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方现代社会的经济变迁

罗森堡/小伯泽尔 中信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中信  

作者:

罗森堡/小伯泽尔  

页数:

317  

译者:

曾刚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今天,要写一部资本主义制度史是一件相对容易的工作,因其内容几乎尽人皆知:自由市场、私有制、货币、银行存款、保险、汇票、自由创业等。不过,要写一部西方国家兴盏的历史却相对很难,这是因为,在有关西方国家如何兴盛的问题上,不同的人总是有不同的解释,歧见百出,难有定论。在这点上,生物学家的研究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中,生物学家们已经认识到,自然的演进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物体系,小到蛋白质分子,大到沼泽地的生态系统。这些系统精巧、复杂,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范畴。或许,一如自然的演进过程,西方经济增长系统的演变同样有偶然性、试验性,不能为人所设计和左右,并有自己的生存标准。不管怎样,生物学提醒我们:对于西方如何兴蛊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历史事件,不要期望会有一个现成的解释。在开始论述西方经济增长史并厘清成就其增长的各种原因之前,我们要提出几个初步的观点:第一,非经济因素在西方摆脱贫困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包括各国政府在19世纪初所起的作用。第二,组织管理对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等级制度并非组织管理的唯一形式。第三,本书中的“资本主义”,或任何其他以“主义”结尾的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称谓,所指的都是现代西方所采用的具有尝试性的、实用主义的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所涉及的政策和实践与教科书中有关资本主义的论述大相径庭。

内容概要

西方从贫困社会步入现代社会,是因为机缘巧合还是剥削,抑或是军事征服?罗森堡和小伯泽尔以大量生动翔实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是一种能够不断创新的机制促进了西方现代社会的经济变迁。而要确立这样一种创新机制,必须具备三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创新决策权的分散化;实施创新的能力和手段;持续不断地激励创新者。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西方的技术和组织方面的创新活动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并形成了现代化的制度体系。中国正在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现代社会,西方向现代社会变迁的历史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

作者简介

内森·罗森堡,著名技术史专家,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曾出版过《创新之路:美国20世纪的技术变化》、《技术与国民财富》、《黑匣子:技术和经济学》等多部著作。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导论第二章 起点:中世纪第三章 1750年以前的贸易发展第四章 有利于商业发展的制度演进第五章 1750年至1880年的工业发展第六章 组织的多样化:公司第七章 技术、托拉斯和可交易股票第八章 科学与财富的联系第九章 企业的多样化第十章 暗示与比较致谢注释索引

章节摘录

贫困的标准回顾人类历史,如果要用现代标准去评价我们祖辈的经济生活,那几乎就是个无穷无尽的苦难故事。在当时的社会中,只有少数人能过上像样的生活,而绝大多数人都在极端贫困中挣扎。文学、诗歌、传说以及神话所赞颂的都是富有的人,而遗忘了那些生活在贫困与苦难中的人们,也正因为此,我们很难了解那些时代的深重苦难。文学艺术将苦难处理成了神话,有时甚至将其粉饰成田园生活的黄金时代,这与事实大相径庭。只是在过去的两百年中,西欧、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及地区才开始进入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时期,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才开始惠及10%以上的人口。为简便起见,尽管在地理上并不那么确切,我们还是把上述地区统称为西方。非常明显,到19世纪初,在英国、美国和西欧的部分地区,人口中已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比古代中东、印度、中国、希腊、罗马和伊斯兰文明时期(也就是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饮食更好、更健康,生活也更安定(这种情况随后也出现在西方其他国家)。从全社会的意义上看,从贫困走向富裕,就是物质富足程度的不断提高。当然,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或实际工资等统计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这一进步。对人类来说,死亡从来都是最大的威胁,因此,由贫困走向富裕的过程,首先要求远离死亡。衡量这个进步的主要指标包括平均寿命、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等。接下来是饥饿的问题。营养不良的改善及相关疾病发生率的下降,也是从贫困走向富裕的一个方面。有关统计表明,瘟疫是人类早期苦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所有致命或致残疾病的祸首。摆脱瘟疫也是从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内容。在很多时候,贫困常常与文盲、迷信、无知以及缺少见识等联系在一起,因此,摆脱贫困通常也意味着向识字、接受教育和增长见识等方面转变。在贫困的生活中,活下去是首要甚至唯一的目标。在那种生活状态下,住房极为拥挤,也毫无个人隐私可言,个人选择的空间极为有限。走向富裕也意味着享有更多的个人隐私和选择机会。简单的统计数据不能完全反映社会从贫困到富裕的转变。即使是最简单的经济,要对它所生产的无数产品和劳务进行最一般的统计,都需要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货币是衡量价值的通用尺度,不管其衡量的产品或服务在形式及内容上有着怎样的差别。这意味着,统计数据本身并不能反映出,经济增长是因为同类产品和服务的增加,还是源于改变了整个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生产和消费方式的产品和服务的出现。事实上,即使在西方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人们的消费、工作以及生活的方式也都会发生变化。最初的变化或许小得可怜——饮食中增加几样蔬菜和一点肉,由穿木鞋改为穿皮鞋等,统计数据能比较清楚地反映这些变化。但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童年时做工变为童年时上学;在庄园或农场劳作谋生变成在城市经商、在工厂工作或从事自由职业;住房也由乡间小屋换成了城市住宅或公寓。任何总量统计数据都不能具体反映出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所产生的影响,也反映不了19世纪的铁路和20世纪汽车的出现给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对个人而言,贫富差别主要在于钱财的多少,这种看法或许并没大错。但就整个社会而论,从我们掌握的为数不多的例子来看,贫富差别不仅体现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更体现在富裕社会中的成员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造成统计数据缺陷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除非是生产可供出售的产品(如农产品),许多家庭劳动并不会带来货币收入。举例来说,当妇女从家务劳动转向有酬劳动时,根据20世纪的统计,妇女工资收入的计入会带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在有些人看来,这样的转变可能意味着生活质量的下降。此外,还有一个问题,一些经济商品和服务按市场交易价格计算货币价值,而另一些则根据税收或管制的情况来计算货币价值。由于换算方式不同,在衡量这两种交易所带来的物质福利时便缺乏统一标准。一个值得我们考虑(至少是顺带考虑)的问题是,新增因素和既往存量对西方经济发展所作贡献的相对大小如何。在通常情况下,西方经济每年的生产总值中约有95%来自年初就已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存量,只有5%或更少来自于当年新增的因素。但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上述的相对关系几乎就颠倒过来。在美国,经价格调整后的1985年的人均产值中,有85%以上得益于1885年以来的新增因素。当然,这一数字还不是反映这个国家公民物质福利变化最完备的指标。但是,人们明显喜欢1985年的生活方式,而且也许除了十分富有的人以外,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就像数字指标所表明的一样,令人印象深刻。也有这样一种可能,一个社会从贫困发展到了富裕,但人们并未对此感到满足。事实上,容易自我满足的人能否由贫困发展到富裕,首先就令人怀疑。一般说来,身体健康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可能比因饥饿而麻木的人要更难应付。不过,尽管高度富裕的国家仍需依赖心理健康产业,并面临随个人选择扩大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分歧,但人们对实现贫困到富裕的转变仍充满向往。社会变革本身就会带来一连串新问题,并取代那些老问题。相对而言,人们更喜欢研究富裕带来的问题而不是贫困造成的问题,这一点无可指责。脱贫致富的故事中充满了各种传奇、神秘以及悲喜剧,这本身已值得我们去重述这一过程。当然,对于那些关心公共政策、西方经济制度相对重要性以及西方经济前途的人来说,理解西方经济富裕的原因非常重要。而且,这也能为我们的后代进一步改善生活环境提供更好的机会。西方财富增长的渐进性’要解释西方经济增长的原因,我们必须从其最令人疑惑的方面开始,即西方经济增长的渐进性。在19世纪和20世纪,先进的西方国家完全摆脱了贫困而达到了相对富裕。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国家的经济产出并未发生过突变,而只是持续不断地、年复一年地增长。经济增长率略高于人口增长率——英国和荷兰在更早时期就已开始了这样的增长。日本在1868年以后仿效西方工业化,也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就。即便如此,日本的成就也是通过渐进增长而获得的。经过很长一段时期的发展之后,所有西方国家的人口与人均产出都实现了成倍增长。在一年甚至十年中,剔除人口增长因素后的经济增长并不显著。因此,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只有富人才能感受到经济的增长,而穷人大多体会不到。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生动、睿智地将经济学观点和经济史实交织在一起,以轻松的笔触揭示出深刻而精准的学术思想。  ——唐纳德·麦克罗斯基(DonaldN.MeCloskey),《纽约时报书评》编辑本书对西方自中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清晰而深入的研究,认为政治经济因素与组织技术多样性之问的关系对西方当时乃至今天的政策都至关重要。本书生动、内容深刻,一定能够激发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  ——斯坦利·恩格曼(StanleyEngerman),罗彻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本书可信且有说服力地纠正了那些曾引致灾难性实践后果的不正确观念。  ——威廉·赖克(WillianlH.Riker),《华尔街日报》记者本书有力地反击了西方的发展建立在帝国主义、剥削以及敲诈基础上的错误观念,解释了为什么以法令和强迫的手段来实现经济发展注定不会成功。  ——简·雅各布斯(Janelacobs),《城市经济学》作者


编辑推荐

《西方现代社会的经济变迁》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西方现代社会的经济变迁 PDF格式下载



作者文中多次提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是靠剥削发展致富观点,认为不正确。他举例说明,西方资本主义存在很多东方社会(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的特质,以此才能实现今天的发展。我觉得,作者反对马克思没有道理,但是,他举出西方社会在政经分离,独立经营权,创新意识,科研体制,股票投资,等与其它类型社会的深层区别,还是有说服力的。值得今天的中国人好好思考,我们国家要想进入真正的大国俱乐部,还缺少什么。毕竟,社会发展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人们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不同观点的对立冲突或许使大家更能得到深刻的了解。


书写的不错,不过有些深刻。细节部分的论证也还不够到位,不过一些观念是正确的。特别是西方能发展到今天,核心是有一套灵活多变组织体系,并善于总结有益的尝试并加以推广。这真值得我们借鉴。


以历史的视角阐释西方的成功,长见识


翻译相比上一版要好了不少。


老师推荐的书,翻了翻也觉得很有启发,恩,就这样~


今天迫不及待地到邮局拿到本书 印刷精良 设计精美 稍看了前一章 对于作者的观点深刻 学识宽博以及推理巧妙颇为佩服!同时 译者的翻译水准以及对于经济学的理解融于全书 故而全书少见诘曲拗牙之处 然而 作者有相当多的观点有失公允 毕竟他是土生土长的洋人


这本书我看料之后,我个人感觉并不是非常的好。也可能我是学经济学的原因吧。但是整个书并没有太多的深刻思想,而更多的东西都是描述类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