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湖梦1946

瑶其 五洲传播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9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作者:

瑶其  

页数:

446  

字数:

40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部书稿,既不是小说,也不能算是传记,它只是一个“故事”。这里所写的一切,都是写故事的人想告诉大家的几句心里话。 这个故事的时代,主要是20世纪的1937—1949年,再延续到1996年,虽然它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段,却有着许多让人难忘的人和事。这些人中,有投笔从戎、立志抗日救国的大学生,有对国民党统治不满而投身学生运动的大学生、高中生,有对生活现实迷茫、憧憬美好未来、追求独立的初中生。他们的生活多多少少反映了当时一群青年的精神面貌。故事中的人们.以当时的青年为主,也涉及这些人的家庭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 故事集中描述了五十多年前,一对男女青年,在中国最美的地方——杭州西湖,相遇、相恋又相失。 当年,他俩在柳堤荷荡间漫步,在十里湖山中私语,在烟雨茫茫中倾诉。在皑皑白雪前忘返,他俩的足迹绕着美丽的西子湖近三年,他俩也在西子湖边刻骨相恋了三年。 初阳台上相许,葛岭山头定情,灵隐佛前敬香,他们在湖山中忘我。他们的梦想如同西湖景色那么美,他们的恋情如同宝石山崖那么坚,他俩的期盼如同滚滚的钱塘江水,奔腾不息。 “小垚,等到那一天,我要亲手为你披上雪白的婚纱……” “维濂,等到那一天,我挽着你的手,在圣乐中步入教堂……” 那一天,应该是公元1 952年的夏日。 然而,他们没能等到,等到的却是1 949年的战火。 战火,把他们冲散了,隔断了,变成了漫长的一水之隔。 一刹那,所有的梦想,理想,期盼,山盟海誓都化为灰烬,随着西湖上空的云烟,飞逝,飞逝……飞逝了整整四十七年。 他俩如孤山处士林逋在词曲《相思令》中所写的: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怎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生。谁又能想到:这盈盈的泪,一滴一滴,滴流了四十七年,这盈盈的泪,一滴一滴,滴穿了顽石,流出一条长长的时空隧道;这盈盈的泪,一滴一滴,滴化了坚固的隧道之门,使两岸又相通;这盈盈的泪,一滴一滴,滴出了分离的人,奇迹般再次重逢。 这一对分离了四十七年的恋人,自分离那天起,就从来没有忘记那刻骨铭心的恋情,他们把这一份凄苦和思念,深深地埋在心底。 这些年来,他们当然早已各自成家,且幸福美满,儿女成长,子孙满堂。但是西湖留给他们美丽的梦想,仍旧无法从他们心头抹去;西湖留给他们沉重的创痛,也无法在他们心头抚平。 这些年来,他从台湾移居北美,她仍在地球的这一边,但他俩从未遗忘,他们互相寻觅.却总是寻觅无着。 经过千辛万苦,当四十七年后终于寻觅到对方时.时空已使他们变成白发老翁和白发老媪,鉴于她的护照不能通往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他因健康原因也不便远途旅行,他们只能通过电话、信笺、照片,传递相隔了四十七年的音容,倾诉别情离绪.看到彼此白发斑斑的容颜…… 在电话中他们失声痛哭,这别离之痛使他们柔肠寸断。在信笺上他们千言万语,落笔沉重,泪迹未干又提笔飞书,也无法写尽别后的思念,哀哀怨怨,信笺上洒满了斑斑泪痕。 一水之隔的两个白发老人,心中装的已经不仅仅是青少年时的恋情,而是血脉相连的亲情、乡情,以及和山山水水相连的许许多多永远抹不掉的记忆,比血更浓,比海更深。他们产生了一个共同的愿望,决心将年轻时那不可磨灭的火热诗篇、醉人诗篇、断肠诗篇以及重逢后的白云诗篇,告诉和他们有同样命运的人。 两个年近古稀的老人,望尽天涯海角,是无限灿烂的夕阳和明天将再度升起的光辉旭日。在老花镜下,两个从未写过故事的老人,怀着两颗能把北极化为赤道的火热之心,把多年前的往事,从破碎的梦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一片一片,一叶一叶地缓缓拾起。 谨以真诚的心愿,他们把这部书献给曾经有过不幸的人,以及正在努力创造幸福的人们。 “莫道桑榆晚,余霞尚满天。”

内容概要

这是一个诗意又悲伤的爱情故事:一位弃笔从戎热血参战的青年空军,一名天真纯洁的美丽少女,一段真挚深切的西湖情缘,却因一场忧患深重的战争而展开了将近五十年的深情守望。
在20世纪40年代那段特殊的战争年月里,有着许多让人们难忘的事迹。他们中有投笔从戎、立志抗日救国的大学生,有对国民党统治不满而投身学生运动的大、高中学生,有对生活现实迷茫、憧憬美好未来、追求独立的初中生。他们的生活多多少少反映了当时一群青年的精神面貌。“故事”集中描述了那个年代里一对青年男女在美丽的西湖相遇、相恋又相失的故事。皇天不负有心人,五十年后的异域他乡,她终于探听到了他的消息……

作者简介

瑶,一位美丽与智慧并重的知性女子,歌剧演员,导演。但她的艺术修为又不止于此,文学、绘画、音乐、表演均有所造诣。
浙江诸暨人,1933年出生于杭州。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48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绘画系。曾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歌剧院担任主要演员,在《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红珊瑚》、《木匠迎亲》、《秋江》等数十部歌剧中出演女主角。后任导演。
其,一位英俊挺拔、满腹诗书的文质书生,抗日战争期间毅然投笔从戎,表现出大无畏的热血男儿的气概。
安徽休宁人,1922年出生于北京。1942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系,1944年投笔从戎考入中国空军笕桥空军军官学校。1947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空军第二大队,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移防台湾新竹。退役后曾做过教师、记者、企业高管、客机驾驶员。一生始终爱好文学,写有诗集《青空草》,在台湾《联合报》发表散文几十篇。现居加拿大。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穿越千万里的笑声
“我听见过你的笑声。”
“我好像以前见过你。”
她的笑声让他的心开始激动,这笑声曾几次在他耳边出现,最后一次是远在千万里之外的拉合尔,难道这是命运的玄机?
第一节 告别滋养她的净地
第二节 印度拉合尔骊歌高唱
第三节 回到令她痴醉的西湖
第四节 耳边又响起了甜美的笑声
第五节 回国前的忧心待命
第六节 美丽的滢姨来了
第七节 第一次为空军落泪
第八节 温馨美好的家庭
第九节 他终于见到了梦中的西湖
第十节 滢姨的伤心婚事
第十一节 空虚寂寞的少女心
第十二节 我听见过你的笑声
第十三节 相见恨晚
第十四节 让我带你飞
第二章 带编号的蓝色信笺
“小垚,等到那一天,我要亲手为你披上雪白的婚纱……”
“维濂,等到那一天,我挽着你的手,在圣乐中步入教堂……”
那一天,是1952年的8月。然而,他们没能等到,等到的却是1949
年的战火。一刹那,所有的梦想,理想,期盼,山盟海誓都化为灰烬……
第十五节 鞭打下的醒悟
第十六节 新的追求要开始了
第十七节 放下一段不成熟的感情
第十八节 小帆船起航了
第十九节 品味人生之泉
第二十节 情牵初阳
第二十一节 带编号的蓝色信笺
第二十二节 牢记庭训
第二十三节 佛前许愿
第二十四节 爱你有多深
第二十五节 悲怆的端午节
第二十六节 姐姐离家出走
第二十七节 缠绵的笕桥舞会
第二十八节 空前绝后的艺考
第二十九节 两个人的西湖梦
第三章 西湖梦断1949
“爸爸,我这辈子都见不到他了!”
“都是爸爸不好,是我不好,我要早点同意就好了……是战争,是这场战争……”
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思垚抛弃了想了却自己的念头,决定活着等下去。她要活着等待她的虞维濂,不管多少年、多少月。
第三十节 两颗坚如磐石的心
第三十一节 回家建祖坟
第三十二节 为了那蓝色的信
第三十三节 短暂的表面平静
第三十四节 环扣般的信笺突然断了
第三十五节 最后一次见面
第三十六节 他要一封托孤信
第三十七节 耽误了要信时间
第三十八节 自此天各一方
第三十九节 要活着等待
第四十节 真像他的眼睛
第四十一节 寻找失落的灵魂
第四章 白云处处长随君
“你是虞……维濂吗?你……还活着?!”
“是的,是的,我是虞维濂。我还活着!”
“是我……我是……我是……”
“小垚……不要哭……不要哭……”
四十七年前第一个叫这名字的人又在喊她,……半个世纪了,在她还能跳动的心的最深处,就藏着“虞维濂”这三个字。
第四十二节 四十四年后重游葛岭
第四十三节 异国他乡寻寻觅觅
第四十四节 再次听到熟悉的爱称
第四十五节 那些如烟往事
之一 梦回笕桥
之二 为了生存
之三 蓝荧荧的光
之四 重新组合
之五 借他乡,回故乡
之六 苍天有眼
第四十六节 夕阳无限好
第四十七节 “鬼结”终解
第四十八节 白云处处
后 记

章节摘录

“号外!号外!” “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结束了。中国胜利了!” “号外,号外!” “抗战胜利了,小日本投降了!” 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在西湖的每个角落传递着。 坐落在英士街上的浙江省杭州市广播电台的大喇叭,高声喊叫: “同胞们,经过八年艰苦的抗战,我们终于胜利了。八年来,中国人吃尽了苦,尝尽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可中国人民是打不垮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鞭炮声,锣鼓声,从杭城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响起。人们奔出大门,奔上大街,奔向湖滨四公园陈英士铜像前。一公园至六公园的沿湖长街上,挤满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市民。 有人直冲钱塘门日本人设的关卡,把原先用来设卡过关以检查搜身的木栏杆砸得粉碎。 延龄路、中山路交叉的官巷口,更是人山人海,沿路的商店门口,不但“劈劈”“啪啪”地放起鞭炮,更忙着挂出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毛竹店的大小竹竿供不应求,瞬时抢卖一空。官巷口最有名的“华欧”糖果店,像天女散花似的大把大把地把糖果朝人群头上撒去。孩子们骑在大人的肩上,老太太扭着小脚,女士们恨旗袍太紧身,迈不开脚不能大步朝前奔。姑娘、学生自动集队走在马路中间,高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抗日歌曲。人行道上互不相识的人们,你拥着我,我挤着你,像几十年的老相识互叙衷肠,每一个人都欣喜若狂,都在欢庆胜利的到来。 “从此中国人再不用逃难了!” “再也不用躲日本飞机了!” “再也不用躲进防空洞了!” “再也不会看到死难的同胞了!” 各种声音此起彼落,这一声“胜利了”,传遍了全国。 这一天,1945年8月14日。杭州的市民和全国人民一样通宵达旦狂欢直到第二天。杭州的鞭炮声比全国哪一处都响亮,因为它有十里湖山的空谷回响。 秦仲州一向严肃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他听到了街上的鞭炮声,奔出大门,电台播音员激动的播音正好钻入耳间。这声音清楚地告诉他,日本鬼子是真的投降了。 这半年来,秦仲州独自一人从江西玉山返回杭州。八年抗战,他在日本鬼子的炮火炸弹、刺刀下整整逃亡了七年半,他真的感到绝望了。中国到底还有没有希望?难道真的要做亡国奴吗?他的产业,在这七八年中被战火毁尽。仅仅在1941年日寇攻陷浙东时,他在老家诸暨的四个茶厂和近两万箱茶叶,全部毁于日寇炮火。几年来的奋斗挣扎,一夜之间就化为灰烬。那以后,日本人撤离浙东,秦仲外I想重振茶业但已力不从心了。而且日本的军队,一忽儿占一忽儿撤,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又来了,办厂是不可能了。 为了逃避日本鬼子的轰炸和侮辱,他们一家逃到了江西的玉山,在玉山的乡镇玉溪村暂时住了下来。那地方有山有水,地处武夷山脉和怀玉山脉之间,又非战略要地,而且有两座大山在侧。日本鬼子虽然凶残,他们也有一怕,就怕山。中国人多,有山就会有游击队,神出鬼没,防不胜防。日本鬼子只好占大城市,而农村乡间,难得去管,更不敢轻易入山。秦仲州一家,在玉溪一住就是两年多。他把长子秦思坪、大女儿秦思壕、小女儿秦思壶送进镇附近天主教办的学校读书,即使鬼子也不敢轻易涉入洋教堂。而他本人和妻子袁沁珍及姨妹袁滢珍却是度日如年,终日无事可做,只好练练他喜爱的书法。一个做生意的人,长此下去,又怎么养活这一大家子?秦仲州整日长吁短叹,被困在玉溪这个小小的村落中。 一天,秦仲州从教堂的神父那里,听来许多消息。 自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国际战场变得扑朔迷离。中国除了对抗日本,又公布对德国、意大利的宣战文告,而日本的战线却越拉越长。 1943—1944年,盟军不但在欧洲节节获胜,接着登陆关岛、菲律宾等地,使日本腹背受敌。眼看战事有了一线转机,秦仲州决心外出探路了。他不甘心在这小村落里坐以待毙。就这样,在1945年的春天,他只身回到了杭州。这里是他战前的家,还有他的许多不动产,也有许多同行,或许会有生机。回杭州之后他虽找了不少同行朋友,也议不出一个头绪。他惯做的茶叶、丝绸在战争时期根本无法开展销路。这半年他一直举棋不定,只是先筹了一笔钱,在英士街板桥路的转角口,买下了一幢房子,准备安定之后就去接妻子、儿女回杭团聚。秦仲州没想到,这团聚的一天来得这么快。 秦仲州从鞭炮声中惊醒。他心想,怎么能尽快地告诉妻子他们快点回杭呢?他突然想到通过教会转达,就急急忙忙朝众安桥的天主大教堂奔去。秦仲州家在抗战前就和教会有接触。他找到了主教江天水,说明了来意,请他们协助通过玉溪的教堂,转告他太太急速回杭。江主教一口答应了,落实了这件大事,秦仲州才感到定了心。 当秦仲州的太太袁沁珍收到丈夫的消息时已是胜利后的第三天了,村落里知道抗战胜利的消息是通过教堂传出来的。穷乡僻壤的小村落,几个小小的杂货铺,一下子鞭炮也被抢空,玉溪村和全国一样,洋溢在胜利的欢欣中。村长拿着一面铜锣,大声喊叫,告诉村民:日本投降了,中国已经胜利了。农民不知道胜利是怎么解释,但明白从今往后不用再躲日本飞机了,也不怕鬼子来搜山了,更可以进城去玉山做点小生意,换取食盐和火油,这是他们盼了多年的愿望。P1-P3

后记

1997年6月初,秦思垚回到离别三年半的家,和儿子罗岩团聚。看到心爱的儿子完了婚,了却了她的一桩心事。 第二年,她去参加了母校杭州国立艺专——现改名为中国美术学院的75周年校庆。 学校已不在外西湖18号,而建在她幼时读过幼儿班的浙江省立杭州师范学校的旧址,旧时的膺白路,就在而今的南山路上。 新学校宏伟、肃穆、庄严,通体灰黑色的墙面,像中国古时的宫殿,又像国外的古堡,象征着这里是有着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的艺术殿堂。大门中低部镶嵌着1928年蔡元培先生开创的“国立艺术院”的石条。这说明了她的历史,她是美术界在东方的一颗明星,又是西子湖畔的一颗珍珠。她将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美。 校庆期间,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当年学子,纷纷前来。他们在激动中拥抱,在互相辨认中热泪盈眶,叙说过去的遭遇,漫谈老年来的壮志。许多在刚解放就参加工作的同学都因各种原因而弃画了,现在又再重新提笔,和秦思壶一样,要圆一个遗失的梦。 她去寻找了冯氏女中的旧址,学校已不复存在。走出马市街,她去找丰乐桥上的杭州第一面店,那里也早已拆迁。 她去了外西湖18号艺专旧址。学生宿舍的苏白二公祠还在,却已破烂不堪。当年校本部罗马式的大礼堂和隔墙的徐烈士墓道也已无踪影,现在建立起气势雄伟的浙江省博物馆。 她履行了诺言,去灵隐寺为自己和虞维濂还了夙愿,又许下新愿,希望国家能更兴旺,人类能更和平、美好。 当然,她又一次踏上葛岭山巅。四年前,她还有凄苦的泪,在寒风中思念她的恋人。如今,她真的满心装着太多的幸福。她像个修道参悟之入,满脸的祥和,她对着西子湖诉说着她和虞维濂的重逢,诉说着他们的夕阳之约。 不久,她又去了南京。巍巍紫金山的北麓,高高耸立着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碑文是中国上将张爱萍题的。这座纪念碑,是为抗日战争中为祖国献出宝贵生命的中外航空英雄们建立的,其中有美国的、俄罗斯和中国的壮士近二干余人。他们为中国抗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牺牲,写下了光荣而伟大的历史。过去因为种种原因,无人敢提,故知者甚少,如今改革开放,对那段历史作出了应有的评价,英雄们有了归宿,人民也得以知晓国际友人早在半世纪前就已经播下的种子,以及那些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航空英烈。今天,千千万万人,在深切缅怀他们为中国、为祖国作出的贡献。 秦思垚在十三岁时因听了空军英雄高志航和陈怀民的事迹而深深崇敬空军、爱慕空军。如今她已六十多岁,还是怀着对英雄的崇敬,在这雄伟的墓园中,找到了高志航和陈怀民烈士的墓志铭,手捧鲜花,朝烈士深深鞠躬。 然后,她去寻找虞维濂小时求学的鼓楼小学,和他在南京的故居黄泥岗。几经周折,问了许多老人,才知道在10多年前已拆迁,如今黄泥岗上已建立了高入云端的中信银行,这足以说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变化。 最后,她去了中山陵,在虞维濂和他父亲一起去参观梁氏三兄弟画展的无梁殿,回味着当年24期高举队旗谒陵的心情。 走访、寻找这些半个世纪前的旧址,使秦思垚感到“故事”中所有提及的事迹,确实有案可查,绝非在梦中,她的心才踏实。 改革开放之后,再看过去的时代,那“过去”其实就已经是历史了。历史是不可能被人们遗忘的,人们也不会遗忘历史,因为人人都是在历史中走过了自己的路程。 最后,感谢阅读此稿并为其校对的老编辑张玟老先生,他九十高龄,是手中拿着放大镜才校对完的,令人深深感动。 还有一位韩会林先生,他因一个偶然机会,看到了书稿,便主动热情地为第一次打印稿作了详细的校对。在此,向韩先生深深鞠躬,以表衷心谢意。 再要感谢邢章鲁女士和潘千里先生,他们非常认真地读完此稿,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还要感谢原中国空军军官学校第24期的同学夏斗寅、方雄洲两位先生,他们在看完此稿后;也给予作者热诚的肯定和鼓励意见。 几位小辈是笔者感动并要感谢的:侄女茅红女士、侄女刘燕欣、韩彪夫妇。茅红带病足足工作了三个月,认真仔细地推敲查考。而燕欣、韩彪则是全力支持,才使这个粗浅的“故事”得以变成一部书稿。这份感激之情难用语言表达,唯有深记心中。 最后,特别要感谢的是“其”的夫人“雪子”女士,如果没有她的宽容和支持,就无法完成这本书稿,为此笔者深受感动,并深深感谢。


编辑推荐

《西湖梦1946》编著者瑶其。 故事集中描述了五十多年前,一对男女青年,在中国最美的地方——杭州西湖,相遇、相恋又相失。 当年,他俩在柳堤荷荡间漫步,在十里湖山中私语,在烟雨茫茫中倾诉。在皑皑白雪前忘返,他俩的足迹绕着美丽的西子湖近三年,他俩也在西子湖边刻骨相恋了三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西湖梦1946 PDF格式下载



very good 5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