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沸腾十五年

林军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林军  

页数:

445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记录了一群在中国创造属于自己历史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他们是在中国互联网自1995年兴起的波澜壮阔中的弄潮儿:马化腾、丁磊、张朝阳、马云、陈天桥、李彦宏、史玉柱、江南春、田溯宁、张树新、王志东、王峻涛、雷军、周鸿棉……这些人的名字直至今天依旧如雷贯耳,他们的故事恒久流传。还有一些正在创造历史的人,或没来得及被我发现,或历史还没来得及给他们展现的机会,因此没有被收录到本书之中,但这丝毫不影响本书的丰富程度和可信程度。这个用互联网创造自己和推动这个国家历史的群体主要由三类人组成:海归(从海外归来的创业者)、本土技术爱好者(本书中的特定称谓为“极客”)和商业价值发现者(简称“商人”)。他们中当头的海归当属1994就回来的田溯宁、丁健和1995年回来的张朝阳,他们也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海归第一代。第二代互联网海归则多是在1999年回国,以创办百度的李彦宏和chinaRen的三兄弟——陈一舟、周云帆和杨宁为其中的标志性人物。第三代的代表当属创办迅雷的邹胜龙和程浩,他们在2002年前后回国创业。走下飞机舷梯,张朝阳感到一阵寒意,他想不到11月初的北京会如此之冷。搓了搓手,张朝阳拎起两个手提箱向机场外大步走去。外面,是他尚未触摸到的中国互联网事业。刚刚前一天是1995年10月31日,张朝阳31岁的生日。尽管想来不大可能,但张朝阳坚持认为,他回国创业的第一天,即1995年11月1日,北京是下着雪的。也许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张朝阳的回忆如此寒冷。1995年12月,田溯宁坐在北京丽都饭店门前的台阶上,漫无目的地翻着《新闻周刊》,内心非常沮丧。从美国来的几个朋友邀请田溯宁到丽都饭店参加一个圣诞晚会,但当田溯宁走进饭店时,却被保安给拦住了——因为只有外国人和持有外国护照的人才能够进去参加这个晚会。那是田溯宁最沮丧的时刻之一。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有着这样那样对未来生活的没把握,但田溯宁、张朝阳们还是回来了,他们回来的理由只有一个——在美国虽然拿着高薪但找不到自我,不如回国创业,是美国式的教育让田溯宁、张朝阳更加内省,更加尊重内心力量的召唤。他们中的另一人种是极客,在本书的1998年那一章,我主要讲述极客当道的故事,在其他的章节中,我也不惜篇幅地讲述他们的故事。当时他们中最出名的那个叫王志东,这个生于广东虎门的20世纪60年代的人最传奇的地方不是他曾经创办过三家公司——中文之星、四通利方和新浪网,而是其每次离开时都借助公众力量为自己的江湖名声正名。前两次,他把源代码交出,挥手离去,不带走一丝云彩,第三次,他用鱼死网破式的决裂告诉大家,其实他不想走。王志东是个爱惜自己名声甚于一切的人。所以,即便他已经远离这个行业的中心地位,但在我们记忆深处有他卓绝的地位,无他,这是国人很早就自我意识觉醒并付诸实践的一个。参与和推动互联网创业的第三种人是商人,尽管这些商人在当时甚至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商人都并不出色,但这不影响他们在今天的巨大成功。今天他们中最有名的那个叫马云,他甚至成为21世纪最初10年里中国最知名的商人,有关他的传记读物以打计算,媒体上关于他的文章连篇累牍,很大程度上他是作为一个励志偶像一样被制造着。而之所以被大众热捧,在于,其本身就是一个先改变自己,继而改变世界的有为青年。

内容概要

  1995年1月,中国开通了北京、上海两个接入Internet的节点,这一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商业元年。  这之后的15年间,中国互联网业产生了近40家海外上市公司,其中超过15家公司达到过10亿美元市值的高位。一浪又一浪的产业变革冲击着从业者的内心,也冲刷出一幕幕的创业悲喜剧。  本书记录了一群在中国创造属于自己历史的人和他们的故事。他们是中国互联网自1995年兴起到波澜壮阔历史中的弄潮儿和财富新贵的代表,他们用互联网创造和推动着这个国家的历史,并改写了自己的财富路径。  除了作为一个支柱产业而

作者简介

林军,中信出版社、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签约作家,英鹏兰德公司执行董事,互联网老兵群(www.laobingqun.com)创始人,曾任IT第一中文网站天极网创始人和总编辑等职,归属中国互联网创业第一代,记者生涯中曾任《电脑报》新闻中心主任和《知识经济》副总编等职,是中国资深互联网观察家之一。过去数年随妻女栖居盐湖城, 现旅居深圳,致力于中国互联网史和中国高科技史的梳理和写作,著有《马化腾的腾讯帝国》(合著)、《柳传志管理日志》、《大企业病》等。

书籍目录

前言 要改变世界 先改变自己 1995 商业元年 宁波电信员工丁磊开除了自己 中学教师马云和中国黄页 田溯宁和丁健 把Internet带回家 Sprint将北京上海节点的工程转包给亚信 承建Chinanet 亚信四处开花 神秘的讯业金网 清华研究生主席万平国创办中网 另一个学生会主席张树新 中兴发给钱 张树新唱戏 中国电信里的那些年轻人 1996 海归归来 因为陈章良,张朝阳回到中国 内心张扬的ISI首席代表 22万美金催生了搜狐 张朝阳也不知爱特信做什么好 靠股东贷款挽救了搜狐 明星销售张朝阳 王志东一年之内三进硅谷 冯波和王志东签定了融资代理合同 1997 大门打开 Chinabyte的诞生惊动中南海 默多克希望进入中国 邓文迪主义 Chinabyte船长宫玉国 刘长乐和默多克对等控制凤凰卫视 麦戈文给了天极网500万美金 天极和Chinabyte合并前后 新华社与中华网 《大连金州没有眼泪》 中文网站第一编辑陈彤 1998 极客当道 那些玩个人主页的玩主们 广州帮 丁磊在社区收获创业伙伴 网易的免费服务 中文免费电子邮局163.net 润讯工程师马化腾 技术天才张志东 市场奇才曾李青 腾讯的创始人们 从OICQ到QQ MIH接过IDG和盈科的枪 周鸿祎 在方正的日子 绿色兵团 中国黑客今安在 1999 狂欢开始了 福州人王峻涛雪夜进京 综艺股份捡了大便宜 72小时网络生存实验助推8848 等待批文8848错过了时间窗口 天使薛蛮子 8848CEO谭智 海虹 5?19第一牛股 在希望软件公司的日子 联众三人行 聂马也在联众下棋 谢文做了比好买卖 中华网和香港商人叶克勇 那些张朝阳的同学们 李彦宏也回来了 陈天桥与朱骏 2000 泡沫四溢 周凯旋高调登场 王兟入局 163.Net和TOM跨媒体平台 詹宏志来去匆匆 柳传志借互联网全身而退 更加奇怪的FM365 雷军说服金山联想一起投卓越 富华大厦 陈一舟 王树彤 8848对卓越的启示 1块钱的《大话西游》 网上精品店 陈年 2001 大转折 网易假帐风波 丁磊停牌后得遇段永平 网易靠短信得以翻身 从天夏到《大话西游》 精灵和大话西游系列 青鸟偷袭搜狐 张朝阳管理董事会 那些搜狐董事们 王志东沉没 1998年9月开始的那段姻缘 四通利方VS华渊 貌合神离 沙正治来去匆匆 王志东复位 新浪上市模式 摩根斯坦利 2002 新上山下乡运动 天使欧阳旭 功权 大觉寺不欢而散 小区域独家代理 到一线去 微软 CNNIC 周鸿祎和经销商将心比心 李彦宏对决董事会 力推竞价排名 代理《传奇》 陈天桥空手套白狼 决裂育碧 占领网吧 盛大上下游通吃 盛大对决Wemade 周云帆杨宁兄弟情深 ChinaRen三人团队 创办空中网 军人后代王雷雷 2003 更上层楼 非典让阿里巴巴世人皆知 杭州四个非典个案中阿里有其一 湖畔花园 18罗汉 拿到投资后马云也发蒙 遵义会议与整风运动 Ebay买单 邵亦波成功套现6个亿 好运气总是伴随易趣 携程和沈南鹏的完美亮相 连环创业家季琦 梁建章其人 IDG章苏阳看中了携程团队 北大学生会副主席下海当了书商 咸鸦蛋带来了妻子和投资 2004 新一浪 微软中国总裁唐骏空降盛大 软银用4000万美金买了盛大25%股份 逆流上市 盛大大显雄风 陈天桥其人 盛大向左 九城向右 魔兽世界成全九城 最拉风的富豪 朱骏 巨人也想进网游业 《征途》挖来盛大《英雄时代》团队 史玉柱亲自主抓创意策划 《征途》的那些创新 腾讯2004年香港上市 移动QQ和Avata 2005 草根冲击波 短信超女 宋柯借李宇春玩数字音乐 许晓峰 用基金的方式做数字音乐 清华辍学博士刘晓松 A8 数字音乐先行者 数字音乐群英会 博客方兴东 因微软封杀而生 孙坚华和王俊秀 猛小蛇与木子美 土豆王微和56的周娟 三个搜狐男人 一台视频创业戏 百度IPO高开 李彦宏泪流满面 牛卡计划拒绝Google 2006 短兵相接 雅虎曾经领先但很快落后 野蛮人周鸿祎 杨致远与马云 淘宝 倒立者赢 淘宝能 雅虎中国为什么不能? 谷歌三巨头 谷歌无奈2006 百度最懂中文? 反迅雷联盟 邹胜龙的美国往事 海龟互联网创业第三代 下载市场迅雷后来居上 从三代到迅雷 2007 大开大合 广告顽童江南春 发现分众模式 与聚众上演生死时速 朱海龙和好耶 华友和光线先合后分 陈天桥转身 盛大王者归来 网络游戏上市第二浪 史玉柱向左 马云向右 2008 峰回路转 小马云和刘健 引领SNS东学西渐第一波 Myspace和他的信徒 Facebook的中国版本 史玉柱入主51 当51山寨QQ 天涯构建开放平台 响马与西祠的故事 从榕树下到起点文学 2009 春去春又来 3G带来新机会 可怕的腾讯 新华山论剑 那些看不见的手 互联网是改革开放下半场 尾声 后记 我想我找到了一生的事业 人物索引

章节摘录

1995 商业元年 1995年1月,中国电信开通了北京、上海两个接入Internet的节点。在北京、上海开通两个接入Internet的节点本只是中美之间部长级会谈中关于加强两国相互开放的一种交代而已,在1995年,这根本算不了什么大新闻,更无法称之为事件,但在一部中国互联网史中,这一事件却成为中国互联网诸多事件的开端,成为一个历史时刻。也因此,1995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商业元年。在此之前,中国曾经与Internet有两次互联。1993年3月2日,经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计算中心许榕生研究员的推动,中科院高能所租用AT&T公司的国际卫星信道建立的接入美国SLAC国家实验室的64K专线正式开通,成为我国部分连入互联网的第一根专线。说是部分,是基于以下承诺:中国专线只能进入美国能源科学网,并且不得在网上散布病毒和用于军事及商业目的,中方必须签字后才能使用。1994年4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钱华林主持开发设计的,当时的国家计委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项目NCFC工程的64K国际专线开通。从这一天起,中国开始了以一个国家的身份进入互联网的接入时期。不论许榕生所推动的中科院高能所的专线还是由钱华林主导的NCFC工程接入,都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它们服务的科学家和教授等中国的科技、教育界的精英阶层,这些人有如火种,照耀了夜空,但终未成燎原中国之势。而北京、上海两个接入Internet的节点的开通,此举有如打开了大众对互联网无比渴望的黑匣子,提供了一条公众对互联网进行连接的有效路径。1995年,也是电信改革大幕正式开启的一年。这一年,成立两年的联通借着“中中外”模式成功获得了上到政府、下到投资人的一致认可,就连联通的对手中国电信的主管部门领导——当时的邮电部部长吴基传也出来表态认为这是一种创新。这一年,电子工业部旗下的另一家运营商吉通先于中国电信为大众提供电子邮件方面的应用。对手的出现,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电信对互联网、对数据通信业务的重视和推动。1995年3月,中国电信虽然没有从邮电部分拆出来,但邮电部为中国电信独立申请了商标,这相当于为其准备了准生证。而电信内部,特别是地方电信内新成立的数据分局里,不乏对互联网有想法、有激情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先于他们的系统和组织活动了起来,他们中的李黎军、谢峰、张静君以中国互联网的推手的身份在中国互联网史上留名,他们所在的城市——李黎军所在的深圳、谢峰所在的杭州、张静君所在的广州不仅在早期都曾领一时风气之先,直到现在在互联网大浪中也保持着领先地位。1995年是中国创业浪潮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前后下海的人被称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波创业者,相对于改革开放第一波创业主要是因为“无路可走”和第二波受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鼓励的创业者来说,这一波创业者大多有相当的知识基础和社会关系积累,他们也很自然地会去尝试互联网这个全新的领域。大学英语老师马云、宁波电信员工丁磊都是这一年决定离开公职准备闯一闯的;而先富起来的张树新、万平国等人也开始折腾起lsP(互联网接入服务)的生意。1995年,也是全球互联网商业发韧之年。这一年网景公司上市,打开了人们关于互联网公司的种种商业想象;这一年微软发布了Windows 95,提供了极客们利用和研究底层技术平台的可能。中国用Internet连接并追赶世界的脚步从一开始就不曾落后。宁波电信员工丁磊开除了自己没有比抉择更能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和前程了。 1995年4月,宁波青年丁磊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大的抉择:决定离开宁波电信局。此时,他才年满24岁,大学毕业分配到宁波电信局工作还不到两年时间。大家都觉得他头脑发热、疯了,这其中包括他的父母,当然还有他的同事和领导。1993年9月,丁磊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宁波电信局。丁磊日后靠互联网成为中国首富,又有技术背景,被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是学计算机的,其实不然。上大学时,父母担心计算机的长期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不支持丁磊学计算机,丁磊因此选择了通信专业。 丁磊本科就读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在全国来说,是一所很有名气的理工科学校。但对很多浙江人来说,这所学校远在四川,与浙江相距较远,而且四川的天气湿冷潮湿,也让很多浙江人受不了。丁磊自嘲之所以选择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是没有办法,因为自己想去的浙江大学,录取分数要高出他成绩很多,他的一位同学是以比他高考成绩高出100分的成绩才被浙大录取的。祸福相倚,由于考分不是很高,又要上自己心爱的专业,因此丁磊去了对他来说遥远的成都,不过,由此也给了年轻的丁磊游走中国西南的机会。这个浙江青年也许是中国互联网业内游历地方最多的CEO,他生在浙江,求学在四川,创业在广东,在北京完成历练,东西南北均有涉足,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应该是丁磊日后成功的关键所在。每年,毕业分配到宁波电信局的都是和丁磊一样各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各个天资聪慧,但在电信局的体系、在整个电信体系还没有开始启动改革步伐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们工作量并不饱和,事情都有专门的外包公司解决,效率很低。这让喜欢自己在Unix系统下自己动手,写点小软件的丁磊很不习惯。一开始,丁磊也没感觉到哪里不对,他只是觉得,这样的生活并不完美,这让他无法找到自我。丁磊从小就非常喜欢无线电,读初一时组装了自己的第一台六管收音机,在当时那是一种最复杂的收音机,能接受中波、短波和调频广播。丁磊当然也很喜欢计算机,电子或者与电相关的学科都是丁磊感兴趣的东西,他也喜欢动手做东西,他是个标准的技术爱好者,在本书中,类似丁磊这样的技术爱好者,我们有个特定的称谓——极客。丁磊学的是无线电,又在电信局工作,自然接触到很多的“火腿”(HAM)爱好者。所谓“火腿”,就是一群自己搭建相互沟通通路的无线电爱好者。中国最早的无线电爱好者大多也在玩一个新奇的通信网络,这就是CFido。一个偶然的机会,丁磊知道了CFido,而在CFido最早的玩家孟超的帮助下,丁磊在宁波搭建成了自己的BBS(电子布告栏)站台。CFido即中国Fido网,Fido网就是当时的BBS站台通过电话线路连接起来的网络,网络之间互相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转信件,它和我们现在熟悉的基于TCP/IP协议的Intemet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可以理解为Intemet在中国开通之前技术爱好者自行搭建的一个替代性的通信网络。Fido是Fido网创始人的宠物——一只小狗的名字。CFido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1年,那一年,在北京定居的台湾人罗依开通了“长城”站,这是Fido在内地的第一个站台。罗依被公认为中国CFido第一人,后来出任CFido中国区的首任总协调入。1992年11月,北京的罗依建设的“长城”站和汕头黄耀浩建立的“手拉手”(后来改名PCUG)站成为国内按照FidoNet体系建立的最早的BBS交换系统,由此形成CFido。CFido让丁磊乐此不疲,他在这上面形成自己的圈子,他们相互交换最新写的小软件,交换自己的加密解密心得,交换自己对程序人生的感悟,富有才华、兴趣广泛的丁磊得到了足够多的认可。不过,在获取短暂的认可之后,丁磊冒出了离开宁波电信局的念头,这个念头从心头一旦冒出,就怎么也装不回去了。这个时候,广州的“新月”站上的诸多站友对丁磊说:广州自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经济发展很快;而且临近香港,人的思想意识都比内地开放,你到广州来的话,一定能很好地实现自我。广州“新月”站也是CFido站上当时最活跃的站台之一,“新月”站台的创办人袁鉴和站友郭耀琦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黑客,他们一同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网络安全公司之一的天网。1995年在广东和新月齐名的是深圳一个叫PonySoR的站台,PonySoR的创办人名叫马化腾,Pony正是马化腾的英文名。1995年4月,马化腾架设起CFido历史上最豪华的四线站台。丁磊下定决心去广州,于是向宁波电信局提出辞职,电信局领导说:“我们这里从来没有大学生辞职的,你是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你怎么能够辞职?”丁磊和单位好说歹说,单位最后同意,要辞职也可以,必须交10 000元的培养费。丁磊没有这笔钱,他不想交,也交不起。磨到最后,丁磊决定一走了之,他跟领导说,我明天不来上班了。第二天,丁磊真没上班,他提着个箱子去了广州。十几天后宁波电信局出了个文件,说丁磊旷工两个多星期,被除名了。两年后的1997年5月,丁磊创办了网易。8年后的2003年,丁磊成为中国首富。大学教师马云和中国黄页 同是在1995年4月,另一个浙江人也因为互联网开除了自己,今天的他也成为中国互联网的领袖之一,这个浙江人叫马云。1964年9月10日,马云出生在杭州,父母是半文盲。马云英文很好,但数学不行,高考考过三次,最后上了杭州师范学院。考上大学,只论英语,马云从此如鱼得水,很快当选校学生会主席,随后当选杭州市学联主席。1988年毕业后,马云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成为一名英语教师,并成立了海博翻译社。

后记

科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里写道:我们出发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出发的目的。2006年10月24日,星期三,那一天,我在重庆学田湾里的住处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如石破天惊。我做了一个决定,我要成为一名独立写作者,回归到中国科技产经观察者的角色中去。这一天,是我30周岁的生日,三十而立,我需要做一些什么,为自己做一些什么,让我更好地找回自我。做完这个决定后,我惊讶地发现,我在重庆的这家计算机媒体集团竟然工作了将近10年的时间。1997年夏,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的我,凭借着大学时代办学生刊物的经历和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成为一名《电脑报》的编辑。那时的我,意气风发,虽然是编辑,但主动承担起记者的采访工作,不为其他,只是想更近距离地观察这个行业所发生的新闻,和由这些新闻沉淀下来的历史。我由此采访了丁磊、张朝阳、张树新等互联网最早的一批创业者,成为中国最早报道互联网产业的那三五个记者中的一个。1999年,在中国互联网第一波起浪的开始,我被调任至《电脑报》旗下的互联网公司天极网做内容主编,之后担任这家公司的总编辑和副总裁,成为中国互联网最早的一批从业者。再之后的故事是,我转到了《知识经济》,它同是电脑报社全资投资的一本科技财经类杂志,在2003年之后,我成为这本杂志的常务副总编辑,我希望它能成为科技产经第一刊,并为之付出过超出常人想象的努力。此时,一个具体的问题出现了,从2002年秋天起,我的妻子在美国开始攻读她在机器人方面的博士学位,由此在2003~2006年的4年时间内,我穿梭于美国和中国之间,奔波忙碌,同时随着对杂志的投资停止,我不得不主导做起了诸多短线的项目,这些短线项目越做越多,甚至偏离了主业。逐渐的,我发现,这本杂志已经与我最开始的设想——科技产经第一刊——有了距离,甚至可以说遥远了,而对于这本杂志的掌控,已经不在我的能力范围之中了。这让我心有不甘,力有不逮,很受煎熬。

媒体关注与评论

林军和他撰写的这本关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历史的书,脉络清晰、生动鲜明地把这样一大批创业者的形象和他们的动人故事呈现在读者眼前,值得一读。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胡启恒 林军和他的这本关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历史的著作用足够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是完全有可能遵从不作恶的基本道德底线,做最好的自己的。   ——Google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 李开复 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窄带互联网的建设(能上网)、宽带互联网的建设(更快上网)和目前的互联网大规模应用创新(更好上网)。幸运的是,我都作为一分子积极地参与到其中,而更宽广的路才刚刚开始。可贵的是, 林军先生在他的书中用他的笔和心记录下这一切。   ——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 田溯宁 读林军的这本关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历史的书,就像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卓越网创始人、金山公司副董事长 雷军 林军对互联网这个行业的观察和记录超过12年,写这本书的时间超过3年,用这么长的时间做这样一件有功德的事情,难能可贵。林军和这本关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历史的书值得期待。   ——松禾资本董事长 罗飞 身为互联网投资领域的先驱之一,我一向认为,中国有朝一日必将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市场,如今事实已经摆在眼前。林军这本书记述了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历史,描摹出一群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家和风险投资人,生动地再现了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若想了解中国互联网的过去与未来,林军这本书不容错过。   ——《零重力》作者、美国畅销书作家、风险投资人 史蒂夫•哈蒙


编辑推荐

《沸腾十五年》覆雨翻云的中国网事; 荡气回肠的产业传奇;虚拟世界的真实讲述;万象网络的还原走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沸腾十五年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