写的各类考察报告、工作建议、论文及讲话稿,还有诗选及自传。书后附有部分亲友、同事撰写的纪念文章。《徐乾清文集》可供社会和广大水利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徐乾清,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水利专家。长期从事水利规划、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等方面综合研究和技术主管工作,主持审议全国主要江河流域综合规划和防洪专项规划,参与长江三峡、小浪底、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枢纽、跨流域调水等工程的论证工作,为中国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45年7月以前,在陕西省城固县上小学、中学,中学是北平师范大学附中因抗日战争迁至城固的学校,中学6年是他一生受益最多的时期。1945年9月至1949年5月,先后在重庆、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土木系学习。1948年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1949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9月至1950年8月,在苏北行署水利处任技术员,参加测量和小型工程设计等工作。1950年8月至1953年4月,在华东水利部任技术员,从事水利技术调查研究工作。1953年4月至1958年2月,在水利部专家工作室、科学技术委员会任技术员、工程师。1958年2月至1966年9月,先后在水利电力部水电总局、规划局任工程师、副处长,从事规划专题研究和规划、计划工作。1969年秋下放到水利部宁夏青铜峡“五七干校”劳动。1970年8月至1973年2月,分配到贵州乌江渡工程工地。1973年3至1979年4月,先后在水利电力部科技司、科技委员会分别任处长、副主任,主要推动水利水电科技专项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1979年4月至1982年3月,在水利部任科技局副局长。1982年3月,在水利电力部担任计划司副司长,分管水利,主要进行水利发展的宏观研究和推进新一轮大江大河综合规划工作,同时参加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防洪专题研究和((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1988年3月至1992年2月任水利部副总工程师,继续参加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工作和防洪减灾研究,1992年2月离职休养。1993年3月至1998年,任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1993年至1995年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顾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1月9日去世,享年85岁。

书籍目录

序一 痛失良友序二 毕生心血洒江河编者的话一、水利规划与水资源 1—01 当前水利水电综合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1—02 《当代中国水利》(电视片有关内容的提示)  1—03 中国水利建设概况和近几年工作的回顾 1—04 关于编写《水利建设大纲》工作的设想 1一05 对当前水利发展问题的一点认识 1—06 关于“六五”期间水利发展情况和水利会议准备工作意见 1—07 有关当前水利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和建议 1—0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水利发展情况的回顾与展望 1—09 我国水资源的若干问题和对水政策的几点建议 1—10 水利科学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1—11 21世纪中国的水利 1—12 中国水资源问题 1—13 关于水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点认识 1—14 在中国水利学会“21世纪水利发展战略学术论坛”上的发言要点 1—15 修订《水法》促进水利现代化 1—16 认真总结经验把水利事业推向新高潮 1—17 关于中国工程院对“十一五”水利重大工程项目的研究情况简介(提纲) 1—18 关于“十一五”期间水利发展的几点认识 1—19 对“水与现代化”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1—20 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几点认识 1—21 水力发电开发应建立在江河综合规划的基础之上 ……二、防汛抗旱减灾三、江河治理四、地方水利附一 诗选附二 自传附三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水利卷1》选登附四 深切的怀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近代和现代是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社会,农业生产也逐步向集约化、工厂化发展,水的自然分布状态远远不能适应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有必要也有能力通过工程建设,对洪水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进行重新分配,以适应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但水的分布和变化仍为自然的巨大威力所控制,要水完全适应人的需要,虽然付出极大的代价,在许多情况下也是难以实现的,如特大洪水和特大干旱的处理,远距离、高扬程的调水等,从社会经济综合条件考虑,往往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人适应水也是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必须采取的行动。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财富的增长,水适应人的程度,会逐步提高,但从整体上说人不去适应水是永远做不到的。近代和现代社会人与水的关系的主要特征大概是:(1)水灾逐步得到控制,同一地区发生水灾的机会逐步减少;但由于生产发展和人口增长,人类活动的结果在部分地区也增加了发生水灾的新因素,如人与水争地、废物垃圾侵占水域、地表植被破坏改变径流产生条件等;同时,一旦遭遇水灾,则损失成倍增长,而且由于常遇洪水得到控制,社会对水灾危害的观念淡薄,适应水灾的能力逐渐减弱。(2)水资源受到人工的调蓄和控制,修建水利工程不断提高多目标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效益,水的社会经济价值越来越高,水从非商品性资源逐步向商品性资源过渡,水的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3)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有些地区通过水利建设,形成了有利于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的新的优良生态环境,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北干旱地区技术完善管理较好的灌区等;有些地区,由于改变了水的原来分布状态,使大面积土壤水分状况改变或水域发生变化,恶化了生态环境,如塔里木河下游和某些滨海地区,影响了生产发展。这种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向人们提出兴修水利必须从全局、历史和综合的观点来评价得失,力求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4)水源短缺的范围和水源污染的程度,随着工业化的程度,日益扩大和严重。水源污染不仅破坏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恶化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人们对防治水源污染,虽然不断提高认识并采取措施,但防治将长期落后于污染增加的速度,如不能尽快扭转这个发展趋势,将会使水利发展走上绝路。


编辑推荐

《徐乾清文集》是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徐乾清文集 PDF格式下载



科学中国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