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对冲基金风云录

[美] 巴顿·比格斯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美] 巴顿·比格斯  

页数:

308  

译者:

张桦,王小青  

Tag标签:

无  

前言

  随着20世纪90年代大牛市的落潮和泡沫的破裂,股市进入徘徊不前的低迷期,职业投资人风光不再,他们被说成拿着不该拿的钱、承诺着做不到的事的混混。对冲基金首当其冲,成为人们眼中骗人的黑幕把戏。似乎在金融市场的每次痉挛中,大家都要揪出对冲基金作为罪魁祸首,甚至于形成了一种普遍的认识:这些基金总是联手策划邪恶的阴谋,目的便是搅乱世界。有人把对冲基金比喻成抢劫无知者的金融强盗,而基金的管理者就是阴险贪婪的刺猬。一段时间以来,这种投资类别的表现已经大不如前。  众所周知,对冲基金的规模增长迅速,其资产从1991年的580亿美元扩大到2004年年底的9720亿美元。而人们不太知道的是,对冲基金是一种波动巨大和市场敏感度非常高的生意。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统计,经过8年增长之后,在1999年,整个对冲基金业从4560亿美元的管理资产上获得了430亿美元的收益(管理费加奖金),相当于9.4%的收益率。而随着股市下跌,尽管对冲基金表现良好,其收益仍在接下来的3年中持续缩水,到2002年只有 80亿美元,比3年前减少了81%。此后,因为股市的重振,其收益在2003年又冲上450亿美元的新高,直至2004年再次下跌。  接下来的章节将以印象派的眼光扫视投资这个行业以及参与其中的专业人士,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让你理解那些正在管理着他人金钱的男男女女的紧张、压力、失误和不安。我既会让你看到这些人成功时的春风得意,也会让你看到他们失败时的苦闷绝望。但即使把所有需要承担的沮丧因素都考虑进去,职业投资人也仍然是这个地球上最诱人、最具挑战、收入最高的行业。  也许,职业投资者,或者刺猬们,在赚钱和索取报酬方面是贪婪的。  但是在需要为各种慈善或政治目的捐出金钱时,他们又总是极为慷慨。很多时候,他们捐出的不仅是金钱,还有大把的时间,后者可能更为宝贵。  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正逐渐成为新的乐善好施阶层。  为了避免冒犯好人、伤及颜面,也为了给那些热衷于替故事中人物对号入座的人出点难题,故事中的许多名字、地点和时间都被替换了。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我描写的人物几乎成了复合体——他们身上被掺进了其他人的特点。一方面,我希望我的伪装技术是成功的;另一方面,我描写的很多事件的确发生过。就像老话说的,真实往往比想象更离奇。  我为何会写这样一本书?因为我热爱投资这行,被这行里的人所吸引。  多年以来,我发现经常性地写作,或者说是记下某种日记,不仅有助于清理我自己的投资思路,也能够为所有的对与错保留一份记录,以便在将来回顾时获得启示。作记录将帮你认清你对于人和事的看法哪些是对的,哪些出了错。就像有的投资者靠讲话来思考一样,我靠写作达到同样的目的。对我来说,写作是一项重要的投入,也是我为自己定下的任务。  这本书展现了不同投资者的反思和他们的逸事,多数与我在摩根士丹利那些年月遇到的人和发生的事有关;其他的则比较新,来自于我身为管理合伙人的那只对冲基金创建的过程以及后来的投资失误。在书中,你还将看到我的一班投资界朋友和熟人,以及我对投资界生存之战的一点感想和回忆。这本书并非投资宝典,在书页间你无法得到如何成功投资的答案,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答案。  投资业最让人着迷的一点就是:在这个行业中充斥着迷人的人物。对冲基金业中强悍、偏执甚至古怪的角色似乎尤其多。刺猬是迷人的动物,而对冲——就像刺猬不知疲倦地寻找橡果那样不知疲倦地寻找投资机会,则往往可以把这个族类性格中最美和最丑的方面都展现出来。这本书带来的是一个局内人的观点,我希望它能让你开心并多了解一些事,无论你是否曾经做过投资。  巴顿·M·比格斯 2005年12月于纽约市

内容概要

  《对冲基金风云录》当属投资书籍中最富有启发性和引人入胜的作品之一。巴顿·比格斯,这位与索罗斯、朱利安等齐名的华尔街传奇投资家与金融大师,以印象派的笔法描绘了一群专业投资者的生涯,展现了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投资世界带给人们的悲喜。  书中的主人公是华尔街上执著专注的投资人士,他们是一群奇特、危险而迷人的家伙,在投资生存战中弱肉强食。作者讲述了一段又一段投资冒险与个人奋斗的经历,展示了投资家们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和经营手法,在他们身上,华尔街浓厚的商业文化、深邃的生存之道被演绎得出神入化。  第一手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很少有人能像巴顿·比格斯那样看到华尔街如此多的起落、获得如此丰富的经验。如今,比格斯描绘了专业投资世界的大图景,也讲述了个中人物的小故事。作品像作者本人一样率直、机智、充满魅力,它揭开一层层神秘的幕布,让我们走进华尔街的总裁办公室和晚餐会,借助作者的眼睛看到残酷而诱人的对冲基金世界的真实景象。

作者简介

  巴顿·比格斯,在摩根士丹利工作了30年,曾任该公司的首席战略官。在此期间,他创立了摩根士丹利的研究部,并使之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投行研究部门。他还曾一手创办公司的投资管理业务部,并担任其主席达30年之久。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部每年赢得的新客户超过任何竞争对手。  比格斯多次被《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为“美国第一投资策略师”;1996年到2003年,他一直在全球投资策略师评比中名列前茅。2003年6月,比格斯离开摩根士丹利,与两位同事共同发起了Traxis合伙基金,那是2003年规模

书籍目录

导读前言第一章 投资精英的晚餐会——闯进刺猬丛第二章 新刺猬可能曾战绩辉煌,但照样一败涂地第三章 抛空石油:低级笑话发生在我们身上第四章 卖空,绝非胆小者能玩的游戏第五章 对冲基金创办历程:铤而走险的疯狂之旅第六章 路演的折磨:血水、汗水、苦水和泪水第七章 带着回忆和怀疑向前冲第八章 刺猬有各种大小和形状第九章 市场长周期的宿命第十章 投资生存战:只有自大狂和傻瓜才幻想抓住顶部和底部第十一章 一代又一代:俾斯麦与耶鲁基金第十二章 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与集体智慧的愚昧第十三章 互联网泡沫第十四章 出色的投资经理都是紧张苛刻的狂躁症患者第十五章 人们记得的总是你最近的表现第十六章 拥有财富之后如何抓牢它第十七章 三类投资信条:成长、价值和不可知第十八章 大有大的难处第十九章 泡沫与真正的信徒第二十章 神示,还是内部信息:一个让你毛骨悚然的故事第二十一章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经济学家、对冲基金经理、魅力人物结语

章节摘录

  外面有一个丛林,而刺猬们正在杀死它们的金鹅 昨晚饭后,我们几个人坐在一起聊起了对冲基金。我们这些三角俱乐部的会员、投资战场上的老兵,谁都不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况且,我们已相熟多年。一时间难听话满天飞,密度赶上了巴格达不走运的日子里空中的榴弹。一开始有人说起现在美国有8000只对冲基金,资金规模在1990 年还是360亿,如今已差不多有1万亿。一个单向多头基金经理酸溜溜地抱怨了一大串:“对冲基金的黄金年代快要完了,而且完就会完得天崩地裂,绝不会无疾而终。资金的规模越来越大,基金雇用的人才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从资产类别到个股,一切一切的定价都被疯狂的投资者严密监视着。这些人整天盯着电脑屏幕,拥有大量数据库,用光速转移大把金钱。  结果就是价格被哄抬,投资收益减少。很显然,从前那种绝佳的套利机会现在差不多还没出现就蒸发了。事实上,大家可以抓住的机会就那么多,现在被分散到更多只基金、更大量的资本上,所以对冲基金作为一个资产类别来说收益降低了。同时对冲基金的风险又在加大,因为大家的仓位都更大更集中。你们这些贪心的刺猬正在杀死你们的金鹅。现在的情况不是有点危险,而是离死期不远了。” “你不就希望这金鹅比你想象中更不值钱,病得更重吗?”一位喝着白兰地酒的对冲基金经理说道。  “宏观基金就是导致破产的罪魁祸首。”另一个人说道,“太多新进入的资金了,你的动作一定要快才行。”他盯着我。  “现在宏观基金已经强手如林,”他接着说,“太多的人在玩这个,加上那些胆大的投资者,简直是在互相残杀。过去6个月就冒出来大约100 只新的宏观基金,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下一个斯坦·德鲁肯米勒或刘易斯 ·培根。这些人里有的实在太嫩了,他们的愚蠢会误导你。偏偏这些家伙又财大气粗,要想跟他们硬碰,倒霉的是你。除了这些人,还有那么多大投行的资产交易部,加上各式劣迹斑斑的央行,像什么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啦,尼日利亚中央银行啦。上星期我就被一家亚洲的中央银行和几个新的宏观基金经理给整惨了。全都是些笨蛋!”那个宣称自己被整惨了的家伙看起来意气风发,我没吱声。  “这就是金钱赌博!本来大家玩得好好的,谁知道新加进来的人越来越有钱,出手越来越快,结果是这游戏越来越难玩、越来越危险了。”另一个对冲基金经理闷闷不乐地说,“每个人都像吃了激素,拼得一天比一天惨,简直就像橄榄球大联赛。” “越来越多的基金根本挣不到超额回报,还收那么高的管理费就缺乏说服力。”另一个家伙说,“太多的资金涌进来,基金的表现记录要被毁了,投资明星的光环也要被毁了。这之后,大家对对冲基金的热情也就注定要冷了。整个对冲基金业的利润池还是那么大,喝水的人可是越来越多。甭问,下一个进棺材的就是你。” “你说利润池没扩大,对这点我倒不是很肯定。”我争道,“就说这些懵懵懂懂刚闯进来的新手吧,胃口不小,经验不足,大多数得交点学费。他们亏的钱就是咱们这些人利润池的进项。”这时我发现一名基金老手正瞅着我,面带一丝诡笑。估计他脑子里在想:“你算个什么,小子,还在说别人嫩?” “杠杆,杠杆,杠杆——你们这些人可能就要毁在这上面了。”那个单向多头基金经理说,“其实,自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带着它庞大的资产负债表和花里胡哨的尾期选择权(管它是什么东西)垮台之后,对冲基金已经在削减杠杆了。反而是投资者——既包括个人也包括组合基金— —在加大杠杆。客户对于越来越低的回报不满意,于是组合基金就跑到银行去借钱。而银行(尤其是那些欧洲银行)非常乐意借贷给这些富有的个人客户,让他们去加大手中对冲基金的杠杆。从理论上说这没错。一揽子多样化的对冲基金比一只基金的波动性要小,所以,干吗不用杠杆来扩大回报呢?” “是啊,”另一声音说,“但是等到哪天晴空霹雳、山崩海啸的时候,你就知道厉害了。对冲基金组合缩水10%所用的时间不是一年而是一个月,而一只大量运用杠杆的组合基金经过一次震荡就能损失15%。那时,整个对冲基金世界又会怎样呢?我来告诉你们吧:吓破了胆的组合基金客户会忙不迭地赎回,这样组合基金也得跟着从对冲基金那儿赎回,于是整个资产类别大缩水。而且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采用多空策略的市场中立基金也都得跟着完蛋,因为在大家都被迫兑现的时候,他们的多头会跌价而空头却会上涨。” “反正全得玩儿完。”那个单向多头基金经理说,“我这不光是说给你们,是说给大家,包括我。”一个晚上就这样结束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与其他的华尔街人士相比,巴顿·比格斯在描绘市场时更有品位、更清晰,也更富有见地。他的新书《对冲基金风云录》不仅为我们带来大量宝贵的投资经验,也提供了令人兴趣盎然的阅读享受。  ——大卫·F·斯文森,耶鲁大学首席投资官


编辑推荐

  其他版本请见:对冲基金风云录(典藏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对冲基金风云录 PDF格式下载



  作者将对冲基金中的人形象的成为刺猬(hedgehog),与常人相比,他们是特殊的。他们往往才智过人,坚信自己可以战胜市场。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一开始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收入颇丰,难免让人翩翩然,变得孤傲。富有的他们,加入昂贵的高尔夫俱乐部,购买私人飞机,娶年轻漂亮的妻子,将孩子送去私人学校。外边光线的他们,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市场中,几乎没有人可以时时战胜市场。可能,从长远来看,他们可以战胜市场,但是,他们的投资人可不打算给他们这么长的时间,投资人希望马上看到收益,而且不容任何损失。这就给了他们巨大的压力,当收益不佳的时候,投资者开始毫不留情的撤资,及时是那些最忠诚的投资者也不例外,因为这是一个没有情面的战场。投资者的撤资使得刺猬们不得不平掉手中的头寸,而这又往往使得价格被压低,甚至陷入恶性循环。整体而言,他们时而快乐,时而痛苦,但痛苦往往比快乐来得持久。
  刺猬们也有不同的类别,就投资风格来看,有坚持价值投资的,有坚持趋势投资,也有根据情况两者都用的。不能简单地说,这几种刺猬,哪种好哪种不好。从长远来看,价值投资的整体收益会更好,但其实这个统计数据的意义不大。首先,如果看近期的话,你说不准哪种更好,再者,及时你知道近期价值投资的收益会更好,你如何判断哪些股票是被低估的,这可不是个简单的差事。刺猬们的性格也是大不相同的,有的性格适合做空头,有的则适合做多头;有的是稳健型的,有的则非常激进。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对冲基金或者说是刺猬,是非常重要的。要是你追求稳健,或者无法承受大起大伏的刺激,那么你最好不要选择哪些激进的刺猬,及时从长远来看,他们能够给你带来更好的年化增长率。如果你不擅长挑选刺猬,那么就选择组合基金吧,他们会帮你挑选,最为代价,你则需要付出双层的管理费与收益提成。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想成为对冲基金的刺猬呢,我想一个原因是这行的收入颇丰,远远高于普通行业,特别是你成为明星刺猬的话。但仅仅是为了钱,估计很难成为一只长期NB的刺猬,因为当你有了几亿美元之后,再多的钱对你而言只是意味着数字,还不如提高高尔夫水平来着更好。但有那么一些刺猬,他们好斗好赌,他们就是希望对冲基金这一行,即使这一行真的很累人,很折磨人,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
  


  P11 掌舵的都是些天才,这些人在柜台交易上已经赚了大钱,然后发明了一些纸上谈兵的模型,但这些模型在现实中没有一个带来过真金白银。有个家伙说他用电脑选股,选出来的第三系第五维的股票标着颜色。他说的没错,是有颜色——他的资产负债表的最后变成了红色。
    P14 我发现,什么人都不见对自己最好,使用自己时间的最佳方案就是阅读报纸、行业杂志、事实材料还有一些研究报告。
    P22 整体来看,对冲基金行业对于自己的空头盈利能力并无信心,他们承认,卖空一些指数是必须要做的,但卖空个股或行业股则十分危险。
    P25 借助一个复杂的回归模型,我们推导出石油的合理平衡价格应为32.48美元,可笑的精确!
    P56 对冲基金的投资方式通常可以分为7种:事件主导型(event driven)、定息套戥型(fixed-income arbitrage)、换股套戥型(global convertible bond arbitrage)、市场中性型(equity market-neutral)、长短股票型(long/short equity)、全球宏观型(global macro)、股票买卖型(commodity trading funds)。
    p68 “我不相信多样化。我可以特别喜欢一个人,也可以特别喜欢一瓶酒,为什么到了做投资组合的时候就得一视同仁?找一个你真正喜欢的股,持一个重仓,再用杠杆把它加大,这才是投资。”
    P89 1965年6月1日,雷德克利夫和我选出一些股票做多或做空,当天早上我们的资金就变成了投资。我们的理论是,有什么想法就要迅速去实现。到现在我仍然认为这是管理新资金的正确方法。
    p90 凯恩斯 “不幸的是,市场保持非理性的时间总比你能支撑的时间长。”
    p94 在饱受折磨之后,他得出结论:管理基金时的心态应当是把所有的钱都当做自己的,也就是说,不要为了取悦基金的股东而刻意去做什么,做一个单单纯纯的投资者就好。
    p97 (巴尔尼·温克曼的《华尔街10年》)“人们若是只想把股票变动与商业统计挂钩,而忽略股票运行中的强大想象因素,或是看不到股票涨跌的技术基础,一定会遭遇灾难,因为他们的判断仍是基于事实和数据这两个基本维度,而他们参与的这场游戏却是在情绪的第三维和梦想的第四维上展开的。”
    p101 为得到真正的巨额长期回报,你必须做一只猪。猪绝不会把吃到嘴里的食吐出来,你也得守住能赚钱的投资,不要急着跑掉,直到真正赚足为止。
    p107 去年,东京高档公寓的价格已经从120万美元均价落到了25万美元。还记得在20世纪30年代吗?艺术品的价格跌掉了80%,
    p111 挣钱的可能性与时间跨度的关系 (表格)
    p146 从1976年到2004年9月,KKR发起了10只基金,将投资人的210亿美元投入了93家企业。它还借贷了1090亿美元,也就是使用了5倍的杠杆,这样它所投出的资金总数达到1300美元。它们的回报是347亿美元,即本金的185%或全部投资金额的26%。也就是说,杠杆是这种生意的关键。在它投资的93家企业里,62家赢利、22家亏损、9家不赔不赚。
    p172 尼采 疯狂在个人是偶然,在群体却是必然。
    p178 (安·兰德的《源泉》) “……头脑是属于个人的。集体智慧这种东西并不存在……一群人达成的共识只是一种妥协和各人想法的平衡……最重要的事——理性思考的过程——必须是每个人独自完成的……这一创造性的过程无法被给予或接受,也无法被分享或借用。它属于单独的、个体的人。”
    p192 在这个国家(尼日利亚),授权连锁经营企业一年增加35%。这些企业以10倍的市盈率就能买到。利润每两年翻一番的尼日利亚饮料公司市盈率才7倍。
    p201 芒格 “投资是个广泛的领域。所以,如果你以为你不用整天读东西也能成为好的投资者,那我无法同意……你会惊讶于沃伦(巴菲特)读了多少东西,也会惊讶于我读了多少东西。”
    P219 让人惊讶的是,这些超级名星(巴菲特除外)在被统计年份中竟有30%~40%的时间表现不如标准普尔500指数。
     不过,在那些落后的年份里,基金的表现大多只比指数低一点,而在那些超越指数的年份里,与指数之间的差异就很大,甚至是极大。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太平洋合伙公司,在连续5年大幅超越标准普尔500指数(最后3年给投资者的回报是120%、114%、和65%)后,接下来的6年中有5年表现均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在这之后又以127.8%的增长回到了正常轨道,并保持了5年的良好表现。
     19年间标准普尔500指数增长了316%(年增长率7.9%)而太平洋合伙公司在提取管理费后增长了5530%(年增长率23.6%)
    P229 在25年时间中,耶鲁从事风险投资的复合年收益率是35%,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的复合的收益率是31%,两者都是扣除了费用后的数字!
    P236 1921年,某个家族在巴黎以200法朗收购了莱杰的《红衣女人》,他们一直收藏着这幅画,直到去年在克里斯蒂以2200万美元卖出。也就是说,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这笔投资的年回报率高达19%。凡高的《鸢尾花》作于1899年,1947年被琼·惠特尼·贝松以8万美元购得。1987年大崩盘的几周后,她的儿子以5390万美元的价格将画卖出,等于在40年零几个月的时间里持续得到17.7%的年回报。
     1978年前后,盖多·雷尼是炙手可热的画家,叶卡捷娜女沙皇曾以3500英镑的价格收购他的一幅作品,在那时可是天价。可是,雷尼后来不再时髦,1958年他的一幅画仍然只能卖到3500英镑,此时英镑已经不知贬值多少倍!
    P243 Thomas Rowe Price “所谓成长,就是一个盈利已经保持长期增长的企业,在每一轮商业周期顶部,其每股盈利不断创下新高,而且有迹象表明,在每一个商业周期中均保持着超越生活水准上涨水平的增长速度。”
    P245 根据伊博森的研究,1927年以来,大盘价值型股票年化收益率为11.5%,小盘价值型股票为14.8%。与此同时,大盘成长型投资的年化收益率为9.2%,小盘成长型为9.6%。
    P248 成长型投资经理与价值型投资经理的收益率 (表格,有启发)
    P261 以基准衡量业绩与只注重短期结果是投资的两大毒药。
    P265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和泡沫则是非生产性的资产(财科技、地皮、高尔夫课、艺术品),而且主要是由银行融资支持的,其负面影响也就严重得多。
    P266 当一场泡沫最终破裂时,所谓的“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便开始发挥作用,并引发“暴民心理”(mob psychology)。这一理论的含义是:在危机中,对个人来说理智的行为对群体整体而言则是非理智的,从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P269 《旧约》告诉我们,在公元前600年一盎司黄金能买350块面包。如今,在美国,一盎司黄金还是能买到350块面包。不过这也说明,黄金作为一种投资,其收益相当贫乏。
    P271 黄金价格的主要驱动力并非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而是其他长期金融资产,尤其是股票的回报率。
    P279 “想通过看报纸来了解世界就像靠着手表上的分针来猜测时间一样。”
    P302 1930年以后,凯恩斯开始远离这类投机,称它们是“费力不讨好的游戏”,因为在偶然性事件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面前,任何更改分析都可能毫无用处。大崩盘之后,他专心投资股市。
    P303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于那些完全没有赌博天性的人,专业投资的游戏无比枯燥,也过于艰苦;而具备这种天性的人则需要为自己的禀赋付出代价。”
    P309 老肖伯纳 “人的聪明并非与经验成正比,而是与获取经验能力成正比。”


  投行人写的回忆录,投行人士的特点:故事不少,深度不多。
  
  书中多次提到《股票作手回忆录》,非常经典,值得反复研读。凯恩斯传也值得看,凯恩斯不但是经济学家,也是投资经理,这种双重身份值得膜拜。
  
  塔勒布,写了《黑天鹅》的作者,认为不应当过分的关注短期的趋势,每周读经济学人比每天读华尔街日报更有意义。下面是注解:
  
  
  作者讲到,他不怎么看卖方分析员的报告,他喜欢看经济学人杂志,在车上会看看纽约时报和金融时报。(相比我们现在无时无刻不被新闻统治,何其可悲。)
  
  VIX在预测底部比较有效,但是在逃顶方面却不太好。媒体也是很好的反向指标。(这难道预示股市真的要见底?)
  
  
  
  集体智慧=集体昏聩,独断专行也会导致失误,最好的方法是有一个领导核心,但是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基金业绩,如果可以量化的话,是不是也可以观察出来,投决会人数越多,业绩越差?)
  
  对冲基金的竞争无比激烈,大家只关注短期的表现。就算是长期业绩不错,但是短期不行,也会被迅速淘汰。(原因除了投资人的短视,还有个原因是这个行业的技术含量并不算高,替代性很强,如果一个人被淘汰,迅速会有其他人上位。)
  
  单飞,独立募集私募基金的经历真的是血泪史,募集的艰辛,管理的困难,书里讲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有能力忍受不了一个人投资的孤独和寂寞,一个是摩根财富管理部的,缺乏投资的经验,只有客户资源,也归于失败,一个是运气不好,但是又有个雄心勃勃的烧钱媳妇。(如果很多人看过这本书就不会有奔私的想法了)
  
  大机构虽然看似正规,但是在管理能力上往往比不上一些小公司,主要是两点,1、大公司的官僚气息太重,让人不能集中精力于投资,2、大公司的领导者多是商人,商人讲求的是短期利润,而真正的投资家管理下的机构,则会更注重投资方面。(博时这样的估计就完蛋了,上市公司下面的基金公司估计都有风险和问题)。
  
  趋势投资未必不对,我们不应当被价值投资绑定,有时候让市场告诉我们怎么投资比让我们告诉市场怎么投资更有效。价值投资未必永远有效,市场非理性、流动性和客户的压力可能会能会让你崩溃,而且自己坚持的所谓价值,往往由于基本面的变化而灰飞烟灭。正所谓,深度分析让你掉进深渊。(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又有谁能够淡定呢?例如苏宁环球。)
  
  投资者真的很悲剧,被各种机构薅羊毛,例如被对冲基金薅,被组合基金薅,20%的收益率,经过几轮薅之后,估计就剩下12%了。
  


  一直对金融圈的事情很有兴趣,始自《货币战争》。金融圈里的人,通过运气、谋略、智慧总能获得巨大的收益。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作者几十年以后在金融界遇到的一些事情,让我这种当前金融的门外汉有了一个简单的入门。金融圈被外人看来是神秘的,有光环的,通过这本书了解金融行业也跟其他行业一样有高潮也有低谷。
  
  匆忙读完,总结了以下几点:
  
  1、个人平台很重要。巴顿的父亲就是金融业的前辈,他个人的成长和他父亲的人脉和帮助也很有关系的。另外传说中的股神巴菲特也有着很好的金融家世。
  
  2、投资理念:趋势投资、价值投资。投资时需要两者结合。
  
  3、做投资并不是轻松的事情,需要做很多功课,阅读众多的资料。所以时间管理方法很重要。
  
  4、投资不止限于证券,珠宝、艺术品也很有投资价值。


  断断续续的有两个月的时间把本书看完。在此之前灵魂是不安的,孤独的,你要去接受原来有人和我一样,突然间就不孤独了。被认可,即平庸着。
  
  从本书里再一次认识利弗莫尔,曾以为对他很熟悉了,再次读到他又是一种新的感觉。
  凯恩斯,新感觉。
  
  对于上涨无需解释太多,跌了就卖出。
  
  如果某天股票做的太累的话,不防翻翻此书,归属感。重要的是它读起来很有趣。
  
  ------------------------------------
  凯恩斯:长期是对目前的一咱误导,在长期,我们都已经死了。
  
  上帝感知未来,常人感知现在,智者感知近前。
  
  ----------------------------
  
  对我来说,价值投资太远了,更喜欢成长股,快速获利的。买在平台突破,卖在开始下跌。看盘,做盘。久了感觉就来了。
  即便如此,目前,持有伊利股价和云煤能源。


  一个足球天才年纪轻轻踢出点名堂后,便不知天高地厚的来到皇马巴萨,自以为是下一个罗尼或齐祖,但坐了一个赛季替补或运气更糟点冷板凳后,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不再是各种聚会中明星,人们甚至不再谈论他---------这种情况每个赛季都在重演,而在对冲基金界,情况不也是如此残酷么~


  20:37 2008-7-11
  2008.07.03
  p30
  所谓证实性偏执,就是倾向于搜索支持自己判断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支持自己判断的信息。行为学理论告诉我们,最好的治疗证实性偏执的方式是听取反对方的意见,然后客观地分析逻辑中不完善之处。
  
  2008.07.05.1629
  p90
  他对我表示同情,但当我说起市场不够理性时,他引用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话来告诫我:“不幸的是,市场保持非理性的时间总比你能支撑的时间长。”
  
  2008.07.06.1606
  p102
  团队就意味着妥协,它所做出的决策一定赶不上某个孤注一掷的个人。
  
  p110
  塔勒波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聪明人听到真谛,而傻子只听到噪音。
  
  p116
  原因很简单,你每天只有那么多小时,时间不够用。
  
  p119
  “压力之下的优雅”是海明威对勇气的著名定义。
  
  2008.07.08
  p156
  他坚信:投资纸质证券是赚快钱的好办法,但真正的财富却要靠能够生长树木的土地来保存。
  
  p175
  一团和气、开开心心的会议可能是陷入集体思考的前兆,而质疑、激烈的争论,甚至紧张气氛则是好现象。
  
  p186
  凯恩斯还说过:“在长期,我们都已经死了。”
  
  2008.07.10
  p241
  成长、价值、不可知
  
  p263
  弄明白泡沫这回事对投资者来说非常重要。当投资者不是用理智判断,而是仅凭以前的辉煌来盲目乐观地预测未来时,就产生了泡沫。
  
  p266
  这一理论的含义是:在危机中,对个人来说是理智的行为对群体整体而言则是非理智的,从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p270
  “沉浸”是一个恰当的字眼,彼得的风格就是永远专注于一种东西,研究它,建立模型分析它,并形成对它的超群见解。
  
  2008.07.11
  p290
  “午夜的太阳下,隐藏着寻金人的怪异之事”
  
  p299
  “长期是对目前的一种误导,在长期,我们都已经死了”
  
  *部分章节是在上下班的公车上看的。
  


  书基本都是以故事形式展现华尔街的一个小群体--对冲基金经理的悲欢起伏~但细看却知道并不触及行业本质和一些读者想知道的内幕~


  断断续续的终于将《对冲基金风云录》看完了,虽然这当中有些曲折。买后不久我便开始阅读,发现没读到几章,我就把它撂在一边了。我多少有些失望,一开始比格斯意犹未尽的讲述自己为新对冲基金募集资金的故事,让我感到有些拖沓和厌烦。一段时间之后,我又把这本书拾了起来,其中抛空石油那一段,激发了我的阅读欲望。
  
  看完之后,总体感觉不错。书中每个章节基本上就是一个小故事,自成一体,在比格斯的叙述之下,娓娓动听,特别是其中一些关于投资的奇闻轶事,很是有趣。而且,作者在叙述的过程当中流露出来的一些投资观念和思考方法,更显得是真知灼见,让人受益匪浅。下面是一些我认为很有意思的章节。
  
  1. 卖空的故事
  2. 形形色色的刺猬
  3. 股市周期:牛市与熊市
  4. 耶鲁基金
  5. 珠宝、黄金和艺术品
  6. 特刊的故事
  7. 凯恩斯。以前只知道凯恩斯是一位经济学家,从比格斯最后一章的介绍中,我才知道,凯恩斯更是一位伟大的对冲基金经理。在比格斯的评价中,凯恩斯更是一个富有个人魅力的传奇人物。直至40岁,凯恩斯一方面混迹于一个鱼龙混杂、前卫不羁、智慧与放荡并存的英国上层社会的俱乐部,另一方面就职于剑桥大学、英国财政部和国民保险公司等属于社会精英的高贵圈子。凯恩斯又是一名同性恋分子,但是40岁后,与一位俄国芭蕾舞女堕入情网后则归于专一。他的对冲基金经历过好几次的大起大落,他大幅度的使用杠杆,他在外汇和艺术品投资上的操作手法让人着迷。《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奠定了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
  
  我觉得书中有很多经典的句子,在此做一些抄录。
  
  1. 我们是勇敢果断的价值投资者还是顽固不化的狂人——这是作者在卖空石油后因油价上升而焦躁不安时说的一句话。
  2. 不幸的是,市场保持非理性的时间总比你能支撑的时间长 ... 灾难骤至的可能性永远存在 ... 光景好时,我们认为流动性永远不成问题。
  3. 要接受风险,要专注,多样化是业绩的敌人。
  4. 小道消息和权威意见都有损于你的投资健康。
  5. 绝多数投资者在失败时体会到的痛苦都比在挣钱时体会的幸福多。
  6. 时刻不停的监视自己的投资业绩既不利于你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你的投资结果。
  7. 人们总是在错误的时机认购和赎回基金。
  8. 只有自大狂和傻瓜才幻想抓住顶部和底部。
  9. 我们犯错你受益!如果你卖出的是我们买入的,或者你卖出的是我们买入的,就发财了!... 我们在8美元卖出了德克萨斯油气公司,在60美元买入了通用汽车,我们损失了33% ... 所有投资者都会做出一些投资决策,但是我们错得特别多,而且经常不断 ... 如今,你们终于有机会从我们的错误中获益。一年只要1万美元,你就能收到我们的财务委员会季度会议纪要;每年多花2.5万美元,我们会每月告知你我们对市场的见解;一年只要10万美元,你就能够收到我们的交易记录清单副本 ... 现在就注册吧,时间有限 ... 福特基金会,并非施舍——20世纪70年代,受福特基金会主席邦迪的影响,耶鲁基金受到重创;一个跟《华尔街日报》谐音的报纸《哗尔街日报》刊登出的一则具有讽刺意味的广告。
  10. 不要盲目坚持,伟大的投资者懂得止损。
  11. 人们记得的总是你最近的表现。
  12. 伟人总是特立独行。
  13. 耐心是一种投资智慧——奉行起来真难。
  14. 长期是对目前的一种误导,在长期,我们都死了。
  15. 有些事情,比如世界末日,是无法防范的风险,担心也没有用 ... 如果复苏真的到来,我们肯定会被甩在后面;如果复苏永远不会到来,那么做什么也没用。
  16. 投资如其说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门艺术。
  


这可不是小兵!巴顿.比格斯业绩不好评价,但他从70年代开始担任摩根士丹利的合伙人,有“全美第一策略分析师”的名号,成功地预言了90年代新兴市场的牛市和网络股泡沫,其影响力相当大。最NB的是功成名就之后,2003年近70岁的人出来办对冲基金~~


原书08年出版,估计06,07写就,03年做对冲基金,小兵是也。a


巴顿.比格斯在加入摩根士丹利之前,6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了,根据他自己的描述,业绩尚可的样子。退一步说,如果高善文、程定华现在转身去做私募,能算是小兵?巴顿.比格斯的低位比高程二位更高。


对冲基金里用价值投资的,名气最大的应该是Baupost的Seth Klarman了吧~对冲基金最好玩儿的地方在于多样化,有Brigdewater的全球宏观,有Renaissance的高频程序交易,甚至有买卖二手飞机的~


或者你的意思其实是说新手 新兵? 小兵的意思应该是打工仔,自己不能做决定的人~~


感觉他的业绩也不算优秀吧。
要不然,其规模应该可以突破50亿


觉得这本书写的有些散,当然有人写书给我们介绍这个行业的情况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很多牛人根本就不写书,要么低调,要么忙着赚钱。
最好的状态是,基金主要的钱来自于自己,那么这样,压力可以减小很多,不必理会别人的指责;
----
这个说法和《黄金屋》里面一个基金经理一样,管理很多别人的钱,或许会让你出名,但是出名是把双刃剑,也会让你没时间来管理投资,忙于应付投资人,处在聚光灯下,压力也倍增(只能上,不能下)。


确实散,十章以后比较散,最后两章不该收录,内容怪异。


人家和索羅斯和朱利安齊名,你居然能把他講成小兵...這麼好做到50億早就滿大街都是投資人了,Barton Biggs今年7月14剛去世,79歲高齡,在摩根士丹利是首席戰略官,只是國人知道的少而已,他的一句評論都會引發市場震動,如果你有先拿他的名字喂一下GOOGLE,WIKI的第一段就是"Barton Michael Biggs (November 26, 1932 – July 14, 2012) was a money manager whose attention to emerging markets marked him as one of the world's first and foremost global investment strategists, a position he held—after inventing it in 1985—at Morgan Stanley, where he worked as a partner for over 30 years. Following his retirement in 2003, he founded Traxis Partners, a multi-billion dollar hedge fund, based in Greenwich, Connecticut. He is best known for accurately predicting the dot-com bubble in the late 1990s"


比格斯是小兵....那格林威治真是情何以堪啊.


呵呵,只是说他是对冲基金业的小兵,也确实是,无论从经营基金业的时间,经营的规模,以及回报,都算是小兵。


"很少听人说在对冲领域也用价值投资的"?!!! 只能说孤陋寡闻


@Yoyo
呵呵,you are right.


好杂的口味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