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之税
2008-10
中信出版社
田毅,赵旭
360
无
今年是中国改革三十年。严格地说,是农村改革三十年,因为农村开了中国改革的先河。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的乡镇,名称还是那个名称,牌子还是那个牌子,但是,其生存方式,其运行机理,甚至于其组织架构,都已经迥异于从前了。改革初期,关于基层政权曾经有比较明确的建设方向,现在,对照原来的设想,虽然不能说南辕北辙,但确实事与愿违。乡镇改革依然在“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管理农村的基层政府究竟应该怎样设计?或者说,今后的基层政府该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还横亘在我们面前。上个世纪末,三农问题陡然凸现。有一位乡镇党委书记上书高层,惊呼:“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个时候,高层和社会似乎幡然惊觉,发现状况堪忧:农业生产徘徊,土地撂荒剧增,农民负担扶摇直上,基层政府常有横征暴敛,农民进城谋生频遭打压,社会冲突事件经常发生。这其实是一种社会经济危机,并且有演进为政治危机的势头。此时,三农问题成为公共话题。人们在疑惑,也在探讨:三农问题为什么这样严重?或者说,三农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对这个问题的探究,目前仍在过程之中。从根本上,三农问题缘何来,乡镇政府向何处去,属于同一个问题。三农问题突显于农民与基层政府的冲突。诸多讨论都将乡镇政府指责为祸首,将改造乡镇政府作为出路。这样的思路并不能说错,因为,研究问题总要从特定现象入手,而突出的现象是,农民集怨于基层政府。但是,进一步的问题是,乡镇何以成为祸首?在乡镇和村庄、政府和农民的互动乃至对立中,乡镇政府的行为逻辑是什么,乡村干部的行为逻辑是什么?这些行为逻辑是怎样生成的?为什么中央文件和领导讲话发出“这样的”号令,而基层干部却发生出“那样的”行动?所有这些问题,是总结以往改革所必须探究的,同样,要研究今后如何改革,也需要从探究这些问题开始。
政府财税关乎国计民生,更与每一个公民的权益休戚相关。国家财政的“阳光化”和“公共化”,是政府体制改革和公民权利保障的必由之路。 一个普通的北方小镇,三十年间,围绕着政府的钱和老百姓的钱,上演了若干故事,揭示了中国财政的“隐秘性”。 本书将带你走进这座小镇,近距离观察他们的生活轨迹和命运,揭开鲜为外界所知的隐秘的税收流动真相。作者历时8年,访问上百人,取得众多第一手账本、档案、私人日记等未公开材料,通过乡镇这个小小的窗口,描绘出一幅国家三十年财政史的宏大画卷。 乡土之税,将是我们重新踏上这三十年当代中国道路的一份独特通行证……
田毅,现供职于《第一财经日报》,并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在财政机关、新华社、《21世纪经济报道》等单位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转型社会公共政策和乡村变迁。曾获美国东西方中心奖学金赴美、韩访问。
导言:在流动的迷雾中穿行引子:卷入 那一夜 脑子坏了 公堂上下 镇长第一篇 大开合(1976-1988) 第一章 挤出来的革命 “外流”者 平城镇 “双层”交易 作业组突围:“娶过的媳妇说不得” 第二章 蜜月 李二柱的选择 庙会重开张 口袋、小财政与“意外”的承包费 第三章 自筹号角 “突来”的旱情 关键之年 半边天 第四章 动员新天地 初尝市场 收购忙、粮仓内与国库中 承转起合乡企路 消失的纳税人与强化的“挂钩奖励”第二篇 入口(1989-1995) 第五章 “推手” 葵花、布料与假羊毛 自家“灶台” 从绍兴到石家庄 别了,供销社 第六章 起风波 谁的砖窑(上) 谁的砖窑(下) “长肉的事儿” 第七章 猛进中 北村内外(上) 北村内外(下) 税费及三个羊圈 “达小康” 第八章 源起 何楠被免 “优、良、平” 零散税的诱惑 县乡“自给”接力赛第九章 上下间 1993年 成就与变奏 乡干起伏第三篇 迷宫(1996-1999) 第十章 追逐 “鸟窝窝”新市场 加速 黯然神伤 第十一章 玄机 暗战 三次尴尬的买卖 “一个政府,两个税收任务” 部门间的“合作” 第十二章 微言、掮客与“开支” “拿钱买税” 三掮客 审计平城:何以垫支? 第十三章 重重复叠叠 三天三夜调地会 农情五断章 范春的世界 乡企命运 第十四章 娃娃与老师 三娃娃之死 意想不到的官司 28张请假条 第十五章 大转折 一巴掌减免8万元税? 尾欠!尾欠! 垫税 “掰手腕” 第十六章 紧急通知与新网络 紧急通知 点化 边缘与中心 “半边户”第四篇 原委(20世纪90年代末-新世纪初) 第十七章 流动的利润 “卖方”主力 “晋车外挂”拉税战 建安难题 发票大案背后的买家与严格治理 第十八章 公开资料中的“盆地” 买税三例 一位副镇长的年终总结 90个公开案例 “流动”与“盆地” 扩大的“断裂”第五篇 行行且行行(2000-2006年) 第十九章 “二次革命” 税费之变 “航测”、“大亩”与难停的尾欠 “老手”与“新手” “磨不推自转” 第二十章 发力 奶牛梦想 工业兴县、项目为王 “三板斧” 第二十一章 免税前后 真假公章 直补新形象 无税之村 门市萎缩? 不同的钱、不同的人 第二十二章 专业化 专职、兼职和“一肩挑” “安南那儿有税可买吗?” “冒出”债务700万 “超买” 第二十三章 治理 团结起来! 招商“回归”,引税渐逝 遗失的责任 新书记与大力治理 第二十四章 交织 集体资产流失风云 乡镇部门化? 县城诸“衙门” 非税收入“迷信”尾声 待续的历史 保卫中学 希望结语 以万变应万变?致谢附录1 资料来源附录2 参考文献附录3 公开资料中的部分引税、买税情况注释
何楠被免1990年,平城镇书记何楠不情愿地离开故乡,调任邻近的花南乡任乡长。4年多后,他被县政府就地免职,又回归平城直至退休。虽然这段故事并不发生在平城,但却是无法回避的一部分历史。花南乡没平城古老,但位置和名声不差。它距县城仅20公里(平城约40公里),南临兴远河,为县南部交通要道。整整90年前——1900年夏——“保清灭洋”等口号在此纷起,教堂与大户占地使几位农民被害,由此引发了义和团运动,农民们化名孙大圣、张飞、关公等攻打教堂,不久失败。花南一直是周边的中心村,1950年和平城一样首批成立了供销社,1958年成为人民公社,1984年建乡。何楠踏上这片土地时,教堂对面的供销社最热闹,葵花收购点前人满车挤,社办糖业烟酒、土产、五金等9个门市分列四周。众多农家土坯房之中,供销社那水泥房很醒目,门框上清晰地写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西边信用社、邮局一字排开。此时,通向县城的还是沙石路,扭成个“z”字,路宽不足几米。两旁零星有四五家饭馆,多的五六张饭桌,还有三四家私人烟酒杂货铺,这些铺子一般前店后家,窗外都有块木板,营业时以木棍撑起。与何楠一起被免职的还有他的搭档——乡委书记吴融汇和副乡长胡亮,那是1995年6月,而此事的关键却是一年前的县财税会议。1994年的这个会上,新来不久的县长和县政府要求各乡镇当年工商税比1993年增长30%,并让乡镇领导当众表态。“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完不成啊!”何楠这样表态,多数干部则以“尽力”和“争取”应答。私下里干部们叫苦不迭。“我们就那么几个小卖铺和饭馆,没钱没人没技术没资源,企业也不可能一下发展起来!但人家考核你的是5项硬指标:财政收入、乡镇企业产值、人均收入等,其中财政收入最硬了!”花南乡书记吴融汇就这样说。“核定收支、定额上解或定额补助、超收全留、短收或超支不补”是现行财政体制,县里殷切希望所有乡镇3年“财政自给”,每年提高自给率30%。何楠的表态当然不是负气,而是根据实情。工商税来自企业,花南乡也有几个。何楠一来这里就和书记吴融汇、副乡长胡亮“四处乞讨,找领导”,最后上级拨款和贷款40多万在镇北边办起个造纸厂。他们一如李宝台砖窑,请来市造纸厂技术员,又拉来设备,不久纸生产出来了,但质量差,半年就关了门。还有个小砖窑,每年倒能上缴乡里几万元利润。其余的“乡镇企业”就剩下那50个大小铺子,平均面积不足50平方米,100人经营着200多个柜台。1993年,花南乡上述买卖产生的工商税加起来才7万多元,如果增长30%就必须达到10万元,任务不小。之前连续3年财政总收入都在15万元上下。何楠知道,当然也可以通过增加农业税来弥补工商税。这里土地条件不错,按1990年本县每亩平均农业税计算,花南乡应收农业税约12万元,但实收到仅七八万,加上本年这里遭水灾,再摊派难度太大。何楠忧心忡忡:“我是庄户人出身,我还不知道(地里有多少税)啊?!花南乡这时可能比平城强点,但也没这么多税啊!”1994年终了,何楠他们只完成了4万元工商税,与任务差6万元,还比上年下降了。县里给他们考核记了个“平”(为末等),于是3位领导“下马”,何楠回平城任镇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融汇到县老干部局任副局长,而胡亮就此退休。不过,他们3个已经知道,这一年,个别本来完不成财政任务的乡镇开始向信用社和银行贷款,甚至去借高利贷垫税!何楠听说:“一个乡书记从亲戚那得知完不了任务可能真会被撤职的消息后,赶紧贷款借钱完了税,才没受影响。”花南乡没完成的6万元财政任务其实还与书记吴融汇个人有关。何楠听说1993年亚麻价格好时,吴融汇人股私人亚麻种子买卖,结果亚麻厂来乡里要钱,为大家所知。何楠估计就因为这个,吴融汇有些意见,顺势按“乡长管企业管财政,书记管党务”的书面原则行事,也就不太积极配合完成税收任务了。胡亮后来则说:“何楠也和我说‘今年你完成了,明年还要增啊!差点也没关系’。”对此何楠则说那也确实是完不成,从数字上看也确实如此。乡干部们都觉得何楠有本事、实干,与谁都合得来,甚至没和他说过话的农民多年后还记得何楠的小名“三小子”。从何楠在平城的言行,大家也知道他是个公道而聪明的干部,不过此时的他也许对这个剧烈变迁的时代估计不足。“优、良、平”1994年县财税工作会议上。除了何楠,还有一人向县长“叫板”。“我们也完不成啊!给定下33万工商税任务,实际连3万也没有,现在全靠八九万的农业税。”说话者周长江,金乡乡长。“那你就自己想办法去!”县长说。这之后县长在大会小会上经常点周的名字。不过1995年他被免职,除了未完成税收任务,还牵扯着复杂的乡镇内部关系。其实会议上周长江嘴上强硬,但心里还在不停地想办法。夏粮入库完成时,10月份,乡里33万元,工商税任务就差3万元了,但怎么都收不来,周长江突然想起完成农业税后县里给的奖金,一直存着没花,就让会计把这三四万元拿上到县里交税。不巧税务局那天不知怎么不营业,会计只好先把钱存进银行。周长江从乡里提这几万元钱时,恰巧被乡党委书记马文彬看见了,马怀疑周挪用公款,随即向县政府反映。11月13日,周被停职,他庆幸自己让会计去交钱,否则就说不清了。几乎同时,周长江因为不熟悉签字程序,重复两次给一辆摩托车签字入账,被查后继续停职。但这样一来交税的日子可过了,任务只差那3万元没完成。马文彬书记告周长江的还有两条:独断专行和不执行党委会决定。周长江则向县领导解释说:马文彬比我大十多岁,他调到本乡时我已在这很久了,干部农民有什么事就来找我。找他的少,他可能有些意见。我工作时间长也难免得罪一些人,这些人说你一手遮天,当然还有人说你有魄力。本来书记和乡长天生就是一个矛盾,最好就是一肩挑,按职责分工,书记管党务、管干部和思想建设,乡长抓生产、经济和财政。如果书记就要抓财政,有的乡长“硬”一点就不买他的账,就像我一样。有的乡长“软”一点就和书记商议,但也许书记还认为你在捞什么油水呢,无形中慢慢就对你有了意见,很多都这样。县领导要求组织部下去“一个乡一个乡地定目标责任制”,而1994年,全县9个单位被评为“平”,被评为“优”的28个单位,“良”的有63个单位。两年间县政府拿出15万元奖励得“优”单位的领导和干部。1994~1996年间,县先后降免了28名领导干部,多为乡镇领导,另“有68名实绩突出、事业心强的干部被提拔使用”。县对乡镇领导关键考察的是“两个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和财政收入,要求分别年增100元和30%。
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的程度。——温家宝我特别赞赏田毅和赵旭的《他乡之税》。这本书立足现实问题,描述现实生活,通过改革演进过程的考察来透视基层政府的生计活动,研究资料丰富,刻画手法细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意味深长的乡镇政府三十年生活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树凯书稿感觉好极了!现在学界和政界都需要《他乡之税》这样的好东西,而不是无病呻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从一定意义上说,小乡镇即大中国,乡镇财政是理解中国农村政权运行状况的核心。作者通过第一手的资料和扎实的实地调查,以客观、生动的笔法展示了一个乡镇的起起伏伏,农民和干部的命运、基层政权的定位探询、政权间财政和行政的复杂关系。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方面让我们有“接地气”的痛快感,另一方面又引发我们对农村发展的忧思。这是一本帮助我们了解和把握当下中国基层真实运行的不可多得的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守英在过去的几年里,田毅数十次跑到中国北方的一个小镇,想要揭开一个秘密,那就是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北方乡村经济运作的谜底到底是什么?他的书稿一拖再拖,可能不是商业意义上的“好作者”,不过,我喜欢这样的作者。——“蓝狮子”出版人、财经作家吴晓波这是一本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基层政治生活非常有启发性的书。作者通过长期的资料收集、实地探访和私人日记,力图给我们描绘出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基层政治生活变化的轨迹以及背后的逻辑。我想,读过这本书的人,也许会更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基层政治,特别是基层官员的生存逻辑。——中央编译局研究员杨雪冬
无
这是一本真正的了解农民的书,揭示了改革开放30年农村的经济生活变迁和现状,内容翔实而丰富,都是从乡镇村干部和农民那里调查到的第一手资料,虽然读起来十分的枯燥,但我还是坚持把它读完。我为两位作者的大量朴实而辛苦的努力而感动,向田毅、赵旭两位作者表达深深的敬意。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了农民们的变化,也了解了乡镇和村这些基层干部们的真正工作现状和原因,撩清了很多传统心理的一些误解。农民苦,农村公共设施、基础教育、交通金融等都非常的差,但还是常年承担着国家剪刀差的负担向国家提供劳务、税收,农民们已经倾其所有了,但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农民思想落后吗?基层干部们能力差吗?基层干部们贪污吗?读完这本书后,结合自己也出身农村的经历仔细思考,不尽然,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不合理的财税政策、县市给乡镇超出能力的税收任务使的乡镇干部们都成了税收干部,除了向农民们要粮、要税、要钱就是挖空心思到外地去买税以便保住乌纱帽和给乡镇里的干部老师发工资、发展公共设施等,哪里还顾得上抓经济、服务农民呢。国家取消农业税后,这些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变。乡镇的负债越来越大,干部们越来越远离为人民服务的决策中心。
我是10月中旬买的书,当当很快就把书送到我的手上,数的装饰不错,我比较喜欢。近30年中国乡村经济生活的缩影,真实的记录了,文革后期到近几年每一个阶段中国政府在“三农”问题的探索。像温总理说的“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的程度。”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这本书很有借鉴意义!对现阶段基层的领导和广大农民朋友如何处理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令人思考。其次,国家提倡“新农村建设”,现阶段的基层领导要如和适应?如同书中的基层领导在每一次变革中,都显得有点不知所措,如何适应,是个问题!
“这是一本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基层政治生活非常有启发性的书。作者通过长期的资料收集、实地探访和私人日记,力图给我们描绘出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基层政治生活变化的轨迹以及背后的逻辑。我想,读过这本书的人,也许会更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基层政治,特别是基层官员的生存逻辑。”上述是一位专家的书评。我是农村来的。我想,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乡土社会”。
利用一星期中午午休的时间,看完了这本让我心情十分沉重的书。确实如书中所言,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不断地变化,其中的变化纷繁复杂、其中的变化一言难尽,而一以贯之的一条主线正是政府公共财政,尤其是税收政策的跌宕起伏。真可谓惊心动魄,我想经历那么多的探索、那么多的艰辛,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观点和认识来肆意评价什么政策的好与坏、什么人物的好与坏,任何人、任何事都是与特定的时代和环境相联系。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也必须要做的就是,以史为鉴,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设我们的国家,使政府在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上有重大进展,不动摇、不折腾,始终对中国的未来抱有良好的愿望。
非常详细的中国基层三十年的财政史,基层政权的生存史。
灰常好的一本书。作者用8年时间的调研,揭开乡村经济运作的谜底,揭示了中国财政的“隐秘性”。
希望有更多这样浅显易懂的财政税收基层作品
有志当大官,做大事,想当官的人,或者是藐视公务员、官员的人,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如果认为中国现在能够为所欲为的话,也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最后,如果想了解政府机构、城乡差异、政府的人权与事权、财权之间的关系的人,也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我读了之后,将其列入我所读的书最好的十本之一,它深刻震撼了我。我忍不住连读了两遍。
对于了解基层财务状况非常有帮助。
本书2008年版。现在已经是区域购买,属于清仓一类了(不是对作者而言,仅指书商)。感觉在当当购书价格运气很突然,比如本书我刚买完,马上跌了5.4元,幅度还是蛮大的。虽然...但总是不是很爽。
书不错,不过我的层次看不进去,周边老朋友看了还是蛮喜欢的
昨天到的书,看了一点,喜欢他的叙事方式,严谨的态度,好书!想不到这种深度写实的实实在在的书终于有了个开头了。
内容非常详尽,当小说也可以,当历史书也可以,好书
新书,还没仔细看。不过感觉是不错的
因为真实,所以有价值。因为干兴趣,所以觉得受益大。
送货飞快,昨晚上十点多订的书,今天上午就来了,书有360面,字体是五号也不知道六号字,内容详实。
简明生动,值得一阅。
老公买来看看学习学习
听说很不错,老师推荐我们看的
正如序的作者赵树凯写得那样。“这本书立足现实问题,描述现实生活。通过改革演进过程的考察透视基层政府的生计活动,研究资料丰富,刻画手法细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意味深长的乡镇政府的生活史”。
这本书披露了乡镇财政很多不为外界所知的材料,揭露了其中存在的买税等许多问题,资料翔实,可以看出作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美中不足的是写作线索稍有些乱,主线不明晰,读起来比较费力。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读了这本书,乡镇发展的本质在此书中有所体现。可能是作者隐掉了一些负面的东西,因此,可以说是反映了部分的真实。
很现实,很基层的财税史。
国家权力在乡村运作的变迁史
中国文脉 书脊上到处是胶,感觉很山寨
非常不错了解了税制改革的大概过程!应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失败的是税制改革导致现在国富民穷
买来想了解一下,还未开始阅读呢。
感觉有点冗长,而且缺乏一些线索性的内容,有点分散。没耐性的人不容易看下去。
不可多得的此类文献
我没看呢
没说书不好
在《南方周末》上看到对这本书的介绍,一看书名就使我产生买了购买的欲望,觉得这会是一部以独到的视觉、用通俗的语言深入刻画一个地方30年间税务变迁过程,进而反映中国这段时期财税制度深层次问题的佳作。但是刚看了头几章就大失所望,放弃了继续读下去的努力。这不是一部30年的财税史,最多只能说是一个乡镇30间商品经济发展的散记。从书名看重点应在税和财政,但书的内容与此相关的也就是一个“买税”。对一个乡镇经济30年间经济现象的一些描述,远称不上是“一个国家的财政史”;用“隐秘”二字,也似哗众取宠。书中头绪繁杂,线索不清晰。使用许多简化的“行话”(诸如说财政上“分灶吃饭”),具体含义不作解释,让人难以理解。也许我硬着头皮读完会有惊喜?好像可能性不大。
书脏死了,连塑料封都没有,之前在当当买书都挺好的
这样扎实\可读性又极强的学术作品近年来非常罕见,强烈推荐!
这本书我看完了,极其敬佩这位有良知的作者。
作者田毅收集资料的踏实作风令人敬佩,但不得不说,由于学识基础上的欠缺,他没能把握住财政演变的根本,书写得很零散很琐碎,无法帮助读者树建对财政的系统认识,这远非学术著作,也不是便捷易查的资料索引,它只是一篇四十万字的冗长的新闻报道。
书有个地方破损了,但不碍事。
很震撼,我们的保命钱就是这么被征集来的,我觉得中国的农民是最可爱的,也是最无奈的,最可怜的,支持农民。
内容详实,参考价值高。
具有乡土味道,能够读到一线的、真切的东西。五颗星给了四颗,估计是记者偷懒了,代课老师写得多一些。读到后面有些絮絮叨叨、鸡零狗碎的感觉。
资料翔实 为中国基层财政演进提供了来自微观的考察 唯一不足的地方 在于缺少经验性的总结和理论提出理论本书更多的在记录 而不是在评论或者解释
胜过了那些"大家"的所谓理论宣讲,全部是大实话,让你没有经济基础也能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运转状态.
好书。可否再写一本《他乡之政》
请问什么时候到货?
很简单的东东,写的那么长,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